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4735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1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格式.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格式.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Word格式.docx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并能规范书写;

理解重点词语“前赴后继”、“潮汐”、“澎湃”、“遐想”“征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准生字,并能规范书写;

理解重点词语“前赴后继”、“潮汐”、“澎湃”、“遐想”“征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写作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常识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

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

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检查预习,理解词语。

1.检查生词“潮汐”的预习,了解“潮汐”常识。

(学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搜集的资料交流)

2.检查生词“遐想”的预习:

从音、形、意三方面检查,可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重点关注“遐”的字形。

3.听写课后3题。

4.订正听写,重点关注:

(1)隙、湃的字形;

(2)在预习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前赴后继”(还可与“前仆后继”对比理解)、征服、激荡、澎湃的意思。

(3)用“照耀”、“前赴后继”造句。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同桌一起读课文,读后独立思考课后第一题,即:

作者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到了潮水哪几种不同的景象?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勾画重点信息,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山上看:

一片盖过一片,永不休止。

追问:

用一个词说说此时看到的潮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轻柔)

沙滩上看:

初上潮时像一幅展开的画慢慢卷起来,高潮时,近处潮水征服了沙滩,远处潮水像白烟,像水晶,像长明灯。

潮水涌在石块间动荡着,拥挤着,前窜后缩,充满情趣。

(奔腾澎湃)

2.阴历十四五日的潮有什么特点?

(读课文5自然段找重点词句回答)

3.填空,明确写作顺序:

先总写(),再按照()顺序写看到的潮水,然后写了阴历十四五日看到的潮水,最后写()。

4.结合刚才三个问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

学生可能会把问题1、2、3的答案串起来讲,此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作者按照方位顺序写了不同地点看到的潮水不同景象,有时轻柔,有时澎湃,这些不同的景象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概括?

(千姿百态,变幻无穷)

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可以用一两个词说出景物特点,加上文中写的作者的感受即可。

生再次概括。

主要内容参考1:

看上潮时的海是一件愉快的事。

在山上看,潮水轻柔,在沙滩上看,潮水澎湃,每月十四五的潮特别大。

海潮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看潮的人永不觉得单调无味。

主要内容参考2:

上潮时的海在不同的角度看景象不同,或轻柔,或澎湃,或平静如常。

海潮千姿百态,变幻无穷,让看海的人心情愉快,永不觉得单调无味。

5、小结:

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

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

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从课文内容和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上总结)

2.选择完成《过程性评估》中的题。

板书设计

从山上望:

轻柔

不同方位看在沙滩上看:

壮美,有趣

1看海愉快不单调乏味

阴历十四五日看:

近处汹涌澎湃,远处平静如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悟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海潮的柔美与壮美,感受大自然的趣味,体会作者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按方位安排写作的顺序,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积累优美句段。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悟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海潮的柔美与壮美,感受大自然的趣味,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站在哪些地方看潮水?

二、品悟词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

(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

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

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

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

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

(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

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

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

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

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

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写作方法:

1.学完课文,你觉得可以学习作者在写景时的哪些方法?

(有序表达,抓住特点,用词准确,修辞恰当。

2.学习课文表达方法,选择“校园一角”的一个景物,抓住特点写一个片段。

(课前让学生先观察)

四、课后作业:

背诵自己觉得优美的句段背诵。

板书:

柔美写作有序

1.观海沙滩看:

壮美神奇抓住特点

(愉快)石块间:

有趣用词准确

修辞恰当

教学反思:

2古诗两首

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古诗,字里行间包涵着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第一首诗的作者是杜甫,公元760年写于成都。

当时,杜甫在饱经“安史之乱”后到了成都,建起了草堂,有了安身的处所,感到很欣慰。

春暖花开之时,他独自沿江散步,被江畔的美景吸引。

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每首诗都紧扣“花美”的主题,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本文选的是这组诗的第五首。

这首诗形象地把黄师塔前美丽的桃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塔前,江水边,春光暖洋洋地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万物,一丛丛深红间杂着浅红的桃花,虽然没有人管理,却是那么惹人喜爱。

诗人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这首诗娓娓道来,自然清新,没有丝毫雕饰的痕迹,使人感到意蕴无穷,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景物的美,尤其是体会“春光懒困倚微风”的诗情趣味,读出杜甫的喜悦之情,读出学生对诗中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对这首古诗的喜爱之情。

第二首诗为宋朝有名的政治改革家、著名诗人王安石所作。

他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朋友高洁的人格和朋友家周围清新的环境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即兴写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并把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诗中虽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吻合,融化无痕。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悟出这种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人物品格的方法。

体会“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情趣味,也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湖阴先生家环境的洁净清幽,领略门前景物的美好,感受诗人对湖阴先生的深情。

1.结合注释,展开想象,描述诗歌描绘的景象。

2.美读美诵,感悟写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阅读并想象同题诗画面。

想象画面,感悟写法,体会诗人情感。

课件

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和杜甫居住成都的情况,了解“护田”、“排闼”的典故。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第一首诗的生字。

2.结合注释,想象画面,描绘古诗描写的景象。

3.体会诗人杜甫喜悦的心情和对美好春景的喜爱之情。

4.用学习本首诗的方法阅读“课文链接”中的同题诗。

1.结合注释,想象画面,描绘古诗描写的景象。

2.体会诗人杜甫喜悦的心情和对美好春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背诵描写春景的古诗。

二、回忆、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1.了解古诗意思。

结合注释,想象画面,补充省略,调换词序等。

2.体会古诗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等。

三、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一)释题,了解背景。

1.江畔独步寻花:

用拆合法,补省略的方法理解题目意思。

江畔——江边(锦江边)。

独步——独自散步。

寻花——赏花。

(杜甫)独自在江边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交流搜集的时代背景资料。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读通读顺。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关注生字“懒”,“倚”。

(“懒”的字形,强调右边是“负”。

“倚”的生母,三声。

(三)再读,读出节奏。

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四)了解古诗意思。

1.自由读,结合板书中交流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了解古诗的意思。

(1)1—2句交流重点:

“黄师塔”的“塔”:

古僧人葬的一种方式,将骨灰罐放置在塔上或塔下,这是一种比较高贵的埋葬方式。

除此外,孩子们还知道有哪些埋葬方式(土葬、水葬、天葬、火葬、岩葬)。

东:

向东。

懒困:

懒洋洋的。

补省略:

春光懒困:

明媚的春光里,人懒洋洋的。

懒是懒惰吗?

(春光暖洋洋的,使人感到舒服。

)倚:

靠。

倚春风:

春风能能让人依靠吗?

想象诗人在阳光下,在微风中,闲适地散步,欣赏美景的画面,问:

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将词意连起来,再结合自己的想象,描绘出1—2句的画面。

美读1—2句。

(2)3—4句交流重点:

“无主”:

不知道主任是谁。

说明桃花自由开放,无拘无束地开放,开得很茂盛。

“可爱深红爱浅红?

“可”是“究竟”的意思。

这是一个问句,作者在问谁?

联系上下文(课题)(问自己)他是怎样问的?

爱,就是喜欢,喜爱。

这一句用自己的话说:

究竟是喜欢深红的还是喜欢浅红的桃花?

想象一下诗人眼中的桃花:

深红的桃花(,像)。

浅红的桃花(,像)。

用自己的话描绘3—4句的画面。

指导读“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预设一:

如果你是诗人,当你在春风中困意来时,全身懒洋洋,看到这大片鲜艳美丽的桃花,你会有什么感受?

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

指导读出一种惊喜。

预设二:

走近些,看看深红

桃花如火,多艳丽,很美,再看这粉红的像天上的朝霞,粉嫩嫩的,也很美丽,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呢?

作者这时问自己:

指导读:

可爱深红爱浅红?

读出疑问的语气。

(指名问:

你能说清楚吗?

),是啊,作者也说不清,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

为什么说不清楚?

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和对桃花的喜爱之情。

(五)体会诗人情感。

1.孩子们,诗歌描绘的画面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再次整体感知)。

2.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多姿,可见这时候作者的心情怎样?

(作者对美好春景的喜爱之情)

3.作者的愉悦心情仅仅是因为春天的景色美吗?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谈)(体会作者对久经离乱后安定生活的热爱。

)作者热爱安定生活,也希望百姓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杜甫的诗歌对劳动人民以深切的同情,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第二层意思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处理。

四、链接课后同题诗《江畔独步寻花》。

1.出示古诗及重点词的注释。

2.生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3.简单说说诗人的情感。

 

江畔独步寻花学习方法

懒困倚春风可爱?

了解诗意:

结合注释,想象画面。

喜悦喜爱体会情感:

联系古诗,结合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谈话:

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

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

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

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三、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边读边画节奏。

(七言一般为223)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四、再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

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

长扫:

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静:

干净。

畦:

读音qí

,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

读音tà

,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了解“护田”“排闼”相关典故)

(2)理解诗意: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五、诵读诗句,感悟诗境

出示思考题目: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重点引导:

1.“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此时,你觉得主人湖阴先生壁是一个怎样的人?

(体会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2.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用自己的话描绘想象的画面。

(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3)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你心境怎样?

(体会闲适的心情)

3.课堂总结:

《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六、课堂练习

背诵并默写全诗。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院里:

茅檐花木

院外:

一水两山景美人更美

典故:

护田排闼

表达方法:

描写拟人

教学反思:

3三峡之秋

本文是一篇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中秋这一天中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1段为第一部分,通过三峡橘树、柚树树叶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的描写,从总体上写出了三峡成熟的气息。

第2-7段为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写中秋这天不同时间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早晨明丽,中午热烈,黄昏朦胧而透明,夜晚宁静神秘。

本文语句优美、简洁,比拟生动形象,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虽有壮美,但是更多的是柔美。

作者表现出较高的文学修养,有一些地方的写作方法值得揣摩借鉴。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三峡美景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受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在读中培养学生亲近向往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读中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在读中学习和借鉴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1、随文认识本课文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觉积累优美词句,背诵自己喜欢段落。

3、能读懂课文,想象画面,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能仿照旁批,批写三峡秋景的特色。

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能仿照旁批,批写三峡秋景的特色。

预习课文

(1)形近字组词:

蟒莽、眨泛、朦檬、珑胧、冽烈、陵凌。

(2)解释词语:

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驳船、谷壑.素锦。

(3)提问2个。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写写读文以后的感受。

(6)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网上观看三峡的视频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驳船、素锦”等词语。

2.明确文章写作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习生字词。

3.学习文章第一自然段。

明确文章写作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放三峡美景的录像片断,配音简介三峡。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193千米。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江三峡。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

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清冽、光晕、划开、凌空飞降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3)指导书写:

“蟒”、“驳”、“曳”都容易写错,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记住它们。

“蟒”可以用联想记忆法:

“一只虫看见一只小狗藏在草丛中”。

“曳”不能多写一点。

(4)理解词语:

摇曳:

摇动。

呼啸:

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2.听写课后4题中的词语。

3.订正听写,同时检查预习中的扩词。

(重点关注:

“蟒”、“驳”、“曳”的书写;

关注多音字“晕”的读音)

3.读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

清冽:

清冷、清凉。

朦胧:

文中指月光不明。

凌空飞降:

高高地从填空中飞落下来。

驳船:

用来运货物或旅客的一种船。

素锦:

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比喻月亮的光辉。

三、理清层次,整体了解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作者重点描写了三峡秋天那一天的景象?

在文中勾出答案。

(课文最后一段)

2.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在中秋这天的景象?

圈出体现表示顺序的词语。

(学生交流:

早晨、中午、黄昏、夜晚。

教师相机板书)。

3.小结:

2—7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天的景象。

4.默读2—7段,在文中勾画或者自己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特点。

交流:

早上:

明丽(文中词)中午:

热烈(文中词)

下午:

朦胧(因为起雾了)夜晚:

幽静(追问:

你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幽静)

5.读第一段,思考:

这段写了什么?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一:

仍然引导学生从文中勾出关键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