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后半学期教案八单元开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9254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后半学期教案八单元开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四上后半学期教案八单元开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四上后半学期教案八单元开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四上后半学期教案八单元开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四上后半学期教案八单元开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后半学期教案八单元开始Word格式.docx

《四上后半学期教案八单元开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后半学期教案八单元开始Word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后半学期教案八单元开始Word格式.docx

(2)指名朗读词语。

当学生读完“新汉普斯”这个词后,教师指导:

你能快速而清晰地读三遍这个词吗?

学生读词。

教师小结方法:

遇到拗口的词多读几遍就能读顺了。

(3)指导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涟漪:

什么是涟漪?

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此时教师出示图片并解释道:

涟漪泛指细小的波纹,那么文中的涟漪具体指什么呢?

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2自然段),教师出示另一张图片相应解释道:

课文中,当鱼饵抛下水面时,就会荡出一圈一圈的·

·

波纹,这就是涟漪。

②鲈鱼——鱼鳃——翕动,你发现这三个词之间的联系了吗?

或者你发现前两个词之间的联系了吗?

学生汇报,教师相应出示鲈鱼的图片配合学生的解释,之后教师小结:

鱼鳃是鱼的哪一部分?

生回答。

在生活中见过鱼鳃一张一合,一张一合(师做动作)的样子吗?

这个动作就叫做·

翕动。

再读“翕动”一词。

(4)齐读这些词语。

三、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当生读完“兴高采烈——无可奈何——沮丧至极”这三个词语后教师趁机说道:

你能快速找到课文中带这三个词语的哪一段吗?

(10自然段)指名朗读10段,师:

这三个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我的心情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事令我兴高采烈?

(课件中该词后出现一个问号)后来又发生什么事使我无可奈何呢?

(课件同上)最后怎么了我就变得沮丧至极了?

(课件同上)请带着这3个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这三个词语写在相应的段落旁。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什么事使我兴高采烈?

学生回答。

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使我无可奈何?

最后我是怎么做的?

生回答,师:

此时我的心情可真是·

沮丧之极了。

谁能把他说的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遍?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

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钓鱼”这件事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

在概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时就是要抓住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最后还要加上一句:

从钓鱼这件事中我还获得了一些启示,这就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那么我究竟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谁能读一读原文中的句子?

学生读11段,教师相应出示11段中的重点句子。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2.指名生复述

3.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这篇文章。

二、精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1、归纳大鲈鱼诱惑人之处。

教师出示(11段):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这里所说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真正的鱼吗?

从哪看出来的?

不是,鱼字加了引号。

但故事中那条真正的大鲈鱼也非常地诱惑人,对吗?

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这条鱼非常诱惑人?

生可能:

鱼大。

(1)感受鱼大。

找一找,从哪段能看出鱼特别大?

3段。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觉得鱼特别大就把它画下来。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应出示并品读3段中的重点句:

句一: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首先学生就此句交流:

为什么这句使你感到鱼大?

当生提到“剧烈地抖动”一词时,师:

把“剧烈地”换成“强烈地”或“猛烈地”好不好?

为什么?

这三个词相比,谁的动程度更强?

剧烈地。

那么“剧烈地”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觉鱼特别大吗?

指名读,重点评价学生将哪些词强调了,以此来指导朗读。

齐读。

句二:

也许是这条鱼想摆脱鱼钩,不停地甩动着尾巴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首先学生就词句交流:

哪些词让你感觉鱼特别大?

不停地、跳跃、“啪啪”的声音、不少水花·

教师让其他学生画出这些词,然后问道:

发出“啪啪”的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模仿。

(若生模仿不到位,教师指导:

这可是条大鱼,发出的“啪啪”声会是怎样的?

为什么发出“啪啪的”声音而不是“哗哗的”声音呢?

“啪啪”更响、更重。

“啪啪”用来形容鱼挣扎的动作更合理。

作者用词准确,“啪啪”更能说明鱼大。

你能通过读让我们看到这条大鱼挣扎的情景吗?

指名读。

(2)感受我和父亲对鱼的喜欢。

我和父亲喜欢这条鱼吗?

生汇报。

这句中有一个词用得很奇怪呀?

哪个词?

欣赏,为什么是“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呢?

”用“看着”不是更合理吗?

面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时,新书包、新衣服、新鞋、新玩具·

你会“看”还是“欣赏”?

生汇报,并让其带着喜爱的心情读。

齐读,教师小结:

“欣赏”一词用得多生动啊!

表现出了我和父亲面对钓鱼成果时的成就感和喜爱之情。

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根据人物的心情选择恰当的词语。

(3)还有哪一点也构成了这条鱼对我们的诱惑?

周围没人。

让学生具体解释为什么周围没人也能对我们构成诱惑。

2、揣摩父亲的心理,理解父亲放鱼的动机。

(1)师:

是啊,面对种种诱惑父亲为什么仍然让儿子把大鲈鱼放回湖里去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读读课文的哪些地方?

父子的对话。

找一找,从哪段到哪段写的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

4—8

默读4—8自然段,把描写父亲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想一想父亲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所画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

(2)4自然段:

课件出示此段,师:

这段的开头有一个细节,“父亲看了看手表”父亲看表仅仅是为了知道时间吗?

还有没有别的目的了?

联系后文想一想。

从这个细节我们能看出父亲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亲是一个自觉遵守规定,很讲道德的人。

板书:

自觉遵守讲道德

现在是几点?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

两个小时,言外之意就是·

现在还没到捕捞鲈鱼的时间呢。

现在捕捞鲈鱼是不符合规定、不讲道德的。

我们再看后面父亲说了什么,出示父亲的话: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父亲是马上就做了这个决定吗?

他犹豫了吗?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课件出示: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碰到这种情况呢!

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你是否主动给他人让过坐?

让过的同学请举手。

请让过坐的同学说说:

你为什么会主动把座位让出来?

生交流。

如果公交车上人特别多,很挤,而你又很累,这时你旁边刚好站着一位老人或一个抱小孩的人,他比你更需要这个座位,你在让座时会犹豫吗?

最终,你会把这个座位让给他吗?

请想让座的同学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师小结:

是你的良心,你的道德之心促使你这样做的,对吗?

如有时间可再举一例:

你有过拾金不昧的时候吗?

捡到了钱财或物品主动归还失主?

请拾金不昧的同学说说:

你为什么会主动交出钱财或物品呢?

如果捡到的钱财数额比较大,几百元甚至更多,而又没有人看到你,你在归还钱财时会犹豫吗?

最终,你会把钱归还失主吗?

“公交车上的座位”,“捡到的钱财”都像这条大鲈鱼一样诱惑着我们,是道德的力量使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么父亲盯着这条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是什么使他做了放鱼的决定呢?

学生交流父亲的心理活动,然后指导学生读父亲的那句话,师:

假如你是父亲会怎么说着句话?

指名朗读。

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必须读好,哪个字?

得。

(若生挑不出这个字,教师可范读;

若生挑的是其它的字,理由充分也要给予肯定)

“得”还可以换成哪个词?

必须。

“得”字表明了父亲坚决的态度。

再指名读,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朗读。

(3)6自然段:

往下看,儿子说了什么?

父亲是怎么说的?

6段: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面对儿子急切的问话,父亲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平静呢?

父亲的平静中还透着点什么呢?

学生交流想法,并相机让其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4—8自然段,一人读描写父亲的地方,一人读描写儿子的地方。

当生读到7自然段时,师:

尽管此时我大声争辩着,但是父亲却用它的声音告诉我这件事情是不容—争辩的,不容争辩是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继续读文。

(4)读完后出示8自然段中的最后两句话:

我再次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父亲沉着脸,没有看我,也没有再说话。

我再次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什么?

父亲呢?

父亲为什么没有看我?

可是父亲却沉着脸,也没有再说话,这说明了什么?

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师生分角色朗读,师读描写儿子的地方,生读描写父亲的地方。

(5)小结:

现在大家理解父亲的做法了吗?

你喜欢这样的父亲吗?

学生交流。

三、总结升华。

儿子当时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不理解。

后来理解了吗?

生读第11自然段,师再次出示11段中的句子,师:

在人生的旅途中,哪些诱惑人的“鱼”会使我心动?

当面临道德的抉择时我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师总结:

是啊,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但父亲的教育却使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最后,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家:

“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课件出示)齐读名言。

让我们一起努力,都做有道德的人,好吗?

我希望同学们也能把自己的对于道德的理解写下来,成为我们的名言。

四、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启示:

《谁说没有规则》

1(53)

1、能抓住关键词,感情朗读诗歌,在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

3、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题目后面可以加什么标点符号?

读一读是个什么句式?

表示什么意思?

2、说说你知道哪些规则?

是啊,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事事都有规则,正是有了这些规则,才保证了我们井然有序的生活。

可是和谐之中,总有一些人不遵守规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初读诗歌,解决疑问:

1、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这首诗写了哪几种不遵守规则的行为?

(随便投喂动物食品、翻越栏杆横穿马路、随便乱扔垃圾、插队抢座)

2、小组合作解决读书中遇到的疑问。

3、集体解决:

界栏、满不在乎、快捷。

4、检测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听写词语,互相评改。

三、精读诗歌,领悟诗意。

1、师:

孟子曾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许多规则“明明白白”写着,可为什么有人不遵守?

2、同桌两人结成学习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几个小节读读,再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们为什么不遵守规则,心里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①随便投喂动物食品:

怎么想的?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

说说你了解到的关于随意喂养动物造成的可怕后果。

介绍自己朗读的经验,读读这个小节。

②翻越栏杆横穿马路:

后果如何?

③随便乱扔垃圾:

破环环境,不利于资源回收。

④插队抢座:

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

4、师: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

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

那么,对照文中的规则,坦诚地剖析剖析自己,哪些做得正确,哪些还需要改正?

生自由交流。

四、仿写诗歌,检测学习结果:

正如《钓鱼的启示》中曾讲:

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

生活中,还有许多发生在你自己或你身边人身上的不守规则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2、根据观察到的不良现象,依照诗歌写一段。

(作品展示)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必定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遵守规则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文明的国家。

让我们从遵守身边的一个个小规则做起,塑造自己完善的道德修养。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迈出一小步,我们的社会将会前进一大步。

六、板书设计

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为什么

《语文天地》

3(56)

一、摘录笔记

1、继续用学过的方法积累新词、好句。

2、提醒学生自学生字,在积累的同时理解诗意。

3、读一读课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体会因果关系句子。

A、先表明态度,后说明理由;

B、先说明理由,后表态度。

4、引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类似的因果关系的句子。

5、四人小组交流体会。

二、读一读

1、学生自读古诗句。

2、学生自学诗句,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句意。

3、四人小组交流诗句含义。

4、全班交流体会。

A、人要顺应天时,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

B、有了财富,不能放纵自己,整天沉溺于酒色。

看到贫穷的人,不能欺辱,面对威武的武力也不去没有原则的屈就,这才是大丈夫。

C、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5、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尊严”的句子。

一、开卷有益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意。

2、讨论:

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思考:

“嗟来之食”的的含义。

3、学生复述课文。

4、讨论交流:

展开辩论——那个人该不该吃黔敖的东西

二、辩论会

1、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辩论。

正方:

那个人不该吃黔敖的东西

反方:

那个人该吃黔敖的东西

2、正反方自由组合讨论。

3、全班交流。

展开辩论。

4、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导入习作主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

(尊严)

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一件尊重他人的事

二、完成习作

1、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谈论。

3、教师点评。

4、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5、学生开始习作。

6、修改习作。

7、抄清习作。

第九单元:

音乐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2(58)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

1、师:

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

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

(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

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

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

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

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

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

(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

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

7、指名回答。

8、师:

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

(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师;

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11、指名回答。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四、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

鸿、豁

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

4、听写词语。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月光曲》。

《月光曲》

主备人:

2(6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等词语。

2、背诵课文的8、9、10三个自然段。

3、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5、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难点: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答:

月光曲)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

请提出来,同学帮你解决;

同学不能解决的,老师帮你解决;

老师也不能解决的,咱们再一块讨论。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a.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啊!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b.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c.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3、相机板书,提炼问题

这些问题很有份量,都是大家认真思考后提出来的,并且都是围绕《月光曲》的创作提出来的,那么,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8、9自然段)

4、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1)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3)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

(生再读想象)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

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

(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6)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试一试从这三幅不同的画面,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

(播放音乐,学生读书)

(7)学生交流读后体会。

(师引导板书:

轻柔缓缓沉重刚健高昂激荡)

(8)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

(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一、复习引入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二、紧扣“三不”悟真情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生:

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