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95575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推荐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重点推荐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重点推荐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重点推荐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重点推荐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推荐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学案.docx

《重点推荐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推荐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学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推荐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 专题四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学案.docx

重点推荐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专题四化学实验第16讲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学案

第16讲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最新考纲

考向分析

1.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3.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5.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6.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1.客观题:

主要依托实验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并对已设计的方案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作出判断。

2.主观题:

将在综合实验设计题或工艺流程图题中,以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组成、结构与含量及其制备等为目的,考查原理、实验操作、有关的计算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

考点一 物质制备型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Z

(课前)

1.(2016·江苏)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 )

A.制备氨气    B.制取NaHCO3

C.分离NaHCO3   D.干燥NaHCO3

[解析] A项,制NH3需要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加热进行反应,错误;B项,CO2应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错误;C项,制得的NaHCO3为固体,用过滤法分离,正确;D项,加热时NaHCO3会分解,错误。

2.(2017·全国Ⅱ)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C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2mL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足量铁粉,振荡,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

还原性:

Fe>Fe2+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C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蓝

NH4HCO3显碱性

D

向2支盛有2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

一支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Ksp(AgI)

[解析] 向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后,Fe3+完全转化为Fe2+,滴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可证明还原性,Fe>Fe2+,A项正确;燃着的金属钠能在装有CO2的集气瓶中反应生成Na2CO3和C,说明CO2具有氧化性,B项正确;NH4HCO3受热分解生成的NH3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只能说明NH3为碱性气体,不能确定NH4HCO3的酸碱性,C项错误;根据题中描述可知黄色沉淀为AgI,另一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AgCl析出,可证明Ksp(AgI)

3.(2018·全国Ⅱ·9)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D )

ABCD

[解析]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

CH4+Cl2CH3Cl+HCl,CH3Cl+Cl2CH2Cl2+HCl,CH2Cl2+Cl2CHCl3+HCl,CHCl3+Cl2CCl4+HCl。

黄绿色的氯气参加了反应,逐渐减少,生成无色的气体,因此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反应生成的HCl极易溶于水,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因此试管内液面上升;生成的CH2Cl2、CHCl3、CCl4均为无色油状液体,附着在试管壁上,因此试管壁上出现油状液滴;生成的HCl气体遇到水蒸气溶解生成盐酸小液滴,形成白雾,因此试管中有少量白雾。

综合上述现象,答案选D。

4.(2018·全国Ⅰ·26)醋酸亚铬[(CH3COO)2Cr·2H2O]为砖红色晶体,难溶于冷水,易溶于酸,在气体分析中用作氧气吸收剂。

一般制备方法是先在封闭体系中利用金属锌作还原剂,将三价铬还原为二价铬;二价铬再与醋酸钠溶液作用即可制得醋酸亚铬。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所用蒸馏水均需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目的是_去除水中溶解氧__。

仪器a的名称是_分液(或滴液)漏斗__。

(2)将过量锌粒和氯化铬固体置于c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按图连接好装置。

打开K1、K2,关闭K3。

①c中溶液由绿色逐渐变为亮蓝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Cr3+===Zn2++2Cr2+ 。

②同时c中有气体产生,该气体的作用是_排除c中空气__。

(3)打开K3,关闭K1和K2。

c中亮蓝色溶液流入d,其原因是_c中产生H2使压强大于大气压__;d中析出砖红色沉淀。

为使沉淀充分析出并分离,需采用的操作是_(冰浴)冷却__、_过滤__、洗涤、干燥。

(4)指出装置d可能存在的缺点_敞开体系,可能使醋酸亚铬与空气接触__。

[解析] 

(1)由题给信息,[(CH3COO)2Cr·2H2O]在气体分析中用作O2吸收剂,说明Cr2+具有强还原性,易被O2氧化,故所用蒸馏水需经煮沸除去其中的O2,以免影响[(CH3COO)2Cr·2H2O]的制备。

由仪器的结构特点可知,a为分液(或滴液)漏斗。

(2)①Zn将Cr3+还原为Cr2+,离子方程式为Zn+2Cr3+===Zn2++2Cr2+。

②Zn+2H+===Zn2++H2↑,H2起到排除c中空气的作用,以防Cr2+被氧化。

(3)过量的Zn与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的H2,使装置c中压强增大,关闭K1和K2,打开K3时,溶液被压入装置d。

由题给信息知,[(CH3COO)2Cr·2H2O]难溶于冷水,因此应用冰浴冷却,以便于[(CH3COO)2Cr·2H2O]析出,再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即可。

(4)装置d的缺点是该装置与大气直接相通,空气中的O2易将[(CH3COO)2Cr·2H2O]氧化。

R

(课堂)

知能补漏

1.制备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

(1)无机物制备实验方案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原料廉价易得,用料最省即原料利用率高。

②所选用的实验装置或仪器不复杂。

③实验操作简便安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或污染较小。

(2)有机物制备实验方案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原料廉价易得,用料最省。

②副反应、副产品少,反应时间短,产品易分离提纯。

③反应实验步骤少,实验操作方便安全。

(3)仪器装置的选择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2.制备实验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1)实验中反应物或产物若易吸水、潮解、水解等,要采取措施防止吸水。

(2)易挥发的液体产物要及时冷却。

(3)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需在反应装置中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导管、竖直的干燥管、冷凝管等)。

(4)注意防止倒吸的问题。

(5)仪器、药品要准确描述,如无水硫酸铜(CuSO4),坩埚、研钵、100mL容量瓶。

(6)实验装置改进,如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一支小试管等。

3.实验室典型的4类气体发生装置:

(1)实验室制取氨气可以选用装置_A__。

(2)若用H2O2分解来制取氧气,可以选用装置_C__。

(3)实验室制取氯气,可以选用装置_D__。

(4)装置B可以制备的最常见气体有_CO2__和_H2__。

易错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Cl2收集可用排饱和NaCl溶液法,不能用排水法。

(√)

(2)除去CO2中的HCl可以将混合气通入饱和的Na2CO3溶液中。

(×)

(3)用浓盐酸酸化KMnO4溶液,增强KMnO4的强氧化性。

(×)

(4)实验室可选用大理石与浓硫酸反应制备CO2。

(×)

(5)实验室中的CCl4含有少量溴,加适量的苯,振荡、静置后分液,可除去CCl4中的溴。

(×)

(6)NaOH的酚酞溶液红色褪去,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

(7)验证Fe3O4固体含有+2价铁离子和+3价铁离子,可采用如下实验设计:

B

(课后)

1.(2018·衡水一模)实验室用含有杂质(FeO、Fe2O3)的废CuO制备胆矾晶体经历下列过程(已知:

Fe3+在pH=5时已完全沉淀):

②→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用98%的浓硫酸配制溶解所用的4.5mol·L-1的稀硫酸,需4种玻璃仪器

B.步骤②目的是将溶液Ⅰ中的Fe2+充分转化成Fe3+,实验操作是向溶液Ⅰ中通入足量的氯气

C.利用Cu(OH)2替代CuO也可调节溶液pH而不影响实验结果

D.步骤④之后的实验操作是蒸干溶剂结晶,所需仪器是坩埚、玻璃棒、酒精灯、泥三角、三脚架

[解析] 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需要用到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和胶头滴管,A错误;为了不引入杂质离子,将Fe2+充分转化成Fe3+的最好试剂是H2O2,B错误;利用Cu(OH)2替代CuO也可调节溶液pH而不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步骤④之后是得到蓝矾晶体,应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需要蒸发皿,D错误。

2.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C )

A.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

试样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说明试样已变质

B.除去粗盐中含有的硫酸钙杂质:

粗盐精盐

C.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2+:

试样溶液颜色无变化溶液变红色→溶液中含有Fe2+

D.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的氧化性比I2强:

NaI溶液溶液变紫色→氧化性:

H2O2>I2

3.某化学兴趣小组欲制备并探究SO2的某些性质。

【SO2的制备】用亚硫酸钠与较浓的硫酸反应制备SO2的装置图如上图(夹持仪器省略):

(1)图中装置有一处错误是_集气瓶C中导管长短反了__;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H2O+SO2↑ ;D的作用是_吸收尾气中的SO2,防止污染环境__。

【SO2的性质】探究SO2气体性质的装置如图所示:

(2)装置Ⅰ中的现象是_有浅黄色沉淀生成__,说明SO2具有_氧化__(填“氧化”或“还原”)性。

装置Ⅰ中通入足量S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S2-+5SO2+2H2O===3S↓+4HSO 。

(3)在上述装置中通入过量的SO2,为了验证Ⅱ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取Ⅱ中溶液分成两份,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方案一:

往第一份试液中加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

方案二:

往第二份试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

上述方案不合理的是_方案一__,原因是_SO2过量,SO2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__,写出解释该原因的离子方程式:

5SO2+2MnO+2H2O===5SO+2Mn2++4H+ 。

(4)SO2可以用来制备硫代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可用于照相业作定影剂,也可用于纸浆漂白作脱氯剂等。

实验室可通过Na2S、Na2CO3和SO2共同反应来制取Na2S2O3。

写出如图所示装置中三颈烧瓶中反应制取Na2S2O3的化学方程式:

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 。

[解析] 

(1)SO2的密度大于空气,即错误在于集气瓶C中导管长短反了。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H2O+SO2↑。

SO2是大气污染物,需要尾气处理,则D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尾气中的SO2,防止污染环境。

(2)SO2具有氧化性,能把硫化钠氧化为单质S,装置Ⅰ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如果通入足量的SO2,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S2-+5SO2+2H2O===3S↓+4HSO。

(3)如果SO2过量,则SO2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不能说明有亚铁离子生成,所以方案一不合理,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SO2+2MnO+2H2O===5SO+2Mn2++4H+。

(4)反应物是Na2S、Na2CO3和SO2,生成物是硫代硫酸钠,根据原子守恒可知还有CO2生成,则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

考点二 有机物制备与提纯实验方案设计

Z

(课前)

1.(2018·青岛一模)正丁醇中混有少量正丁醛,设计如下提纯路线:

已知:

①正丁醇和正丁醛(CH3CH2CH2CHO)常温为液体;

②CH3CH2CH2CHO+NaHSO3(饱和)―→CH3CH2CH2CH(OH)SO3Na↓。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操作

(1)需要过滤装置

B.操作

(2)需要用到分液漏斗

C.操作(3)需要用到蒸发皿

D.操作(4)需要蒸馏装置

2.(2018·全国Ⅰ·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D )

AB  C D

[解析] A是生成乙酸乙酯的操作,B是收集乙酸乙酯的操作,C是分离乙酸乙酯的操作。

D是蒸发操作,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未涉及。

3.(2017·江苏)[实验化学]1-溴丙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沸点为71℃,密度为1.36g·cm-3。

实验室制备少量1-溴丙烷的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1:

在仪器A中加入搅拌磁子、12g正丙醇及20mL水,冰水冷却下缓慢加入28mL浓H2SO4;冷却至室温,搅拌下加入24gNaBr。

步骤2:

如图所示搭建实验装置,缓慢加热,直到无油状物馏出为止。

步骤3:

将馏出液转入分液漏斗,分出有机相。

步骤4:

将分出的有机相转入分液漏斗,依次用12mLH2O、12mL5%Na2CO3溶液和12mLH2O洗涤,分液,得粗产品,进一步提纯得1-溴丙烷。

(1)仪器A的名称是_蒸馏烧瓶__;加入搅拌磁子的目的是搅拌和_防止暴沸__。

(2)反应时生成的主要有机副产物有2-溴丙烷和_丙烯、正丙醚__。

(3)步骤2中需向接受瓶内加入少量冰水并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_减少1-溴丙烷的挥发__。

(4)步骤2中需缓慢加热使反应和蒸馏平稳进行,目的是_减少HBr挥发__。

(5)步骤4中用5%Na2CO3溶液洗涤有机相的操作:

向分液漏斗中小心加入12mL5%Na2CO3溶液,振荡,_将分液漏斗下口向上倾斜、打开活塞排出气体__,静置,分液。

[解析] 本题考查1-溴丙烷的制备实验,涉及仪器的识别、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原理的分析。

(1)仪器A为蒸馏烧瓶,搅拌磁子的作用是搅拌和防止暴沸。

(2)反应物中的正丙醇可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丙烯,也可能发生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正丙醚。

(3)向接收瓶内加入少量冰水并置于冰水浴中,降低了接收瓶内的温度,减少了1-溴丙烷的挥发。

(4)HBr易挥发,故需缓慢加热。

(5)振荡后,要排出分液漏斗中的气体。

R

(课堂)

知能补漏

1.有机制备与分离提纯的思维流程:

2.有机物制备实验中常用的仪器:

(1)制备装置。

(2)蒸馏装置。

3.有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常用方法:

方法

适用条件

实例

说明

萃取

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分离CCl4和水等

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蒸馏

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溶的液体,沸点相差较大

分离酒精和水

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4.有机物制备的解题流程

有机物的制备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物质制备为背景的实验图,涉及知识面广、题型多变、思维发散空间大,能很好的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流程是:

第一步,明确实验目的。

通过分析合成目标产物的有机反应方程式确定反应原理,分析反应的特点(如可逆反应等),并分析可能发生的副反应。

第二步,确定实验装置。

依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容器,并控制合适的反应温度。

根据反应原理及装置特点,确定每个装置的作用。

第三步,设计除杂方案。

根据产品和杂质的性质差异(如溶解性、熔沸点、密度大小、物质的状态等)选择合适的分离提纯方法。

根据有机反应中反应物的挥发性及有机副反应较多的特点,分析除杂步骤、试剂及除杂装置。

第四步,产品产率(纯度)计算。

根据题目提供的反应原理和试剂的用量,利用有机反应方程式或关系式,计算产品的理论产量,则产品产率为×100%。

B

(课后)

1.冬青油是一种无色液体,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备冬青油。

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如下所示:

产物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g·cm-3

沸点/℃

溶解性

冬青油

152

1.180

222.2

微溶于水

实验步骤如下所示:

①向三颈瓶中加入6.9g(0.05mol)水杨酸和24g(0.75mol)甲醇,再小心地加入6mL浓硫酸,摇匀。

②加入2粒沸石(或碎瓷片),装上仪器a,在石棉网上保持温度在85~95℃,回流1.5h。

③反应完毕,将烧瓶冷却,加入50mL蒸馏水,然后转移至分液漏斗,弃去水层,将有机层再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50mL5%碳酸氢钠溶液和30mL水洗涤。

④将产物移至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0.5g无水氯化钙。

⑤最后将粗产品进行蒸馏,收集221~224℃的馏分,其质量为6.8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催化剂、吸水剂__。

(2)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_球形冷凝管__,进水口为

_Ⅰ__(填“Ⅰ”或“Ⅱ”)。

温度计的适宜规格为_②__(填代号)。

①50℃   ②100℃   ③300℃

(3)用碳酸氢钠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除去水杨酸和硫酸__;用水洗涤时,产品在_下__(填“上”或“下”)层。

(4)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_除去粗产品中的水分__。

(5)本次实验中冬青油的产率为_89.5%__。

2.(2017·石家庄模拟)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CH3CH2OHCH2===CH2↑+H2O

CH2===CH2+Br2―→BrCH2CH2Br

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

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140℃脱水生成乙醚。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图所示: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

1,2-二溴乙烷

乙醚

状态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密度/g·cm-3

0.79

2.2

0.71

沸点/℃

78.5

132

34.6

熔点/℃

-130

9

-116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制备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的目的是_d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2)在装置C中应加入_c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

a.水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_溴的颜色完全褪去__;

(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_下__层(填“上”或“下”);

(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用_b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洗涤除去;

a.水b.氢氧化钠溶液

c.碘化钠溶液d.乙醇

(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_蒸馏__的方法除去;

(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_避免溴大量挥发__;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_1,2-二溴乙烷的熔点低,过度冷却会凝固而堵塞导管__。

[解析] 

(2)根据题中提示,选碱来吸收酸性气体;(3)制备反应是溴与乙烯的反应,明显的现象是溴的颜色褪去;(4)1,2-二溴乙烷的密度大于水,因而在下层;(5)溴在水中溶解度小,不能用水,碘化钠与溴反应生成碘会溶解在1,2-二溴乙烷中,不能用碘化钠溶液除溴,乙醇与1,2-二溴乙烷混溶也不能用;(6)根据表中数据,乙醚沸点低,可通过蒸馏除去(不能用蒸发,乙醚不能散发到空气中,且蒸发会导致1,2-二溴乙烷挥发到空气中);(7)溴易挥发,冷却可减少挥发。

但如果用冰水冷却会使产品凝固而堵塞导管。

3.(2018·潍坊联考)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HO—NO2

+H2O ΔH<0

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在温度稍高的情况下会生成间二硝基苯。

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物质

熔点/℃

沸点/℃

密度/g·cm-3

溶解性

5.5

80

0.88

微溶于水

硝基苯

5.7

210.9

1.205

难溶于水

间二硝基苯

89

301

1.57

微溶于水

浓硝酸

83

1.4

易溶于水

浓硫酸

338

1.84

易溶于水

实验步骤如下:

取100mL烧杯,用20mL浓硫酸与18mL浓硝酸配制混合酸,将混合酸小心加入B中。

把18mL(15.84g)苯加入A中。

向室温下的苯中逐滴加入混酸,边滴边搅拌,混合均匀。

在50~60℃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

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少量水、5%NaOH溶液和水洗涤。

分出的产物加入无水CaCl2颗粒,静置片刻,弃去CaCl2,进行蒸馏纯化,收集205~210℃馏分,得到纯硝基苯18g。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名称是_分液漏斗__,装置C的作用是_冷凝回流__。

(2)配制混合酸时,能否将浓硝酸加入浓硫酸中,说明理由:

_不能,易发生酸液迸溅__。

(3)为了使反应在50~60℃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水浴加热__。

反应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A中液体就是粗硝基苯,粗硝基苯呈黄色的原因是_溶有浓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或硝酸)等杂质__。

(4)在洗涤操作中,第二次水洗的作用是_洗去残留的NaOH及生成的钠盐等可溶性杂质__。

(5)在蒸馏纯化过程中,因硝基苯的沸点高于140℃,应选用空气冷凝管,不选用水直形冷凝管的原因是_以免直形冷凝管通水冷却时因玻璃管内外温差大而炸裂__。

(6)本实验所得到的硝基苯产率是_72%__。

[解析] 

(1)装置B的名称是分液漏斗,装置C的作用是冷凝回流。

(2)不能,因为硝酸的密度比硫酸小,将浓硝酸加入浓硫酸易发生酸液迸溅。

(3)水浴加热可以控制温度在50~60℃。

粗硝基苯呈黄色的原因是溶有浓硝酸分解产生的NO2等杂质。

(4)第二次水洗可以除去氢氧化钠及钠盐等可溶性杂质。

(5)用直形冷凝管可能因为内外温差过大而炸裂。

(6)理论上产生硝基苯的质量=×123g·mol-1≈25g,则硝基苯的产率=18÷25×100%=72%。

考点三 定量测定实验

Z

(课前)

1.(2016·天津)水中溶氧量(DO)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通常用每升水中溶解氧分子的质量表示,单位mg·L-1。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源的DO不能低于5mg·L-1。

某化学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测定某河水的DO。

Ⅰ.测定原理:

碱性条件下,O2将Mn2+氧化为MnO(OH)2;

①2Mn2++O2+4OH-===2MnO(OH)2↓

酸性条件下,MnO(OH)2将I-氧化为I2;

②MnO(OH)2+I-+H+―→Mn2++I2+H2O(未配平)

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

③2S2O+I2===S4O+2I-

Ⅱ.测定步骤:

a.安装装置,检验气密性,充N2排尽空气后,停止充N2。

b.向烧瓶中加入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