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企业管理概论理论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7382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理论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理论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理论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理论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理论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理论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理论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企业管理概论理论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理论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股东经协商共同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出资额不要求等额,可有多有少,协商确定;

②股东人数比股份有限公司少得多,而且既有下限又有上限;

③不发行股票,股东交付股金后,公司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它不能上市交易,只能按公司章程规定在内部转让;

④注册资本数量比股份有限公司少;

⑤公司经营状况的透明度不向股份有限公司那样高,只接受股东的监督,无须向社会公开账目。

(2)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注册资本为等额股份构成,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①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须有发起人,他们负责公司筹办事务,并依法认购公司股份;

②股东人数较多,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法律规定只有下限而无上限;

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股份采取股票形式,通过认购股票筹集资本;

④注册资本数量要求较高;

⑤公司的经营状况的透明度较高,不仅要接受股东查询,还要向社会公告其财务会计报表。

11.企业管理的二重性

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12.基础工作的内容和作用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必不可少的工作。

它一般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传递、数据处理、资料贮存工作,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和职工技术业务培训工作等内容。

其作用是:

(1)基础工作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依据;

(2)基础工作是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3)基础工作是推行经济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依据;

(4)基础工作是搞好经济活动分析、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保证。

13.国企如何实现民主管理

(1)听取和审议厂长关于企业的经营方针、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基本建设方案、重大技术改造方案、职工培训计划、留用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承包和租赁经营责任制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审查同意或者否决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资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奖惩办法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

(3)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

(4)评议、监督企业各级行政领导干部,提出奖惩和任免的建议;

(5)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决定选举厂长,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14.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涵义及构成

公司制企业是由一个法人治理结构来经营管理的,这个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以经理为首的执行机构(简称经理班子)和监事会四个部分组成。

它们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既能保证作为专家和内行的高层经理人员放手经营,又能保障所有者的权益,使所有者不致失去对经理人员的最终控制。

这样的以法人治理结构为特征的企业领导体制,适应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历史必然趋势,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15.企业建立组织机构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任务目标的原则;

(1)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2)指挥统一的原则;

(3)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5)(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7)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8)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分开设置的原则;

(9)精简机构的原则。

16.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因素

(1)企业规模;

(2)生产技术特点;

(3)管理专业工作的性质;

(4)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干部素质。

17.企业组织形式主要包括

(1)以集权为主的职能制结构;

(2)以分权为主的事业部结构;

(3)模拟分权制的组织结构;

(4)矩阵组织结构。

18.企业文化的内容

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的企业文化、中层的企业文化、深层的企业文化。

19.表层的企业文化

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

指的是那些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文化形象。

20.中层的企业文化

需要人们调查了解才能搞清楚,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人际交往等方面。

21.深层的企业文化

是渗透在企业职工心灵之中的意识形态,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经营思想等,即共同持有的价值观。

22.企业文化的特征

隐形性、潜移性、稳定性、可塑性、继承性等。

23.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灵魂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

24.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1)把两个文明建设一齐落到实处;

(2)更有效地进行职工队伍建设;

(3)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旺盛的活力。

25.我国工资分配制改革目标

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6.经营战略

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环境,严峻挑战的竞争,为谋求生存和不断发展而作出的总体性、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它是企业家指挥竞争的经营艺术,军事家靠正确军事战略决胜于战场,企业家靠正确的经营战略决胜于市场。

27.经营战略的内容

(1)战略思想;

(4)战略方针;

(2)战略目标;

(5)战略阶段;

(3)战略重点;

(6)战略对策。

28.经营战略的特点

(1)战略决策对象的复杂性;

(2)决策信息的不确定性;

(3)决策条件和结果的风险性;

(4)方案评价的困难性。

29.经营战略的实施基本原则

(1)目标分解、任务合理的原则;

(2)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的原则;

(3)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

(4)适应变化、机动灵活的原则。

30.战略家的主要职责

企业家应是战略家,他们不同于一般管理人员,不是从事具体的管理业务,也不是担任参谋提供咨询建议,而是为企业确定使命和战略目标,指引企业求生谋存发展的方向,即制定和实施企业经营战略,这是作为企业高层领导者的企业家最主要的职责。

31.战略家的基本素质

(1)品德高尚,志向高远;

(2)思维敏捷,知识渊博;

(3)心理健康,个性优异;

(4)足智多谋,能力超群;

(5)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32.制定经营战略的程序

(1)形成战略思想;

(2)进行环境调查;

(3)拟定、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

(4)战略方案的落实和在实施中修改完善。

33.制定经营战略的必要性

(1)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

(3)优化配置企业资源结构,谋求理想的经济效益;

(4)科学安排企业高层工作的要求。

34.经营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企业中各种劳动分工与协调方式的总和,它规定着组织内各个组成部分的任务、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

企业的组织机构要服从于企业经营战略,为实现经营战略服务;

战略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去实施,合理而高效的组织结构,是经营战略顺利执行和实现的重要保证。

实施新的战略,相应地需要新的组织结构相匹配;

没有适应变化的新环境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将严重制约新的战略的实施。

35.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分析

⑴政治因素;

⑵经济因素;

⑶技术因素;

⑷文化因素;

⑸社会因素;

⑹自然因素;

⑺心理因素;

⑻产品因素。

36.竞争对手状况分析

(1)竞争对手总体情况的调查:

①对手厂的数量、分布、所属部门和行业;

②全部竞争对手的生产总规模;

③可供产品的总数量,满足市场需要的总程度。

(2)竞争对手竞争能力的调查:

①资金握有情况;

②企业规模;

③技术水平;

④技术设备情况;

⑤产品情况;

⑥服务工作情况;

⑦市场占有率。

(3)竞争对手发展新产品动向的调查。

(4)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

①将要出现的新的竞争对手情况;

②调查由弱变强的对手情况。

37.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目的

(1)搞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2)查清造成劣势的原因,找出内部的潜力。

38.企业经营实力分析的内容

(1)产品竞争能力分析;

(2)技术开发能力分析;

(3)生产能力分析;

(4)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5)产品获利能力分析。

39.战略环境综合分析

就是将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的分析。

40.战略综合分析的内容主要有

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风险的分析;

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41.战略综合分析的目的

为经营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42.战略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

(1)企业内外环境对照分析法;

(2)波斯顿矩阵分析法;

(3)麦肯西矩阵分析法。

43.差异化战略如何实施产品差异化

企业努力寻求在产品的功能与外观、产品的服务和产品的市场营销等方面,与竞争对手有所差异,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来吸引顾客的战略。

首先,在产品功能和外观上以新取胜,或在产品质量上高过对手,以优取胜;

其次,在销售服务上为顾客提供多种方便,以诚取胜;

最后,在市场营销上有所创新,或以杰出的引人入胜的广告宣传产品特色,或以质优价廉的产品吸引顾客,或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来突出本企业产品的地位。

实施差异化战略,就是产品及其营销的特色化战略,努力使企业以特取胜或以奇取胜。

44.经营计划

是根据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有关目标的要求,对方案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从时间和空间上所做出的统筹安排。

经营计划具有决策性、效益性、开放性、全面性、长期性、灵活性等特点。

可以从计划对象、计划期限等方面进行分类。

45.经营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指导思想、目标和指标、方针和策略、项目计划及方案、综合平衡、执行部署等。

46.经营计划的编制步骤是

(1)调查研究,确定编制计划的前提;

统筹安排,确定目标;

(2)拟定方案,评价选择;

(3)综合平衡,编制计划。

47.经营计划的执行,主要方式是:

实行目标管理和方针展开。

48.经营计划的调整,主要方式是:

滚动计划法和启用备用计划法。

49.滚动计划法的特点

(1)近细远粗,近期计划细致安排,稍远的时期计划安排粗一些,执行远期计划时,再由粗变细;

(2)保持各期计划的灵活性,各期的计划指标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

(3)保持各期计划之间的连续性。

每期计划都是以上一期计划为基础而制定。

滚动计划法一般适用于品种比较稳定情况下的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调整。

50.技术开发的条件

(1)科学技术工作队伍:

①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应有一定数量,即科技人员应在企业职工人数中占有一定比例;

②科技队伍结构要合理化,可以从学科结构、职能结构、能级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考察;

(2)技术开发的经费:

①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

②从企业内部筹措经费;

③科技合同收入;

④向银行申请贷款;

(3)技术开发的设备;

(4)技术开发场所;

(5)科学技术情报。

51.技术的评价

是指对技术开发的过程及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综合分析和比较鉴别。

其目的主要是为新技术的采用、改进、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的评价是技术开发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技术开发全过程。

52.技术评价的原则

(1)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与生产可行性相结合。

只有创新才能保证所开发的技术成果具有先进水平。

经济合理性包括保证用户在实用技术成果过程中的经济合理,能够为生产企业带来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

生产可行性是指能够预计到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2)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相结合。

不仅要考虑到当前对本企业发展生产、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还要考虑到今后对本企业较长时间的影响。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新技术成果的效益分析,不仅要求能为本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能为本行业、本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效益。

二是指规模较大的技术开发项目与其中的若干较小课题相结合。

53.技术评价的内容

(1)技术价值的评价;

(2)经济价值的评价;

(3)社会价值的评价。

54.技术评价的方法

(1)经济评价法。

(2)综合因素评价法。

55.价值工程

是通过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和管理技术。

56.价值的含义

是指能与成本之比即价值=功能/成本。

公式表达了价值、功能、成本之间的关系。

57.产品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指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属性。

产品功能是指产品的用途,即产品所负担的职能和应起的作用。

58.产品成本的含义

价值工程中的产品成本是指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产品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研制、生产、销售、使用、直到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

在该时期,所发生的与产品有关的各种费用之和便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它包括两部分,一是生产制造成本;

二是使用成本。

价值工程要求要重视降低这两部分的成本,在满足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寻求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最低。

59.价值工程的主要特点

(1)以提高产品价值为准则;

(2)以功能分析为核心;

(3)以集体的智慧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基础的有组织的活动。

60.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

是指从准备生产该种产品开始,直到把它生产出来的全过程。

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核心)、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

61.生产过程组织的基本要求

是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行程最短,时间最省,占用和耗费最少,效率最高,能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和经济效益。

具体来讲,有如下六个要求:

(1)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

(2)生产过程具有平行性;

(3)生产过程具有单向性;

(4)生产过程具有比例性;

(5)生产过程具有均衡性;

(6)生产过程具有适应性。

62.流水线生产的优点

(1)能使产品的生产过程较好地符合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以及均衡性的要求;

(2)它的生产效率高,能及时地提供市场大量需求的产品;

(3)由于是专业化生产,流水线上采用专用的设备和工艺设备,以及机械化的运输装置,所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占用量和运输工作量,加速奖金周转,降低生产成本;

(4)还可以简化生产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加强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和生产服务工作。

63.流水线生产的缺点

(1)不够灵活,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对产品产量和品种变化的要求,以及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2)对流水线进行调整和改组需要较多的投资和花费较多的时间;

(3)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比较单调、紧张、容易疲劳,不利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64.流水线的生产条件

(1)产品品种稳定,是社会长期大量需要的产品;

(2)产品结构先进,设计定型,产品是标准化的,并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3)原材料、协作件是标准的、规格化的,并能按时供应;

(4)机器设备能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实行计划预修制度;

(5)各生产环节的工作能稳定地达到工作质量标准,产品检验能随生产在流水线上进行。

65.工艺专业化

又称工艺原则,就是按生产工艺性质不同来设置基本生产单位的一种组织形式。

66.对象专业化

又称对象原则,就是以产品为对象设置生产单位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

67.两种生产组织方式专业化(工艺、对象专业化)的优缺点

(1)生产效率方面,工艺专业化要高于对象专业化;

(2)设备利用率方面,工艺专业化要高于对象专业化;

(3)在适应产品品种变化能力方面,工艺专业化要高于对象专业化;

(4)在生产周期方面,对象专业化要比工艺专业化更能缩短时间;

(5)在产品运输距离、停放等待时间方面,对象专业化要优于工艺专业化;

(6)在生产协作、管理方面,对象专业化要比工艺专业化简单。

68.定员:

是企业劳动计划工作的基础,有了用人标准,就可以根据标准来进行劳动力的调剂和平衡。

69.定员的作用

(1)定员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各个单位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工作效率;

(2)定员对新建企业来说,可以有计划地配备各类人员,防止过早过多的招工。

70.企业定员的要求

(1)定员水平要先进合理;

(2)定员依据要科学;

(3)合理安排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

(4)定员标准既要相对稳定,又要不断提高。

71.企业定员的方法

(1)按劳动效率定员,就是根据计划规定的生产任务和工人的劳动效率(定额)来计算定员人数;

(2)按设备定员,就是根据机器设备的数量和工人地看管定额来计算定员人数;

(3)按岗位定员,这是根据岗位的多少、各岗位工作量大小来计算定员人数。

按岗位定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方法:

①设备岗位定员。

具体定员时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

岗位量、岗位负荷量、生产班次和轮休组织形式。

②工作岗位定员。

适用于有一定岗位但没有设备,又不能实行定额的人员,如检修工、值班电工等。

(4)按比例定员,按照与企业职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计算定员人数。

应依据国家或主管部门确定的比例;

(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

(6)按零基定员,这是以零为起点按岗位的实际工作负荷量确定定员人数的方法。

零基定员法最关键的环节是核定各岗位的工作任务等。

72.工作地的组织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

(1)合理装备和布置工作地;

(2)保持工作地正常秩序和良好工作环境;

(3)正确组织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工作。

73.制定劳动定额应满足的要求

(1)确定一个产品或者一项工作的工时消耗,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

(2)要总结和推广节约劳动的先进经验,挖掘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保证定额水平的先进性;

(3)要保证相同工作定额的统一和不同工作定额水平的平衡。

74.生产作业计划的作用

(1)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是建立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和管理秩序的一项重要手段;

(2)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是企业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

(3)生产作业计划是组织均衡生产的重要保证;

(4)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是规定全体职工的奋斗目标,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75.编制生产计划的步骤如下

(1)调查、掌握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

(2)统筹安排,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

(3)综合平衡,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4)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最后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76.设备负荷平衡核算

就是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同企业现有机器设备能力进行核算对比。

其目的是检查生产能力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

检查各季各月设备的负荷是否均衡。

77.平衡核算的主要依据是

年(季)度生产指标;

现有设备的数量及其在计划期内的变化情况;

单位产品工时、台时定额;

定额实际完成情况的资料;

计划期工作制度(如工作班次等);

设备检修计划等。

78.搞好品种搭配,要注意下列问题

(1)对企业经常生产、数量较大的主要产品,采用细水长流等方式;

(2)对于同类型产品要采用集中轮番的安排方式;

(3)新老产品交替要有一个交叉时间;

(4)尖端产品与一般产品,复杂产品与尖端产品,应合理搭配;

(5)各种产品轮番生产时,谁先谁后,应当考虑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完成期限、关键材料和外协件的供应期限等因素。

79.安排车间生产任务应实现下列要求

(1)必须保证整个企业生产计划得以实现;

(2)缩短生产周期和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量;

(3)充分利用车间生产能力。

80.MRP法

是指用电子计算机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反工艺顺序法原理,从最终产品的数量和期限计划出发,按产品结构展开,再按照存储量,以及提前期等,推算出各种零部件的投入、出产的数量和期限。

MRP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MRP、闭环MRP、MRPⅡ。

81.MRP系统的目标

(1)保证按时供应用户所需产品,及时取得生产所需原材料及零部件;

(2)保证尽可能低的库存水平;

(3)计划生产活动、交货进度与采购活动,使各车间生产的零部件、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