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3735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Word下载.docx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Word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18 个常见虚词和120个实词详解和例句Word下载.docx

(《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

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3.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副词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三)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六、且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五人墓碑记》)

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

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

(《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

也。

(《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

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三)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四)动词

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

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

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

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

(三)动词

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廷。

2.“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被。

而君幸于赵王。

5.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2)故燕王欲结于君。

比。

(《劝学》)

十五、与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1.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勾践灭吴》)

1.给予,授予。

生二人,公与之饩。

(《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

(《史记?

燕世家》)

4.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

(《蹇叔哭师》)

十六、则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

十七、者

(一)助词

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说赵太后》)

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

指示代词:

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二)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⑤通“薆”(à

i),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

邶风?

静女》)

⑥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文言实词: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集释

爱(à

i)

(1)动词

①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

陈涉世家》)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

子鱼论战》)

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

“古之遗爱也。

”(《左传?

昭公二十年》)(3)形容词,亲爱的,心爱的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柳毅传》)

推导提示: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

由“喜欢”则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三国演义?

失街亭》)

②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逸,舒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动词

①奉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③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

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被(读音一:

i)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

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②遭受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报任安书》)

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通“披”(读音二:

p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被”的本义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

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倍(bè

①通“背”,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淮阴侯列传》)

②通“背”,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

(2)数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3)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倍”是后来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与“背”同。

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今背本而趋末。

(《论积贮疏》)

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

(《狱中杂记》)

(2)动词,推究,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3)形容词,原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4)副词,本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

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

“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鄙(bǐ)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轻视,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鄙”本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

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兵(bīng)

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③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④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俭示康》)

(2)动词

①生病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祭妹文》)

②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

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③详审,细究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④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

(3)叠词,“察察”,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

“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朝(读音一:

chá

o)

(1)动词

①朝见,朝拜君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②对,向坐北朝南。

(2)名词

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读音二:

zhāo)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

古代大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

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

“朝见”的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曾(读音一:

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忆江南》)(读音二:

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

(《治平篇》)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

乘(读音一:

ché

ng)

(1)动词

①驾,坐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涉江》)

③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④接连,一个接一个

(《论积贮疏》)

(2)介词,趁着,凭借

shè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

(2)量词,辆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3)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