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 作品赏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93947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两汉文学 作品赏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先秦两汉文学 作品赏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先秦两汉文学 作品赏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先秦两汉文学 作品赏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先秦两汉文学 作品赏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两汉文学 作品赏析Word下载.docx

《先秦两汉文学 作品赏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两汉文学 作品赏析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两汉文学 作品赏析Word下载.docx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回忆当年春天出征时的景象,暗含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实写作者冬天归来时景象,表现出孤寂凄凉之情。

此四句,曾被古人认为是《诗经》中最佳的诗句,不仅因此自然成对且十分工整,而且对比鲜明,更妙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而倍增其哀乐”,借物写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而意在言外。

3.本诗既有叙事又有抒情,但重在抒情。

诗歌采用了叙事言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多种抒情手法。

前三章的起兴暗寓着征战时间的长久与征战的劳苦,与哀怨的情感相生相映。

尤其是诗的第六章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地。

诗的结构主要以一系列回忆的镜头的组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了从军征战的生活。

二、关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兴也;

比也。

以雄鸠鸟求偶之关关而鸣引起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向往。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輾轉反側。

(赋也。

思淑女而不可得的苦闷。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重章叠唱)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贵族男子以琴瑟钟鼓取悦所爱女子一展开追求。

(此诗中“君子”是指贵族,钟鼓、琴瑟等都是贵族方能享用之物,故此诗非民歌。

此诗也不是贺婚诗或写想象中与女子结婚的场景,《礼记·

郊特牲》:

“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

乐,阳气也。

”孔颖达疏:

“婚礼所以不用乐者,幽深也。

欲使其妇深思阴静之义,以修妇道。

”《曾子问》:

“孔子曰:

’嫁女之家三爷不息烛思相离也。

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我国汉族上层社会婚礼,隋以前皆不用乐,经有明文,史亦有记载。

《新唐书·

礼乐志八》始载婚礼用乐事。

”参见陈戍国《诗经刍议·

说关雎》)

3.艺术特点:

(1)贴切巧妙运用比兴,以雌雄相偶行忠贞的雎鸠比淑女君子,以采荇菜兴起君子辗转反侧追求之情态,使情感的表达深长、幽远。

并与赋之直陈白描相结合。

(2)情感热烈,深挚感人。

(3)形式上运用复沓手法,增强情感。

(4)语言质朴自然,又不乏文学色彩。

三、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卫风·

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这是一首怀恋情人的恋歌。

深秋的早晨,诗人望着那芦苇霜花的景象临水怀人,反复追寻着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中人,抒发着眷恋爱慕和惆怅失意的情怀。

2.诗歌以赋法写成。

每章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它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再现,同时这种深秋时节的萧瑟、空旷、冷落的景象,也是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凄婉心境。

接下的两句点出诗人所思念的对象,然而他的意中人却好象是在虚无缥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

最后四句诗人展开了反复追寻、苦苦求索的描写,透露出了诗人那眷恋企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的意绪。

全诗意在抒情,却无一“情”字,而是采用了以景衬情和叙事言情的手法,达到了曲婉动人的抒情效果,同时也创造出了凄婉而朦胧的意境。

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句数相等,字数相同,给人以整齐的形式美感。

三章的诗意大致相同,但也有所变化,就是一些字词的变换,这样不仅避免了单调呆板,也造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逐层深化了情感的内蕴。

有些词的变换还显示了刻意的运用,如“为霜”、“未晞”、“未已”,写出了时间的变化推移,与情感的层层深化相配合。

四、《氓》

《氓》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氓》是一首古老的弃妇诗,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自述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及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

2.诗歌共六章:

第一章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

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及结婚;

第三章总结婚姻爱情的教训;

第四章申辩自己无辜被遣;

第五章写自己辛勤操持家务,却遭到粗暴的对待;

第六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3.此诗的艺术特点:

(1)在叙事上采用了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在抒情上运用了叙事言情、议论抒情及直抒胸臆的手法。

(2)诗歌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主,但比、兴手法也运用得相当出色。

起兴中兼有比喻。

而两处比喻也不是简单的明喻,而是运用了借喻和暗喻。

(3)诗歌的结构存在着两条线索:

一条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线索;

一条是按心理情感变化的抒情线索,情节的变换与情感的起伏变化交织在一起。

(4)此外,诗歌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五、七月——《诗经·

豳风》

七月流火1,九月授衣2。

一之日觱发3,二之日栗烈4。

无衣无褐5,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6,四之日举趾7。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8,田畯至喜9。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10,有鸣仓庚11。

女执懿筐12,遵彼微13,爰求柔桑14。

春日迟迟15,采蘩祁祁16。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17。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18。

蚕月条桑19,取彼斧斨20,以伐远扬21,猗彼女桑22。

七月鸣鵙23,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24,我朱孔阳25,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26,五月鸣蜩27。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28。

一之日于貉29,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30,载缵武功31,言私其豵32,献豜于公33。

五月斯螽动股34,六月莎鸡振羽35,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36,塞向墐户37。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38,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39,七月亨葵及菽40,八月剥枣41,十月获稻,为此春酒42,以介眉寿43。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44,九月叔苴45,采茶薪樗46,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47,十月纳禾稼48。

黍稷重穋49,禾麻菽麦50。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51。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52。

亟其乘屋53,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54,三之日纳于凌阴55。

四之日其蚤56,献羔祭韭57。

九月肃霜58,十月涤场59。

朋酒斯飨60,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61,称彼兕觥62,万寿无疆63。

[1] 

[2] 

虽是一首用于祭祀活动的诗歌,但却较全面的描写了西周初期风貌,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以及阶级关系的真实情况,对研究西周社会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诗人善于用赋的手法铺写事物,以淳朴的语言描摹生活画面。

2.正是在这看似信口道来的叙述中,为读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画卷

3.诗人善于通过一系列鲜明的对比,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奴隶们愤懑的感情。

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l.本文记叙了战国时期食客冯谖寄食效力于孟尝君门下,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住了主人权力地位的事迹,描绘了冯谖富有才干智谋、远见卓识及不同一般的个性的“奇士”形象。

冯谖不仅仅是个依附主人的食客,也是个具有独特个性和卓越才能的策士。

他不仅仅精于权谋计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上的民本思想。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及士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本文可分为四段:

一、写冯谖投奔孟尝君的经过及初为门客时三次弹铗而歌的情况。

二、写冯谖主动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并烧焚市义的经过。

三、写冯谖为孟尝君经营三窟。

四、最后一自然段,表彰冯谖。

3.本文的艺术特点:

(1)《战国策》侧重于记言,本文却侧重于记事。

此外,本文明显地体现了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的特点,所以人物形象表现得比较完整,也能够比较集中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生动刻画出了冯谖和孟尝君的形象,写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品质和才能特点。

《战国策》无论是记言,还是叙事都有“尚奇”的倾向,它注重表现人物的“奇策异智”(刘向《战国策书录》)。

本文的作者就是紧紧地扣住了一个“奇”字:

冯谖“无好”、“无能”,但却三次弹铗要求门客中的上等待遇,这是一奇;

冯谖去收债却毁债,这是一奇;

以匹夫之力恢复并巩固了孟尝君的相位,这又是一奇。

作者以冯谖的奇行异举表现出了他超众的智慧和“奇士”的独特性格。

通过“三次弹铗”、“收债市义”、“经营三窟”等情节,完整地勾勒出了食客冯谖的“奇士”形象。

通过写接纳冯谖的情形和对待冯谖的态度及用“左右”对冯谖的态度对比衬托,表现了孟尝君的慷慨大度、真心待士因而赢得冯谖的忠心效力,也而是写出了孟尝君政治上的平庸。

(2)结构的组织相当完整,叙事条理清晰。

而且情节的设置也比较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步展现的。

先抑后扬,引人入胜。

“三次弹铗”初步显示了冯谖超群的个性和洒脱的风姿,但他是否真正具有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能,还是随着“收债市义”、“经营三窟”的情节展开而得到验证的。

这样使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

(3)其次,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

细节描写也是本文的重要手段,如“三次弹铗”就是生动而形象的细节描绘,“收债市义”中写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等也都运用了细节描写。

此外,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

(4)与《战国策》其他某些文章不同,本文语言朴素,但简洁、生动,还运用了狡兔三窟等俗语,富有表现力。

左传

作品赏析:

《左传·

秦晋崤之战》

1、 

本文背景和内容、主题

本文载于《左传·

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记述了秦晋崤之战的经过,是《左传》中所写五大著名战役之一。

晋楚城濮之战之后,晋国奠定了霸主地位。

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和秦穆公也不甘于偏居西北一隅,便趁晋、郑两国国君新丧不久、新君始立之际,不顾老臣蹇叔的劝阻和反对,劳师远出,越过晋境,试图和僖公三十年与晋围郑时留戍郑国的杞子等里应外合偷袭郑国。

途中孟明等秦将见郑国商人弦(xian音闲)高识破其阴谋,认为郑国有备,难以偷袭成功,便灭滑国而还。

而晋国不满于当年秦国围郑时背盟先撤军并留师戍郑以专其利,也知道秦国必有称霸野心,并认为此次秦以贪勤民是天赐良机,不可纵敌,便在崤山南北山陵之间埋下伏兵,一举消灭秦军并俘虏三位统帅。

然事后晋襄公听从其母亲说情而释放孟明等三位大将,后被大臣先轸当面怒责悔而派兵追赶不及。

孟明等回国后,秦穆公亲自迎接,悔不听从蹇叔之劝而致军败,自责己过而不替孟明。

为后来报晋之仇留下伏笔。

此文具体叙述描写了秦晋交战交恶的经过,反映了当时几大诸侯国之间的争霸矛盾斗争。

揭示了秦穆公不听良臣劝谏、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秦军劳师远出又骄傲轻敌以致失败的深刻教训,但秦穆公能自我反省,主动承当责任,继续信任败军然而充满报仇雪耻之心之将,这却是后来秦国能反败为胜走向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晋国君臣的当机立断取胜与放虎归山以致使后来失败也给人以深思。

2、 

艺术特点:

此文较好体现了《左传》善于叙事尤其善写战争的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详略得当,叙事条理清晰,善于运用伏笔照应。

文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原因结果等都交代很清楚简明。

结构上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秦师遂东”写晋国的预先动员准备和秦穆公不听劝阻出师,通过蹇叔哭师预示其必败。

第二部分从“三十三年春”到“晋于是始墨”,写秦师行军途中表现及计谋失败后灭滑而还并被晋军伏击打败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文赢请三帅”到最后,写战争结果。

文中详写崤山之战战前战后秦晋双方的谋划、活动,表明胜败的原因及结果,而略写具体战斗过程。

战前晋国上下取得了统一意见,同仇敌忾,有备而战。

故能取胜。

反之,秦国君臣意见不一,劳师远出又骄傲轻敌,被人识破,内应解除,归途又不占地利,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战后秦晋双方的作为则恰好与战前相反,这些也形成对比。

文章主要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叙述描写。

一是晋国方面,分别写了开始一段晋文公卒,出殡,“柩有声如牛”,卜偃以卜筮之官的身份假借先君晋文公之命提示大臣们做好伏击秦军的准备,发布战争动员;

通过先轸与栾枝的对话进一步解决了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一仗以及怎么对待秦国曾经的恩惠等思想道义上的问题,统一了意见和行动,为战斗胜利赢得了人心和士气,既有了天时地利又有了人和。

还有就是写战后文赢请三帅、先轸气愤以对、阳处父追之不及诱敌失败等。

对这些详写。

而对战斗胜利的具体经过只以“夏四月,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视明、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数语带过。

另一条线索是写秦国方面,分别写了秦穆公访蹇叔的一段对话、“公辞焉”、蹇叔哭师,秦师过周北门的情景并顺便写了王孙满对此的评论、弦高犒师、杞子等逃离郑国、孟明等决定灭滑而还,以及孟明不上当而含蓄表明报仇之志、秦穆公郊迎师而哭等情节。

其中,卜偃的话,蹇叔哭师、王孙满的评论等都为秦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先轸怒骂,孟明答词等则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弦高犒师及郑穆公使皇武子辞秦师及秦师大败主帅被俘则是对蹇叔劝秦穆公话的照应。

②善于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引人入胜。

作者选择了蹇叔哭师、弦高犒师、文嬴释囚、秦伯悔过几个小故事,把这一历史事件的曲折经过,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人物性格描写生动,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细节、对比等描写人物。

文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及所写人物性格较突出的有卜偃的机智解释异响预示战事和预作战争动员,老臣蹇叔的劝谏和哭师,秦穆公先前的拒谏刚愎与后来的自省向师而哭、主动承担责任而原谅败军之帅,对比也很鲜明。

另外,先轸的忠诚远谋和耿直形象写得很生动。

王孙满年幼却富于见识。

晋襄公和文赢虽只简略描写,但妇人以母亲身份求情帮衬自己祖国、新君儿子碍于情面和缺乏经验远谋而答应及听先轸说明厉害及派人追赶等都写得很准确。

文中“柩有声如牛”,“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先轸“不顾而唾”等细节都写的很生动,富有表现力。

“子墨衰絰”“晋于是始墨”描写交代也很细致。

4、人物语言能写出人物的个性,也充分表现了春秋时辞令的温文尔雅、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柔中有刚的特点。

叙事语言也简洁生动、耐人寻味。

论语

《论语》的文体,体制短小,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篇章;

每篇之中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少数章节较长,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来表现孔子及其某些著名弟子形象和性格。

如《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章,笔墨简练,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庄子

《庄子·

逍遥游》

1.本文是《庄子》的首篇,是最能代表庄子思想精神和散文艺术的篇章之一。

《逍遥游》的主旨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主观精神世界。

在庄子看来,任何凭借、依赖外物的“有所待”都不可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摈弃外物,解除物我对立,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物外的境界,才是庄子的理想的精神家园——“逍遥游”。

2.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通过描写鲲鹏之变和蜩与学鸠等寓言故事论述了“大小之辩”,第二部分,进而类比推论并提出“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第三部分:

以多个寓言故事进一步说明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的“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最后,通过写庄子与惠施关于有用于无用的辩论,阐明了有用无用各有其短,无用亦可为大用,为庄子自己的学说辩护,也道出了其立足点。

3.本文体现了庄子散文艺术的基本特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但主要并不是采用逻辑推理的表现而是运用了形象化的表现艺术。

通过奇诡的想象、巧妙的虚构、极度的夸张,以及拟人等艺术手法,构筑起了丰富多彩而又玄妙奇特的形象世界。

司马迁说庄子“皆空语无事实。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鲲鹏之大和神奇的飞行、尧与许由的对话、肩吾与连叔的对话以及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都是想象和虚构的,蜩与学鸠笑鲲鹏是拟人的手法。

说大则鲲鹏几千里,语小则蜩与学鸠;

言短命则朝菌、蟪蛄,说长寿则大椿、彭祖,都是极度夸张的写法。

这种想象、虚构、夸张的表现手法,使文章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文章的目的是要表达哲学思想,形象世界的创造只是外在的形式,形象只是他说理的手段。

他通过形象世界的创造,来隐喻、象征,传达出他深邃的思想和人生的自由精神。

这是哲理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本文的论证方法:

1.以“大小之辩”为行文线索。

2.文章采取了层层铺垫,最后否定的方法,提出正面的立论,然后在第三部分运用寓言故事说明其理论。

3.对比的手法:

大小对比,三种人对比。

1

(3)文章在形式结构上,不拘章法规矩,只重内在旨意的表达,笔随意至,形散而神不散。

看似散漫无序,实是以内在的思想精神为线索,组织起文章的材料。

清·

林云铭《庄子因》评论说:

“篇中忽有叙事,忽而引证,忽有譬喻,忽而议论。

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

只有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这段评论既指出了叙事、引证、譬喻、议论的写作手法,也指出了文章的断断续续的结构方式。

(4)本文的语言和风格体现了《庄子》的基本特点,就是词语丰富多变、长短顺倒韵散结合,汪洋恣肆,奇诡谲怪,自由洒脱,正如司马迁说: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老子韩非列传》)

离骚

三、《离骚》的结构和内容、主题

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逐段解释讲析后归纳:

《离骚》大致可分为两(或三)部分:

主要是叙述诗人在现实中的遭遇,反映了楚国现实的黑暗和屈原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二部分:

主要是通过奇诡的幻想,描写了诗人苦闷彷徨及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和艰难的选择(或把这部分又以“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界分为两部分)。

《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也可说是屈原大多数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1)表现了屈原“好修以为常”、“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而不悔”的廉贞峻洁、坚强不屈、不同流俗、善于思考历史和现实又充满自信的伟大人格。

(2)具有高远的美政理想和“导夫先路”“上下求索”的顽强追求精神。

屈原在《离骚》中陈述了他的美政理想: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其美政理想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君主贤明。

三后(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尧、舜(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禹、汤、周文王都是屈原理想的明君。

“夫唯圣哲与茂行兮,苟得用夫下土。

”同时,“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表达了明君贤臣的遇合(“两美必合”)的政治理想。

二是举贤授能。

屈原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诗中以“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的例子,表明了这种用人的理想。

并批评当时违背法度的做法: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三是“瞻前而顾后,相观民之计极”,并据此而提出“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的衡量政治的标准。

为了追求理想,他上天下地寻求“美女”,虽一再遭遇挫折,仍想“往观乎四荒”,“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3)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屈原的批判精神是基于他的忠君爱国和美政理想。

他的批判一是针对历史上的暴君昏君,如桀纣之流: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二是针对那些奸佞的“党人”:

“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三是针对那些变节的贤人君子: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屈原的批判也直指昏庸的楚王: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对楚国君王昏庸不察、党人和俗众嫉贤妒能、践踏法度、结党营私的黑暗现实的揭露批判,表现了屈原坚韧的斗争精神。

同时在黑暗的现实中,屈原也一再感到了自己的孤独和悲哀:

“忄屯郁邑余侘(音岔)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4)忠君和爱国爱民、故土难离的深挚情感。

在古代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屈原所爱的是他的宗主国,他的爱国之情,是和祖宗之国与宗族的感情连在一起的。

在《离骚》中,有不少诗句表述了对君王的关心和担忧,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战国七雄并争的时代,楚国本是很强大的诸侯国,《战国策·

秦策四》曰:

“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

”但此时的楚国已走向衰落。

所以屈原对国家现实忧心忡忡。

“岂余身之惮殃,恐皇舆之败绩”,忧虑的是国家的危亡,而不是个人的得失。

屈原希望国君能够效法前圣,励精图治,使楚国强大。

诗中反复申述国君要学习前代圣君明主的道德和治国经验,汲取前代暴君昏主残暴荒淫而误国的教训。

希望国君能够“抚壮弃秽”,改变法度,革新政治,自己也愿意“道夫先路”。

诗人的忠君和爱国也曾有过犹豫,内心对坚持理想还是和现实妥协、对楚国去与留、理智与情感的展开过深刻的斗争,但是最终还是宁愿以身殉国,也不愿离开楚国。

梁启超曾说:

屈原是个情圣,他对楚怀王曾寄予希望,更对故土和人民具有深切的情感。

《离骚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

简言之,《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主题,简单概括地说就是:

好修为常、廉贞峻洁的人格,高远的美政理想、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追求精神,疾恶如仇、对楚国黑暗现实的揭露批判,和忠君爱国故土难离的深挚情感,在诗中水乳交融,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和高洁孤独的悲剧战士的诗篇。

四、《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杰出成就: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由诗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杰出的浪漫主义的抒情作品,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政治。

它汲取了北方文化与文学,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在南方巫术宗教的文化精神的孕育下,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离骚》以诗人自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人有着高贵的家世、美好的品质、优秀的才能、高尚的人格。

诗人以披香戴芳的象征手法,反复描写了自己人格的高洁和精勤不息地修养道德,这些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苏世独立的形象。

诗人有着忠君爱国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

他关切君王和国家的命运: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岂余身之惮殃,恐皇舆之败绩”。

虽然有小人的离间和君王的疏远,最终都没能改变他眷恋故国的情怀。

诗人有着崇高的理想和执着的理想追求。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懈地探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时时感叹时光流逝和功业未就: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不吾与”。

虽然现实的黑暗使理想难以实现,但他执着坚持自己的理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2.《离骚》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兴、象征、幻想、虚构、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等。

《离骚》最突出的艺术表现上的特点是继承了《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

《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