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4456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材料说明秦汉时期小农经济比较普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

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据此可知,当时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

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朱熹思想被统治者高度重视,《四书集注》突出的是孔孟之道,故A项正确。

由材料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故排除B、C、D三项。

4.下图为南宋都城临安“瓦”(娱乐场所)的分布图。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的临安

A.城市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城市布局凸现浓厚商业色彩

D.市坊分离的制度开始被打破

【解析】从南宋临安都城临安“瓦”(娱乐场所)的分布图可知,城市布局与中国传统的布局截然不同,皇宫偏南而不是坐北朝南,娱乐场所瓦子遍布全市,这说明城市布局凸现浓厚商业色彩,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城市设计与皇权至上的关系,更没有体现出“瓦”的时间限制,故A、B项不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在扬州等一些繁华城市,市坊分离的制度已开始打破,故D项说“北宋开始打破市坊分离的制度”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5.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尤其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选B项。

奴儿干都司是地方最高军政机构,并非地方监察机构,排除A项。

奴儿干都司是地方军政机构,非中央行政体制,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对立才采取此措施,排除D项。

材料“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表明中央政府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6.史载,宋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从明代起,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此后,关公戏经久不衰。

此现象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形成

B.体现了神化儒学的倾向

C.突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

D.强化了宗教观念世俗化

【解析】材料指出明代以后关公戏经久不衰,而关公戏强调“忠义仁勇”,这实际上反映出戏曲的教化作用,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市民阶层的形成,也没有体现儒学的神学化,更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世俗化,故A、B、D三项不准确。

7.有专家认为,明清时期最为惊人的技术成就是凿井技术。

当时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钻头,对付不同的岩石,并能提取出岩心。

这使井深不断延长,可达四五百米,清代甚至打出了深达1千米的井。

此外还开凿了天然气井。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中国

A.科技在某些领域仍先进

B.科学技术仍然世界领先

C.近代化因素在缓慢发展

D.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解析】材料主要列举了明清时期凿井技术的成就,这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在某些领域仍然先进,故答案为A项。

材料现象没有直接体现中国的科技仍然世界领先,更没有体现近代化因素缓慢发展和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故B、C、D三项不准确。

8.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其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

这表明,近代中国内的“租界”

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

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了中国

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解析】根据材料中“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和“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中国社会逐渐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即“租界”名义上是中国的,但实际上由列强控制,故选D项。

近代中国的“租界”虽然是列强侵略中国主权的表现,但没有表明是殖民地,故排除A项。

材料说的是对“租界”的行政管理,并没有涉及其它方面,排除B项。

“租界”并不是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了中国,而是西方列强利用“租界”进行侵华,故排除C项。

材料“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和“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9.1861年,洪秀全邀请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到南京并度过了十五个月。

对此,罗孝全曾声称:

(洪秀全)要我来,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

洪秀全此举意在

A.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合法

B.利用宗教信仰实现其政治目的

C.重振太平天国政权的内政以及外交

D.打破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围剿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罗孝全曾声称:

(洪秀全)要我来,是让我来做官,让我宣扬他的那套教条,还让我说服外国人皈依他本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意在利用宗教信仰实现其政治目的,故选B项。

洪秀全并非利用外交手段迫使清政府承认其合法,故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洪秀全主要是提拔陈玉成、李秀成和洪仁玕等重振太平天国的内政外交,排除C项。

洪秀全此举与打破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围剿无关,故排除D项。

10.有学者认为,清政府中央财政对于洋务企业的支持并不是十分有力的。

除了天津机器局、江南制造局等少数大型企业得到中央财政的补助或拨款外,大多数洋务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调剂而兴办起来的。

由此可见,当时

A.洋务派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民间

B.清政府并不支持洋务运动

C.地方财力与政见影响辖区内经济发展

D.兴办洋务的经费严重不足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清政府中央财政对于洋务企业的支持并不是十分有力的”、“大多数洋务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调剂而兴办起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洋务运动的兴起,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多是地方督抚,地方财力与政见影响辖区内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

洋务派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地方督抚,这是政府机构,不是民间,故排除A项。

洋务运动如果没有清政府的同意,也不可能开展起来,故排除B项。

洋务运动得到了中央财政的一些支持,但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大,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来看,办洋务的经费相对还是比较充足的,排除D项。

材料“清政府中央财政对于洋务企业的支持并不是十分有力的”、“大多数洋务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调剂而兴办起来的”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1.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

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

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

“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近代广告业的起步

B.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

C.昆曲艺术的大众化

D.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主要说明上海徐园既有戏台,又放电影,主要体现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故选D项。

其余A、B、C三个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2.下图为1937年初“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广告。

该广告

A.反映出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

B.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C.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

D.体现出广大民众抗日热情高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

1936年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

该招生广告不能反映出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也推动不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广大民众抗日热情高涨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A、C、D三项不准确。

1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牢不可破的友谊,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A.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

B.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基本形成

D.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并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规定政协组织统一战线职能的不应是宪法,故选B项。

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但究竟是什么机构并没有说清,不能解释1954年宪法没有关于政协组织规定的原因,故排除A项。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宪法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排除C项。

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故排除D项。

通过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可以反映出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它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14.1964年8月,国务院出台规定:

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

该规定实质上

A.有利于大城市经济的繁荣

B.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C.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形成,而该措施实质上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故选B项。

材料规定其实也对大城市有所限制,故排除A项。

材料说的是对农村户口限制,纠正的是“左”倾而非右倾,排除C项。

材料明显制约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排除D项。

“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是解题的关键。

15.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特意请教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希望获得更多毛泽东的印象,马尔罗说:

“你将会晤的是一个命运奇特的人。

”尼克松此举意在

A.打开中美两国民间交往的大门

B.实现中美两国建交的夙愿

C.通过中国推行美国的霸权主义

D.促成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解析】从材料来看,尼克松想了解中国,促成两国关系正常化,故答案为D项。

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华就已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中美建交在尼克松任内没有实现,当时尼克松只是想促成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还没有建交的打算,而且建交时机也不成熟,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

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在守势,且材料没有表明尼克松通过中国推行美国霸权主义,故A、B、C三项不准确。

16.古希腊人最重要的身份是他们的公民身份,整个城邦最重要的事务是政治事务,“政治的肥大造成经济的萎缩:

民主愈完美,公民愈贫穷”。

这表明古代希腊

A.直接民主易导致功能性失衡

B.特别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C.城邦公民内部政治分工模糊

D.注重发挥政治精英的主导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直接民主。

根据材料“政治的肥大造成经济的萎缩”可知,直接民主易导致功能性失衡,也就是对政治的过分追求会影响经济发展,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表明古代希腊特别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城邦公民内部政治分工及政治精英的主导作用,故B、C、D三项不准确。

材料“政治的肥大造成经济的萎缩”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7.下列表格归纳了古希腊著名思想家的出生地及其思想贡献。

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思想家

出生地

思想贡献

普罗塔戈拉

古希腊阿布德拉城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古希腊雅典城邦

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芝诺

古希腊埃利亚城邦

人生而平等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B.古希腊城邦公民兴趣广泛

C.政治体制左右人的思想观念

D.西方的人文精神逐渐形成

【解析】从材料来看,三个人物均出生在古希腊,而且他们思想观点主要围绕人文精神展开,D项正确。

A、C两项表述错误;

B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8.古罗马曾发生过数次平民撤离运动,即平民们以一种和平方式离开罗马前往圣山。

下表为几次撤离运动的统计。

由此可见,古代罗马

时间

事件

成果

公元前494年

第一次撤离

根据约法,设立平民保民官,他们有权否决任何官吏的行为,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停止任何法律的实施

公元前471年

第二次撤离

贵族被迫再次让步,颁布法案:

禁止设立不受申诉权限制的长官,违者人人可得而诛之并不受惩罚

公元前449年

第三次撤离

公布《十二铜表法》,这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巨大胜利

公元前342年

第四次撤离

立法禁止放债,违者以公犯论

公元前287年

第五次撤离

颁布法案,重申平民决定不必经过元老院的批准,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

A.法律渊源广泛

B.司法实践丰富

C.追求法律公平

D.立法权限随意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古罗马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平民同贵族的矛盾,追求法律公平,故选C项。

材料没有体现古代罗马法律渊源广泛,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古代罗马司法实践丰富,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古代罗马立法权限随意,故排除D项。

19.美国1787年宪法曾规定,在总统选举中得票第二多的人任副总统。

但其结果可能造成来自对立党的两个人担任国家的两个最高选举职位,让人感到很不合理,于是1804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对该选举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了这种局面的出现。

由此可见,这一改革

A.否定了联邦宪法的权威性

B.践行了人民主权思想

C.协调了国家行政权力分配

D.体现了三权分立体制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来自对立党的两个人担任国家的两个最高选举职位,让人感到很不合理”、“1804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对该选举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革协调了国家行政权力分配,故选C项。

材料没有表明这一改革否定了联邦宪法的权威性,故排除A项。

材料说的是对“总统选举中得票第二多的人任副总统”这一选举制度的改革,人民主权并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

这一改革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体制,故排除D项。

20.18世纪,有英国学者说:

“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因为商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

”这说明当时英国

A.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改变社会面貌

B.传统的经济政治格局已被彻底颠覆

C.绅士由贸易多少和经济地位决定

D.国内外贸易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完成

【解析】题干时间限定为18世纪,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即将开始,这对整个英国社会是一个巨大冲击,人的经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政治与社会地位,社会面貌正在发生变化,故选A项。

B、C、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说明。

21.彼得格勒起义胜利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开端,随后,革命烈火遍地燃起。

在广大人民j特别是士兵和农民支持下,俄国各地到1918年春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可推知,十月革命

A.巧妙利用了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

B.及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C.有效制止了资产阶级政府的反攻

D.恰当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在广大人民,特别是士兵和农民支持下,全国各地到1918年春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成功与恰当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直接相关,故选D项。

十月革命发生在“一战”期间,但材料并没有表明其巧妙利用了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故排除A项。

材料说的是俄国各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没有说明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及时提出,排除B项。

材料没有提及资产阶级政府的反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推翻的就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排除C项。

22.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

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

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

A.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B.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C.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和“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苏俄(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下的私人资本主义,可以是本国资本家,也可以是外国资本家)发展经济,故选C项。

苏俄(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并向社会主义过渡,而非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故排除A项。

当时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谈不上改革,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故排除D项。

23.1933年7月,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要求美元贬值。

这遭到了与会各国的反对,却得到了凯恩斯的大力支持。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罗斯福新政危害了相关国家根本利益

B.罗斯福与凯恩斯的经济主张有相似性

C.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D.凯恩斯的主张与美国的国情完全吻合

【解析】本题通过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来考查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关系。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罗斯福“反对恢复金本位,要求美元贬值”,这体现了罗斯福在对外贸易和金融方面加强国家干预,而凯恩斯对此的支持体现出二人经济主张的相似性,故选B项。

材料没有表明罗斯福新政危害了相关国家根本利益,排除A项。

仅从材料出发无法得出“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凯恩斯的主张与美国国情完全吻合,排除D项。

24.1945年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

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需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

但到了1951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

盟国对日政策转变的背景是

A.大国对峙的加强

B.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C.西欧国家的联合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由材料可知盟国由抑制日本变为扶植日本,其背景跟当时“冷战”的展开、美苏对峙的加强有关,故答案为A项。

“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西欧国家的联合”“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B、C、D三项不正确。

25.1960年,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由于联盟的实力不及欧共体,英国和丹麦于1972年底退出联盟,后加入欧共体,其余成员国也纷纷与欧共体国家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

这体现了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力日趋减弱

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放缓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向明显

D.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英国和丹麦于1972年底退出联盟,后加入欧共体,其余成员国也纷纷与欧共体国家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向明显,故选C项。

材料没有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力日趋减弱,故排除A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放缓与所学史实不符,排除B项。

仅从材料判断不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故排除D项。

材料“英国和丹麦于1972年底退出联盟,后加入欧共体,其余成员国也纷纷与欧共体国家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反映出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向来都归吏部管。

五品以下,吏部有权可以用。

五品以上,吏部开名字给宰相,由上面来决定。

明朝废了宰相,大臣改为廷推,由九卿、七卿公议决定。

但支部尚书的意见,是受大家尊重的。

小官任用,则权仍在吏部。

清代大官,由皇帝特筒,吏部不知道,也不用什么廷推了。

下面小官,不能一概由皇帝简任,还归吏部铨叙,这还算是中国历史上直传下来的一种法规,清代皇帝也没有废得了。

但由吏部铨叙分发的人,清代必须有引见,必待皇帝见了面以后,才得正式去上任。

这无非表示全国用人之权,都在皇帝受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提出的文官制度建立方案中,首要一点是规定了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府核心领导人。

作为“政务官”,他们要随着政党更替、内阁变换而进退。

而一般处理行政事务的官员,包括常务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