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27高中历史选修34教师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6154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5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27高中历史选修34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27高中历史选修34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27高中历史选修34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27高中历史选修34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27高中历史选修34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27高中历史选修34教师版Word格式.docx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27高中历史选修34教师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27高中历史选修34教师版Word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27高中历史选修34教师版Word格式.docx

评:

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

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解析】:

(1)结合二战爆发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协定的内容和二战初期苏、德两国分占波兰的史实回答。

(2)结合二战的结果及雅尔塔体系的内容进行表述,从二战后波兰边界重新划定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简评。

2.(2011年山东卷文综35)

(10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

“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

”“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

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

分别说明理由。

(6分)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分)

(1)判断及理由:

①不是“好心肠”:

英国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②不是“安全的”办法:

“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应注意的问题:

回忆录具有主观性;

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1)“中立”的实质是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从绥靖政策的实质来判断是不是“好心肠”,从绥靖政策的恶果来判断是不是“安全的”办法。

(2)从回忆录具有的极强主观性特点出发简答。

3.(2011年浙江卷文综39)

(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

材料一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88年6月—7月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89年-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苏联正式解体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

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8分)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

的。

(3)如何导致苏联解体: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

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1)注意将材料一大事年表中涉及的主要事件按二战的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可从二战的开始、扩大、转折、反攻到胜利这几个阶段进行。

(2)要求将材料二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教材表述进行有机整合,对“美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

(3)要求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4.(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1)

(8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

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

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

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摘自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1940年12月29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39~1940年的史实,概括罗斯福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主要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所带来的影响。

(3分)

(1)主要背景:

绥靖政策失败;

纳粹德国在欧洲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法国败降;

英国坚持抵抗,急需帮助和支援,“中立法”已不能满足英国的需要;

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法西斯对世界的危害进一步加大;

美国的安全和利益受到威胁。

(5分)

(2)影响:

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最后胜利;

保护了民主国家和西方民主制度;

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扩大了美国的政治影响。

(1)从当时欧洲局势、法西斯侵略的威胁和美国的国家利益等斋归纳背景。

(2)从反法西斯战争、世界秩序、美国的实力与影响等方面简评影响。

(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一九O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

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

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

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

《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果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1)评价:

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2)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新文化运动兴起。

(1)根据材料,明确归纳钱玄同在辛亥革命前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肯定、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评价。

(2)结合辛亥革命后中国形势的变化及新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简要归纳其历史背景。

2.(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

(16分)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座位的君主。

材料一

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2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

有何意义?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

“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

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

(4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

……尽天下大小事务,皆皆朕一身清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1)字体:

小篆。

空缺的文字:

皇帝。

(2)经济措施:

统一度量衡。

意义: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事件:

平定“三藩之乱”。

影响:

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

历史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

(4)共同点:

专权;

勤政。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字体是小篆,空格中是皇帝二字。

(2)理解材料一中“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的含义及这一措施的意义。

(3)从时间上判断历史事件,进一步指明其历史意义;

从材料二康熙帝的话语中体会其执政风格。

(4)抓住关键句“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等,简明扼要地归纳两个皇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3.(2011年福建卷文综41C)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

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

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1)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

(1)主要指:

依法行政;

倡导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

原因:

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的民族意识。

(2)综述:

《拿破仑法典》继承发扬了罗马法;

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废除了封建特权,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

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1)依据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拿破仑法典》的治国原则,回答“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

从民族意识的激发倒推到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的变化。

(2)从《拿破仑法典》的历史渊源、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综合其影响。

4.(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4B)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替。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的最适合于他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

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利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造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1)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

计划经济;

工业的发展。

(2)实践:

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发展和完善:

实行改革、开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

经典理论指导实践;

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1)从材料一的关键句“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工业……发展”等进行归纳。

(2)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所有制变化、计划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来对应

(1)问的基本特征。

(3)从材料三的关键句“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者都是手段”归纳说明。

(4)简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5.(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2)

(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丁•路德•金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929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

1954年,就任南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牧师。

1955年,为反对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的规定,领导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长达一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市在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非法。

1957年,当选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主席,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

1960年,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抗议活动,被捕入狱。

1963年,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伯明翰进行抗议活动。

1963年,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

不久,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

1965年,在赛尔马领导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的和平游行。

1966年,领导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的活动。

1968年,遇刺身亡。

——摘编自C.S.金《自由之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

(1)发展变化:

规模扩大,由地方发展到全国,由争取社会权到扩大到争取政治权利。

(2)作用:

组织者和领导者;

提出明确的目标;

采取了非暴力直接行动的斗争方式,比较可行,能够为各阶层广泛接受;

运动取得一定成果。

(1)从材料中提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运动规模和运动诉求的变化。

(2)首先定性,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接着从目标确定、方式采用和斗争效果三方面简评其作用。

二.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44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

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

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

但是有人指出:

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

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

于是庭长又提议:

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

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武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

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

中国法官表示:

“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

”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

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

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1)(8分)背景:

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

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

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任答两点,4分)。

理由:

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

国际惯例;

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任答两点,4分)。

(2)(7分)原因:

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

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

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任答两点,4分)。

评价:

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3分)。

(1)根据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政治上的实际情况指明背景,依据国际组织、国际惯例、实际控制权说明理由。

(2)结合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说明原因、进行评价。

2.(2010年山东卷文综35)(10分)

图16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

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1)主要事件是:

朝鲜战争。

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

实行全球战略收缩。

(2)A阶段:

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

B阶段:

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

(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从美国1950~1980年军费开支变化图可以看出,在A阶段时间是在1950~1953年之间,这属于朝鲜战争时期。

B阶段是出于7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由于美国陷入经济滞涨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军费开支下降。

(2)结合教材知识和图示提供的时间不难知道,A阶段中美关系呈现出的特点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美国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里,中美处于对抗状态;

B阶段中美关系走向缓和,逐步走向正常化。

3.(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16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

材料一第十六条

(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来往,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来往。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

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1)材料一中,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

(2分)结合材料一、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

材料三《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的产物。

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文,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

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

然而,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袁明《国际关系史》

(2)依据材料三分析《非战公约》产生的背景。

(2分)为何“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材料四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必须得到切实遵循。

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四指出应如何实现联合国宗旨?

(2分)请谈谈中国在新时期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

(1)原则:

集体安全;

经济制裁。

对维护和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从李顿调查团主张“满洲自治”来看,国联未能有效的制裁侵略,维护和平。

(2)背景:

一战后和平主义盛行;

欧美政治需要。

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各国都有“保留条件”,成为以后战争发生的隐患。

(3)实现宗旨:

在联合国框架下,和平协商、共同发展、加强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贡献:

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参加维和行动等。

(1)从材料一中盟约规定的对付挑起战争国的集体敌视及经济处置可归纳其原则;

结合材料一的“盟约”和材料二的“报告书”辩证评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实质上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