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方志漫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93945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方志漫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淮安方志漫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淮安方志漫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淮安方志漫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淮安方志漫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安方志漫谈Word文档格式.docx

《淮安方志漫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方志漫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安方志漫谈Word文档格式.docx

《山阳艺文志》卷一,列其所撰《修淮安府儒学碑记》一文,名下注“山阳人”,误矣。

钱之望(1113-1199),字表臣,常州晋陵人。

乾道五年(1169)进士。

历任襄阳府大军仓、镇江府通判、知光州未行知楚州、又知和州,终庐州。

叶适撰《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见《水心先生文集》卷十八。

  (三)宋嘉定《山阳志》

  此书在明、清之交尚有传本。

顾炎武(1613—1682)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十四颇有征引。

  (四)明成化《淮安府志》十四卷

  明知府仁和杨昶修,郡人广信知府金铣,太仆寺少卿顾达纂。

  《千顷堂书目》卷六著录。

此卷久佚,今唯存邑人史敏成化《淮安府志后序》于《山阳艺文志》卷二,略云:

“天顺辛己(1461)仁和杨永明公来作郡守而一新政教,留意郡志也己久。

一旦谘于前史官广信守金公宗润以图成之,二公道合。

于是延揽耆英,访询儒硕。

搜书史,摭见闻。

辑录词章,增收名胜,相与虚心讨论,研精去留。

然后一郡阖十一州,自建置、沿革,郡名、郡表、风俗、宦迹、人物、诗文凡二十六条,可以观民风,可以兴道德,皆有关乎政教之大者。

有图有文,若指掌,若观火,无隗乎史氏之遗意也。

杨公既请少宗伯学士刘公祐之叙于前,复以简末属敏。

”按敏字德敏,号松泉,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河南布政司右参政。

  (五)明正德《淮安府志》十卷图一卷

  明知府魏县薛[上斌下金]修,山阳教谕莆田陈艮山纂。

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

  薛[上斌下金]系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正德八年至十五年任淮安知府。

  此志今存孤本,藏北京图书馆,并制成胶卷。

  (六)明万历《淮安府志》二十卷

  明知府沔阳陈文烛修,同知博县郭大纶纂。

万历元年刻本,宁波天一阁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有抄配本。

  陈文烛,字玉叔,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隆庆四年(1570)任淮安知府。

郭大纶隆庆六年(1572)任淮安同知。

  (七)明天启《淮安府志》二十四卷

  明知府东平宋祖舜修,同知莆田方尚祖纂。

清顺冶六年(1649)刻本。

北京、上海、淮安图书馆皆有藏本。

南京图书馆有胶卷本。

高登龙有序。

  宋祖舜,字鹿游,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三年(1623)来守淮安。

方尚祖举人,天启二年(1622)任淮安同知。

  高登龙序云:

“是志也,讬始于东平宋公,总裁于知常方公。

载辑则杨生时蕃、唐生缵修、刘生一炤。

予愧[竹头下欵]启更不能赞一辞矣。

”按登龙字时升,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山东布政司左参议。

  (八)明《淮安府实录备草》二十二卷

  清知府奉天牟廷撰修,吴怀忠纂。

叙事起天启四年(1624)迄崇祯十七年(1644)。

北京图书馆藏旧抄本卷一至七。

南京图书馆藏胶卷本。

  廷撰光绪《淮安府志·

职官》作廷选,清顺治五年(1648)8)任淮安知府。

  吴玉搢《山阳志遗》卷三:

“杨秀才于臣字子世(亦作名世),号筼里,通政使筦湖公孙也。

筦湖名谷字迁乔正德戊辰进士,高才博学,屡不得志于有司。

当神、光二宗继没,部檄徵天下无十年之事实,以作两朝实录。

子世承道府诸公命,作淮安两朝《实录备草》四十一卷。

网罗放失,钩稽烦琐,事事各有根证。

一方典故,赖以不坠。

后之作志音莫不以此为蓝本焉。

诗文有《枝玄堂集》,今藏书家罕有其本。

即《实录备草》,刊版亦复不存。

旧志载先生五言古诗十二首,郡邑各为一章。

目击时艰,讽咏疾苦有元道州《舂陵行》之遗意。

康熙中修志者删其大半,可惜也。

  按上述之书,卷数既然有别,作者之名亦异。

而所记年份更有不同。

北京旧抄本之叙事自天启四年起,正神、光二代之续辑,惜前书不存,无从考校,姑志于此。

  (九)明嘉靖《山阳县志》明王汝霖修。

  千顷堂书目卷六著录。

汝霖无考,书亦久佚。

查张鸿烈康熙《山阳县志序》云:

“按宋嘉定时有山阳专志,经兵燹散失后,遂未有续者。

则今日之志,乃创也,非续也。

”自嘉靖元年(1522)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鸿烈受聘之时,始一百六十余年。

不独来见其书,且亦未闻其事,可慨也已。

”(按光绪《淮安府志》卷十一,“职官”表三,《重修山阳县志》卷五,“职官”一,均有王汝楫,德州人,嘉靖十年(1531)任山阳知县,汝霖或其昆弟,随任在淮,抑“霖”字为“楫”字之误待考)。

  (十)清康熙《淮安府志》十三卷首一卷清知府奉天高成美修,山阳胡从中纂。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北京、天津、湖南、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各图书馆皆有藏本。

有徐越、邱象升二序。

  高成美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来守淮安,二十四年升淮扬道。

胡从中(1610-?

)字天仿,号师虞。

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入清不仕,绕屋植栋树,又号栋居。

  吴玉搢《山阳志遗》卷二:

“康熙郡志载洪熙(1425)中岁贡凡十人。

予按洪熙在位仅一年,安得贡如许士。

及考正德旧志则洪熙岁贡一人张约。

其十人则宣德中贡士也。

既脱张约之名,复脱宣德之纪。

荒略至此,何以传信。

  (十一)清乾隆《淮安府志》三十二卷

  清知府齐源卫哲治、山阳阮学浩修,吴县叶长扬、无锡顾栋高纂。

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

有卫哲治、陈肇奎序。

板藏郡城三台阁。

嘉庆二十年(1815)阁焚板烬。

今天津、南京、上海、浙江、湖北、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等图书馆皆藏有原刻本。

  咸丰二年(1852)山阳陈琦、许汝官、周宜、李莲士、杨庆之、侍鏻等六人集资重刻,并增丁晏、杨庆之二序。

陈琦(1783一?

)跋。

琦字相卿,号亦韩。

汝官字鹿樵。

宜字竹溪。

莲士字清衢,号荷亭。

庆之字笏山,号云五。

鏻字健斋,号守勤。

刻工三人:

余德兴、王嵩、朱兆祺。

  (十二)清光绪《淮安府志》四十卷首一卷

  清知府桐城孙云锦修,清河吴昆田、山阳高延第纂。

光绪十年(1874)刻本。

分纂二人:

陈家让、段朝端。

绘图邱振西。

有漕运总督杨昌浚、淮扬海道桂嵩庆、徐文达三序。

徐序有云:

“是编始纂于光绪七年十月迄九年四月蒇事,经费悉请请于漕帅。

而其始终将事则孙太守一人之力也。

  云锦(1821-1892)字海岑,贡生。

光绪六年(1880)任淮安知府。

昆田(1808-1882)字稼轩,清河(淮阴)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

受聘未久,即告病逝。

志成于延第一人之手,见昆田子涑《抑抑堂札记》。

延第(1823-1886)字子上,绩学不仕,晚年经学使黄漱兰奏请钦赐翰林院待诏,著有《老子正义》、《北游纪程》、《涌翠山房集》。

  (十三)清康熙《山阳县志》五十六卷清知县辽东李拱垣修,邑人张鸿烈纂。

此志没刻印。

乾隆初金秉祚等修县志时已缺九卷,见段朝端《淮著收藏记》。

今唯存张鸿烈《创修山阳县志序》,刊于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首及《山阳艺文志》卷三。

序云:

“康熙二十四年诏修一统志,部檄各府州县,唯山阳志独缺。

二十六年烈归里,本县李公特开局敦请,坚辞不获。

是年草成十之二三,继因人事杂沓,书笈稀少。

二十七年移局杭州湖上,就邵宫詹戒三(远平)毛太史大可(奇龄)借书,得以遍考群笈,及十五县通志。

时李公以事被论去,接任者山西崔公靖。

又奉催檄,寄札至烈属即予湖上开雕,意在速成也。

未几,崔又挂误去。

而烈于二十八年奉部檄催补,蹉跎至今又十数年。

志甫成而山阳令七易其人,遂置刻事于不问,是可叹也。

……烈苦心探索几二十年,字逾十万。

较之他县修志,有近本可稽者不同,故难且迟也。

书成,亦有好义者欲代县父母募捐付梓。

而烈年已垂暮,苦于缮写无力。

倘后之君子踵成盛事,恐未悉纂辑颠末,辄复牵连书之,弁于篇首。

康熙四十七年岁次戊子十二月望日邑人张鸿烈识。

  《山阳志遗》卷三:

“张太史新纂《山阳县志》载:

宋‘张迨淮安人,绍熙间进士以朝奉大夫官广西某州知州,见《广西通志》。

’予检《广西通志》有融州张适淮安人,淳熙间以朝散大夫任。

无“进士”二字,名“适”不名“迨”。

官阶为“朝散”非“朝奉”。

年代为“淳熙”非“绍熙”。

山阳志稿本,误字极多。

然太史所见通志,乃康熙以前旧本,予所见则雍正十一年吾乡张颐亭先生官广西布政使时重修本也。

然考宋时改楚州为淮安军,在淳熙后数十年。

适不应预称淮安人,缺疑可也。

……”

  (十四)清乾隆《山阳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知县钟祥金秉祚修,衡阳丁一焘、邑人周龙官纂。

分纂六人周振采、任瑗、王绍裘、吴玉搢、汪枚、张钊。

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有金秉祚序。

  序云:

“山阳,淮安首邑,为渡河以南第一冲要,乃旧志几无可考。

即所云毁于宋元兵燹,亦属传疑。

邑人张检讨毅文手辑若干卷,未付梓旋散佚,以迄于今,无起而修之者。

……越丙寅秋年谷顺成,庶政渐理。

爰设局偕邑人士取检讨之书而商榷之。

……乾隆十四年孟夏徐州府知府前知山阳县事金秉祚撰。

  (十五)《山阳志遗》四卷

  清邑人吴玉搢撰,计分一、遗迹。

二、遗事。

三、遗献。

四遗文。

玉搢字籍五、号山夫,岁贡。

任乾隆《山阳县志》分纂,未能尽用其说,别成是书。

至民国十一年(1922)淮安志局方为刊行。

前有自序,后有周钧(衡甫)跋。

  自序云:

“《山阳志遗》者何?

志山阳之遗事也。

山阳故无志曷遗?

郡志首志山阳事未赅,予山阳人,心嗛之,故专志其遗也。

郡志近始修又曷遗?

尚简,故边幅惧溢也。

有期,故捃摭不广也。

任分,故甲有获乙不备闻也。

不独遗,抑有误;

误则辨,虽辨亦误,概以为遗也。

不独旧志误,或改焉,不误者,翻致误也。

辨不及私,存其旧,虽存旧亦犹之乎遗也。

予之窃窃于此,始此乎?

前此矣。

得一事,谨识之。

得一书,谨藏之,将有待也。

待志之修也,待修志者来举以告也。

今志已修,又身与其事,卒不获尽用其说。

且目见其误之增于旧,而不能救也,则大惧。

惧获罪于后世人,不我谅也。

惧岁月之易逝,闻见就湮也。

不得已为“志遗”,不立例,繁简勿计也。

不刻期,钩稽可详也。

补其缺,非务多也。

正其误,非好讦也。

其所不知,仍缺如也。

约为四端,不敢袭志体,私撰非官书也。

知之者,或以为旧志之外编;

不知者亦可视为一方之说铃也。

吴玉搢撰。

  按此序所说,乃古今修志者之通病。

鲁先生一同咸丰间编《邳州志》、《清河县志》于淮阴慈云寺。

一手为之,学者称善。

“得一事,谨识之。

得一书,谨藏之。

”段先生朝端亦曾如此,其续纂《山阳县志》时,即立刊误一门,又有“原志补遗”附各类之后,然犹限于其所见之书,不免遗憾。

余生也晚,自弱冠后,亦尝如此。

三、四十间积稿盈尺,自己既无力刊刻,又无老辈有力者支持。

十年浩劫中付之一炬,每一追忆,柔肠寸断。

深羡《志遗》得以刊存也。

  (十六)《信今录》十卷

  清邑人曹镳撰。

镳(1744-?

)字琢文,号砺庵。

此书专记乾隆十四年《山阳县志》刊板以后之事,有嘉庆十六年自序。

后又增益至道光元年,以活字板印行。

闻仅二百部,致流传日稀。

  自序有云:

“《山阳县志》成于乾隆丁卯,有张检讨创稿于前,东涧、白民、山夫诸公分纂于后。

梁溪(今无锡)顾震沧先生(栋高)职东里之润色,以统其成。

一邑之书,经鸿儒钜公,群策群力,始终其事,洵足为典要者也。

顾自戊辰迄今十日十二子(指天干地支)相配,数周而嬴。

人文代兴,改革不少。

今尚在吾人记忆间,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山夫先生著《山阳志遗》一编,间有传本,止用以补正旧书,非有所接续于其后,外此则无闻焉。

……余自壬子(1792)癸丑(1793)间,即有事是书。

搜藏往之怀,竭访问之力,矢秉直之志。

首尾二载,始得脱稿。

挂漏不免,差无妄作。

题其端曰:

《淮城信今录》。

自后人事纷纭,姑从慭置。

荏苒于今十有八载,马齿益加长矣。

……时嘉庆十六年辛未秋八月朔。

  又道光元年识云:

“前稿竣于辛未,时余六十有八,转盼之间,又阅十稔。

尚未甚龙钟愦眊,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爰重整笔墨,将十年来目击之故绪,而述之以踵其后。

因前序颇经结构,未肯改造。

续书此,以著足成之岁月。

时道光元年辛己季春朔。

  (十七)《淮壖小记》四卷

  清山阳范以煦撰。

以煦字咏春,号息影居士。

道光癸卯优贡,咸丰九年顺天副榜举人。

此书杂记淮安之事,补乾隆府、县志所未备。

有咸丰五年(1855)自刻巾箱本。

其小序云:

“小记之作,将以补郡邑志之脱误。

而藏书不备,闻见多疏。

愚夫一得,识其小者。

创始于道光乙己排比辑录。

朱墨纠纷,旁行斜上。

寒暑频易,稿如笋束。

咸丰癸丑春僦匿湖滨,至冬又往。

念篝灯之况瘁,叙再次之,编成四卷。

时郡志已重刻,更删其已见郡志者。

然且详略不齐,先后倒置,不可枚举,荒村复璧,虑一旦无以就正君子。

亟于成书,未遑是正。

及门郝君少溪等十数人,既为余集资刊《淮流一勺》二卷。

复与钱君芷秋(允沅)校抄此书。

余因节啬十年束修所余,付之手民以徇其请云。

息影晷士记。

”目录后乏自记云:

“是书成于癸丑寄正上元杨朴庵外翰(长年)。

因付白下手民,久而未就。

父执鲁通甫先生(一同)偶见底稿,极蒙奖许,有所诲正,期以修谒。

余谨记所诲正者于补遗中,可修谒则匆匆未暇也。

其时先生正修《清河县志》,蒙采卷首所补“郡志职宫”条中之属清河者,并详所出之书入清河志补遗,而云未详何年。

余考各官之见于各书者,皆有年月事实可记。

亟致书先生期存“职官”治迹,书未及达,而县志已印行矣。

  (十八)清同治《重修山阳县志》二十一卷

  清知府满州存葆等修、道州何绍基(子贞)、邑人丁晏(柘唐)纂。

  此志修纂时,康熙志稿残存之四十七卷,及乾隆县志、《山阳志遗》稿本(时尚未刻),《信今录》、《淮壖小记》等书,均有传本。

参考重编,并非赓续。

自同治九年(1870)漕督张兆栋创设志局,礼聘学子编纂,至同治十二年(1873)刻成,兆栋为之序。

又有漕督文彬序、丁晏跋。

鉴定五人张兆栋、苏凤文、张树声、文彬均历任漕督,刘咸为淮扬道。

监修二人知府存葆及知县孙云。

总纂何、丁二人。

分纂吴昆田、高延第、丁寿恒、王琛、杨鼎来、何其杰、鲁贲、王宾等八人。

王琛并辑《淮安艺文志》十卷,刊附于后。

  邑人宋焜《静思轩藏书记甲编》自校本——附识:

“是志实成于高子上征君(延第)之手,不独何蝯叟(绍基)未秉笔,即柘翁(丁晏)亦仅受成而已。

征君从宦西川多年,于家乡掌故或未详悉,故义例虽絜而佚误不免。

段学博(朝端)续纂邑志时,特辟刊误一门。

毕生精力,成萃于斯。

继往开来,功亦巨矣。

然廉宣仲布宋进士,程潍东涞顺治戊子举人,辛丑进士。

原志既佚,新志亦未补也。

新艺文志刘谦吉海陵诗注云:

‘吉子名贞吉’据余藏《阙里诗选》吉子名之干,乃顺治乙酉陈案诸生。

徐贞吉乃滚熙丙午梁案诸生。

绝非一人。

此与原志分张毅文,张云子为二人者何以异耶?

汪曾佑道光四年(1824)赐举人,新志(指续纂志)‘选举’门误作乾隆四年。

,其余舛驳甚多,至有原志不误,而新志误正者。

余曾以校本呈学博(段朝端),学博深恨识余之晚也。

尝促余辑成一书,以存乡邦文献。

人事冗杂,因循未果。

今学博已归道山,知音既去,流水空惭。

追念人琴,怆然雪涕。

聊识数语于此,非敢暴学博之失,盖表学博之虚受也。

  (十九)民国《续纂山阳县志》十六卷、《山阳艺文志》八卷

  民国淮安县知事邱沅、王元章修,邑人段朝端纂。

民国八年(1919)创始,叙事至宣统三年(1911)。

民国十年(1921)秋刻成。

邑人周钧总理其事。

书成时钧与朝端各撰一序。

分纂六人杨杞林、周铨、田毓璠、徐钟恂、顾震福、陶钟篪。

总校二人丁赐福(晏第五孙)、何福恒。

分校五人何福谦、王宗筠、杨增寿、周鍷、田寿春。

  段序云:

“……余以同治志简洁知要,宜依类续纂,不当更改原书。

其有佚误,别为刊补。

艺文志与新志相辅而行。

亦只采山阳,不及旁邑。

议既定,分别部居。

爰以漕运、列女,属之田君鲁渔(毓璠)。

疆域、杂志,属之徐君少泉(钟恂)。

水利、选举,属之杨君小坪(杞林)。

民赋、军政,属之陶君次埙(钟篪)。

时周君次衡(铨)客沪上,则以职官学校属之。

顾君竹侯(震福)客都门,则以建置、古迹属之。

人物、艺文、刊误,予自削草,参互商榷。

肇于己未秋,历十有五月成书二十四卷。

一遵通志例,截至宣统三年为止。

  (二十)民国《淮安县志》

  民国二十年(1931)淮安县积极着手编纂《淮安县志》,经省批准,经费由田赋代征,办公地点设在响铺街海会庵内,由魏琳(景崔)担任筹备处主任,负责各项筹备事宜。

总纂一人王长庚。

分纂七人秦遇赓、何述曾、丁曾藩(晏曾孙)、董应举、周伟、郝昭宸、陶钟云。

总校二人毛乃庸、魏琳。

分校五人秦粤生、杜维屏、宋焜、潘曾衍、刘朝宪。

采访一人汪纯清。

收掌一人刘士焽。

缮写二人丁曾宪、韩家麟。

长庚字则先,锡祺犹子,曾任民国大学教授。

魏琳字景崔,清末秀才,淮安车桥人,两江师范学堂毕业,曾任县教育局长。

民国二十四年(1935)书成,长庚与琳各撰一序。

因循未刊,旋经倭乱。

一九四六年冬余返里,曾面询魏老尚云稿仍由其保存。

解放初,魏病故,稿藏淮安档案馆,仅疆域、建置、纪事、党治四卷。

汪纯清抄藏有王、魏二序及纂修人员姓名。

近闻淮安县委正积极筹备修纂新志,衰暮残年,尤思先睹为快也。

  (二十一)清《山阳河下园亭记》一卷

  清邑人李元庚撰。

光绪十八年(1892)印入《小方壶斋丛书》。

元庚(1803-1874)字新樵,道光中诸生,尝幕游杭州。

此书乃咸丰八年(1858)仿《洛阳名园记》而作。

所记明末清初至乾隆嘉庆时河下园亭六十余处,郡城之内不列也。

前有丁晏、殷自芳、程钟、吴兆登等序及元庚自序。

丁寿昌、杨绂来、吴兆登、徐嘉、黄为恕、杨鼎来等题辞。

后有光绪十八年(1892)王锡祺跋云:

“距淮郡城北五里曰河下,往昔鹾运盛时甲第蝉联,市廛阗溢。

土木之工,冠裳之会,烜赫宇内。

吴谷人祭酒所记‘列屋裁宇则萧曼云征,连袂掎裳,则芬菲雾合。

晴炊接乎花竹之巷,雨屐喧于薑菜之桥’。

”引明邱琼山诗“扬州千载繁华梦,移在西湖嘴上头。

”盖实录也。

  (二十二)《山阳河下园事记续编》

  近代淮安李鸿年撰,油印本。

鸿年字伯延,莘樵先生(元庚)孙,继承祖志,辑以续编。

有自序云:

“《山阳河下园亭记》编自先大父莘樵公,备志河下鼎盛之际如曲江楼、柳衣园诸名胜综数十处,各系以跋。

溯其时上下二百余年至陶文毅公盐纲更章,鞠为茂草者过半。

厥后咸丰庚申皖军莅河下庐舍且殆尽,更何论乎园亭。

而园亭之名散见于各家著作,地以人传者多。

记成则开编一览,历历在目。

俾后之人想见流风余韵,诚称善矣。

同治中兴复有凿池筑室,以为休息之所者。

寄兴书画,逸情歌咏。

行其庭如见其人。

虽不若全盛时之画栋飞甍,崇林茂竹,而结构经营、一拳石、一勺水,具有可观,亦一河下之幸欤。

曾几何时,而变为瓦砾场者,比比然矣。

即不然杨家李家率易其主,即有不尽然者,寥寥无几。

异哉无数,而变更竟如是之速也。

则盛衰兴废之感,恒不能去诸胸臆间。

较先大父之秉笔而书者,愈不能已,遂成续编。

宣统三年岁次辛亥仲春月山阳李鸿年识于暨阳鹾馆。

  (二十三)《山阳河下园亭记再续编》

  近人汪贤撰,贤字继先,号佥庵,世业医。

编成未刻,浼余作序,今有传抄本。

“河下为吾淮一镇,地在郡城西北隅。

由文渠北支,穿水关,达萧家湖。

一棹可通,三城相接。

蒲葭菡萏,台榭园亭。

当清代之初,人文且极盛。

道光中纲盐改票,鹾商失业,致逐渐沦为丘墟。

镇人李莘樵先生少时犹及见其盛。

及其老也,慨陵谷之变迁,伤人文之废坠,于是辑为《山阳河下园亭记》一书,文孙伯延又成‘续编’。

然其间尚有缺佚,吾友汪君继先,遂有‘再续编’之辑。

编成寄示,嘱为弁言。

予久客江南,思归不获,读君斯作,彷佛扁舟荡漾于芙蕖之中,二三知己,把酒论文,不禁神往者久之。

  (二十四)近代《河下志》十卷

  邑人王觐宸编纂。

觐宸(1891-?

)字光伯,研荪太史(鸿翔)长子,生于淮安河下柳巷(原籍丹徒)。

幼承庭训,受业于毛元征先生(乃庸)。

志成未刻,稿藏扬州书店,传抄出售。

有毛乃庸序。

编纂之时,尝求教于段蔗叟(朝端)。

蔗叟有《喜光伯见过》诗四首,其四云:

“英绝清才领袖之,一方文献苦编治。

他年里乘传钞遍,记取商量义例时。

”即指此志。

见《椿花阁诗集》八卷。

  (二十五)民国《钵池山志》一卷

  如皋冒广生撰。

《如皋冒氏丛书》本。

广生字鹤亭,号疚斋。

光绪甲午举人,癸卯举经济特科。

民国九年(1920)任淮安关(今板闸镇)监督,刻《楚州丛书》。

此书分山水、建置、古迹、金石、人物、方外六类,又附“志余”。

前有庚申八月段朝端题七律二首,以代 引。

  后淮人宋文献(焜)(1889-1955)又辑补遗并自序。

1938年冬寺僧范益排印于上海,并乞田鲁渔先生(毓璠)为之序。

  (二十六)清《车桥见闻记》一卷

  清邑人潘亮彝撰,有传抄本。

亮彝(1815-1883)字元钦,号廉亭,吾淮名士四农先生(德舆)次子,所记皆车桥掌故。

清末周烈士实与周人菊(伟)有辑镇志之意,见人菊著《车桥乡记》。

余尝拟继二周遗志,搜集车桥资料颇多,尚未编纂,遽罹浩劫,年来衰老日增,恐难实现。

唯愿吾乡后起之秀弥余此憾。

  (二十七)民国《勺湖志》

  近代文人毛乃庸撰,未见传本。

乃庸(1875-1930)字元征,号伯时,又号诶生,别署剑客。

甘泉人,流寓山阳。

宣统己酉(1909)拔贡。

著作甚多,见镇江柳翼谋先生(诒征)所撰《毛元徵传》。

  (二十八)民国《万柳池志》

  邑人丁保恒撰。

保恒字子久,世居北乡席家桥。

云阁先生孙,革命烈士丁澄的伯父。

  (二十九)近代《曹甸镇志》

  近人郝澍撰。

有油印本。

澍(1914-?

)字少洲,世居曹甸镇。

镇在泾河东端,距淮安县城五十余里,西距运河三十里。

解放后划归宝应县,曹砺庵先生《信今录》曰:

“曹操与孙吴构兵,航海而南,屯兵其地,后人名以曹甸。

”同治《重修山阳县志》曰:

“曹甸地处淮东南乡。

东汇巨浸,沮洳[氵弥]望,有萑苇茭蒲之属。

  (三十)近代《广曹甸志》

  郝澍撰,油印本。

补《曹甸镇志》所未录。

前有小引云:

“志者因志而言之也。

广者因镇志而推广也。

广曹甸志云者,由曹甸而上溯原始,旁搜文化,兼考据详注而为之也。

书旨既明,不烦文饰,谨识数语于端。

一九五八年三月郝澍少洲记于曹甸乡石桥沟东。

”此外尚有《曹甸诗话》、《淮甸春影录》,皆有油印本。

  (三十一)近代《崔堡小志》

  近人王宗筠撰。

有传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