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题小研究报告正式版Word下载.docx
《科学课题小研究报告正式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课题小研究报告正式版Word下载.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为大家分享了科学课题的小研究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一、问题的提出
“事实学习”课型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课。
其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事实,包括认识事物的名称、个体的显著特征、认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过程。
其典型课例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岩石》、《铜、铁、铝》等。
在“事实学习”课型中,包含许多基本的科学知识,强调对事物描述的准确、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对特征或变化结果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是否记住了事物的特征或变化的结果,而忽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探讨等活动。
教师也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规规矩矩地学,老老实实地记、听,以致相当多的学生对自然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恶。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听、读、学、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运用探究的方法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学习。
二、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教学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成就感、学习中的交往和认识兴趣四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内部动力。
依据起因不同,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因此,坚持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学中加强动手“做”科学和体验探究过程,强调运用探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
(二)探究教学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认识的物体和现象都紧密联系着学生周围的生活。
例如青蛙、水、空气、铜、铁、铝、蚂蚁、根、叶、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现象,学生经常接触到而且十分感兴趣。
因此,要将这些兴趣稳固下来,成为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的内驱力,就必须通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教学。
三、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框架是以自然事实和现象的知识为载体,以探究过程的操作和体验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让学生充分体验对自然事实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具有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了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认识自然事实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
四、教学策略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础,要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精心选择、准备有结构的材料。
所谓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与所要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能揭示自然事实的性质和特征,体现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例如《电磁铁
(一)》的教学,一位教师选用三套不同的制作电磁铁线圈的材料:
①用较细的漆包线(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实验材料);
②使用直径0.6毫米的裸铜线;
③使用带绝缘塑料的电话线。
教师把三套材料分别用于三个班的教学,其结果是:
使用①②套材料,学生制作电磁铁的时间占用约20分钟,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且制作的电磁铁效果也不理想。
使用第三套材料制作线圈,仅花不到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充裕,探究的气氛热烈,而且实验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发现电磁铁的性质。
有此可见,第三套材料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和合理性,适合学生的探究。
(二)指导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要求给学生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让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密切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遇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精心启发、有效指导。
1.精心诱导,激发探索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
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产生达到目的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
因此,利用矛盾悬念或趣味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形成探索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叶子》一课,学生对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树叶非常熟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吸引学生。
然而,知识的兴趣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处的。
教师可以布置孩子们课前收集校园的各种树叶,上课时通过“给树叶找妈妈”的游戏,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到叶子的不同形状上来,并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
通过老师的精心诱导,孩子们了解、探索、思考的欲望随之就被激发起来了。
2.指导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资讯和信息技术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们更能发挥自身的潜力。
而在科学研究中,评价人的科学素质高低的标准应该是能否提出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因此,担负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课,必须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其中包括:
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时,一般可以先整体了解,然后将整体分成多个组成部分进行探究,最后再综合认识,即按整体à
部分à
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学习。
例如《鱼》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鱼类的资料、图片,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鱼身体的组成,提出疑问,设计实验,对鱼各部分器官的作用进行探究认识,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征。
最后可以将自己探究的结论和收集的材料汇编、装订成为资料保存。
②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例如《各种各样的根》一课中认识直根与须根,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分类。
③观察与实验的方法。
例如用按顺序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观察,用对比或模拟的方法实验等。
另外,还应渗透数学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运用。
3、恰当的评价
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具体体现。
对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保护积极性原则。
对学生参与的态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导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②重过程评价的原则。
不简单以成果、结论肯定或否定每一个探索者。
过程的体验、过程的实施方法和操作是评价的重要取向。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