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病案讨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6545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病案讨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病理学病案讨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病理学病案讨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病理学病案讨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病理学病案讨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病案讨论Word文档格式.docx

《病理学病案讨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病案讨论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病案讨论Word文档格式.docx

1.手术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升高)及卧床休息(血流状态改变:

变慢)都有助于血栓形成。

2.①左肺发生出血性梗死。

②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3.①病理变化:

肉眼左肺下叶肺边缘,呈暗红色锥体形,尖端向肺门部,底部位于肺膜外表,边界清楚;

镜下,肺组织广泛坏死、出血。

②发生机制:

血栓形成后活动使其部分脱落,血栓栓子随血流运行栓塞于左肺下叶肺动脉分支,由于病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有明显的淤血水肿,在此基础上肺动脉分支栓塞后发生出血性梗死。

病例〔3〕

男,44岁,工人。

半年前于工地施工中,不慎左脚面被钉子刺伤,局部感染化脓,下肢红肿,约2周后脚面外伤逐渐恢复,但左小腿仍有疼痛和肿胀感。

2个月前左小腿疼痛肿胀到达膝关节周围,经治疗症状有所减轻。

4天前左下肢肿胀,疼痛加重,并伴有发冷发烧,渐开始咳嗽,咳痰,咳痰带有少量血液入院。

入院查体:

除发现左下肢浮肿外,其它未见明显异常。

今日中午12点左右患者由厕所回病房途中大叫一声倒在地上,医务人员赶到时见患者四肢痉挛、颜面青紫、口吐白沫、瞳孔散大,抢救无效,于下午2点50分死亡。

临床诊断:

急死、死因不清。

尸体解剖主要所见:

左下肢广泛肿胀,以膝关节以下为显著,左脚面有一外伤愈合的小瘢痕,剖开左腿见左股动脉及其分支无明显异常改变。

左股静脉:

大部分变粗变硬,从腘窝至卵圆孔一段股静脉内完全被凝固的血液成分堵塞,该血液凝固物长约40厘米,大部分呈暗红色,外表粗糙,质较脆,与血管壁连接不紧密,在股静脉远端有部分呈灰白色与血管壁连接紧密。

肺动脉主干及左右两大分枝内均被凝血块样的团块堵塞,该团块呈暗红色无光泽,外表粗糙、质脆,与肺动脉壁无粘连。

左肺内较小的动脉分枝内也有血凝块样物质堵塞。

显微镜检查:

左股静脉主要为红色血栓结构(纤维素网内充满大量红细胞),股静脉远端部分为混合血栓结构(可见血小板梁),靠近血管壁处有肉芽组织长入血栓内。

肺动脉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大部分为红色血栓结构。

左肺小动脉分枝内血凝块样物仍为红色血栓,靠近血管壁处血栓有肉芽组织长入。

(1)左股静脉内有什么病变?

为什么股动脉无此改变?

(2)肺动脉内病变形成过程?

死因原因?

1.①血栓形成。

②左脚钉子刺伤感染引起静脉炎,静脉内膜损伤(血栓形成条件),血栓形成。

股动脉深在,壁厚不易损伤。

2.①肺动脉内为血栓栓塞。

形成过程:

静脉损伤→静脉炎→血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肺动脉主干及大分枝栓塞→猝死。

②死因:

肺动脉骑跨性栓塞引起猝死。

肺主动脉主干及大分枝栓塞→急性右心衰→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发绀和休克等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病例〔4〕

男,63岁。

劳动时右足背皮肤刺伤,未及时处理。

第三日起,该足背皮肤大面积潮红、肿胀,局部温度增高,疼痛,行走站立时尤甚。

右腹股沟淋巴结亦肿疼,全身发热,头疼不适,家人给局部热敷,内服消炎药后,右足背红肿范围略缩小,质地变软,全身症状亦见好转。

因患者治愈疾病心切,遂以针尖强行刺破局部,并施挤压试以排脓。

当日下午局部红、肿、疼范围扩大,全身寒战,高热40.5℃。

八日后,治疗无效死亡。

右足背处皮下松软呈蜂窝状,镜下:

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出血、结构破坏,炎症区域内的小静脉壁有化脓性炎,静脉腔内见脓性炎性血栓形成,右腹股沟淋巴结充血肿大,大量炎细胞浸润,两肺有多个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病灶。

讨论题:

就所提供的病史及病理资料,列出所有的病理诊断和死亡原因,并讨论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局,指出该患者在炎症局部处理上的主要错误。

病理诊断:

右足背皮下蜂窝织炎;

右腹股沟淋巴结炎;

炎区内小静脉壁化脓性炎,静脉腔内脓性炎性血栓形成;

两肺多发性脓肿。

死因:

脓毒败血症

讨论:

患者在劳动时刺伤右足背皮肤,未及时处理,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使化脓菌进入,引起右足背皮下蜂窝织炎,临床上出现足背皮肤红、肿、热、痛及行走站立困难,炎症经淋巴道播散至腹股沟淋巴结,引起右腹股沟淋巴结炎,肿、痛、全身发热头疼不适等。

因患者治病心切,进行了错误处理,用针尖强行刺破局部挤压排脓,使炎症范围扩大加重,细菌被挤入炎区小静脉内,引起小静脉的化脓性炎和静脉腔的脓性炎性血栓形成。

化脓菌入血并在血液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并经下腔静脉、右心到肺的毛细血管,发生栓塞,引起双肺多个脓肿病灶。

后因治疗无效死于脓毒败血症。

该患者在炎症局部处理上的主要错误是以针尖强行刺破局部挤压排脓。

化脓性炎症切忌挤压排脓。

病例〔5〕

患者女性,42岁,上腹部隐痛2年,经胃镜检查为慢性胃炎。

近半年来腹部疼痛加剧,经常呕吐,食欲差,近半月症状加重,且出现低热而入院。

体检:

消瘦,体温38℃,脉搏80次/min,血压13.3/10.7kPa〔100/80mmHg〕,两侧颈部、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肝大,脐下两指。

X线检查:

双侧肺叶可见许多直径1-3cm大的致密阴影,边界较清楚。

B超:

肝内有数个直径2cm左右的结节,边界较清楚。

入院后经治疗数日不见好转,半小时前排出黑色大便,呕吐大量鲜血,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

双侧肺外表、切面可见数个直径1-3㎝大小灰白色肿块,质硬,边界清楚。

胃小弯侧有一4㎝×

4㎝×

5㎝肿块,质硬,沿胃壁浸润生长,中央有溃疡、出血。

胃周围淋巴结、颈部、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质硬,灰白色。

肝大,外表、切面可见数个直径2㎝大小灰白色肿块,质硬,边界清楚。

腹膜外表较粗糙,可见数个直径0.5㎝—1㎝大小灰白色结节。

镜检:

胃小弯侧的肿块是由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呈腺管样排列的肿瘤细胞组成,已浸润至胃壁浆膜层,肿瘤细胞异型性大,核大小不一,染色质分布不均,核分裂象多见。

胃周围、颈部、左锁骨上淋巴结的正常结构消失,代之与胃部肿块相同的组织。

肺部、肝部肿块及腹膜上结节的镜下结构也与胃部肿块结构相同。

(1)本病例的病理诊断是什么?

直接死亡原因是什么?

(2)肺部、肝部肿块及腹膜上的结节是什么?

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答案

1.①病理诊断:

胃小弯侧溃疡型高分化腺癌伴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及种植转移〔胃周围、颈部、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肺脏、肝脏转移,腹膜种植转移〕。

②直接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大出血(胃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造成大血管破裂出血)。

2.①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为转移瘤。

本例中,肺、肝、腹膜上的结节的组织类型与胃原发性肿瘤相同,因此,应分别称为肺转移性胃癌,肝转移性胃癌,腹膜转移性胃癌。

②形成:

肺、肝部肿瘤是经血道转移来的。

肿瘤细胞常侵入静脉,由于静脉壁较薄,压力较低,肿瘤细胞容易进入。

肿瘤栓子的运行途径与血栓栓塞的途径相同,胃肠道的肿瘤栓子先入门静脉,因此胃癌血道转移先转移到肝脏,之后可转移到肺和其他脏器。

另外,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官外表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或体腔内器官的外表,形成多数转移瘤,本例中,腹膜上的结节是胃腺癌播散到腹膜上引起的。

当然,肝脏外表的转移瘤可能部分是血道转移来的,部分是由种植转移引起。

病例〔6〕

患者男,65岁,以“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半小时”主诉入院。

半小时前患者在用力排便时突然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无缓解,伴大汗、烦躁不安。

入院后心电监护提示:

V1-V6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

立即给予吸氧、硝酸甘油、抗心率失常等药物治疗,病情缓解不显,且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给予速尿、硝普钠等利尿剂和扩血管药物治疗,未见好转,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

既往史:

一个月前曾感胸部不适,活动后心悸、气短,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予扩冠治疗后症状缓解。

身长165厘米,体重85公斤,肥胖体型,口唇、指〔趾〕甲紫绀。

心脏重350克,左心室壁厚1.2厘米,肉眼颜色不均匀,右心室壁厚0.3厘米。

左心室及室间隔多处取材光镜下见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

左冠脉主干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75%以上。

(1)请写出该病例的主要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

(2)指出患者的死亡原因。

(3)如果患者存活,机体将如何修复损伤部位?

为什么?

1.该患者的病理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根据:

①病史:

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有用力排便后心前区疼痛且服扩冠药后不缓解的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心电图V1-V6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②尸检:

心脏肉眼颜色不均匀,左心室、室间隔镜下见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

左冠脉主干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75%以上。

2.致死原因: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由于大面积心肌坏死使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导致患者死亡。

3.坏死的心肌组织由肉芽组织增生来代替,最后形成瘢痕。

因为心肌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坏死后不能再生,只能通过肉芽组织机化加以修复。

病例〔7〕

患者男性,60岁,因突然昏迷2小时入院。

近半年来常感心悸,尤以体力活动时为著,近2周来常感头晕及枕后部疼痛。

今晨在厕所突然摔倒,不省人事,左上、下肢不能活动,大小便失禁。

昏迷状态,体温38℃,脉搏6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29.3/14.7kPa〔220/110mmHg〕。

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上、下肢瘫痪,双侧瞳孔大小不等。

化验:

脑脊液血性。

入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既往有10年高血压病史。

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左心室壁厚2.5㎝,乳头肌及肉柱均增粗,心腔不扩张。

心肌纤维变粗、变长,核肥大,染色深;

脑右侧内囊出血,可见4.3㎝×

3㎝×

2㎝的血肿,局部脑组织坏死、出血,脑室内有血凝块;

双侧肾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外表凹凸不平呈细颗粒状,切面:

皮质变薄,皮、髓质界限不清。

肾入球小动脉壁玻璃样变性,大部分肾小球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消失,残留肾小球呈代偿性肥大,肾小管扩张。

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脾中央动脉壁玻璃样变性。

主动脉内膜可见粥样硬化斑块。

(1)本病例诊断为何病?

死亡原因是什么?

(2)写出心脏和肾脏的病理诊断和依据。

1.①本病例诊断为良性高血压病。

依据:

患者有10年高血压病史,血压29.3/14.7kPa〔220/110mmHg〕,且尸检发现细动脉玻璃样变性,心、脑、肾等器官均出现相应器质性病变,说明病情已发展到良性高血压病的内脏病变期。

②死亡原因是高血压病—脑出血。

2.心脏:

左心室向心性肥大〔高血压性心脏肥大〕。

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左室壁增厚2.5㎝,乳头肌及肉柱均增粗,心腔不扩张。

心肌纤维变粗、变长,核肥大,染色深。

肾脏: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高血压性固缩肾〕。

双侧肾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外表凹凸不平呈细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界限不清。

病例〔8〕

患者,男,53岁,干部。

因心前区疼痛3年,加重伴呼吸困难10小时入院。

入院前3年常感心前区疼痛,痛系膨胀性或压迫感,多于劳累、饭后发作,每次持续3~5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酯制剂后症状缓解消失。

入院前3天上五层楼后突感胸骨后剧痛持续不缓解,并出现心慌、气短、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后呼吸困难加重不能平卧,去医院诊治。

患者神志清楚,T:

38.8℃,P:

130次/分,R:

40次/分,病情危重,端坐呼吸,口唇发绀,心律尚整齐,两肺底有湿性啰音,肝肋下3㎝且触痛,下肢水肿。

白细胞总数为12.0x109/L,分类正常,血胆固醇320㎎%〔正常110-230㎎%〕,乳酸脱氢酶900U〔正常150-450U〕,谷草转氨酶164U〔正常10-80U〕。

心电图检查: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入院后,给以吸氧、止痛、纠正休克治疗,病情一度稍好转,入院5天午餐过饱后又感心前区剧烈疼痛伴呼吸急促,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血压骤降,经抢救无效死亡。

尸体略肥胖,身长170㎝,体重82㎏,心脏显著增大,心外膜下脂肪组织略增多,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内膜有黄白色隆起斑块,致管腔狭窄>75%,左心室前壁及室间隔前部质地变软,有数处不规则灰黄色病灶,镜下证实该处心肌细胞大多坏死,心肌各处也见散在性心肌纤维变性、坏死及纤维化小灶形成,冠状动脉前降支内膜黄白色隆起斑块为粥样斑块。

主动脉及主要分支均有程度不等的黄白色隆起粥样斑块。

两肺重度瘀血、水肿,两侧后下部尤甚,切面可见泡沫状液体溢出,未见炎症。

肝体积增大,切面暗红色,镜下肝窦充血,以肝小叶中心区较为明显。

胃肠道瘀血、水肿,下肢水肿。

(1)写出病理诊断及其诊断依据〔包括临床和病理〕。

(2)死亡原因是什么?

(3)心前区疼痛的原因及诱因是什么?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冠状动脉前降粥样硬化,心肌各处也见散在性心肌纤维变性、坏死及纤维化,左心室前壁及室间隔前部心肌梗死,全心衰竭-两肺重度淤血、水肿;

肝瘀血,胃肠道瘀血、水肿,下肢水肿〕。

(2)主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依据:

①病史(入院前6年常感心前区疼痛,痛系膨胀性或压迫感,多于劳累、饭后发作,每次持续3~5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酯制剂后症状缓解消失——心绞痛病史。

入院前3天上五层楼后突感胸骨后剧痛持续不缓解——心肌梗死病史。

)②心电图检查:

③化验:

血胆固醇320mg%〔正常110-230mg%〕,乳酸脱氢酶900U〔正常150-450U〕,谷草转氨酶164U〔正常10-80U〕。

④尸检所见。

2.死亡原因:

心肌梗死合并全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3.心前区疼痛的原因: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诱因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造成的代谢不全的酸性产物或多肽类物质的堆积,刺激心脏局部的神经末梢,信号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脊髓段传入大脑,产生痛觉。

诱因:

6年前心前区疼痛是劳累、过饱诱发;

入院前3天由上五层楼诱发;

入院后5天由午餐过饱诱发。

病例〔9〕

患者男,20岁,学生。

酗酒后遭雨淋,于当天晚突然起病,寒颤、高热、呼吸困难,继而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到当地医院就诊。

听诊,左肺下叶有大量湿性啰音;

触诊语颤增强。

血常规:

WBC17X109/L;

左肺下叶有大片致密阴影。

入院经抗生素治疗,病情好转,各种症状逐渐消失,左肺下叶的大片致密阴影缩小2/3面积。

病人于入院后第7天自感无症状出院。

冬季征兵体检,X线检查左肺下叶有约3㎝X2㎝大小不规则阴影,周围边界不清,疑心为“支气管肺癌”。

在当地医院即做左肺下叶切除术。

病理检查,左肺下叶实变呈红褐色肉样,镜下:

肺泡结构消失,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

分析题:

(1)患者发生了什么疾病?

为什么起病急、病情重、预后好?

(2)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咳铁锈色痰?

(3)左肺下叶为什么会出现大片致密阴影?

(4)疑心左肺下叶的“支气管肺癌”在病理检查后确诊为什么病变?

1.①大叶性肺炎。

②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肺泡内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细菌繁殖快,不破坏肺泡壁结构,患者多为青壮年。

2.大叶性肺炎时,肺泡腔内渗出物中大量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后,形成含铁血黄素混入痰液中咳出,使痰液呈铁锈色。

3.肺泡腔内渗出大量纤维素、大量红细胞或大量嗜中性粒细胞等,使病变肺叶实变。

4.是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

肺肉质变。

肺泡腔内渗出的嗜中性粒细胞过少,释放的蛋白酶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过多的纤维蛋白,肉芽组织长入病变肺组织,发生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

病例〔10〕

男,52岁,干部。

主诉:

反复咳嗽、咳痰9年,伴心慌、气短2年,下肢水肿半年,腹胀1个月入院。

现病史:

9年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以后每年冬春季复发,且日渐加重。

近2年来,在上楼或劳动时常感心慌、气短。

半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双下肢水肿。

1月前因受凉感冒,心慌、气短加重,并出现腹胀,近日病情加重,头痛,不能平卧,急诊入院。

T37.3℃,P100次/min,R30次/min,BP14.7/9.33Kp(110/75mmHg)。

慢性病容,神志清,端坐呼吸,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100次/分,律齐,腹水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红细胞计数5.2×

1012/L,白细胞8.3×

109/L,中性粒细胞占87%,淋巴细胞占13%。

入院后患者出现头痛、抽搐,极度烦躁不安,嗜睡、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腹腔积液2000ml,淡黄色,透明。

双肺体积增大,明显膨隆,边缘钝园,质软缺乏弹性,切面见散在分布灰黄色实变病灶,镜下见双肺末梢肺组织过度充气、扩张,肺泡壁变薄、断裂。

灶性实变区为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灶。

支气管部分上皮坏死、脱落,上皮内杯状细胞增多,部分鳞化,黏膜下腺体增多、肥大,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

肺细小动脉管壁增厚,右心腔明显扩张,右心室壁厚0.6㎝,肉柱、乳头肌增粗。

肝、脾淤血肿大,双下肢水肿。

脑组织充血水肿致脑回增宽,脑沟变浅。

(1)结合病史写出病理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2)写出患者的死亡原因。

(3)试述该患者的疾病其发生机制。

①慢性支气管炎;

②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大、扩张,腹水2000ml,肝脾瘀血,双下肢水肿〕;

④支气管肺炎;

⑤肺性脑病。

诊断依据为:

①支气管部分上皮坏死、脱落,上皮内杯状细胞增多,部分鳞化,黏膜下腺体增多、肥大,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②双肺体积增大,明显膨隆,边缘钝园,质软缺乏弹性,镜下见双肺末梢肺组织过度充气、扩张,肺泡壁变薄、断裂。

③肺切面见散在分布灰黄色实变病灶,灶性实变区为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灶。

④右心腔明显扩张,右心室壁厚0.3cm,肉柱、乳头肌增粗;

肝脾淤血肿大;

双下肢水肿;

⑤脑组织充血水肿,脑回增宽,脑沟变浅。

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3.发展过程: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并发支气管肺炎-肺性脑病。

发生机制:

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引起阻塞性通气障碍,破坏肺气血屏障结构,减少气体交换面积,导致换气功能障碍,使肺泡气氧分压增高,低氧血症引起肺小动脉痉挛;

缺氧还导致肺血管构型改建,使肺小动脉中膜肥厚、无肌型细动脉肌化;

肺血管数目减少,均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形成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右心肥厚、扩张,导致肺心病的发生。

并发支气管肺炎加重肺损害和缺氧,可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诱发脑缺氧、水肿、呼吸性酸中毒而发生肺性脑病。

病例〔11〕

患者,男,38岁,医生。

突然上腹剧痛,并放射到肩部,呼吸时疼痛加重3小时,急诊人院。

20多年前开始上腹部疼痛,以饥饿时明显,伴返酸、嗳气,有时大便隐血〔+〕。

每年发作数次,多在秋冬之交和春夏之交,或饮食不当时发作,服硷性药物缓解。

5年前疾病发作时解柏油样大便,疲乏无力,进食后上腹痛加剧,伴呕吐,呕吐物为食物,经中药治疗后缓解。

人院前3天自觉每天16-17时及23时上腹不适,未予注意。

人院前3小时突然上腹部剧痛,放射到右肩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人院。

体格检查:

脉搏110次/min,血压13.3/8kPa。

神清,呼吸浅快,心肺〔-〕,腹壁紧张,硬如木板,全腹压痛,反跳痛。

腹部透视:

双膈下积气。

十二指肠溃疡病穿孔。

急诊手术。

(1)你同意临床诊断吗?

(2)十二指肠溃疡病,镜下可见哪些病理变化?

(3)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所发生的并发症。

1.同意。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史;

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表现为饥饿痛、午夜痛;

反酸、喛气为十二指肠溃疡病典型的临床表现。

突然上腹痛、板样腹、上腹部压痛、反跳痛;

腹部透视双膈下积气为溃疡急性穿孔所致的弥漫性腹膜炎的表现。

2.镜下病变:

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分4层:

渗出层、坏死组织层、肉芽组织层、瘢痕层。

瘢痕组织中的小动脉常发生增殖性动脉内膜炎;

溃疡底部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变性断裂,神经纤维断端呈小球状增生而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或后壁。

溃疡小,直径多在1cm以内。

形态与胃溃疡相似。

3.周期性上腹部饥饿痛、午夜痛,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刺激胃酸分泌增多有关;

胃酸刺激后幽门括约肌痉挛→反酸呕吐;

胃内容物排出困难使食物在胃内发酵及消化不良→喛气;

溃疡底部毛细血管破裂→大便隐血(+);

穿孔→上腹部突然疼痛;

穿孔胃内容物流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壁紧张,硬如木板,全腹压痛,反跳痛;

穿孔气体溢出→双膈下积气。

病例〔12〕

女性,30岁,农民。

1年前人工流产一次,近2个月来阴道不规则出血,时常有咳嗽、咯血、胸痛、头痛、抽搐等症状,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

死前一天早晨起床后突感头痛,随即倒地,昏迷,瞳孔散大,呼吸、心跳停止。

患者消瘦贫血状,腹腔内有血性液体约400ml,双侧胸腔中也有同样性状液体100ml。

心脏:

重320g,外膜光滑,未见增厚、粘连。

肝脏:

重3200g,外表有数个1-2.5㎝直径的暗红色结节,结节中心出血坏死,中心凹陷,形成癌脐,切面上见数个出血性病灶,有融合。

肺:

外表有数个直径1-1.5㎝的结节伴有出血。

脑外表也见多个出血病灶,直径约1.5㎝,脑组织水肿。

子宫后壁见直径3㎝的出血性结节,质脆而软,浸润子宫肌层并穿破肌壁达浆膜,在子宫或盆腔也有不规则的出血性肿块,两侧卵巢上可见黄体囊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