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之间关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273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之间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之间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之间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之间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之间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之间关系.docx

《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之间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之间关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之间关系.docx

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之间关系

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

在动机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

例如,即使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兴趣也能激发一个儿童产生阅读一本书的欲望,胜任力可以使一个儿童接受挑战。

在动机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在的动机力量,使学生采取必要的努力,来锻炼和发展技能和能力。

在动机的反面是外在动机,它是由外在奖赏和报酬提供动力的动机。

二、在动机的作用

 

部动机对个体在所从事的领域中能否体现出创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爱默比尔说:

“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

”如果个体的部动机水平较高,就会主动地提出任务,积极地对当前情境以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搜索,以产生各种可能的反应;即使受到外部刺激的干扰(如竞争、评价等),也会保持开放的心态,能够敏锐地知觉到刺激中较为隐蔽的与解决问题有关的重大线索、敢于冒险、富有挑战性,思维新颖、独特、流畅,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玛布丽(Amabile,1988,1995)的大量研究证明,部动机对人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克罗切菲尔德的研究也指出,高水平的在动机是杰出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在动机是科学研究的萌芽,是科学研究的在动力。

1918年4月23日,在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60岁的生日纪念会上,爱因斯坦做了关于探索的动机的著名演讲: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实在也各不一样。

有很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生命活动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

如果上帝有天使跑出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人的人都赶出庙堂,那么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

......

 

如果庙堂里只有我们刚才驱逐了的那两类人,那么这座庙堂就绝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

因为,对于这类人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他们都会去干;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吧。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不像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

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

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

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

......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

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它。

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个人把世界体系与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所说的这种非功利的、为科学而科学的动机,就是在动机。

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和普朗克一样,是属于科学庙堂里的第三种人。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追求客观描述自然现象,揭示其在的规律。

科学的美感是世界体系的和谐,揭示这种和谐是科学家无穷的毅力与耐心的源泉。

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建立统一场论,是因为以玻尔为首的量子力学正统解释不能满足世界体系的和谐。

 

在动机导致科学家把专业研究当成自己的事业,制定为之奋斗的自我目标。

随着科学家年龄的增高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在动机也越来越少,对新出现的现象会按照已有的知识不加思考地进行简单的判定。

因此,一些伟大的发现就会从他们身边轻易溜走。

例如,约里奥-居里用α粒子轰击元素铍时,发现一种很强的射线,他没有深究,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射线,从而错过了中子的发现(后来被查德威克发现)。

比希曾经从海藻中提取碘,在提取的母液中总沉淀一层深褐色并举由刺鼻味道的液体,比希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没有注意,从而错过了溴的发现(后来被法国科学家波拉德发现)

三、在动机的发展

 

除了在某一年龄段之外,在动机存在的个别差异随着儿童的成长,这些倾向性似乎存在着系统的差异。

哈特发现,在她的问卷中,对挑战的偏爱、好奇心和兴趣、独立掌握性这三个分量表的分数,从三年级到九年级出现下降的趋势;而独立判断和在标准分量表的分数,随着年龄和在校经历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

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基于自己的快乐来从事学术活动是越来越较少,他们越来越能更好地判断他们的成绩的性质。

 

我们可以猜想这些转换的原因。

首先,研究外在强化对在动机的破坏效果表明,低年级学生为了发展能力而从事任务的兴趣,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被为了获得外在奖赏(例如,高分)所代替。

其次,学生掌握学术任务的胜任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低的胜任力知觉削弱了学生对学术任务的在兴趣。

第三个原因是对分数的强调,使成就情境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年级的增长,学校评价可能更强调高的分数,更不能容忍错误。

埃克尔斯和米奇利(Eccles&Midgley,1989)认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校变得更拘谨、更评价化、更有竞争性。

哈特等(1992)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在从小学进入中学后,学生知觉到中学比小学更强调评价、成绩和社会比较。

而且,那些知觉到更强调这些变量的学生,在外在动机上得分更高。

第四章 提高学习的在动机

在动机理论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解释。

他们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天生的倾向性,发展技能,进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外在强化并不是必然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强化。

本章讨论在动机的三个方面,其前提是人类具有给予某些任务以在激发的自然倾向性。

根据这三个观点,人类天生地倾向于:

(1)寻找机会来发展胜任力;

(2)自主或按自己的意志来采取活动;(3)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在动机的这三个观点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他们是相容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重叠的。

下面我们先介绍在动机的一般概念,然后对它的每一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激发与维持在动机的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在教材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通过“设疑”引起认知矛盾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

(1)问题要小而具体;

(2)问题要新颖有趣;(3)要有适当的难度;(4)要富有启发性。

例如,在学习“压强”概念之前,教师提出“把一块砖放在沙地上,怎样放才能陷得最深?

”的问题,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在动机始终处于激发状态。

  

(二)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布鲁纳(J·S·Bruner,1960)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首次提出在动机的概念并倡导发现学习(详见第八章),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在动机转化。

他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

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有可能把发现本身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地理课上,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将只标有自然特征和天然资源,没有地名的“空白”地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指出哪一个地区具备建设城市的可能性。

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指出许多地方可以建设城市并考虑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进行论证。

最后再与真实的地图相对照。

在这种发现学习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水平大大提高。

发现学习是以学生自己收集、加工、分析信息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发现学习。

  (三)培养学习兴趣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

“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在兴趣,就会渴望获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许多具体的做法: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

学生一旦理解了知识的社会价值,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容。

比如,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呈现教材,还可以通过模拟教材容的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

    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好知识的乐趣。

   5.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

教师应通过言语和行动向学生传递良好的信息,让学生知道教师喜欢所教学科、喜欢学习和钻研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满足,使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6.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

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拥有的知识越丰富,基础越扎实,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兴趣会逐渐稳定。

相反,在某一学科知识基础薄弱,欠绩过多,学习起来就会索然无味。

朱智贤(1982)主持的国十省市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和兴趣调查发现,学生最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中“基础不好”占59.84%,排第一位。

  (四)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兴趣、动机迁移是指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情况下,把学生从事游戏等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

   为此,教师对班级中不愿学习的学生应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如对体育活动,文娱表演、绘画等的兴趣,然后巧妙地组织有关的活动,将这些兴趣与学习联系起来,转化为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

一、什么是外在动机

 

前面已经提到,动机从来源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在学校教育中,有多种多样的外部条件,可以吸引、激励、诱发学生,成为促进他们积极活动的动力源泉,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等;同样,也有各种各样的外部条件,可以起到抑制、约束和限制不良行为表现的作用,如教师的批评、学校的处分、竞争的失败等等。

这种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即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称为外在动机。

与在动机相比,外在动机有以下特点。

 

1.速效性

 

马戏团里的驯兽师通过给动物提供可口的食物激发它们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的欲望;学校里的教师通过发给学生奖状、小红花、小奖品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工作单位的领导通过提供高薪和福利待遇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的确,外在动机在激发理想行为、抑制不良行为方面是有效和成功的,因为人类有一种自然的先天倾向──趋利避害,也就是说,只要提供的外在刺激和诱因对个体来说是有利的,是他们所渴望的和需要的,就会激发人们的趋向行动;反之亦然。

 

2.短时性

 

不过,如果行为的原因仅仅和获得奖赏、逃避惩罚联系在一起,那么这种行为只会在奖赏和惩罚的条件下出现,外在条件一旦消失,它所激发出来的行为也会“反弹”回原有的水平。

甚至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先给出了奖赏后又撤走奖赏,会使最终的行为水平比没有奖赏出现时的水平还低。

 

3.较为被动

 

在外在动机的激发下,容易出现一种较为功利主义的目的:

学生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学习,此时,外在力量对其学习行为起着主要的控制力。

学习活动不是出于学习知识本身的目的,或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4.是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