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专题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地理小专题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小专题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地下水,主要采自呈扇形分布于山前平原地带或山闸盆地的洪积物中,洪积扇上部是良好供水源地。
但是,在某些地区,洪积扇上部是大片的砾石戈壁,而下部能利用的地段,土壤往往产生严重的盐碱化现象。
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如图所示,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直井、明渠、蓄水池组成。
直井是开挖地下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成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中,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从坡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了调蓄灌溉水量的作用。
(1)坎儿井地下水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________
(2)坎儿井由直井、暗渠、蓄水池与明渠四部分组成。
简要分析坎儿井的结构与当地气候地形的关系。
(3)读右上图,天山位于西北干旱地区,全年降水量却超过1000毫米,简要解释其原因。
(4)据普查统计,坎儿井引水渠道正以每年平均23条的数量递减,试分析其主要人为原因。
(5)坎儿井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游人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典型例题五: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当时其耕地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30%,财富占全国的60%。
泾水多泥沙,郑国渠是秦代修建的引水灌溉工程,渠首位于泾水进入关中平原的谷口。
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河流和地势特点,干渠和支渠组成庞大的灌溉系统,将渭河以北的数万顷盐碱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下图为郑国渠示意图。
(1)简述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
(2)据图说明郑国渠引水灌溉工程选线的优点。
(3)郑国渠在历史上损毁严重,几乎代代都要重修,最后灌溉规模不足最盛时的四十分之一。
简述古代该工程损毁严重的原因。
(4分)
(4)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方面,简要分析图示渭河干流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的原因。
典型例题六: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是在战国末年由秦国修建,它利用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引泾河水缓缓流入洛河。
郑国渠对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史记·
河渠书》对郑国渠记载到: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盐碱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当地关于郑国渠的歌谣云: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灌且粪,长我禾黍……”。
自公元前246年到公元1930年,郑国渠渠首(从泾河取水的地方)曾六次变更。
下图示意郑国渠位置及历代渠首位置。
(1)说出《史记.河渠书》中关中平原“凶年”所指代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形成的气候原因。
(2)简述郑国渠对改善渭河平原农业土壤的作用。
(3)描述郑国渠渠首地理位置变化特征,并分析自先秦以来人们不断改变郑国渠渠首位置的主要原因。
典型例题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自古就重视水利,修建了大量著名的水利工程,惠及当代和后人。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兴修的大型灌溉渠。
该工程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千米,灌溉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的关中平原4万余顷的田地,兼有其他环境效益。
下图示意秦代郑国渠和西汉白渠经行路线。
(1)分析秦国修建郑国渠的原因,并说明其选线的合理性。
(2)郑国渠开凿以来,干渠首部逐渐变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
请说明原因。
(3)分析郑国渠、白渠的修建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综合效益。
典型例题八:
(20分)自古以来,兴修水利就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材料一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工作主要包括水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等。
我国西南地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198mm,大部地区年雨量的70%~90%集中在5~10月,年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云南哀牢山中的哈尼梯田始建于2500年前,仅集中连片的梯田达上万亩,级数多达3000多级,2009年大旱中依靠其完善巧妙的灌溉系统保证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形成这种特点相关的经济与自然因素。
(2)从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概述西南地区水利工作的主要措施。
评价云南哈尼梯田的游览价值。
(12分)
典型例题九:
(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
材料二《史记·
货殖列传》中曾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历史记载:
唐初以来,关中粮食不足供封建中央政府所需;
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
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
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数。
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
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明显减少,航运也不见记载。
如今,秦岭北麓的森林已荡然无存。
材料三从遥远的太空看,沙特的红色沙漠中一片片圆形绿色区域特别显眼,这样的点阵是依靠灌溉而形成的“圈圈农场”(如图所示)。
沙特的这些农场一般采用机械化全自动喷灌设备种植草坪、作物等。
(1)我国关中“众渠”与沙特“圈圈农场”的水源分别是什么?
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0分)
(2)对比分析我国关中地区农业发展与沙特农场建设的自然条件。
(20分)
(3)分析我国唐代以后渭水流量明显减少、航运不见记载的原因。
典型例题十: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市东北部的兴安县,凿于秦代,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盘山渠道,自古以来都是岭南与中原地区间的水路交通要道。
灵渠通过高度为2.24米的“人”字形滚水坝将兴安县东面的湘江上游河道——海洋河按三七的比例分为两股,其中三分通过南渠入漓江支流,七分通过北渠归湘江,形成南渠和北渠两条相互连通的航运水道,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
材料二
下面图甲为灵渠及其附近水系图,图乙为灵渠水利工程示意图。
(1)推测南渠的地势特点,并说明推测理由。
(2)从图乙看,可选择在A处或B处修建南渠,把湘江水系与漓江水系连接起来,为什么灵渠实际施工选择了B处?
(3)人字坝与南渠的修建已将湘江与漓江沟通起来,为什么还要另外开凿一条北渠作为航道?
(4)近代以来,灵渠的航运地位已经显著下降,而其灌溉作用却明显增大,试分析其原因。
典型例题十一: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地震区,穿行于高山峡谷,出岷山后向南从成都平原西缘穿过。
下图示意不同时期岷江出山口河段。
都江堰水利工程(图b)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岷江出山口处,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该工程修建前,成都平原缺乏发展种植业的灌溉水源,而岷江洪水泛滥时又成为一片汪洋;
该工程修建后,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内江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用水,枯水期内江水量占60%。
为了保证内江的水量,每年年初在凤栖窝河段挖沙,即“深淘滩”。
2000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修葺和完善,尤其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外江闸与多处引水工程。
(1)简述都江堰修建前后岷江对成都平原种植业生产条件的影响。
(2)分析与外江相比,枯水期内江水量较大的自然原因。
(3)分析每年年初在凤栖窝河段“深淘滩”的原因。
(4)推测外江闸关闸的时段(枯水期或洪水期),并说明理由。
典型例题十二: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古代科技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的灿烂明殊。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区。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
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
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提、飞沙堰溢洪低坝和宝瓶口进水口。
(1)岷江受季风气候影响。
水文变化大。
仔细对比左右两图的变化,试分析岷江水从离堆附近引入成都平原时,冬夏引水量皆很稳定的原因。
(2)评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古代与今天的主要功能差异。
典型例题十三:
下图为四川省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四川省地形的基本特征。
四川省西部的雅安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有“雨城”之称。
(2)分析雅安成为“雨城”的主要原因。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
天府之国"
。
(3)结合都江堰附近区域的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原因。
典型例题十四: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并与其它文明相互交流融合,共同促进人类进步。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可·
波罗游记》详细描绘了东方的风俗、地理、人情,如都江堰等,它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东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大大促进了东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
马可·
波罗东行旅行线路和文化景观图
(1)马可•波罗东行的出发地自然景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都的自然景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说明两地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
(2)文化景观A和B分别反映了当地什么环境问题?
(3)“文化景观建设如果顺应了自然发展规律,将对自然环境保护产生有利无害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工程是如何顺应自然环境并发挥作用的?
典型例题十五: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李冰带领人们修建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在岷江出玉垒山口处,工程的第一大难题就是要开凿由坚固砾石岩构成的玉垒山,从而打通宝瓶口,将岷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
在李冰的带领下,人们采用了先烧后烧(先把柴火堆在岩石上燃烧,然后又用岷江的水浇在岩石上)的开凿方法,历时8年,终于打通了宝瓶口(长80米,宽20米,高40米)。
材料二 秦汉三国时期,关中平原(也称渭河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丝路上城镇繁荣,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1)与先烧后浇开凿方法原理相似的地质作用是___,并分析宝瓶口段工程历时长的原因。
(2)分析该地地形地势特点是如何使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其功能的。
(3)据材料分析,与关中平原相比,成都平原成为“天府”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典型例题十六(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要求。
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图12为黄河历次大改道示意。
(1)甲虚线框内为何种地貌类型?
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上黄河改道时溃堤决口的集中区域?
(5分)
(2)图示渤海海岸线的变迁与黄河改道存在怎样的关联性?
此外,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也会影响海岸线的变迁?
(3)图示的大运河线路为元代以后改建的线路,试从自然地理方面说明其选线依据。
典型例题十七:
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问题。
陂,古代水利工程。
木兰成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未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2014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上图是木兰溪局部流域图。
木兰成建设前,木兰溪下游平原是一片冲积荒地,溪海为患,只生蒲草,不长禾苗;
木兰陂建成后才成为鱼米之乡。
木兰陂工程枢纽部分为闸坝,可按需求提闸、落闸,配套部分为沟渠和海堤。
2015年当地政府启动建设宁海闸工程。
(1)当地古代人民先建了钱陂,但毁于洪水。
与钱陂相比,分析术兰陂选址合理之处。
(2)指出木兰陂对发展当地农业的积极影响。
(3)说出在正常年份木兰陂发挥蓄水拒咸功能的时期,简述理由。
(4)从水文角度,分析宁海闸建成后对木兰陂的保护作用。
典型例题十八: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古代,人们就在图7示意地区筑东西向的“横塘”、南北向的“溇港”(拓挖的河沟),逐步形成了“横塘纵溇”的水系格局。
杭嘉湖地区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塘边植桑,桑叶喂蚕。
与北方蚕区一年养蚕2~3次相比,本区一年养4—5次。
自唐朝以来,丝绸业一直是该区域的特色产业,素以“丝绸之府”著称,丝绸产品享誉国内外。
(1)简述古人在该区域修建的“横塘纵溇”的主要功能。
(2)分析杭嘉湖地区丝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为使该地区丝绸业“做大做强”,专家与学者纷纷献策:
一是立足国内市场,发挥优势谋发展;
二是立足国际市场,加大创新谋发展。
请从地理的视角,谈一谈你的见解。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专题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一参考答案:
(1)(6分)主导因素:
接近原料产地(2分)
原因:
甜菜制糖工业是运输原料成本高的的工业部门(甜菜制糖工业属于失重工业)(2分)
条件:
河套平原是重要的甜菜生产基地,接近甜菜产区。
(2分)
(2)(6分)位于内蒙古黄河沿岸;
(2分)北依阴山山脉,南邻库布齐沙漠(南邻鄂尔多斯高原);
(2分)西接乌兰布和沙漠,东到呼和浩特附近。
(2分
(3)(8分)夏季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生长;
(2分)
京包线和包兰线经过此地,交通运输便利;
(2分)国家政策的支持;
有广阔的市场国家政策的支持;
(2分)历史悠久。
(4)(8分)不同点:
坎儿井引水渠道主要分布在地下,河套灌区引水渠道分布在地表;
坎儿井分布在山前冲积扇上,河套灌区分布在黄河两岸;
坎儿井引水渠道分布在地下,可以减少水资源蒸发损失;
河套灌区引水渠道覆盖范围更广。
典型例题二参考答案:
(1)夏季
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
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水量大,因而最大水量出现在夏季。
(2)地质构造由不透水的基岩和含水砂砾石组成,有利于地下水的存储;
充分利用地势特点使水自然流淌,减小工程量;
晴天多,光照强烈,蒸发旺盛,地表水损失大,因此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
(任答两点)
(3)陆地内循环
节约用水;
发展农业灌溉技术;
跨流域调水;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典型例题三参考答案:
(1)地形:
应具有一定坡度且起伏较小,便于自流引水与减轻(竖井)开挖工程量;
地质:
需土质疏松、透水性好,便利人工开挖且利于地下水流通汇集。
(2)地下水补给,水源较稳定;
暗渠输送,受大气影响小,水温相对较高,不结冰。
(3)位置关系:
位于坎儿井下游末端(涝坝下游);
优势:
(靠近涝坝)水源充足;
可自流引水;
避免产业活动污染井水。
典型例题四参考答案:
(1)冰雪融水(或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
(2)当地降水少,蒸发强,采用暗渠输水可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山麓倾斜的地势,可自流引水
(3)天山北坡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易形成地形雨,降水丰富
(4)破坏植被;
缺乏统一管理,不合理利用地下水(或过量利用地下水)
(5)市场距离远、交道不便、地区接待能力差
典型例题五参考答案:
(1)关中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形相对平坦开阔,便于耕作;
土壤深厚肥沃;
靠近渭河,灌溉便利。
(6分,3点即可)
(2)沿线地表较为平坦,工程难度小;
贯通多条河流,接纳水源多;
位于山麓地带,居高临下,可以灌溉南部更多土地;
地势西高东低,渠水可实现全线自流。
(8分)
(3)泾水多泥沙,水渠易发生泥沙淤积,导致过水能力降低;
再加上当时建造工艺水平和材料较差,一旦发生暴雨,工程易被冲毁。
(4分)
(4)地形:
地处渭河平原,地形平坦,落差小,水力资源不丰富。
渭河平原为地堑构造,地质条件不稳定。
水文:
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
(6分)
典型例题六参考答案:
(l)旱灾;
关中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凶年”降水偏少(“凶年”夏季风弱,关中平原降水少);
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春季(夏半年)蒸发量大。
(2)郑国渠为渭河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增加土壤水分;
泾河含沙量大,郑国渠为渭河平原提供肥沃的土壤;
郑国渠引泾河水冲洗渭河平原的盐碱地,缓解了土壤盐渍化问题。
(3)郑国渠渠首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
因渠首附近的泾河下蚀作用,泾河水位不断降低(泾河水难以自流入渠);
郑国渠泥沙淤积,输水渠渠底(或河床)不断抬高(使泾河水难以自流入渠);
为使得泾河水能自流到渠内,在上游河段(高海拔河段)设置新的渠首(取水口)以便于泾河水能自流入渠。
典型例题七参考答案:
(1)原因:
关中平原降水总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旱涝多发,农业用水短缺。
评价:
沿线地形较平坦,易于修建;
贯通多条河流,接纳水源多;
位于山麓地带(靠近关中平原),居高临下,可灌溉南部更多区域土地;
地势西高东低,渠水可实现全线自流。
(2)泾水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
泥沙淤积使干渠首部逐渐变高,河水不能入渠。
(3)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保证了农业稳产;
减轻关中平原地区的洪涝威胁;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典型例题八参考答案:
(1)特点:
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十分密集。
关中地区是汉代的经济中心,人口众多,农业发达需要大量用水;
关中地区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不稳定影响,旱涝灾害频繁;
关中地区河流较多,地形平坦有利于水利工程建设。
(2)主要措施: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修建蓄水工程;
修建调水(引水)工程;
提高灌溉技术水平(滴灌,喷灌);
加强森林植被保护;
防控水污染。
游览价值:
景区特色突出(景区规模大);
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组合性差(结构单一)(6分)
典型例题九参考答案:
(1)(10分)地表水地下水(2分)地表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2分)受外界影响大(2分);
地下水可靠而稳定,季节变化小(2分),受外界影响小(2分)
(2)(20分)我国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1分);
土壤肥沃(1分);
灌溉水源较充足(1分);
夏季热量充足、降水较丰富,雨热同期(4分);
多旱、涝、寒潮等自然灾害(2分)。
沙特农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热量、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少(8分);
地形较平坦(1分);
地表水缺乏(2分)。
(3)(6分)唐代以后,渭水流域人口大量增加(2分),生产、生活用水增加(2分);
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2分)
典型例题十参考答案:
(1)南渠地势特点:
东高西低,北高南低。
理由:
灵渠处于两条南北走向河道的分水岭位置,故南渠地势东高西低;
又由于西侧的大溶江自北向南流
(2)选B处的原因:
B处位于湘江上游,该处湘江与南渠的水位差小,建坝工程量小,便于通过筑坝拦水实现湘江与漓江的沟通也可以答不选A处的原因:
A处附近有越城岭,地势较高,该处湘江水位比南渠低得多,无法直接自流引水到南渠以实现湘江与漓江的水体汇合;
若靠修筑大坝抬高水位,工程量大
(3)南渠地势高,为向南渠引水而修建了人字坝,这进一步加大了大坝附近湘江上下游的落差,使得两大水系的航运难以连通;
另外开凿一条北渠,既能减小大坝附近湘江上下游的落差,起到降低水流速度、便于船只航行的目的,又能稳定水量,确保通航的连续性(4)航运地位下降的原因:
水运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泥沙淤积,使航运能力下降;
铁路、公路速度均较快,公路的灵活性强,两者发展迅速,逐渐取代了水运。
灌溉作用增大的原因:
山区坡度大,地表水不易存留;
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增大,农业用水需求增大;
地处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因而灵渠的灌溉作用明显增大(两点即可)
典型例题十一参考答案:
(1)都江堰修建前,岷江涝灾多发,但带来肥沃土壤,都江堰修建后,岷江提供灌溉水源,可以减少旱涝发生频率。
(2)与外江相比,枯水期内江水量较大的自然原因,可以从河流凹岸,流速较快,泥沙淤积量较少,水深较深。
(3)每年年初在凤栖窝河段“深淘滩”的原因,可以从岷江输沙量大,挖沙可减少内江泥沙淤积,加深河床,增加枯水期宝瓶口进水量等方面回答。
(4)随着成都平原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枯水期内江水量难以满足需要,关闸拦截外江分水,增加内江水量。
典型例题十二参考答案:
(1)(6分)鱼嘴把岷江分成了内外两江;
宝瓶口再次控制了入水量;
飞沙堰既可以保证冬季入水,又可把夏季多余的水量与泥沙分流到外江,从而实现了引水的稳定均衡。
(2)(8分)该工程是顺应自然规律,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典范;
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岷江水可以自流入成都平原;
防洪抗旱,减少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
为成都平原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
不存在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3)(4分)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