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大一轮复习学案第4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2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大一轮复习学案第4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大一轮复习学案第4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2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圈点勾画:
边阅读边圈点勾画出交代传主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内容及作者的评价性文字的词句。
2.理清事实:
陈忠实是如何一步步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奠定在中国当代文坛中的地位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陈忠实中学时代就做着自己的文学梦。
1965年发表散文《夜过流沙沟》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1979年,随着小说《信任》获奖及小说集《乡村》出版,终于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1985年泰国之行及小说《蓝袍先生》的创作,标志着他自己在创作上的成功突破。
1992年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发表,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中的地位。
3.概括形象:
陈忠实是怎样的一位作家?
答案 陈忠实是当代文坛中的大家,他创作的《白鹿原》是当代文学的经典。
他热爱文学,在创作中不断学习,尤其是不断创新,勇于打破自我,不断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4.把握评价:
作者对陈忠实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答案 作者认为陈忠实是当代文坛中的大家,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当代文学的经典。
他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值得肯定和赞扬。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 AD
解析 B项从文中第二段的表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可见陈忠实“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应该是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
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于文无据。
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分析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经历了好多曲折和磨难,这从他不断寻找和剥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题干指向明确,答题时先要锁定区间,再提取关键词,然后分条作答。
涉及题干意思的是原文的三至五段,其中包含了三部分内容:
一是创作《蓝袍先生》,使自己从赵树理、柳青的创作文学中剥离出来,确定自己的风格。
二是泰国之行,使他从家乡剥离出来,从思想与认识上打开自己。
三是多年后的回忆,意识到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的。
概括时要从认识与思想、确立文学地位、重建自我三个方面进行。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
题型归类:
信息筛选和概括题
对应考点:
C—
(1)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答此题,首先要进行题干转换,明确答题方向。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是指陈忠实的文学作品。
“永留人间”是指其文学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因此答题的方向是:
思考为什么陈忠实的文学作品能够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要从陈忠实的文学作品特点、地位、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
能够反映陈忠实文学作品地位的内容在“相关链接”①中,如《白鹿原》“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独树一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文学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
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题干有两问。
作答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意义,并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剥离”和“寻找”的内容,需要紧密联系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第二问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哪些表现”可知需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概括总结,“结合材料详细说明”,要求概括后还要有一定的解析说明。
首先梳理陈忠实的“剥离”,材料中讲了陈忠实的三个“剥离”:
①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②从封建残余桎梏中剥离出来,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获得精神解放;
③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陈忠实又在“寻找”什么呢?
原文第五段讲了他在寻找新的创作结构、寻找“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并寻找到了“文化心理结构”学说,最后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写出确立自己文学地位的作品。
因此“剥离”和“寻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剥离”促成“寻找”,“寻找”必须先“剥离”。
答题时首先要依据文本内容确定二者的关系,然后再用文本内容论证观点。
答案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
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
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探究文中的问题及个性化解读题
F—(3)
二、(2016·
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
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
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
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
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他说:
“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
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
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
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
“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
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
“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
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
“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
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
“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
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
“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
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
“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
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
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
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
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
“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
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概括吴文俊的数学研究经历及贡献。
答案 吴文俊中学时代喜欢物理,却进入上海交大数学系,是武崇林老师让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毕业后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他的恩师陈省身,才成为一名数学专业研究员。
他研究数学,特别强调数学思维,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
他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在数学史研究中,他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
70多岁时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
吴文俊是怎样的一位数学家?
答案 吴文俊是一位数学造诣极深,有突出贡献的数学家,他的研究极具创新性和创造性。
同时他兴趣广泛,充满童趣。
作者对吴文俊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答案 作者对吴文俊在数学研究上取得的成果高度赞扬,肯定了他勇于创新、独辟蹊径的学术精神;
对他广泛的爱好和长久的学术生命表示了钦佩。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答案 BE
解析 A项“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说法不恰当,文中只是说“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并未说使他打消转系念头。
C项“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错将“创新”与“成就”分割开来理解,应为“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D项“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错误,应为吴文俊“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
“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不确切,文中表述为“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
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答案 题干问的是“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作答时,应先根据“吴文俊的数学研究”“创造性成果”进行回文定位。
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作答。
主观角度主要是他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客观角度主要是他遇到的良师。
答案 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
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
答案 根据题干中“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可定位到原文第四段。
段首一句“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总领全段,答案自然在这一段。
作答时,需要对吴文俊的具体话语进行筛选、归类、提炼加工,分成条理表达出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
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
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题属关系型探究。
根据题干,关键词为“兴趣广泛”“专业研究”“关系”。
然后回文定位,在文中找到吴文俊兴趣广泛的事例,然后分析这些广泛的兴趣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
但这两者散布在全文中,零碎具体不系统,需要将这些归纳概括出来,不过,像其中的科学与人文交融,物理对数学的帮助,以及长久学术生命等,概括出来较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
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
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三、(2016·
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