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0030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0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10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10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10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10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0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

《专题10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0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0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

专题10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2014年-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

专题10:

文学与文化常识

1.【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答案】D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

它既要求各选项引用诗句所揭示的语境(这就要求必须明白这些诗句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还要注意辨析各选项的表述文字是不是正确。

A项的诗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诗》,此句表达了作者对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

B项的诗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表达了作者被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C项的诗出自李白的《行路难》,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D项的诗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抒发了作者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

2.【2016年高考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古琴评书昆曲木偶戏  B.昆曲评书古琴木偶戏

C.古琴木偶戏昆曲评书D.昆曲木偶戏古琴评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的主要根据是:

“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可肯定是木偶戏。

而由“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可知这是谈音乐,由“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戏剧有关。

【考点定位】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根据题干中“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的表述,仔细分析题中各副对联所代表的行业或事物,再运用排谬法得出答案。

3、【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0分)

昔江淹有言:

“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冶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1)用斜线“/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3分)

(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3分)

【答案】

(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2)司马迁、班固、范晔

(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注意“虽”“亦”这两个特殊的虚词以及“穷老尽气”和“刿目鉥心”这组并列的成分。

(2)试题分析:

注意前四史的作者,在教材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出现过,《三国志》较为生僻。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试题分析:

注意文段中的“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和“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的内容,然后整合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事物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进行整合,此题主要概括书籍的内容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

4.【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冶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C.《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执著和对荣誉的珍视。

E.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答案】AE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5.【2016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

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6分)

(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

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冶有什么样的认识?

(4分)

【答案】

(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2)一方面,凶残、贪婪;一方面,愚昧、无聊。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是对名著的细节的考核,注意对名著情节、人物和主旨的把握。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6.【2016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豆蔻梢头二月初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B.

C.D.

【答案】D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识记文学常识,首先,可运用点面结合记忆法。

不论是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

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

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住每篇出自何处,很难,但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

其次,可运用纵横结合记忆法。

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这样就形成了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

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

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

这样纵横结合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分门别类记忆法。

即将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

可以按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如诗歌的风格流派,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

文章的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这样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7、【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

《墨子·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

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

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4分)

【答案】

(1)(1分)去无用之费

(2)(4分)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首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2)试题分析:

题目要求概括墨子“为政”的思想,文段中阐述这个思想的句子是“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意思就是:

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的情况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使财利)加倍。

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

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所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2015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曹操赠送的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

B.鲁迅《白光》中反复出现的“这回又完了!

冶既是指陈士成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失败,也是暗示他对人生前景的绝望。

C.《子夜》开头,吴荪甫的一九三〇年式雪铁笼汽车与吴老太爷的《太上感应篇》形成强烈比照,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压倒了封建阶级。

D.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

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答案】A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选AD两项。

A项中,“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表述错误,表明不忘旧主。

D项中,“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