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药剂科主办第二十三期Word文档格式.docx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药剂科主办第二十三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药剂科主办第二十三期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年来监测结果显示,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和二代头孢菌素一直占据我国抗菌药物使用总量的前三位。
另外,我国I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一直在97%以上,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此比例低于30%。
四是不同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
同样是三甲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最大差距达6倍以上,I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最大差10倍以上。
五是细菌耐药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以药养医的机制问题、合理用药管理体系和监管能力问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能力和水平问题,也有公众合理用药意识的培养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为了配合“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卫生部将尽快起草并下发《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责任人,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处方点评等相关制度,并从几方面入手,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
一是通过限制医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的获得,加强医疗机构高级别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
二是通过加大对开具不合理抗菌药物医师的处理力度和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三是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与临床重点专科和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结合,对于抗菌药物管理和使用存在严重问题的医疗机构,要一票否决;
四是通过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情况进行排名和公示,引入社会监督机制,督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断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要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国家处方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面梳理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加强处方、医嘱点评和不合理用药预警监测工作,完善日常监督机制。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和统一标准,组织开展本辖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
采取突击检查、现场点评等多种形式,在全面梳理整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环节,针对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滥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最为严重的问题进行集中打击。
每年8万人死于滥用抗生素
日前,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检测网负责人肖永红在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透露,在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至少有1/3以上是和抗菌药有关。
近日卫生部将出台抗生素相关使用标准,用量超标严重的医院,甚至将从三级降为二级。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过度使用抗生素;
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高达30万人;
在住院的感染病患者中,耐药菌感染的病死率为11.7%,普通感染的病死率只有5.4%。
肖永红介绍,随着超级细菌横空出世,日益加剧的抗生素滥用现象越来越引起重视。
卫生部2004年曾出台过一些技术法规,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作为技术指导,这些规定只要求医生在患者患有某种疾病时使用某种药物,而对于更多的管理规定并没有跟上。
“目前,卫生部正在制定抗生素相关使用标准,其中对于医院、医生有比较严格的限制。
”肖永红透露,比如针对现在医院抗菌药使用比例过高的不合理现象,将对医生抗生素使用水平进行调查,总量不能超过一定标准。
如果超标,医院在未来的评审中,质量管理方面不能达标,甚至还会与医院评级挂钩,如果一家三级医院滥用抗生素,就会被降到二级。
“这对于我国公立医院来说,应该是比较有约束力的,对医院也可以形成压力。
”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是青霉素、头孢、红霉素等,而医院门诊的抗生素大概有30种左右。
在滥用抗生素现象中,最普遍的莫过于人们感冒发烧时自己吃的消炎药。
对此,肖永红表示,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感冒更多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的作用是抗菌,当没有细菌时,吃这些药一点效果都没有。
他表示,一般来说,感冒完全没必要吃消炎药,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当休息、多喝水。
“是药三分毒,滥用抗生素不仅能导致耳聋、耐药性,还可能会引起人体菌群失调,对未来的影响更是难以估计的。
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及吃药引起的疾病,这当中40%是死于抗菌药的滥用。
目前我国使用量、销售量在前15位的药品当中,有10种是抗菌药物,我国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国外一般在15%到30%。
关注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35期)
★★★★★
喹诺酮类药品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是抗感染药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喹诺酮类药品品种繁多,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为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此类药品因抗菌谱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抗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喹诺酮类药品的大量应用,其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造成的危害也日益突出,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2009年的统计结果,喹诺酮类药品严重病例报告数量位列各类抗感染药的第三位,仅次于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占所有抗感染药严重病例报告的14.1%。
根据对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情况,2006年和2009年国家中心分别通报了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严重不良反应,2009年11月至今又对氧氟沙星等13个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系统评价。
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喹诺酮类药品的合理使用,现对这13个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通报。
一、品种的基本情况
氟喹诺酮类药品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某些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依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适用于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
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和静脉注射,也有局部外用制剂。
该类药品由于在未成年动物中可引起关节病,在儿童中引起关节痛及肿胀,因此不用于未成年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我国上市的喹诺酮类按原料药名称计有20余种,制剂百余种。
本期通报的13个药品为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莫西沙星、妥舒沙星、司帕沙星、芦氟沙星、帕珠沙星和吡哌酸。
其中司帕沙星、芦氟沙星、妥舒沙星、吡哌酸主要为口服剂型,其他药品包括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一些还包括局部外用制剂。
二、病例报告的总体情况
自2004年至2009年10月,国家中心共收到上述13个喹诺酮类药品的病例报告8万余份,其中严重病例报告3500余份,占总报告数的3.6%。
总病例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和诺氟沙星;
严重病例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
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氟罗沙星。
病例报告数量及排名除与药品本身的不良反应性质相关外,主要受到药品销售量、使用量以及报告单位报告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三、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
喹诺酮类药品因有相似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因此不良反应/事件也表现出许多共同之处。
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表现按累及的器官-系统分类,以全身性损害、神经和精神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此外,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事件也相对较多。
1、全身性损害
全身性损害为喹诺酮类药品报告最多的不良反应,13个药品中的10个药品其全身性损害构成比居于首位(占25-65%)。
在严重病例中,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和过敏性休克,占全身性损害的70%以上,其他包括发热、寒战、多汗、乏力、水肿等。
其中,过敏性休克主要为速发型变态反应,多数经治疗或抢救后治愈,也有少数患者死亡。
不同喹诺酮类药品过敏性休克病例占该药品总病例数的比例略有差异,但均在1%以下。
2、神经/精神系统损害
喹诺酮类药品可通过血脑屏障,因此该类药品的神经/精神系统损害较为突出,其不良反应构成比多数居于第二、三位(8-24%)。
严重病例中,神经/精神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
头痛、头晕、震颤、抽搐、椎体外系外反应、幻觉等,严重者出现癫痫大发作、精神分裂样反应、意识障碍等。
在不同喹诺酮类药品中,芦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构成比相对较高。
喹诺酮类因神经系统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后遗症的病例报告较少。
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也是喹诺酮类药品主要的不良反应。
较为严重的皮肤损害包括:
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大疱性皮疹、光敏性皮炎等。
不同喹诺酮类药品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构成比存在差异,其中以司帕沙星最为突出。
在司帕沙星的严重病例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构成比高达50%以上,主要表现为光敏反应、剥脱性皮炎、皮疹、瘙痒等;
其他喹诺酮类的构成比在7%至23%之间。
因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后遗症的病例报告数量也较少。
4、泌尿系统损害
泌尿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功能损害,包括尿频、少尿、结晶尿、尿液混浊、蛋白尿、面部水肿、肾炎,严重者出现肾功能衰竭。
其中,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罗氟沙星的血尿报告较多,帕珠沙星的肾功能衰竭病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喹诺酮类药物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可结晶析出,引起结晶尿、血尿,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故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多饮水,稀释尿液,每日进水量应在1200ml以上,避免与有尿碱化作用的药物(如碳酸氢钠、碳酸钙、制酸药、枸橼酸盐)同时使用。
四、部分喹诺酮类药品应关注的安全性问题
对喹诺酮类药品的不良反应分析发现,一些药品的某种不良反应较其他药品相对突出,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尤为关注。
1、司帕沙星的光敏反应
在司帕沙星的严重病例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构成比远远高于其他同类药品,尤其是光敏反应。
司帕沙星的光敏反应病例报告共114例,占总报告数的6.07%。
光敏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手、颜面及其他暴露于光下的皮肤出现红肿,伴瘙痒或灼热感,严重者出现皮肤脱落。
光敏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类反应,与氟喹诺酮类的化学结构有关。
因此,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尤其是司帕沙星时(包括使用后数日内),应避免接触日光及紫外光,可使用防晒霜、穿戴遮光衣物预防。
过敏体质及高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或降低用量。
2、莫西沙星的肝损害
在莫西沙星的严重病例中,肝胆系统损害的构成比相对较高。
莫西沙星肝损害病例共62例,占总报告数的2.0%,其中严重病例15例,占肝损害病例的24.2%。
患者肝损害多出现在用药一周后,部分原有肝脏疾病的患者肝损害出现在首次用药后1-2天,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食欲下降、肝酶异常升高、黄疸等。
在国外的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中,莫西沙星有暴发性肝炎并引起肝衰竭的报道。
在我国,莫西沙星片剂和注射剂的说明书已经更新,禁用于有严重肝损害的患者。
因此,医生在处方莫西沙星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肝脏疾患史(如肝癌、肝炎、肝功能不全等),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况,权衡用药利弊。
3、帕珠沙星的肾损害
在帕珠沙星的严重病例中,严重肾损害比例相对较高。
帕珠沙星肾损害病例共24例,占总病例数的1.0%,表现为尿频、血尿、蛋白尿、结晶尿、尿液浑浊、肾功能异常、少尿等,其中严重病例6例,均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在这些肾功能衰竭病例中,患者用药时间为1-6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天不等,2例患者明确有肾脏疾病(肾结石、糖尿病性肾病),1例明确为帕珠沙星结晶析出致急性肾功能损害。
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帕珠沙星已知的不良反应,医生在为有肾脏疾病史的患者处方该药品时应格外慎重,权衡用药利弊,如需用药应考虑调整药物剂量。
4、其他
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我中心已分别在第11期和第24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进行了警示,该产品已禁用于糖尿病患者。
此外,对产品的汇总分析中还发现,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品也有引起血糖异常的报告,包括低血糖反应和高血糖反应。
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饥饿感、肢体震颤、一过性晕厥等现象,应考虑患者出现血糖紊乱的可能性。
左氧氟沙星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等不良反应我中心已在第2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进行了警示。
该产品临床用量大,药品使用的绝对风险升高。
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注意合理用药,减少或防止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五、不合理用药
对喹诺酮类药品病例报告的分析发现,该类药品的临床不合理使用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包括:
超适应症用药、超剂量用药、禁忌症用药、不合理的联合用药、输液时滴速过快等。
部分药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还较为严重,如莫西沙星超适应症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妇科疾病、胆道疾病等,比例达到30%以上。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并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六、建议
医生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指导处方喹诺酮类药品,严重掌握适应症,详细了解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品。
对过敏体质或者有药物过敏史、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患者慎用该类药物,对肾功能障碍患者、老年患者应注意调整用药剂量,未成年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将药品风险及使用该类药品应注意的问题(如多饮水、避免日晒)清楚地传递给患者,确保用药安全。
喹诺酮类药品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病例报告较多,建议药品生产企业深入探索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从提高和完善质量标准入手,寻找和去除致敏源,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建议企业以有效的方式将喹诺酮类药品的风险告知医务人员和患者,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合理用药的宣传力度。
实施主动监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对磺胺过敏者禁用的药物
复方磺胺甲恶唑(SMZCO)用于治疗囗腔、上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等细菌感染疾病。
地尔硫卓(合贝爽)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和劳力型心绞痛、高血压、肥源性心肌病。
塞来昔布(西乐葆)用于治疗急性期或慢性期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
※※因以上药物中化学结构中含有磺胺基团,故磺胺过敏者禁用,临床医师处方时注意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
“司空见惯”的过度医疗
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护理、过度用药等诊断和治疗行为贻害无穷,——过度医疗何以“司空见惯”
每到气温骤然变化的时节,各地医院输液室里,忙着配药打针的护士,人头攒动等着输液的患者,蔚为壮观的“吊瓶森林”……成为常见的一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2010年12月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的联组会议上说,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湖北省药品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李元启警示:
“过度医疗贻害无穷,必须站在民族健康的高度看待过度医疗,并采取得力措施遏制。
“过度医疗”司空见惯
“千万别小看了吊瓶输液的风险”。
李元启说:
“近年来湖北报告的不良反应中因静脉点滴所致的占七成以上,其中由抗生素引起的占五成以上。
不分病情轻重,动辄输液是最常见的过度医疗。
很多人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根本不必输液。
不必要的注射不仅“欲速不达”,反而会加重肝脏、肾脏负担,甚至导致安全风险。
放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是最近十年在国内开展的一项治疗脑中风新技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被建议放支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生给脑中风患者放一根支架,有利益驱动的因素。
武汉同济医院神经科教授朱遂强等专家估计,接受“过度医疗”的脑中风患者在30%以上,一些高龄老人放入支架后血流加快,反而易导致出血死亡。
过度医疗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不必要剖宫产也被滥用,剖宫产率在部分医疗机构中达70%以上;
在前列腺炎、乙肝、肿瘤等常见疑难疾病诊疗过程中,各种没必要的细化检查、未得公认的各种联合治疗、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大量采用……社会为此付出了医疗资源,患者付出大量金钱,得到的却是患者长久的身体伤害。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医疗技术力量薄弱、“以药养医”等原因,一些机构过度用药的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输液滥用的情况比较严重,病人来了,往往就开这“三菜一汤”。
“过度医疗”复杂成因
过度医疗是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护理等,它不能为患者提高诊治价值,徒增资源耗费。
过度医疗的盛行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原因。
由于医务人员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部分医务人员见利忘义,是大处方、大检查越来越多、过度医疗盛行的最根本原因。
医患纠纷“举证倒置”,医生实行“防御性医疗”也是过度医疗的重要原因。
为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生要求患者全面检查,以记录医疗过程。
就医理念的偏差也是重要原因。
普通患者不理解某些疾病目前无法根治,不知道某些检查本身也有害,有些人为求根治往往进行“不必要”的手术。
亲人得了不治之症,许多家庭仍会不惜举债治疗。
有的晚期癌症患者癌细胞已多处扩散,手术对患者有害无益;
有的患者反复化疗造成身体虚弱,再化疗只会增加痛苦、加速死亡。
但许多人认为这是“尽孝”。
而目前对医方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使医方缺乏必要制约。
在我国,第三方制约机制不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中缺乏对就医行为的合理性审查,政府和社会缺乏对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合理性的监管、审查机制,这种对医疗服务提供者和需求者的制约机制不完善,导致了“供方诱导需求,需方过度利用”医疗服务。
“过度医疗”根治任重道远
过度医疗不仅加重病人经济负担,损害患者健康,还严重影响医患关系。
过度医疗使病人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花费大量金钱,已成为影响就医和谐的重要因素。
唯有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才能让现代医学造福广大患者。
专家建议,首先,国家要加大卫生事业投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彻底改变医务人员收入与医疗收入挂钩的做法,引导医务人员靠高超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取得较高报酬,获得社会认可。
其次,制定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建立医疗服务质量控制、评估的指标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合理性监管和审查机制,医保部门要尽快建立完善对医疗服务提供者和需求者的制约机制。
同时,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健康知识教育。
要引导医生加强自律,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并建立相应奖惩制度。
还要增强公众用药安全意识,引导公众科学就医,形成良好用药、就医习惯,自觉抵制过度医疗。
医生自觉:
我是“过渡医疗”的推手吗?
转载自《今晚报》
药物引起耳毒性
今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珍爱听力,快乐成长,用爱聆听,花开有声。
耳毒性药物是指那些有可能造成内耳结构性损伤的药物,这种损伤将会导致临时或者永久的听力缺失,也会对已存的感音性听觉缺失造成更大伤害。
如果你现已有感音性的听觉损失,不管这损失是什么造成的,一旦服用了耳毒性药物,那么你更容易遭到听力损失的药物概论
已知的耳毒性药物有近百种,常用者有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等),抗癌药(长春新碱、2-硝基咪唑、顺氯氨铂),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抗疟药(奎宁、氯奎等),袢利尿剂(速尿、利尿酸),抗肝素化制剂(保兰勃林),铊化物制剂(反应停)等,其中氨基甙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药物引起耳毒性:
1.高日剂量和总量。
2.长期治疗超过2周。
3.血药浓度升高。
4.发热、脱水和败血症时,血药浓度增高。
5.肾功能不全,使药物蓄积,加重其耳毒性副作用的发生。
6.老年人。
7.与其他耳毒性药物联用。
8.暴露于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
9.曾有听力异常者。
10.患耳感染及有家族史者。
积极诊断预防治疗
今年3月10日是“世界肾脏日”,保护肾脏,拯救生命。
Ø
提高人们对慢性肾脏疾病及与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认识;
让人们认识到早期检测和预防慢性肾病是目前全球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世界肾脏日的焦点是让医生和肾脏健康的专业护理人员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肾脏作用:
作为相关慢性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标志,早期检测任何形式的肾脏损害。
慢性肾脏病的防治面临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为慢性肾脏病防治具有患病率高、合并心血管疾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三高”以及知晓率低、防治率低和合并心血管疾病认知率低的“三低”特点。
据ISN和IFKF的估计,慢性肾脏病患者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一,即超过5亿人,其中大部分慢性肾脏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宣传世界肾脏日,唤起全社会对慢性肾脏病的重视。
发现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后果:
首先是肾功能丢失而导致肾功能衰竭和需要透析或移植治疗,更重要的是在进入肾衰竭期前就过早死于心血管疾病。
在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省),由于技术服务价格非常低廉,采用同样产品的透析费用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移植后每年的医药费约几万元;
即使如此,仍有不少尿毒症患者得不到及时的透析,能够接受肾移植的患者就更加少,因此在我国对慢性肾脏病“及早诊断,积极预防”,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我国三分之二的肾脏病患者首次就诊时,血肌酐已超过176.8umol/L,有四分之一的患者超过530.4umol/L。
因此通过健康检查或疾病普查,早期发现可能引起各种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疾病,并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是降低慢性肾脏病发生率、改善其预后的基本途径。
引起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1、抗生素。
·
氨基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