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769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docx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导学案及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docx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学法指导

1、概述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其(qí)真不知马也!

3、注释

1、伯乐:

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祗:

只是。

辱,受屈辱。

之:

的。

奴隶人:

低贱的人。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

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

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以,把,用。

称,称呼。

千里:

日行千里

5、马之千里者:

能日行千里的马。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i二声):

吃一顿。

或尽粟一石:

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十斗为石。

7、食(sì):

同“饲”,喂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

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

能走千里。

之:

(定语后置,不译。

9、是:

这样,指示代词。

10、能:

才能。

11、才美不外见:

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现。

12、且:

犹,尚且。

欲:

想要。

等:

等同,一样。

不可得:

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

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

竹制的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之:

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

方法。

15、尽其材:

竭尽它的食材。

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

同“才”,才能

16、鸣:

马叫,之:

代千里马。

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

拿着马鞭。

执,握。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

面对。

18、呜呼: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

难道,表反问语气。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

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

通常,平常。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通顺而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环节和时间预设:

1、导入(5)2、自学+对学+群学(20)3、展示(15)4、巩固积累(5)

1、导入学习内容。

2、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作者的情况及写作背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作者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即可了解了作者和背景,必须是在自主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利孩子们掌握和识记)(对自主学习和解决疑问的同学进行表扬与加分)

3、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纠正读音和自己的断句以利于后面的朗读。

4、1)自己试读,要有感情。

2)对子组互读,互相纠正。

3)小组内展读,小群体互学。

老师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5、全班进行展读比赛,由组内推选出一人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找出不足,教师给予评价。

6、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有时间完成下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1、通译全文。

环节和时间预设:

1、导入(5)2、自学+对学+群学(15)

3、质疑+解疑+展示(15)4、巩固积累(5)

1、导入。

2、自主学习,在前一课认真完成的基础上,自己再根据自己的学习勾画出自己还不够熟悉或存在的问题,或者要告诉别人的重点内容。

3、对组学习,把自己的疑问和感受讲给自己的同伴听一听,看能不能解决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留下来,等待小组解决。

4、小组学习,将对组的问题拿出来,在组长的带领下解决,把重点的或者是不会的不理解的提出来,质疑到自己的板面上,期待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5、解疑过程,聚焦到侧面的版面,大家共同解决留下来的问题,可以自由展示。

6、巩固积累环节,由各组推荐一个人将其中一部分再作具体展示,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学习内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于是,之后就有了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dàn)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满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鞭子抽打马,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面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第三课时:

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归结文章的写法及中心思想。

3、学习刻苦学习的精神。

环节和时间预设:

1、导入(5)2、自学+对学+群学(15)

3、分组展示(15)4、巩固积累(5)

学习过程:

1、小组交流,将自己本组内不会的知识和重点的知识找出来,一会在展示的时候要弄清。

2、分配任务,小组重点准备这部分内容。

3、根据小组分到的内容进行展示,补充与点评相结合。

学习内容:

1、构建全文结构图(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必在其中)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慨叹伯乐不常有的悲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揭示中心:

天下非无千里马,而是无识千里马的人。

2、仔细阅读第一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

写在下面。

1)引出论题的语句:

表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2)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即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3)没有伯乐,千里马将面临怎样的遭遇。

4)概括本段段意。

3、仔细阅读第二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

写在下面。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

对千里马被埋没和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

4、仔细阅读第三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

写在下面。

1)本段的段意。

2)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3)“执策而临之,天下无马”的作用:

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对食马者不知马的丑态进行刻画,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愚昧、无知。

4)本文的中心句或者是主旨句是:

5)文中千里马,食马者,伯乐,各自比喻的是什么人。

5、归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6、结合全文内容,写一写你阅读后的感受,可以从以下范围入手:

A结合文章谈一谈当今人才的使用情况。

B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看法。

C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去做?

D我们该如何对待千时马这样的人。

E从全文中你获得了什么体会。

第四课时:

巩固展示课

学习目标:

1、背诵大比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展示读后感,砸实对内容的分析。

时间及环节预设:

1、准备(5)2、背诵展示(30)3、巩固积累(10)

具体过程:

1、每个组要准备大家一起背诵,根据正确的程度和自信程度得分。

2、每个组要推荐一名最优秀的同学,代表全组进行展示,获得分数,可以挑战速度和准确度。

3、科代表与老师抽取一个人代表全组背诵其中一段,获得分数。

4、抽取一人脱稿来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根据书写的深度与质量获得分数。

我的读后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