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一 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1682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一 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一 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一 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一 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一 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一 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一 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一 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一 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夯实文艺的创意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几年,虽然对剧本创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了,但跟风创作、流水线创作等现象仍然存在。

B.“短平快”创作不会出精品剧本,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要深入生活、精心创作。

C.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跟风抄袭的弊端,编剧不再关心自我超越。

D.为了提高作品成功率,现在有些院团计划在策划阶段请业界名家帮助编剧精准运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一段总括上文。

B.文章论述时既有对编剧跟风创作的批评,也有对院团及行业主管部门为提高剧本创作质量所做努力的肯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C.文章论证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夯实文艺创意基础的意义,在逻辑上是并列的。

D.文章第五段用投资方带着专业剧本顾问与编剧洽谈项目这一事例,论述了市场机制对剧本创作的正向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编剧环节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编剧环节打不牢,单靠二度创作很难解决后续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B.对编剧而言,面对戏剧界、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要始终不忘创作初心,坚持品质至上的创作标准。

C.“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诗句体现了一种文艺创作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只要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做强做实文学基础、创意基础,文艺创作就一定会强起来,文艺就能持续繁荣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

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

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

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

预计到2020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

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

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

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生育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

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

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

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

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

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的四分之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

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D.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

B.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C.中国在全球老龄化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D.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E.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6.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补天

鲁迅

女娲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手里,“阿阿,可爱的宝贝。

“伊看定他们,仲出带着泥土的手指去拨他肥白的脸。

伊一面抚弄他们,一面还是做,一会儿小东西便围满了她身边。

伊并没有停止…

终于,腰腿的酸痛使得伊站立起来,仰面一看,满天是鱼鳞样的白云,下面则是黑压压的浓绿。

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一房一房的刚开着大不可言的紫花,伊一挥,那藤便横搭在地面上,遍地散满了半紫半白的花瓣。

伊含笑看着这赏心悦目的景色,只觉得累极了,双眼一合,便沉沉睡去…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

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

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

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

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

伊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

伊仔细的看,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断断续续的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

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

……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

伊都茫然,只得说,“什么?

伊再转过眼光来,另外去寻觅,好容易才看见一个身子精光的东西,带着伤痕还在流血,只是腰间却也围着一块破布片。

他正从别一个直挺挺的东西的腰间解下那破布来,慌忙系上自己的腰,但神色倒也很平淡。

伊料想他和白毛毛的东西是别一种,应该可以探出一些头绪了,便问道

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是怎么一回事呵。

”他略一抬头

“是打仗罢?

”伊没有法,只好自己来猜测了。

“打仗罢?

”然而他也问。

女娲倒抽了一口冷气,同时也仰了脸去看天。

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

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

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

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因为情形不比先前,一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龌龊破烂的地,毫没有一些可以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

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辟,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

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只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堆,正要伸手,又觉得脚趾上有什么东西刺着了,照例是先前所做的小东西,然而更异样了,累累坠坠的用什么布似的东西挂了一身,顶上是一块乌黑的小小的长方板,手里拿着一片物件,刺伊脚趾的便是这东西。

小东西边刺边诵“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

女娲随手将竹片搁在那头顶上面的方板上,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

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

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

…”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

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

…”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这时候,伊的用尽了一切的躯壳,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上下四方是死灭以上的寂静。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则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题目是“补天”,但是小说开头描绘了赏心悦目的景色以及醒来看到流水波浪的情节也必不可少,交代了补天的前因,使小说的情节更完整。

B.头顶长方板的小东西不但不帮忙补天,反而刺女蜗脚趾,阻挠补天,是因为他们认为女娲“裸裎淫佚”,不合礼仪。

C.当脸上长了白胡子的人向女娲乞求仙药时,女娲不予理会,是因为她觉得这些人并不诚心,不值得给予仙药。

D.小说最后的“死灭以上的寂静”,既呼应了前文“天崩地塌的声音”,也会引起读者对女娲补天后的世界的想象。

8.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女蜗形象的。

(6分)

9.“女蜗补天”是中国著名神话故事,鲁迅“故事新编”,在小说中塑造了女娲和其他一系列人物形象,请联系当前实际探究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谓门弟子曰:

“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

“君之鲁过矣,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

“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子贡曰:

“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

“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显名也;

伐齐,大利也。

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

”吴王曰:

虽然,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

”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至舍而问曰:

“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辱而临之?

“今者吾说吴王以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如此,破越必矣。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许诺。

于贡报吴王。

吴王遂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

“修兵休卒以待之。

”吴王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

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吴王去晋而归,三战不胜,越遂杀夫差。

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

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图,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B.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C.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D.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

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反义,或同义,如:

韩愈,字退之。

B.二三子,敬称,指诸位。

古人敬称对方的词还有“子”、“君”、“吾属”、“足下”、“殿下”“阁下”等。

C.乘,古时指四匹马拉的一辆车。

春秋时代习惯用车辆的数目来衡量国家的强弱,千乘之国,即指中等诸侯国。

D.泗,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

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

曲阜孔庙杏坛对联曰:

“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贡洞彻时局,目光长远。

在他出使齐国之前,他就清楚了田常伐鲁的根本目的,所以他的游说关键点放在伐吴将会对田常有利的方面。

B.子贡富有谋略,豪迈慷慨。

子贡在田常犹豫时,慨然赴吴游说吴王,让吴王知道攻打齐国的好处,从而解决了田常的顾虑。

C.子贡头脑灵活,随机应变。

在游说越王时,先恐吓后利诱,建议越国派出军队攻打吴国,越王同意他的建议。

D.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

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与纵横家苏秦、张仪一样纵横捭阖。

子贡的这次出使,堪称“上兵伐谋”的典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5分)

(2)越王除道郊迎,至舍而问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追赋暮游①

许月卿

锡山舟泊似荒村,微服南禅②古迹存。

壁上姓名今已远,碑阴人物了能言。

薄游草草寒侵袖,远思悠悠风满轩。

携手出门烟树密,数僧离立③语黄昏。

注:

①许月卿在青年时曾怀着报国之心到扬州,投效于名将赵葵幕中,以军功补进武校尉,嘉熙四年之冬,罢武职,离扬州取水路南下。

一天黄昏,舟泊无锡,上岸游南禅寺。

这首诗是一年以后追写此游之作。

②南禅:

无锡锡山佛寺名。

③离立:

相并而立。

14.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写景记游之作,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依游览顺序写了三个阶段:

舍舟访寺,寺中览古,出寺所见。

B.领联专写古迹。

作者选取入诗的是两处较有名气、印象也较深的北宋遗迹。

墙壁上的题诗,碑上的阴文,依然清晰。

C.颈联以“侵”与“满”两个动态词为中心组成,侧重于古寺的客观描写,表现出古寺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平淡。

通篇无一奇语警句,却浑成流畅,富于平淡质朴之美。

15.有人评价首句的“荒”字笼罩全篇,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荒”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通过否定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等同的观点来表明自己生死观的句子是“,”。

(2)《赤壁赋》中“,”,写出了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情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3)《水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

”两句,表达了因只见歌舞遗迹,不见英雄而产生的物是人非的伤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昆曲,是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声腔和剧种。

昆曲历史久远,明初已具,后经改革,更显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尽管几度兴衰,饱经沧桑,但它却能薪火相传,。

昆曲在历史的发展中名家辈出,留下了大量的经典的。

而在18世纪的后期,一方面地方戏兴起,另一方面昆曲自身由于文辞过于文雅和繁难,()昆曲便呈衰落趋势。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仅需要保留前人的文化遗产,还要把它们丰富起来。

由于“昆曲义工”白先勇成功地送用“移步不换形”原则将传统昆曲《牡丹亭》整理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使得昆曲重新得到发展并深受人们所喜爱。

它的美不仅在国内展现,还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雏形危如累卵传世之作激动人心

B.模型不绝如缕扛鼎之作震撼人心

C.雏形不绝如缕传世之作震撼人心

D.模型危如累卵扛鼎之作激动人心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创作也日益脱离群众

B.外来戏曲的冲击

C.群众离昆曲越来越远

D.老百姓缺乏戏曲基础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昆曲义工”白先勇成功地运用“移步不换形“原则将传统昆曲《牡丹亭)整理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使得昆曲又重新得到发展并深受人们所喜爱。

B.“昆曲义工”白先勇成功地运用“移步不换形”原则将传统昆曲《牡丹亭)整理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使得昆曲又重新得到发展并深受人们喜爱。

C.由于“昆曲义工”白先勇成功地运用“移步不换形”原则将传统昆曲《牡丹亭)整理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使得昆曲又重新得到发展并深受人们喜爱。

D.由于“昆曲义工”白先勇成功地运用“移步不换形”原则将传统昆曲《牡丹亭)整理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昆曲又重新得到发展并深受人们所喜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植物王国里,草木不仅能预报天气,①。

在瑞典南部有一种草叫三色堇,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

当温度在20℃时,叶月向斜上方伸出;

随着温度降低,②,到15℃时叶片与地面平行;

当温度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温度回升,叶片又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