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9628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届高三仿真

(一)

文综-历史试题

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

“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由此可知,康有为

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倭”指的是日本,“俄”指的是沙皇俄国,所以这则材料讲述的是康有为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的局势的描述,所以可以看出他关注民族的危亡,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思想;B选项错误,康有为没有这样的论述;C选项错误,康有为是向皇帝陈述事实。

2.1907年初,梁启超发表文章称:

“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

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同时,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也致电清政府的“宪政编查馆”,提出限期3年召开国会的主张。

该材料表明梁启超

A.积极宣传和领导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B.支持和配合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C.希望政府速行立宪,抵制革命

D.支持立宪运动,反对清朝统治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

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说明梁启超不主张通过革命进行推翻旧政府,而是实现立宪运动,C正确;维新运动已经失败,A错误;B与材料主旨相反;D中反对清王朝不符合维新派主张。

3.如图所示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导致了机器设备进口的增长,即是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导致了题目中的变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也就破产了,选项A洋务运动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事情而本题考查的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确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但本题是问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4.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

%)从表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西方列强疯狂掠夺中国原材料

C.中国的对外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D.中国国内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答案】D

考点: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5.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的)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A.调和劳资关系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C.没收外国资本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涉及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的问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调和劳资关系不适合社会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不适合民生主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没收外国资本不适合民生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

6.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

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

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

A.军阀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

B.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

C.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答案】A

【解析】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的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所以材料中所说的“两极化趋向”指的就是军阀割据和文化异彩纷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是军阀割据,政治不民主,国家实力不强大,民众权利也未扩大,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这反映出

A.红军取得长征中的战略主动地位

B.红军已找到完全正确的行军路线

C.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受到多数拥护

D.红军长征战略方针出现重大转折

【答案】D

【解析】“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说明红军不在实行根据地建设,而是实行战略转移的策略,D正确;此时红军还没有掌握主动权,A错误;B和C是遵义会议之后。

8.位于浙赣铁路上的钱塘江大桥,1935年开始兴建,1937年正式通车。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主持施工的一座大型的近代化桥梁。

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美苏倾力支持中国抗战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C.日军集中侵略江浙地区

D.国民党在江西大力“剿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时间1935年、1937年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时期,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美苏尚未倾力支持中国抗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军当时集中侵略华北而非江浙地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红军当时已经长征,国民党在江西大力“剿共”是不符合事实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9.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说明

A.《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

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

【答案】D

【解析】《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不能说明调查结果如何,故A项错误;1947年2月中国内战已经爆发,而且材料显示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能体现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故B项错误;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与材料强调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符,故C项错误;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显示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反对民国宪法、反对内战,说明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故D项正确。

10.新中国初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边倒”,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这说明新中国的外交

A.适应了多极化国际格局

B.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C.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D.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答案】B

【解析】建国初导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开始改变这一策略,说明新中国的外交能根据局势变化不断调整,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摆脱意识形态不符合事实;D中新秩序不符合当时形势。

11.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售的九条办法》。

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回到农村。

这表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C.违背“一五”计划城镇化建设要求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端倪

【答案】B

【解析】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材料中措施说明的是这一举措的内容,B正确;A不是国民经济调整目的;C中违背一五计划错误;D是1978年之后。

12.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续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材料讲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民意将土地承包权进行了修改,这就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展现了农村的活力,但是不能说明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根本性变革,所以答案选B,排除A。

中国依然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依然是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拥有承包权和经营权,排除C、D。

点睛:

本题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

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联系现实就可以解决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该项制度在一定阶段内激发了农村的活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适时进一步变革生产关系,从而代表更高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

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

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材料二近代学者钱穆一直批判“中国专制论”之说,他在抗战时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指出,中国政制的演进,首先历经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后有汉代‘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之政府’,到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

他认为传统政治本就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与民众也并非如西方社会那般对立,他还强调,士人本来受教于农村,通过“选贤与能”进入政府,代表民意去实现“天下为公,士人主导”的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

——据钱穆《国史大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梁启超、钱穆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钱穆所持观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

(1)观点:

梁启超认为中国专制论。

依据:

法律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先秦分封制崩溃导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秦汉时期世袭贵族政治衰微,失去了对君权的制约;民众的自由平等理念薄弱;历朝君主不断侵蚀相权使专制不断强化。

观点:

钱穆认为中国并非专制论。

依据:

战国的秦去除分封而实现国家统一;两汉的士人组成平民政府逐渐成型;隋唐科举制度扩大了平民政权的基础;传统政治的理性使政府与社会关系相对和谐;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主权力。

(2)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面临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