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享行为Word下载.docx
《幼儿分享行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分享行为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分享的涵义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
我们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分享,那就是奉献。
现实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实内涵。
如果我们进一步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那么分享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因此,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选取都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在本文中,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等。
2、分享行为的涵义
分享行为是人类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通常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值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运用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必要的。
3、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缺乏现象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4—5岁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
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
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二、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4—5岁幼儿的心理特征
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4岁前儿童还带有某些先学前期的特点,4岁以后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飞跃。
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4—5岁的心理发展比3—4岁迅速的多。
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
1.活泼好动
4岁多的儿童明显地比3岁多的儿童更加活泼好动,因为他们身体长得更结实了,动作能力更强了。
儿童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因而主意也多了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活动。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
小班幼儿主要依靠行动进行思维,中班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
3.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3岁儿童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儿童则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
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玩,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
4—5岁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我们也会看到,4—5岁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其增长程度比3—4岁和5—6岁都大。
(二)认知因素
感知在3—6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中仍占优势。
可以说,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流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的。
与此同时,幼儿感知活动的目的性也逐渐提高,形成了观察的能力,4—5岁,能够逐渐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感知活动,掌握了观察方法。
儿童的角色游戏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儿童的角色游戏中对以关注他人为动机的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促进用这些儿童与没有接受角色技能训练的同龄伙伴相比,参与角色游戏的儿童和青少年随后会更富有宽恕心,更具有合作性,也更关心他人的需要。
(三)情绪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
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
4—5岁的幼儿活泼好动,对周围的小朋友已经熟悉起来。
在我的实习观察中发现:
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更能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而一个生气的孩子也许会打人或霸占玩具。
精神分析学派是各心理学派之中最重视情绪研究的。
他们认为,情绪是人类本能的内驱力的满足。
不少心理学家都承认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
它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可见,情绪因素对4—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榜样的影响
行为榜样能有效地引起儿童的分享行为。
在中班幼儿的活动课时,我会给幼儿发放些玩具,但是并不是每个儿童都有一样玩具。
经过我的安排后发现4—5岁儿童假如在自己没有玩具时接受过同伴让给的玩具,那么,当他们自己有好几个玩具、同伴一个也没有时,他们就能以相同的友好行为回报同伴。
但是,如果同伴在以前曾拒绝分享玩具,轮到这些儿童控制玩具的时候,他们也几乎无一例外地拒绝出让。
与此同时我发现,表扬或是称赞儿童的分享行为,对儿童有很大的鼓励作用,他会在持续的几个月中做出分享的行为,而其他的小朋友也会为了老师的慷慨表扬而付出行动的。
所以,我们这些身为儿童的引导者不要吝啬自己的言语,你的不经意一句话会改变儿童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三、4—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
4岁儿童缺乏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可能是由儿童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年龄较小的儿童还未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其分享行为也未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此外,他们还不具备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在与同伴交往时,还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缺乏分享技能。
据我调查研究,这也有可能与大部分儿童是独生子女有关,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而忽视了对其分享意识及分享行为的培养。
儿童的分享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这与幼儿的认知、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是一致的。
4岁的儿童年龄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还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态度,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而5岁儿童的认知和情感水平与4岁儿童相比有了进一步发展。
此外,年龄较大的儿童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就有更多与他人相处的经验,这对于他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情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会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
综上所诉,儿童最不愿意与人分享的是食品,特别是他们喜欢的食品,可见食品这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对儿童来说更具吸引力。
而大多数的儿童对奖品的分享要比食品和玩具多,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对荣誉概念的理解还不深刻,把得到的奖品视为了一般物品。
四、现代幼儿园的分享行为与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
意大利着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
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
实践证明:
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
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样,有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后,幼儿才会成为有四种基本能力的新一代,这是孩子面对未来世界挑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能力。
我国的学龄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
所以我国的各大中小幼儿园都在进行幼儿的分享性行为。
孰不知这股“分享风”对哪些幼儿园真的起了效果。
我在呼市幼儿园实习的这半年和在临河市幼儿园见习一周的观察,每个中班都在进行着分享。
可是,大家差不多都是走形式主义路线,没有真正意味上的让幼儿发自内心的分享。
例如,我在临河市幼儿园中(3)班见习时该班小朋友的家长都会在早上来幼儿园时给他们的孩子带些零食什么的,而这些零食的分配不是交给儿童自行处理,而是老师把某个幼儿的吃的拿出来后说:
这是小豆豆的吃的,小豆豆将把它分给班级里的小朋友,我们应该怎么说啊“谢谢小豆豆”小朋友高兴说。
经过我对小朋友的交谈了解到他们不知道这就是分享,他们只知道每天的休息时间老师会把小朋友的吃的发给大家,大家可以吃到好吃的,自己的也会被老师发给大家。
儿童并没有觉得分给其他小朋友是件快乐的事。
而在呼市的幼儿园他们班的老师给每位小朋友都安排了号码,每位儿童根据自己的顺序带来些吃的与班级儿童分享。
这种盲目的分享不仅没让幼儿增强分享的品质与道德感,还大大加深了幼儿的厌恶心理。
那么家长和幼儿园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分享意识呢?
1、提高教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虽然意识到幼儿分享的重要性,但对其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
因此,我不断学习有关理论文章,如《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幼儿在分享活动中的体验》等内容。
不断地丰富有关幼儿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幼儿如何学会合作,如何学会分享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专题实施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实施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
”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1)物质环境的创设,让墙壁也会说话。
近两年来,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无论在内容、色彩、形象还是情趣方面都有了显着地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我们中班的墙面环境中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
如:
墙面布置中的“分享树”,幼儿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棵普通的树。
然而,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如照片、图片、书等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说说看看,“树”上的内容则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
一棵“普通树”由此就变成了“分享树”。
孩子们从中感受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又如“我们一起放风筝”、“去郊游”、“愿望星”、“心情栏”等系列主题,使孩子们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
(2)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
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我们教师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
“老师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们,让你们和我一起开心!
”
“你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就说出来吧!
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
“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积木,真好!
“你们都想当经理,没人当员工,玩不成了,怎么办?
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
b.温馨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一个自觉的行为,作为家长,往往不需要强迫孩子去分享。
如果细心观察,有时就会发现孩子的一些分享性的行为。
比如这个时候的宝宝,有时会把好吃的东西往家长的嘴巴里塞,有时甚至是从自己的嘴巴里抠出来塞进妈妈的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好玩的玩具塞进家长的手里以希望家长可以陪他一起游戏,其实这就是最初的分享行为的萌芽。
对于这些动作,家长应加以鼓励和赞许:
“你真是个大方的孩子!
”但应尽量避免呵斥和漠然处之。
事实上,在孩子最初的成长中,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分享每一秒美妙的亲子时光,就是对孩子最早的分享启蒙。
分享意识的建立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
当家长被某个阶段出现的暂时性的问题所迷惑的时候,不妨自己想想看,如果是我们遭遇这个情形,是否会毫不在意地把东西拿出来和他人分享?
家长要时刻牢记住,只有孩子从一个分享行为里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个分享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孩子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识。
五、结论
1、对中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必须持之以恒,使分享品质不断发展。
中班阶段只占整个幼儿园生活的三分之一,有必要继续在大班开展分享行为研究。
2、对中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
针对中班幼儿知行不统一特点,注重分享情感的熏陶和移情教育;
为幼儿创造分享练习的机会,进行行为的训练,体验分享的快乐。
3、分享教育中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教师保育员的为人师表、正面教育也很重要,起到隐形影响幼儿的作用。
另外,家庭配合幼儿园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应加强指导家教的工作,避免幼儿产生两面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帼眉编着.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周念丽,张春霞编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4]李幼穗,赵莹着.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2008年4年
[5]梁志燊编着.学前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致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在写作论文期间,从选题、拟定提纲、搜集资料、撰写初稿、反复修改直至最终定稿,无不凝聚着老师的智慧和心血。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谨记老师教诲,不辜负恩师的一片厚望。
感谢我的大学老师,谢谢他们在这三年中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他们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再次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2011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