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辅导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1257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聘辅导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应聘辅导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应聘辅导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应聘辅导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应聘辅导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聘辅导员Word下载.docx

《应聘辅导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聘辅导员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聘辅导员Word下载.docx

第四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组织

第五节指导教师的聘请

第六节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与基地的确定

第七节活动经费预算

第八节活动计划的编制

第三章实施中需要解决的科学性问题

第一节人际关系

第二节应变问题

第四章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

教育不能脱离大自然。

一定要让孩子到大自然去,到野外去,当然这个时间一般是暑假,寒假,或者节假日,现在由于过分地、过度地强调安全,好多地方都不许孩子们去春游,其实只要组织得好,完全可以的,但是如何第一次组织活动?

 

第一、组织活动,要有一个理由,就是要注意激励手段,不要轻率地说:

同学们,我们这个星期到哪去玩,要把它做为一个奖励,给他们提一个要求,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比如说班级考试以后,或者一个月以后,班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作为激励的手段可以组织活动。

第二,最好是徒步旅行,不一定非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现在孩子缺乏锻炼,经常组织学生徒步旅行,星期天或者星期六,就在外面走一天,走到那个乡间田野,遇到一块草地就玩一玩,乐一乐。

中途在一个草坪上踢踢足球,唱唱歌,做做游戏都可以。

徒步旅行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好的活动。

第三,旅游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游戏,不要纯粹地走路,甚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搞野炊。

同学们出去搞一次野炊一定要有趣味,要有学生感到有趣的一些游戏。

第四,出去旅游的时候,最好是把一些家长也请来帮助管理。

因为有时候班主任一个人出去,难免还是要考虑一下安全问题,学生的组织管理,如果安排几个家长,那么管理就比较好一些。

最后一点,旅游过程中,最好要有一些竞技性的活动,刚才说了游戏,其实也包括竞技。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男女生为两个阵营,开展竞技性的活动,这样能增加活动的有趣性,不要小看这个活动,好像是一次简单旅游,它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增加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以后,回忆最多的是哪一次去旅游,哪一次篝火晚会,哪一次在雪地上打雪仗等等。

总之,只要班主任做一个有心人,多动脑筋,多和孩子在一起,班级生活就会丰富多彩,班主任的智慧也就会更加丰富。

还有很多第一次,这里不一定再讲。

只要班主任是一个富有智慧的老师,富有创造力的老师,那么很多第一次都能够成功,都能够让每个第一次,成为我们创造的一次机会,展示我们教育智慧的一次机会。

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如何有效组织?

1.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一)它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高等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样的人才,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还要有劳动观点和实际动手能力。

而要做到这一点,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不仅要有理论教学的环节,还要有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可以使学生丰富对国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了解,从而增强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可以使学生在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它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以学生亲身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的特殊教育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离开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亲身参与,就无所谓“实践”,也无从达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使学生实际地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去,而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

  (三)它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

同教学实习不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在教学计划外的课余时间进行,而前者则在教学计划内进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之所以必须在教学计划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是由于学制、理论教学任务繁重等方面的原因,教学计划内安排的实践环节时间有限,难以完全达到实践环节教育的目的;

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内容、方法、途径也不同于教学计划内的实习,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2.如何组织开展大中学生社会考察活动?

  组织青年进行社会考察,首先要明确考察目的,概括地讲有四个方面:

  

(一)使青年提高对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的理解,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使青年受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教育,激发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寻找有关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

  (四)使青年广泛接触社会各个方面,锻炼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组织青年进行社会考察,必须结合青年实际,注意采取多种形式。

归纳起来,这些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到工厂、农村进行参观,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用强有力的事实加深青年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青年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

  

(二)利用假期组织青年进行社会调查。

组织“重走长征路”、“党的光辉历程”、“好儿女志在四方”等多种形式考察团,分赴一些典型地区和单位进行学习、考察、实践,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对英模人物的走访活动。

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了解先进人物的思想境界,激励青年学生立志,在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奉献青春。

  (四)开展以祖国山河为对象的考察活动。

以伟大的民族、悠久的历史、美丽的山河等为专题,通过考察使青年学生学习历史和地理知识,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结合专业进行社会考察。

请专业教师介绍本专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考察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程度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调动青年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六)寻访革命前辈活动,组织青年赴老区访问革命烈士的亲属,搜集、整理烈士事迹,从中接受具体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组织社会考察活动,要注意把握四条基本原则:

  

(一)结合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的原则。

即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倾向,通过分析和论证,如果觉得有必要和可能,就确立什么样的调查主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

青年人热衷于独立思考,社会考察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自己座谈访问,编写材料,谈感想及体会。

  (三)社会考察与为群众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考察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要引导青年把知识、技术贡献给被考察的单位和群众,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四)精心组织、精心领导。

主要应抓好四个环节:

即准备环节、拟好考察提纲环节、总结汇报环节、宣传环节。

每个环节都要精心安排,细心实施。

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广泛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得体验,在提高社会生活能力的同时,促进思想道德观念的内化。

社会活动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工、学农、学军、家务劳动、公益活动、调查访问活动等等。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校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班主任,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开展这类活动时,班主任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选题上要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学校不是世外桃源,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

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只有立足本地,从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开发活动资源,才可能使活动有长久的生命力。

目前,很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起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综合活动基地,在基地里,既可以学工、学农、学军,也可以进行科学实验。

让学生在这样的基地集中参加活动当然很好,但是,这些基地的活动毕竟是模拟的,与真正的社会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我们不能光依赖这样的基地,应把眼光放在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上。

比如,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可以多开展学农活动,如种试验田,走访农户,走访农业科技工作者,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考察当地的地理地貌等;

而城市学校,就应该多和社区、工矿企业联系,开展诸如公益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企业生产活动等。

同时,要尽量把活动的主题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同学们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用武之地,这样,既能提高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加强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在组织形式上,尽量以小组为单位、分散活动为主。

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取得成效,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因此,不宜举办大规模的集中活动,那些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大规模活动,不仅容易流于形式,而且会给接受我们参加活动的那些社会单位带来不便,最终导致失去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开展活动时,班主任可以先向全班同学征集活动主题;

接着,可通过指定或“招标”的方式,确定每个活动主题的小组负责人;

最后,由组长和同学们通过双向选择,组成不同的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在引导同学们选择活动小组时,要帮助每个同学分析本人的优势,尽量引导他们选择那些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活动小组。

第三,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活动的开展。

基本的制度应该有:

活动计划制度(一项活动最好以一学期为一个时间单位,以周安排活动计划,计划要求有具体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

活动记录制度(包括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同学们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活动的社会效应等);

活动通报制度(一个月或半个月,以班会的形式,各活动小组通报活动情况,交流活动经验);

活动评价制度(包括活动效果的评价、优秀活动小组、优秀个人评价等)。

第四,要通过教师的参与、指导,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一方面,班主任要积极参加每个小组的活动,并从活动计划、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可以帮同学们将科任老师和家长组织起来,鼓励同学们邀请他们加入到各个活动小组,担当顾问,具体指导活动的开展。

科任老师有学科优势,家长有社会资源优势,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容易使活动取得成功。

第五,要高度重视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都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因此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班主任应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救自护能力。

其次,在每次活动前,班主任要实地考察活动中同学们要面对的人和物,特别是参加生产劳动时,要充分考虑劳动的强度,操作的难易程度,安全规范等,确认没有安全隐患时,才可允许同学们活动。

再次,要尽量安排辅导老师或家长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

如何组织高效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实践活动

作者:

潘诗求 

文章来源: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4) 

点击数:

741 

更新时间:

5/8/2006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

如何组织高效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实践活动,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很顺利地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并使课程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当前值得人们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9月正式实施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走进了大家的视野,走进了小学的课堂。

之前,1999年9月,厦门市参加了教育部小学综合课程研制课题分课题5小学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课题6的实验研究,2001年9月,8个实验班率先进入了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2002年6月,该课题顺利结题并取得极大的成效,为我们新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三年多时间又过去了,首批实验班小学顺利毕业,课题实验取得了成功,我们对研究性学习主题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有了新的认识。

一、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领域之一,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课程的内容选择、组织方式及实施途径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它更多的是强调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呈现方式,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感受。

在活动中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主题活动的设计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上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实发展的需要。

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认知上他们多依赖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根据这一特点,主题活动的组织、开展多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认知过程的实践性、趣味性及综合性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操作等活动为基本途径;

在内容选择时,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现象,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

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

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的确定

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

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会促使学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和创新。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首先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入手,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进而确定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

可以说,“问题”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而学生的“问题”则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身边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动机和求知欲望。

让孩子搞自己的研究,教师要把研究主题确立的权力还给学生。

当研究主题由学生自主确立时,学生的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之源。

让学生从不想提问、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善于提问,这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

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学会从多角度去深入体验、认真思考,促使学生面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

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问题讨论会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可贵的问题意识。

三、不断丰富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积极体验——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的开展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时,我们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访问”“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交流”的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不断丰富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积极体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此阶段主要有以下活动: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逐步了解和学会收集资料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如:

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并学会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分析、整理与归类。

(二)调查研究。

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在调查研究中的付出与坚持,让学生在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与经验。

(三)初步的交流。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

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四、给予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总结交流

学生的亲身体验是整个活动的关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尽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

每个活动主题的实施,都让学生从活动准备阶段,到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开展自主实践,经历活动主题的提出、制定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信息(文献资料或第一手资料)、进入实际活动情景、进行总结与交流等活动环节。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逐步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正地思考,也逐渐敢于和善于申辩。

虽然我们要求学生要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有些学生经过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我们也尽量给予肯定,毕竟,研究性学习活动并非直接指向学生的研究结果,也就是说,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改变了什么行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自我的价值。

在本阶段,我们做到了两个“多样化”。

(一)研究结果呈现的多样化: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自己经过实践探究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加工整理,由于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弱,他们的最终成果可以是口头材料、实物、图画、手抄报、音像制品或简单的书面材料。

(二)成果的交流方式多样化:

可以通过辩论、研讨、展览、墙报、刊物、网页等方式来交流。

五、突出研究方法的指导——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

教师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指导技能,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并取得预期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既不能亦步亦趋地“教”,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把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自己去选题,自己去研究,自己去搜集和整理资料,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没有了教材做依据,没有了教师来传授,面对这一崭新的课程,对于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等方面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极不适应,甚至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此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教师应突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信息资源的指导,要有效地引领学生经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不仅“乐于研究”,而且要“学会研究”。

为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

如:

在确定研究主题时,帮助学生把诸多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分析,将问题转化为探究主题;

在选定了活动主题之后,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案。

在小组活动中,提示学生要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在学生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启发学生想一想:

平时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当学生忽略了研究过程的某一重要环节,教师则可以故意凸显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每一步指导都应体现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渗透。

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主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和出现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指导方法。

如活动中需要运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包括访问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处理信息的方法、上网查询的方法等,可以采取示范、讲解的形式进行辅导。

而针对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随时出现的一些不可预测性的问题,则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多样化的指导。

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的前提下,做到开而不达、含而不露、点到为止,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和诱导。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具体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根本上讲,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如何带领学生逐步适应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切实地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正是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努力探索的课题。

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还需要我们遵循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针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积极探索教师的指导策略,努力提高自己的组织和指导能力,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电子竞赛

  建立学生创新中心,设立不同的产品设计和研究课题,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小制作、小发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活动。

定期进行学术专题讲座,使学生普遍获得较大的信息量,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电子信息技术。

  另外,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学校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广泛联系,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和生产劳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理学院党政领导从教学改革入手,一直在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

如何凸现学院学科优势?

如何把学生的学风建设和教师的教风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如何推动学风和教风建设双促进?

基于以上考虑,学院从05年起尝试着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为平台,坚持“两个开放”和“三个突出”即教师科研课题向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突出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们自觉融入科技创新这个大课堂,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色之路。

一、师生互动,形成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学院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搞科研;

另一方面,通过老师带动和影响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当中。

学院要求全体教师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吸收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巩固和深化专业培养思想,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浓厚学生专业兴趣入手,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学院已经形成师生互动搞科研的良性氛围,据统计,全院除06级新生之外,其余三个年级中有近66%的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师科研课题;

广大教师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05年学院教师共发表SCI文章25篇,其中教师和学生联名发表5篇,位居全校第一;

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名学生取得科技发明专利。

二、整合资源,形成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广阔平台。

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这一中心思想,整合教师和实验室“一软一硬”两套资源,提出了面向学生的“两个开放”,即教师课题向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

在理学院,每个专业老师都有机会向全体师生同学介绍自己的课题,师生结成了融洽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