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全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基础夯实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3872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火力全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基础夯实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火力全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基础夯实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火力全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基础夯实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火力全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基础夯实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火力全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基础夯实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火力全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基础夯实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火力全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基础夯实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力全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基础夯实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火力全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基础夯实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己亥①岁二首·

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

其一

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

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

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

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

一作“波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

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

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手法。

B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应是以“樵苏”之乐亦不可复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

E项,“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诗句直截了当,掷地有声,并非“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

(2)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案】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

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考查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

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3、(17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

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饮罢便留宿在那儿。

夜半酒醒,写下这首诗,次日早晨(诘朝)呈送给子骏等三人。

尧夫,范仲淹次子。

彝叟,范仲淹第三子纯礼。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春雨,当时初春,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B.“中宵”句表明诗人在与好友相聚痛饮时酩酊大醉,直到夜半方才清醒过来。

C.“卧对”句是说诗人睁眼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

D.“旁观”两句写深夜所感,此时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E.最后两句用“玉冰壶”意象比喻诗人高洁清白的品格,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答案】AE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孤独寂寞。

园林偏僻荒芜,以后,寒气袭人,夜半酒醒,辗转难眠,倍感孤寂。

②对高洁品性的坚守。

以比玉壶冰海明洁的明月自喻,表明对自我操守的坚守。

③内心的压抑与委屈。

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

【解析】本题答题关键词“情感”“全诗”。

分析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园僻”“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

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4、(17届内蒙古赤峰市高三4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蓬莱镇骆宾王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

野楼疑①海气,白鹭似江涛。

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②。

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注】①“疑”同“凝”。

②二毛:

指头发斑白的老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边城夜望高”一句中,“夜望高”是诗人的感觉,而这又和“断”字紧密联系,因城高阻绝而心乱,因心动而倍觉城高。

B.“野楼疑海气”一句中,用“疑(凝)”字,描绘出蓬莱阁周围雾霭凝而不固,于大静之中缓动向上的奇妙状态。

C.“白鹭似江涛”一句,承接上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白鹭群集,参差翱翔,上浮下沉,波澜壮阔的气势,实是生动传神之笔。

D.“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两句,言自己一直在做官,在官场中疲于奔命,不觉已是头发斑白的老人。

想起这些,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E.骆宾王,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这是一首伤己诗,诗人借蓬来夜望,抒发了自己的情思。

【答案】CD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客居在外的忧愁。

从“旅客春心断”一句可知,诗人此时是以客居的身份,眼见满眼的蓬勃春景而暗自神伤。

(2)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的感喟。

“承冠泣二毛”一句可知,面对自己的白发,悲伤流泪。

(3)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无奈。

“将飞”“欲济”两句,写出诗人想要展翅高飞,无奈羽毛未丰;

有济世之志,却无轻舠可乘。

(4)坚持理想、誓不逐流的执着。

以阳春曲(阳春白雪)暗喻自己坚持理想、誓不逐流的高洁执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情感的丰富性。

抓住关键字词:

“旅客春心断”主要是客居在外的忧愁;

“承冠泣二毛”中一个“泣”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的感喟;

“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中的“怜”“乏”两字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无奈。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誓不逐流的执着。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

比如本题中的“断、泣、怜、乏”等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分析情感时可从这些词入手。

5、(17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①:

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无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E.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

【答案】CE

(2)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

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

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题干“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题关键词“表现手法”“赏析”,答题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对于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

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

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

再次强调答题要领:

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

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提升训练】

1、(17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真珠帘·

山村水馆参差路

【宋】陆游

山村水馆参差路。

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

掠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

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鸾台整署。

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

自古儒冠多误。

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

醉下白苹洲,看夕阳鸥鹭。

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

休顾。

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

【注】①本词选自《放翁词编年笺注》(增订本)。

②鸾台:

措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

鳌署:

指翰林学士院。

③书空:

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典出《晋书·

殷浩传》:

“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人善用比喻,上片中以“残春风絮”自喻,以“镜里新霜”喻白发,都很巧妙。

B.考察“书空独语”中“书空”一词的来源,我们可以推知此词作于作者贬谪期间。

C.“早不扁舟归去”中“扁舟归去”与“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弄扁舟”都指退隐。

D.下片划线句是说词人为报效国家抛弃了富贵安逸生活,却只做了四处奔波的小官。

E.化用前人词句是本词的特色,如“一蓑烟雨”就来自苏轼词“一蓑烟雨任平生”。

【答案】BD

(2)本词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羁旅漂泊的悲苦,如“感羁游……何处”句,以柳絮为喻,抒发了四处漂泊不知归根何处的悲苦。

②年华老去事无成的自伤和无奈,如“镜里”句,写镜里白发新生而自伤,又着一“空”字,表现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可奈何。

③未及早归隐的遗憾/对隐逸的向往,如“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句就直接用“悔”字写自己没有“早扁舟归去”的遗憾,“醉下”句描绘出一副醉看夕阳鸥鹭的闲适图景,含蓄地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

④报国无门(仕途不顺)的牢骚与愤激。

综合“儒冠多误”“菰菜莼羹……青衫尘土”等句,可见词人有才无位、仕途坎坷的牢骚,而其未及早归隐的遗憾和对归隐的向往,其实也饱含报国无门的愤激。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中,诗歌应为羁旅词,词中有诸多的情感词,如“感”“自悯”“悔”,同时有对自己处境的描写,如“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

掠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等,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2、(17届四川遂宁高三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女冠子•元夕

蒋捷①

蕙花香也。

雪晴池馆如画。

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

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

剔残红灺③。

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

吴笺银粉砑。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④。

【注】①蒋捷:

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

②蛾儿:

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

③灺(xiè

):

灯烛的残灰。

④夕阳西下:

指南宋康与之(一说为范周)《宝鼎现》咏元夕词,其首三句为“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词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极度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极力实写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

”三句写遍地彩灯高挂,灯光明亮照彻元夜,与“琉璃光射”相照应,写出了元宵节日的繁华。

D.“江城人悄初更打”一句以动衬静,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E.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

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不惜篇幅,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以梦境加以再现。

【答案】B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

B项是写的昔日元宵节日场景,是虚写。

C项应是“现在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了”,与昔日元宵节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

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

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3、(17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

③何处是?

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

南宋词人。

②江城:

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

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

B项“拟人”错误,E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

(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①亡国之悲愤。

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②年华已逝之悲恨。

“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

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

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

④离别的哀愁。

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一般的解题思路:

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

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

4、(17届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①)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永夜闲阶卧桂影。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③倾尽。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①晁补之:

北宋著名文学家,仕途坎坷。

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

②蓝桥:

指秀才裴航在蓝桥会仙女云英,结为连理之事。

词中以此代指蟾宫月窟。

③流霞:

神话中仙酒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开篇即写仰望明月初升的情景。

一轮金镜般的明月,穿过云层从海上升起,金色的光辉由天空洒向大地。

“飞”字可见词人见月之欣喜

B.“永夜”以下三句中,闲阶、桂影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而露凉时零乱的寒螀声,以声衬静,突出了环境的静寂清冷,表现出词人此时的孤寂。

C.“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两句是写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

“神京”是指京城,在词人心中,京城竟比月宫还远,含蓄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怅恨。

D.下片开头三句写高卷水晶之帘,拉开云母屏风,月光照人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用叙述、描写的笔调把月色的美丽迷人写到极致。

E.“待都将”三句,综合运用借代、双关、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词人要把清辉全部纳入杯中,和着美酒一饮而尽的情景,想象奇特,豪放洒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

A项,“从海上”错,“碧海”是指“像海一样的天空”。

E项,无“通感”。

(2)词作结尾画线句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

【答案】①对皎洁月色的喜爱迷恋。

词人觉得室内赏月不能尽兴,所以还要携胡床,上南楼,彻夜赏月。

②对纯洁美好人间的期望。

以“玉”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千顷素白,暗含除去人间黑暗污浊的希望。

5、(17届云南楚雄市高三下学期统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感。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乡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中A.“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

D.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

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真题训练】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