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审计》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6454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9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审计》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金融审计》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金融审计》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金融审计》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金融审计》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审计》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

《《金融审计》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审计》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审计》教学案例Word文件下载.docx

【案例三】

德意志银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例分析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取决于银行的规模、经营特色、业务品种、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比如说,一家大型跨国银行总行和一家规模较小的银行、或者一家银行分行和附属机构,双方内部控制体系的内容和侧重点将会大不一样,前者会把政策的制定业务协调经济效益考核等作为重点,而后者将会把保证业务的正常发展作为重点。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德意志银行是一家规模巨大的跨国银行,它的机构多达2494个,遍及5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各类金融业务,资产规模达7200亿马克(1995年)。

对于这样一个巨型“金融百货公司”,其总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手段有以下几个:

(1)建立高度集中、资源共享的信息中心。

为达此目的,在全集团范围内推行标准化的数据结构。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并重,在全集团内推行单位经济效益考核(这实质上和我们所经常提到的分部门核算是相似的)。

(3)在全集团内,推行标准、统一的风险评估、衡量、控制手段和政策。

从这几个手段来看,德意志银行总行把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了集中、协调、作业和行为规则标准化等方面。

德意志银行在伦敦有一个全资附属的商人银行机构(简称DMG),主要负责全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诸如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的承销、包销、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合并、兼并咨询等。

DMG作为德意志银行的附属机构,自然要贯彻、执行总行关于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的方针、政策,但是,它又必须考虑自己的业务特点,因为投资银行业是高收益、高风险行业,其内部控制的重点之一必须是把市场风险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评估银行所承受的潜在风险,据此控制敞口头寸(既包括整个银行的全部头寸,也包括每个交易员的头寸)。

德意志银行是现在仅有的享有AAA信用等级的三家银行之一,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内部控制应是相当严密的。

但是,在1996年,该行在伦敦的商人银行机构DMG却出了漏洞,造成了7.1亿美元的潜在亏损,使其信誉受到了很大损害。

为什么这么一家信誉卓著的银行还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

在此作简要介绍。

该行在伦敦的附属机构(DMG)管理着许多投资基金,其中两个由一位名叫彼得·

杨的人来负责。

按照英国的有关规定,这两个基金投资于未上市公司股票的份额不得超过10%,但他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偷偷地购买了大量的北欧中、小企业的未上市股票,明显地超过了这个标准。

彼得·

杨为躲避检查,便在卢森堡建立了好几个子公司,然后通过子公司来购买那些未上市公司的股票。

我们知道,未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差、风险高,当投资者发觉彼得·

杨违反了规定时,纷纷要求向DMG赎回股份,导致两个投资基金的价格一时间急剧下降。

德意志银行为了维护信誉,不得不注资营救,把那些未上市股票从基金手中买过来,造成潜在经济损失7。

1亿美元。

试分析该案例中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表现哪些方面?

【案例四】

11亿美元买来的教训

——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不善导致巨额交易亏损的启示

1995年9月26日,日本大和银行(DaiwaBank)宣布:

该行纽约分行一位高级交易员通过做假账的方式,在过去11年间隐瞒进行XX交易所造成的亏损达11亿美元之多。

这一消息使国际金融界大为震惊。

人们无法相信,作为日本第十大银行,何以能让一个交易员在漫长的11年里,通过3万笔XX的交易,制造并隐藏高达11亿美元的亏损(这等于每天平均亏损40万~50万美元)而丝毫没被发觉呢?

除了内部控制不善、监察不严之外,实在找不出其他更好的解释了。

进入90年代以来,在国际银行界里“流氓交易员"

(roguetraders)似乎层出不穷。

先是在199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保罗·

莫智(PaulMozer)开了先河,他因在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上作弊给这家大投资银行找了很大麻烦;

接下去是约瑟夫·

吉特(JosephJett),他在1994年因把自己的巨额交易亏损隐藏下来而断送了一家华尔街老字号投资银行(KidderPeabody&Co)的老命;

同是在1994年,美国化学银行货币交易员维克多·

戈美斯(VictorGomez)做赔了7000万美元,非但不认错,反而要和雇主打官司;

1995年年初,尼克·

利森成了绝对的新闻人物,他因炒日本股票指数期货亏了13亿美元使得巴林银行老本蚀尽,破产倒闭。

巴林事件促使世界各国银行纷纷检讨自己的内部控制程序,以期亡羊补牢,但谁也没有想到,事过才半年,大和银行纽约分行44岁的副行长井口俊英(Toshihidelguchi)就爆出了一个大冷门,他做美国政府债券交易,11年亏损了11亿美元,其手法和尼克·

利森如出一辙,只不过结果不同。

利森亏损的13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巴林银行的老本,所以巴林银行只得破产倒闭;

而井口俊英亏损的11亿美元才相当于大和银行资本金的1/7到1/8,所以该行董事长、行长十分有把握地宣布,大和银行的生存绝无问题。

但老实讲,如果把大和银行还有着30亿美元坏账等待勾销这一头疼事考虑进去,这两位先生做出上述表示,实在有打肿脸充胖子之嫌。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这一不幸事件的经过。

井口俊英持有美国的永久居留证,他在1976年加入大和银行纽约分行之前是一位汽车推销员。

入行后,他首先在债券托管部门工作,因此熟悉了证券清算的复杂操作过程。

由于工作踏实出色,他很快得到提升,并安排做资金交易工作。

当初该行纽约分行交易部经理职位由总行外派的一位管理人员担任,该人调回后,由井口俊英接任。

井口俊英主要做比较简单的美国政府债券交易,尽管他对十分复杂的衍生产品感兴趣,但始终没有做。

井口俊英一直深得总行赏识,后来被提升为分行副行长,既负责交易,又负责后线结算。

1984年,井口俊英在做美国国债交易时出现了第一笔亏损,金额不是很大,但他还是决定隐藏起来,其办法是,他偷偷地卖掉大和银行属下的债券来抵补亏损,然后制造假的会计凭证。

美国信孚银行(BankersTrust)是大和银行的债券保管行,井口俊英伪造的便是该行寄发的对账单。

由于他既管前线又管后线,所以不易被人发觉。

在十几年里,井口俊英很少休假,即使短暂离开几日,往往是提前赶回工作岗位。

他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对工作尽心尽责的表现,而实际上却是心中有鬼使然。

就这样,井口俊英在11年间叙做了3万笔交易,用以隐瞒亏损。

到1995年6月份,在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簿记上,存在信孚银行的证券价值为46亿美元,而实际真实价值仅有35亿美元,两者之间有11亿美元的差额,这就是井口俊英做假账的结果。

在这11年中,日本银行连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曾经两次对该行进行稽查(分别在1989年和1994年),但都没有发现问题。

1993年10月,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对部门分工作了调整,把证券交易与后线清算分离开来,证券结算仍由井口俊英负责,交易业务则转至大和银行在纽约的另一家机构,这使得他隐瞒作弊变得困难起来。

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迟早要败露,井口俊英于1995年7月24日给大和银行董事长写了一封信,坦白了自己的不轨行为。

大和银行的管理层此时才大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只得寻找退路了。

大和银行决定暂时隐瞒这一情况。

1995年7月27日,即在接到“坦白信”的第3天,大和银行出售了500亿日元的优先股票,其目的在于趁市场不知情时卖个好价钱。

又过了两个月,它才在9月18日和19日分别通告了日本大藏省和美国纽约储备银行。

纽约地方法院9月26日决定收审井口俊英,并以伪造证据和银行欺诈罪对他进行起诉。

与此同时,美、日两国金融监管机构开始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

出乎人们的预料,大和银行所得到的惩罚是异乎寻常的沉重。

1995年11月2日,美国联邦及纽约等六个州的银行监管机构决定把该行在美国的18家机构全部驱除出去,并处以3.4亿美元的罚款。

这是美国监管机构对一家外国大银行所能采取的最严厉的惩罚措施。

随后,大和银行不得不变卖了在美国的130亿美元资产,并在全球范围内收缩国际业务。

这对一家日本大银行来讲,是一种近乎羞辱性的结局。

大和银行以如此昂贵的代价买下了一个看来十分浅显的常识:

资金交易与后线结算应该完全独立。

大和事件与巴林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唯一不同的是,尼克·

利森是在较为复杂的衍生产品上作弊,而井口俊英是在较为简单的债券交易上作弊,前者难以发觉,而后者比较容易发觉,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么一个比较容易发觉的舞弊行为却在长达11年的时间内丝毫没被察觉?

可笑的是,最终揭案的不是大和银行的管理层、内部稽核人员,也不是日本或者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而是作案者本人,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吗?

[思考]

读了这个案例,你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有何认识?

该案例中,日本大和银行内部控制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案例五】

甲银行三元支行贷款管理过程审计

审计稽核人员在审计中发现,2000年6月,甲银行三元支行与科海实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保证借款合同,保证人是联合开发有限公司,贷款金额200万元,期限3个月,利率6.696%。

该支行于合同签订之日将贷款200万元转于借款单位账户。

该笔贷款在贷前调查报告中称:

“截止2000年4月,借款企业总资产4.6亿元,净资产1.7亿元,资产负债率63%,规模较大,效益较好,流动比率高,还贷能力强,贷款用途用于购置锕材兴建‘XX广场’。

法人代表朱XX,商界奇人,已编人世界名人录,具有开拓眼光。

其公司属XX集团将在香港联交所挂牌。

所以,贷款风险较小。

担保单位为其下属单位,未发生过银行借款及担保情况,具有较强的担保资格。

”但该笔贷款到期后经多次催收未还,贷款到期后3个月借款企业宣告破产,虽已起诉但收回无望。

该案例中,审计人员认为甲银行在贷款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案例六】

乙银行七里支行贷款逾期审计

20XX年6月26日,乙银行七里支行与东方货柜零件公司签订了贷款300万元、期限7个月、利率6.696%的质押借款合同,质物为该公司存人七里支行的35万美元存单(折合人民币286.5万元),七里支行于合同签订之日将贷款300万元人民币转入借款单位账户。

时至20XX年8月18日该公司又在七里支行贷款35万美元,系签定的抵押借款合同,由七里支行审批同意放贷,报批时以第三者存款质押和保证的方式来担保,担保单位为阳华储运有限公司。

在该笔贷款贷前的调查报告中称:

“该公司本笔贷款除有企业担保外,还用利东储运公司在我行130万美元一年期定期存款中的35万美元作为我行贷款的抵押物内部控制。

因此,贷款风险较小”。

但稽核部门稽核的情况表明,借款合同上无抵押方和担保方签章(也没有担保书),质物因质押手续不全而被提前支取。

该企业两笔贷款到期后经多次催收,第一笔用质物35万美元变现286万元人民币不足值偿还,现尚欠本金14万元人民币及全部利息。

第二笔本息全部逾期。

现均已起诉。

该案例中,审计人员认为造成上述两笔贷款的逾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案例七】

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实审计

审计人员在对某商业银行诚河分行审计时,通过内查外调发现金鑫集团总公司为取得银行贷款,从1998年开始向该行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因该行把关不严,调查不够,向金鑫集团发放大量贷款并签发大量银行承兑汇票,从而造成巨额不良资产的问题。

审计人员在审查该行营业部“应解汇款”科目时,注意到有不少大额资金收付与营业部信贷科的一名同志有关,经追查,发现资金来自贝里市水淼公司,用于归还金鑫集团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

于是审计人员找该同志谈话,了解到营业部为收回金鑫集团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再新签发一笔银行承兑汇票,然后由该行人员陪同金鑫集团人员到异地贴现,用贴现资金归还到期银行承兑汇票,从而形成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通过审查该笔资金,金鑫集团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注意,于是对该集团的贷款合同和提供的报表及相关资料进行了审查。

发现金鑫集团在该行有大量贷款且大部分已形成不良贷款并有巨额滚动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这些情况引起了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立即展开内查外调。

最后查实该集团成立于1994年6月,1998年在诚河分行开立存款帐户,同年5月,该集团为取得贷款,向诚达分行提供会计决算报表,该报表反映资产总额3.5亿元、负债总额3.02亿元(其中:

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合计2.23亿元)、实收资本2873万元、1998年实现税后利润825万元。

经延伸调查该集团及税务部门发现:

金鑫集团1998年报表实际情况为资产总额3.27亿元、负债总额3.20亿元(其中:

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3.16亿元)、实收资本26.5万元,1998年实现税后利润78万元,此后连续三年该集团均向诚达分行提供程度;

不同的虚假会计报表,而诚河分行却未对金鑫集团的经营及财务状况进行认真的调查、论证,仅仅满足于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和数笔贷款按期归还的假象,就对企业发放巨额贷款,签发大量银行承兑汇票。

直到20XX年对信贷资产进行五级清分时该行才对企业提供的虚假报表有所察觉,20XX年6月才看到企业的真实报表,但为时已晚,截止20XX年末,该行已向金鑫集团发放贷款10586万元,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4298万元。

至此,金鑫集团提供虚假报表骗取贷款的事实真相大白。

面对如此状况,该行本应压缩贷款,逐步清收,但实际上仍于20XX年、20XX年分别向金鑫集团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929万元、1332万元,造成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

目前金鑫集团所欠银行贷款和应收银行承兑汇票资金已形成不良资产,成为该行的沉重负担。

你认为某商业银行诚河分行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实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说明了什么?

【案例八】

某商业银行融信分行资产负债损益审计

2000年,审计机关在对某商业银行融信分行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时,发现该行存在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违规为贷款企业办理转贷业务,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不实的问题。

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的要求,将审计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性作为审计重点。

审计人员从该行提供的年度工作总结中,得知该行1999年度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并且取得了可喜成绩,不良资产比例有了明显下降。

另外,审计人员取得了该行提供的信贷资产质量指标监控表,监控表显示,融信分行1999年1至11月三项不良贷款占比均在25%上下,而12月份却显著下降2个百分点,为22.8%。

针对上述两方面的情况,审计人员提出了疑问,信贷资产质量为何在短期内有了明显提高,里面是否有问题?

对此,审计人员展开了内查外调。

首先,审计人员与信贷部门有关人员座谈,了解到该行1999年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资产占比,主要采取了转贷的方式,统一安排所辖分支机构对部分贷款企业办理了转贷业务,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

其次,审计人员调阅所有办理了借新还旧业务贷款的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审核。

第三,审计人员到转贷金额比较大,疑点较多的单位进行延伸审计。

通过采取上述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基本搞清了融信分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违规为部分贷款户办理转贷业务,从而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不实的问题。

经审计抽查该行营业部7户存在“贷新还旧”贷款的企业,转贷次数多的可以达到11次,转贷的原因为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保全诉讼时效或延续担保时效等。

如营业部1996、1997年发放给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化肥厂短期贷款10050万元,至1999年末欠息近300万元,贷款不可能按期收回,但营业部仍几次为其办理了有关转贷手续,至1999年末贷款余额为10050万元,被划分为正常贷款。

又如营业部在1997年及以前年度发放给金鑫机床厂贷款8946万元,该企业由于近几年军品任务减少,民品又不尽如人意,因此资金严重短缺,形成了恶性循环,截止1999年末累计拖欠营业部利息287多万元,生产经营困难,还款可能性不大,营业部1999年10月13日又为其办理转贷手续,至2000年末该厂贷款余

额为8946万元,被划分为正常贷款。

融信分行采取各种形式为贷款户办理转贷业务,不符合《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并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严重不实。

你认为某商业银行融信分行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说明了什么?

【案例九】

零售关联客户套取银行资金审计

一、案例简介

20XX年8月,稽核人员在对XX省分行本部进行常规稽核期间,发现该行零售贷款中,存在开发商通过关联客户以商业用房贷款名义套取银行资金的问题,涉及贷款9000余万元。

二、稽核查证过程

(一)非现场准备阶段

在非现场准备阶段,稽核人员首先对该行提供的零售贷款材料及数据进行了分析。

在对商业用房贷款资料分析时,稽核人员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该行本部商业用房贷款余额在全部零售贷款余额中占比较大,达46.7%;

单笔贷款金额也较大,贷款余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客户较多;

部分客户在本部存在多笔贷款,单个客户名下贷款累计金额最高达4300万元。

其次,通过对各个借款人还款帐号的比对,发现存在不同贷款客户通过同一帐户还款的现象。

针对上述特点,稽核组决定将商业用房贷款做为零售贷款业务稽核的重点,并根据客户贷款笔数及金额拟订了贷款抽样清单,其中单笔贷款金额超过500万元及存在多笔贷款的客户抽样比例为100%。

(二)现场检查阶段

1、内控环境及业务流程分析

进入稽核现场后,稽核人员首先对该行零售贷款内控环境及业务流程进行了解。

通过与该行相关人员座谈,稽核人员了解到该行本部消贷业务部门人员少、且大多没从事过授信工作,授信业务经验欠缺;

在业务操作中,零售贷款的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开发商来做,贷前调查限于对提供资料的核验。

综合上述情况,稽核人员认为该行零售贷款业务内部控制较薄弱,业务流程中风险控制存在不足之处。

2、贷款档案检查

(1)抓住关联主线,理顺客户关系

现场检查展开后,根据预先选定客户清单,稽核人员首先调阅了借款人A、借款人B、借款人C及借款企业D的商业用房贷款档案。

通过对客户贷款资料深入了解,稽核人员发现,上述借款人虽然表面上没有任何联系,但各借款人之间关系密切。

从借款人关系来看,借款人A与借款人B为兄弟关系,其中借款人A直接持有房地产开发商E公司45%的股份;

借款企业D公司(为借款人A与借款人B共同控制,借款人C持股)持有开发商E公司11.6%的股份;

借款人C通过借款企业D间接持有开发商E公司的股份。

上述事实表明,各借款人之间实际为关联客户,房地产开发商E公司将各借款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2)跟踪资金用途,辨别交易真伪

理清借款人之间的关系后,稽核人员对贷款资金用途进行了追踪,从所购买房产来看,除借款人C所购买开发商E公司的商铺已经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外,借款人A及借款人B所购房产(非开发商E公司开发房产)虽已近一年但仍未办理过户手续;

三人共同控股的D公司所购房产属于已经被D公司兼并企业的房产,亦未办理过户手续;

借款人B向开发商E公司购买的2层复式住宅也存在疑点(面积2510平米,与商铺为同一楼盘,占据两层楼)。

综合上述情况,稽核人员认为各借款人所购房产交易真实性存在疑问,上述贷款中可能存在套取银行资金的问题。

(3)追踪还款来源、揭示贷款原貌

为了进一步验证稽核人员疑问,稽核人员又进一步对贷款还款来源进行了追踪。

通过对上述借款人贷款月还款来源的追踪,稽核人员发现了借款人A、借款人B、借款人C及借款企业D的贷款均由开发商E公司代为偿还的不正常现象。

对于借款人A、借款人B及借款企业D来讲,未购买开发商E公司房产却由其代为还款;

对于借款人C来讲,向开发商E公司购买商铺反而由开发商E公司代为还款,明显违反常理。

综上所述,稽核人员通过理顺各借款人关联关系,揭示贷款资金用途以及跟踪还款来源,最终确认了最初的判断,上述贷款实际为开发商E公司通过关联客户来套取银行资金,以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三、案例原因及风险分析

开发商E公司在XX分行本部骗贷成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从业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关联客户授信风险失控。

上述问题的产生客观上有分行零售授信从业人员少、业务拓展压力大、授信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但主观上相关主管部门及从业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思想中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控制”的观念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线人员业务风险识别能力有限,关联客户风险意识不足为问题的产生留下了隐患。

其次,分行零售贷款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不足,制度落实不到位,检查监督力度不够。

业务人员对借款人情况及贷款用途了解不深入,以对开发商的盲目信任代替制度,贷时审查环节相关尽职调查等也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给开发商E公司的骗贷行为提供了便利。

贷款发放后,业务人员满足于贷款能按月偿还本息,对还款来源没有关注,致使开发商E公司的骗贷行为至稽核日才得以暴露。

第三,分行对零售贷款业务转授权不尽合理。

XX分行将个人住房、个人商业用房贷款权限对零售部门进行了全额转授权,形成部分零售授信品种无论金额多大均无需经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审批的现象,而相比之下新增公司授信无论金额大小均需经该行授信评审委员会评审。

与公司授信相比零售部门在授信内控机制建设、决策程序、人员配备、业务素质等方面均存在差距,转授权工作不合理也是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从本案例来看,我行零售贷款关联客户的整体授信风险控制不足,主要表现在:

(1)零售贷款的关联客户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这些客户通过亲属关系或通过对各自成立的公司相互参股形成紧密的关联关系,同时,这些关联借款人与房地产开发商或汽车经销商之间也具有紧密的关联关系,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由于这些企业最终都是自然人控制,银行很难掌握关联客户的全貌,很难确定幕后真正的控制人。

(2)具有关联关系的借款人之间在业务和财务方面的相关程度很高,这些借款人互相担保、互用资产抵押,资金往来密切,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这些借款人往往控制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或汽车经销商,银行在对这些借款人发放零售贷款时,很难了解贷款的真实用途,很难控制资金的真实走向。

贷款往往被用于项目开发或公司的流动资金周转。

(4)从检查结果看,这些关联客户在银行的零售贷款总额巨大,例如,本案例中的个别借款人就以各种名义从分行套取9000余万元的资金。

因此,如果缺乏对关联客户授信的整体风险控制,银行资金面临风险会超过收益。

通过这一案例你学到了哪些审计稽核知识?

【案例十】

不良贷款真实性审计

审计组在对某银行×

×

省分行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计算机审计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从全省拥有1000多亿贷款的一万多户贷款企业中迅速捕捉到银行可能掩盖不良贷款的企业,进而查出该行掩盖不良贷款10.8亿元。

(一)审计思路

降低不良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