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北京大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5136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北京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北京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北京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北京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北京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北京大学文档格式.docx

《《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北京大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北京大学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北京大学文档格式.docx

有没有给他智慧?

只是给了他傲慢,给了他不受教。

这点小事没办好,恰恰是学习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把握这个机会,反而对母亲的指责和批评很不能接受。

事物都有一体两面,不往好处发展,就会自然地向坏处发展。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假如不融会贯通,不与生活结合,就很难有喜悦,就是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诸位同学,您现在读书有没有这种感觉?

「学而时习之」,大概是「不亦苦乎」,苦在哪里?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人的苦,大半都是在「求不得」。

苦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造成的。

我们要明白这个真相,才能真正找到快乐。

我来打个譬喻:

有一位女士出门,遇到一个陌生人。

陌生人突然走近她,打了她一巴掌,不等她回过神转身就走了。

她站在原地抚摸自己的脸颊,就想:

算了,也许他心情不好,不要跟他计较。

晚上她下班回到家里。

她先生回来得晚,因为喝醉了酒,一进门就给她一巴掌。

同样一巴掌,这位女士跟她先生说:

「我这辈子和你没完没了!

」你看,一个是宽恕,算了吧,不要跟他计较;

一个是我这辈子跟你没完没了。

痛苦是谁造成的?

怎样才能做到心平气和,只有懂得了人生道理才会心平气和,否则人就会把很多问题推给别人——都是我爸爸害的,都是我男朋友害的,都是我老师害的——无法找到根源点。

诸位同学,什么时候在学习?

一切时一切处在学习。

学习不仅仅是读课本、读书。

这样的学习是死板的,假如只有打开课本才是学习,那我们的学习成果都只展示在考试卷上,离开考试卷后,不知道怎么生活、怎么处事待人。

诸位同学、老师,我们现在有没有在学习?

当有些人看说:

这个演讲的人长得不好,不帅。

不想听了,站起来走出去,我们的眼睛马上转过来看他,这就已经没学好了。

为什么?

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做事做人的能力。

做人要专注,做事也要专注,什么时候训练专注?

是老师提醒我们该专注了再专注吗?

不然,随时随地要训练专注。

专注能力一形成,到时候工作一来,马上就可以进入专注状态。

今天我们和别人谈话,倾听要专注,假如这时旁边一个美女走过,又是北大的,气质又好,我们马上瞧她,目光留了一秒钟再回来,可能对方觉得话都说不下去了,因为他会想:

你不尊重我。

做事呢?

做事不专心,一定无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无法清楚地掌握细节。

所以,学习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经典绝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生活的点滴中。

刚才我们提到快乐,经典里面其实已经把什么是快乐告诉我们,但这个时代我们已经很少接触经典,而往往只是从社会和时代给予的信息中了解什么是快乐,而这是不是真正的快乐呢?

我们无法判断,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标准,别人说这样做是快乐,我们就跟着走。

我教小学的时候,有四个地方提供学生的旅游,其中有两个地方是可以看山看海的风景区,另两个地方是游乐园,门票最少要两百块左右。

我在学生表决前,就告诉大家,大自然值得我们学习,多么美丽,讲了二十分钟,游乐园我根本不介绍。

最后的表决结果,大自然零票,游乐园大家趋之若鹜。

现在是民主时代,我也就只好跟他们去了游乐园,去看看是不是这么好玩。

游乐园里最受欢迎的项目就是从超过一百公尺的高空瞬间跳下来,然后听到一阵「啊」的尖叫。

我听得头皮都发麻,这样叫快乐吗?

他们是花钱找罪受,苦中作乐。

我看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就想自己也该去经历一下,不然不能感同身受。

于是我找了个大转盘,里面有好几个小转盘,每个小转盘上坐六个人。

我就坐上去,它就开始一直转,然后又给你左转右转,转了差不多两三分钟以后终于结束了。

我走下来之后,已经不知道东南西北了,走路是晃的,而且还很想吐。

这叫快乐吗?

人现在的快乐就是不知道人生的对错,人生没有志向,活一天算一天,心里非常苦闷,所以要找刺激。

那么多人想去吸毒,为什么?

寻求刺激呀。

现代人内心的苦闷和空虚导致他们去寻找刺激,误解了快乐。

乐只有从内向外散发出来,才叫「真乐」。

一个人立身行道,才是快乐。

真正照着圣贤的教诲去做,内心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喜悦。

诸位同学,你回想一下,我们的人生曾经帮过哪一些朋友,而他们内心留下了温暖,留下了感恩,你也会觉得这一生很有价值。

太多的人会质疑:

当君子好不好?

大家说好还是不好?

好不好?

好,声音很小。

孔夫子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提升,就要懂得「君子九思」。

要有九个反省、观照。

哪九个方面呢?

首先是「视思明」。

比方说你今天看我站在这里,你看我非常消瘦,就会明白我的胃不好。

「君子务本」,一定要把根本原因找出来,「本立而道生」。

你找不到根本,于事无补。

一个人瘦是因为胃不好;

胃不好是因为他很会紧张;

所以面对紧张的人,我们就要以非常温柔的眼神看他。

所以,夫子思想的核心就在一个字:

「仁」。

当我们越明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心里那份作为中国人的荣耀油然而生。

全世界只有一种文字涵摄人生的智慧和哲学。

中国「六书」造字,把天地万物的道理涵摄在文字里面,硕果仅存,独一无二。

这个「仁」字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意思是两个人——自己和他人。

这个字告诉我们想到自己就应该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呢?

道理不一定是正反直接转过来。

不一定要「施于人」,要站在他人角度观察以后再定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有一个人要招待自己的岳父。

岳父住在山上,好不容易来趟城里,他觉得很兴奋。

这个人因为住在城里,很少吃到地瓜,于是他买了许多地瓜来招待岳父。

三天以后,岳父桌子一拍,生气地走了。

回去后跟邻居说:

「我这女婿看不起我,我在山上每天都吃地瓜,现在到他家去,也不拿点好吃的给我,还是给我吃地瓜!

」你看,很多人很善良,但是善心做了错事,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

所以这个「仁」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要观察以后,他需要了,我们再「施于人」。

所以诸位同学,你们要「视思明」,看到我这么消瘦,你们就应该用温柔的眼神看着我。

这个时候你们就在立身行道。

你就觉得,我对他这么仁慈,他一定可以感受得到。

然后是「听思聪」。

我们要会听话,会察言观色,否则与人相处往往就无法了解别人的感受。

刚才我问在场的同学,当君子快不快乐,回答是「快乐」,声音很小。

你听了以后有什么判断?

「听思聪」,要听明白人家的反应,察言观色。

不然你与人相处往往都没有办法了解别人的感受。

「听思聪」,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人认为当君子不快乐。

孔夫子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老师给我们讲解这句话时会讲到其中求学问的喜悦。

假如老师说这是骗人的,肚子饿死了还会快乐?

这样根本不可能快乐,那我们感受不到颜渊那种境界。

我们就更不可能感受到圣贤那份喜悦在哪里了。

我念高中时只要听到「子曰」就头大,因为这些「子曰」不是用来立身行道,是用来考试的。

老师曾经提过一句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都是有感觉有灵知的,听到这句话时,本来我正在打瞌睡,突然就正气凛然,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好。

接下来老师就说:

同学们,这句话要背下来,期中考要考。

我那股正气顿时就消失了。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体会到圣贤的那种情境和心境了。

因为有几年教小学的经验,我感受到现在的孩子失教很严重,比30年前失教程度高多了。

大家会说我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现在教育普及率不是节节攀升吗?

居然说失教的人越来越多。

什么是「教」?

什么叫「育」?

我们现在对很多名词,只是了解它的名相,而不是了解它的真正涵义。

不了解涵义又遑论能把这个精神做出来。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每个字的涵义说得很透彻,抓到本质上去了,其中解释「育」:

「育者,养子使作善也」。

诸位朋友,这一句话的核心是在哪儿?

要真正明白什么是善的人,才能把善说出来、做出来,上行下效。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该学习的,不是小孩;

刻不容缓要学习的,是父母。

上行下效,首先要学的是父母长辈。

所以俗话讲得好:

教儿教女,先教自己。

这才是找到了根本。

现在的家长说:

「我跟我儿子讲,但他不听啊。

」这句话已经把真相讲出来了。

教育是用讲的,效果太有限了。

中国人说:

「身教大于言教;

身教者从,言教者讼」。

身教,孩子看了自然跟着做,根本用不着讲,小孩子最强的能力就是模仿了。

但是只讲不做,到最后,年轻人会说,你都叫我孝顺父母,你为什么对爷爷讲话那么大声?

这句话一讲你也接不上了。

诸位同学,诸位朋友,很多人现在是学生,还没有结婚,还没有为人父母。

请问讲这一段话跟你有没有关系?

你以后要为人父母啊。

那么请问大家什么时候准备为人父母的智慧?

孩子生出来那天赶快买书看吗?

来不及了。

「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读了书以后还要落实,你的气质和风范才能影响下一代。

《中庸》里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人生不外乎是学业、事业和家业。

事业和家业如何能够发展得幸福,取决于现在的学习。

绝对不是说等到工作以后,才想到人生的成就需要哪些态度、能力,我现在开始学。

来不来得及?

大多来不及。

俗话讲:

「牛牵到北京还是牛」。

这是我家乡的俚语。

很多地方的俚语把人生的道理讲得很透彻,而且流传千年,值得好好学习。

为什么「牛牵到北京还是牛」?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要改一下。

诸位同学,我们要有判断力。

只要不是人生的真理,绝对不会在经典里出现。

这个你要先有判断力。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判断力就麻烦了,因为我们现在所读的书籍和所听到的言论,有90%以上是错误的。

近代以前,知识累积很慢;

因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印刷术的发达,言论自由,现在人类每过五年所累积的知识、言论量就可以多一倍。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增加速度这么快,很多未经考证的思想充斥在我们眼前,这时要是没有判断力,思想就会被影响。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从思想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今后的人生命运。

因此保护好自己正确的思想比什么都重要。

好的东西才吸收,不好的绝不污染自己。

一定要有好的判断力。

判断力从哪里来?

大家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下对了多少抉择?

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吗?

也不尽然。

太多的人生是被机遇推着走,不得不从,你当不了自己的主人。

有些人被习性带着走,有些人被欲望带着走。

有多少时刻我们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静下来,思考一下:

我们今天所想的事情,有哪些是真正对我们未来有帮助的?

一天当中清醒的17个小时里脑子在想什么?

而这十几个小时思考的东西对往后的人生有没有帮助?

一个人大半时间花在懊悔过去,希求未来,很少是活在当下的。

我们连很多烦恼都压不住,控制不了,又怎么能自主自己的人生呢?

「学贵自知」,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出发点是先有自知之明,先把自己的思想往理智的方向发展。

理智的人,认识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应该从过去的错误中学到智慧,不再懊悔。

而他了解到未来和现在的所作、所为、所想息息相关,就不会去贪求未来,而是活在当下。

有这样的态度取决于一个人的理智。

有了理智才会有判断力。

刚刚讲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不对的,没有出现在经典里,经典里只有「人之初,性本善」。

「江山易改,习性难移。

」《三字经》里说: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

因为没有得到智慧圣贤的教育,「性乃迁」,就养出了后天的习性,所以是江山易改,习性难移。

这才是对人正确的认识。

当这些是非善恶都清楚了,理智就建立起来了。

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则是理智的根本。

如果不相信就很难建立理智。

例如,首先不相信自己「人之初,性本善」,你会经常对自己发脾气,对自己也会越来越没有信心。

现在有信心的人多不多?

有信心的人举手。

为什么是男性比较多?

(有人主动上去擦黑板。

)我们用掌声谢谢这位朋友。

诸位同学,道德在哪里?

就在举手投足之间。

这位朋友做到了「智」、「仁」、「勇」。

大家不要笑,我是说认真的。

她看到老师的黑板写满了,马上就没地方写了,她看得明明白白,这是智慧;

她知道老师讲课很辛苦,如果再来擦黑板太累了,很仁慈地来帮助擦;

一个成年人最贵的是什么?

是面子,走出来的时候会很不好意思的。

别人不敢做而她当仁不让,「智」、「仁」、「勇」在哪里?

「万法惟心」,有了一颗爱心,就和道德相应了,道德不在经书里而在生活点滴中。

听说我们「耕读社」都背过了《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就在处事待人当中,在于以一颗什么样的心去对待。

这叫真实的学问。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

为什么刚刚举手的男性比较多?

因为中国社会难免有这样的现象:

重男轻女。

女孩子从小被忽略,在成长的过程中信心比较不足;

而男孩子从小就受重视,所以比较有信心。

这是不是真正的信心?

不见得。

重男轻女会延伸出什么结果呢?

一个人被轻视,更容易自立自强。

孟子说: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从小被忽视,就会懂得要靠自己不能靠家庭。

还有句话说到:

「功成名就之人,多穷困家之男儿;

亡家败身的,都是富贵家之子孙」。

事情都有一体两面。

一个人并不是你才能很高,人家都很佩服你,你就有信心了。

才能是用来贡献给社会的,不是用来自满的。

因才能而生起的自傲不是信心。

而只有对自己本性了解后才能建立真正的信心。

所谓「欲知人者,先自知」。

《大学》这一句话,值得大家一辈子好好去体会: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根没长好,而要枝叶花果茂盛,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

本末要清楚,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几句经文,你可以用你的一辈子去印证,它是真实不虚。

诸位同学,一个人的家庭,根本在哪?

《大学》告诉我们:

「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

孝顺为齐家之本。

现在的家庭有没有把这个本抓住?

没有。

没抓住本,一辈子就白忙一场。

不止白忙一场,要死的时候还会死不瞑目,有些话点到为止就好。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你的事业之道才会生,你的家业之道才会生。

刚刚讲到,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时时处处都是可学之处。

我们走出去,看到一棵参天大树,它庇荫的范围非常广泛。

你看到这棵树的时候,学到了什么?

人生最重要的道理,往往都不是肉眼所能够见到的。

这一棵树,为什么可以树荫参天,而不会倒?

根源在哪里?

根本在哪里?

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刚刚有位同学跟我说,他觉得对教育很有使命。

人都有第六感。

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好像要成就什么事业?

当我在初中时,跟初中的同学非常好,觉得他们以后就是和自己一起干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伙伴。

等到了大学,我才慢慢觉得,不是这些同学要和我一起干大事业。

人的思想观念都会有不同,因为人生的际遇不同。

「万法因缘所生」,「大道不器」,大道可以涵摄天地万物的轨迹和原则。

北大有生物系,生物学有没有因、缘、果?

有。

一颗种子是因,必须要有什么缘才会开花结果?

阳光、空气、水、土壤,缺一不可。

请问大家,这个道理可以用在人生中吗?

随时随地都在用这个道理。

今天我们相遇是缘。

孔夫子在《论语》中交待:

「不学礼,无以立」。

一个人要有礼貌,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才能在人群中立足。

第一点,要先把自己介绍给别人,这是一个基本的礼貌。

假如没有介绍自己,对方也不知道怎么称呼你,就很尴尬。

所以我们一见面,都是「你好,我姓什么」,「请问贵姓?

」「免贵姓蔡。

」礼貌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恭敬之心。

敬是礼的本质。

「君子务本」,如果对人没有恭敬,只是为口袋里的人民币而挤出的笑容,能不能撑很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应该在内心对一切人都恭敬。

中国圣贤,乃至于为人父母者,对于后代的关爱无微不至,连取名字都能体现出来。

给我取「礼旭」这个名字,父亲对我的期许是什么?

中国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是很认真的,是让孩子终身奉行的人生态度。

我认识一个朋友,名字叫陈永信,这个名字就取得很好。

他从小还想说一点谎,每个人都叫他「永信,永信」,他那个谎言还没出去,鸡皮疙瘩就来了。

真的,你假如说谎,人家每天叫你「哎,永信你好!

」自己马上生出病来,心病。

因为父亲给我取这样一个名字,假如我对人无礼,就愧对这个名字,也愧对父亲对我的期许。

范仲淹给他儿子取的名字叫「纯仁」,纯是一颗仁慈之心。

范纯仁的德行并不亚于他父亲,但为什么名声差父亲那么多呢?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美德。

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最后当太上皇身体也还是很好的,为什么要退下来当太上皇?

因为他有个贤明的祖父——康熙,乾隆不愿意让自己的名气压过祖父。

保持一颗时时恭敬的心,进退之间都存有谦德和孝敬。

《中庸》里讲「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这句话有很深的人生哲理在里面。

父亲为士人,儿子是卿大夫。

父亲这一辈子是士人,儿子用士的礼仪下葬,但每年祭祀时则用大夫之礼。

是因为父亲这辈子更大的功绩在于把儿子教成卿大夫,造福社稷苍生。

每年的祭祀要用大夫之礼,是感念父亲把儿子教好的功劳。

乾隆的智慧和他的祖父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就是不忘本。

而不忘本的根在哪里?

在孝道。

刚刚讲到「信」,信义为立业之本。

一个人诚信待人,他的事业不成功也难。

如果没有诚信,即使现在事业做得很大,但最后还是会必败无疑。

小人行险以侥幸,弄权一时、逃税找空档等快速致富,是他不了解欲速则不达。

有报,给了他讲,今年的一百大企业和去年的一百大企业,其中很大部分都不一样了。

为什么一年之间起落有这么大的差异?

另外还有个现象,就是有好多公司的老板锒铛入狱。

这些人叱咤风云,耀武扬威的时候,真正有智慧的明白人早就看到他们的下场了。

但为什么他们自己看不到?

一个人有名有利的时候,保证身边苍蝇、蚊子、蟑螂一大堆,开始逢迎、巴结、谄媚,让他越来越居功自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多好的谏言就听不进去,这时候就必败无疑。

我还看到一个报道:

中国二十年来总共有一千两百个企业家自杀身亡。

大家从这个数字能想到什么?

「视思明,听思聪」。

一切都是开智慧的时机,不是你打开《论语》,打开课本才叫学习,看到这个报道,你明白了什么?

一个人的智慧要建立,有几个重点要抓住。

当人统统在结果打转,他这一辈子不会快乐,患得患失:

那个人怎么人缘那么好,那个人怎么赚那么多钱,那个人怎么可以娶到好老婆,为什么我都没有。

患得患失的人会得一种病——忧郁症。

一个人患得患失,是不会快乐的。

现在得忧郁症的人越来越多,自杀率也越来越高,因为人越来越空虚,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活得没意义,压力又很大,做了很多自己能力扛不住的事,太强求、太贪心。

这些企业家为什么自杀?

中国人为什么强调一定要读历史?

因为人类学不乖,一部青史等闲看,人类在重复同样的历史,看到别人倒下来心里想我不会。

大禹曾经说过「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一个领导人好色,外出打猎,玩物丧志,现在是常常出去打麻将,吃山珍海味。

我们台湾有个商人,每天早晨坐飞机飞到香港,吃一餐广东粥,吃完再飞回台湾。

你看他会不会败?

必败无疑。

「甘酒嗜音」,喜欢喝酒,脑筋糊涂,喜欢听靡靡之音,生活糜烂;

「峻宇雕墙」,盖很豪华的房子、高楼大厦。

那一些盖很大的宫殿的皇帝都是必败无疑。

古代的皇帝像夏桀、宋徽宗都是亡在玩物丧志上。

《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夏桀身旁也有忠臣,也向他进言,夏桀的回答是:

太阳可能会掉吗?

这话传到民间,人民的反应是什么?

我跟你拼了,原话是「与汝偕亡」。

大禹在几千年前苦口婆心,但那些亡国之君哪个听进去了?

人类不要重复同样的过错。

不重复同样的过错,在于他有受教之心。

他遇到圣贤的教诲非常感激,抓住这个机会赶紧提升自己,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能得到智慧,「因」在哪?

「缘」在哪?

有好学恭敬的心,遇到圣贤的经典,又遇到「贵人」(好老师)的相助。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真正好的老师不难找,难在哪?

「因」没几个人具备。

当你这个因具备的时候,这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马上就出现。

这是根源。

我的人生,在七、八年前发生重大改变。

回顾我的人生,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

不堪回首。

大家看我的相貌就知道,我是个薄福之人。

但诸位要了解,但是我现在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过去种的种子。

而我这七、八年种的种子,将在往后三十年、五十年的人生开花、结果。

现在我就娓娓道来。

回想初中生活,当我考了98分,我可以大哭一场,因为差两分一百分。

当你看到这个小男孩在哭泣时,你能不能判断他这一生绝对不会幸福快乐?

这样患得患失的心态,得失心重的人,这辈子和幸福已经绝缘。

当然人的心境可以转,靠什么转?

靠缘转。

为什么少两分会哭?

因为少了两分,我没有被安排到特优班去。

特优班的日子怎么过?

每天平均可以考五到六科,学生变成考试机器,题目没看完答案就已经写完了。

看到同学考得比我好,我很不高兴,当然没让他看到;

看到同学考得比我差⋯⋯你们为什么笑得这样熟悉?

幸灾乐祸。

《朱子治家格言》告诉我们:

「见人有善,不可生嫉妒心;

见人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看人好,应该赞叹人家好;

看人家不好,应该怀有一颗体恤之心。

结果我的心性刚好相反,心性一相反,心就不会快乐。

一个人的福气从哪里看?

福田靠心耕,祸也靠心耕。

一念善有福,一念恶遭祸。

我这二十多年的人生非常的不如意。

在初中一次英文考试,我考了一百分,正在高兴,老师说,诸位同学,下一次月考,退步一分打一下。

我从快乐一下跌到地狱去了。

第二次月考我考了九十一分,被打了九下。

还有一次考国文,有个题目是:

老气()。

选项是:

一,横春;

二,横夏;

三,横秋;

四,横冬。

我猜了半天,选了第一个,还是答错了。

又有一次,老师发了作文范本给我们学习,都是初三的学长学姐的好文章。

老师看了一下作者,对全班说,同一个家庭里面教出来的孩子,为什么语文程度差这么多?

作者是我的二姐。

老师的话犹如一把锋利的刀插入我的心里。

大家觉得,我这一生会有信心可言吗?

祸不单行,我考高中联考的时候,五科总共扣了八十八分,国文一科扣了四十四分,够厉害吧?

我的厄运还没结束。

上高中以后,有一天我的老师突然发起脾气来:

蔡礼旭,你给我站起来,假如你在上我国文课的时候继续打瞌睡,我就记你旷课!

一个学生能让老师这么生气也实在是太过分了,但我是实在困得撑不住了。

有一次期中考,我数学考了九十三分,英文考了八十分,很多同学跟我说,这次你肯定名列前茅了。

我听了冷汗直流,因为国文成绩还没下来。

发考卷的时候,老师说:

「蔡礼旭啊,你是不是瞧不起我的国文?

」考四十四分。

第二名,倒数第二名。

这是我的高中生活。

要考大学的时候,我那颗患得患失的心还是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