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初中记叙文知识梳理与答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复习初中记叙文知识梳理与答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初中记叙文知识梳理与答题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格。
如《故乡》中善良却麻木愚昧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
故事
情节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
环境
描写
社会
定义:
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描写范围大至整个时代、社会,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等。
①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题。
举例:
如《孔乙己》中“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第二段对咸亨酒店里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描述,渲染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自然
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④表现人物形象;
⑤推动情节发展;
⑥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四、记叙顺序
顺叙
特征:
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而引发感悟:
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插叙
①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
②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插叙与全文叙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
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
②解释了……的原因;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⑥突出文章主旨;
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
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符合儿童心理,丰富了儿童的情趣。
倒叙
①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②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
③倒叙是一条线索,全文只有一个故事。
①开篇点题;
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引出下文;
④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背影》一文,先写作者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后文才描述了与父亲分别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共鸣。
《驿路梨花》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五、文章线索
定义
指串起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的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
抓住文章线索,对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有极大的作用。
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如《邓稼先》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将邓稼先的经历贯穿其中。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变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故事。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实物线
(物品)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如《灯笼》一文中以“灯笼”为线索,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
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涉及题型
①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以标题为线索)②链接式或表格式填空,填写人物心理、故事情节、情感变化类题。
【注】记叙文可能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明线就是从文章的文字表面中能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脉络;
暗线就需从文章中分析得来,也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
六、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
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孔乙己》以酒店伙计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第二人称
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
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①增强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便于抒情。
如《列夫·
托尔斯泰》全文都是用第三人称“他”,但文中也用到了第二人称,如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第三人称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他(她)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如《孤独之旅》以“杜小康”为视角,以第三人称来叙事。
七、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
举例分析
比喻
辨析:
甲(本体)如(喻词:
像、似、若、如同、好像、仿佛)乙(喻体)。
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如《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三个比喻句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
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如《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反复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
如《安塞腰鼓》中“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之情。
反问
自问自答。
①态度鲜明;
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如《白杨礼赞》中“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或缩小。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
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突出事物的特征。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如《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喜欢新衣时写道“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
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
②便于抒情,更有气魄。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如《安塞腰鼓》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
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感情。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设问
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①先问后答,引人注意;
②启发思考。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如“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
一定不会了。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在“我”心里,万芳一定不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了。
反语
辨析
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①语中含刺,增强批判性;
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
③增强幽默意味。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互文
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常见于古诗文中。
2.常见的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
分类及特点
分类
特点
动作描写
对人物的个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
神态描写
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
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以及仪态等的描写。
心理描写
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①反映人物心理;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⑤揭示主题。
答题规范
运用(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空间;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
④衬托人物形象(性格);
⑤为……作铺垫;
⑥推动情节发展;
⑦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主题。
社会环
境描写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④渲染环境氛围,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角度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通过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和渲染来烘托主要的描写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
②使主题更加深刻。
从人的感官角度描写:
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俯视、仰视、平视)
从描写的空间方面:
从高到低、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场面描写
描写内容方面有:
虚写、实写(虚实结合)、动作描写(动静结合)
3.常见的表达方式
判断标准
表达方式
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展的经过
叙述
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感受
作者情感的抒发,语言一般生动形象
作者观点的表达、论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议论
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语言一般平实,且具有科学性
说明
记叙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使读者有概括性的了解,从而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将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了,便于理解和接受。
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由叙述和描写引发的对事物的感想、认识和评价。
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4.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定义、作用及举例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比较。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
欲扬先抑
“扬”指褒扬、抬高。
“抑”指向下压、贬低。
作者想要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对象。
)
作者的本意是……(赞扬),而先……(贬抑),前后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自己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自己心生敬意。
这样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铺垫
①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②铺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皇帝的新装》中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铺垫。
伏笔
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烘托/渲染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最后一课》通过对同学们认真学习法语的气氛的渲染,表现了小弗郎士沉重又依依不舍的内心世界。
衬托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象征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白杨礼赞》中,作者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有极强的感染力,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春》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置悬念
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
(设置疑团,不作解答。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使文章情节曲折起伏。
。
《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这句话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
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的解释、说明和交代。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首尾呼应。
除了上述表现手法外,还有起兴、用典、联想和想象等
八、常见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分类
具体表现
清新自然
不刻意雕饰却又不缺乏文采,饱含真情实感。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
少用修辞手法,较少有描绘性的语句。
华丽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
多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富有诗意
引用诗文或经典意象,语言精致凝练,多用短句,读来优美,富有文采。
直白、含蓄
直白:
直接表达作者的感受或观点,不拐弯抹角。
含蓄:
不直接表情达意,多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善用象征、双关、设问、比喻等艺术手法。
庄重、幽默
庄重:
文章话题一般较为严肃,语言凝重。
幽默:
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等手法,显得有趣。
简洁、繁复
简洁:
多用短句,句式流畅。
繁复:
多用长句,多重复,多对比性语言。
考点展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
概括内容
题型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①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人物+事情;
②其他要素如: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注:
1.叙事为主的文章:
叙述事情的经过和情节;
2.写人为主的文章:
人物做了什么,有什么性格特点;
3.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考点二: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
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含义+作用)
题型4:
给文章拟标题。
题型5:
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XXX”来替换?
哪个标题更好?
说明理由。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
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1)表层含义:
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2)深层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题目的作用(好处):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③交代了描写对象;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⑤点明线索;
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变色龙》: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考点三:
句子和段落的作用(内容上和结构上)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
1、段落的作用: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位置
内容上
结构上
开头段
设置悬念;
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交代故事发生背景;
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领起下文;
总领全文。
中间段
为下文作铺垫。
(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推动情节发展。
结尾段
深化(升华)主题;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示。
呼应开头、首尾照应(篇尾点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独句段
内容上:
突出强调;
渲染氛围;
显示线索。
结构上:
承上启下(过渡句);
调整节奏。
其他语段
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2、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①中心句或点睛句: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
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②情感句:
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
③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
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作具体分析。
考点四:
词句赏析
(二)句子赏析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应从结构、内容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