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日占时期的香港参考文章页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3731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辑日占时期的香港参考文章页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五辑日占时期的香港参考文章页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五辑日占时期的香港参考文章页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五辑日占时期的香港参考文章页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五辑日占时期的香港参考文章页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辑日占时期的香港参考文章页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五辑日占时期的香港参考文章页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辑日占时期的香港参考文章页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辑日占时期的香港参考文章页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日軍侵佔廣東

自日軍侵華戰爭爆發後,由於中國東部的海岸遭受日軍的封鎖,廣州一帶的華南沿海地區,漸漸成為中國從海外輸入物資的重要孔道。

為了切斷這條物資補給線,日軍在1938年中,決定發動廣東作戰。

同年十月,日軍第三十八師團登陸大亞灣。

由於當時中國政府放在華南的防禦力量較薄,日軍得以迅速推進,淡水、惠州、增城等地,相繼陷落。

廣州最後亦於同月21日失陷。

自此以後,日軍不但切斷了經港澳地區往內地的物資輸送路線,而且更為日後的南侵,建立了一個基地。

香港從此亦處於日軍直接威脅之下。

‧蓬勃的抗日運動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至香港淪陷的十年間,抗日活動在香港一直很活躍,當時港人的愛國情緒,可以說在香港歷史上前所未見。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香港迅速出現大規模的反日示威,僑居香港的日人甚至成為襲擊的對象。

由於騷動持續,駐港英軍亦奉召出動,以維持市面的秩序。

其後的數年間,在大部分的中文學校裡,愛國教育成了主要的課題。

不少在這些學校任教的老師,便是從淪陷區逃出來知識份子。

此外,體格訓練亦受到額外的重視,一些學校甚至實行軍事訓練,又或組成「大刀隊」之類的半軍事組織,以期學生將來或會投身抗日戰爭的一日。

除了學校教育外,當時香港蓬勃的出版事業,亦為抗日思想作出巨大的支援。

其實早自十九世紀末,香港已經是不少鼓吹革命及愛國思想的報刊根據地。

及至1930年代,特別是1937年上海遭受日軍的攻擊及包圍後,不少原居上海的文化界人士及知識分子南逃抵港,隨即出版報刊。

這段時期的報刊,很多開宗明義的指出它們的出版目的,就是鼓吹抗日。

另一方面,香港的電影工作者,亦於此時攝製了多齣著名的抗日電影,樹立了香港電影的愛國傳統,如《最後關頭》、《民族的吼聲》、《孤島天堂》、《前程萬里》等。

亦由於這一傳統,到了日佔時期,幾乎所有的香港電影工作者,都拒絕與日人合作,使日人希望藉本地電影以作宣傳的計劃落空。

第五輯日佔時期的香港——參考文章(頁3)

這段時期,在香港出現眾多的抗日組織。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由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女士發起的「保衛中國同盟」(1938年)。

這組織的成立目的,就是向海外人士及華僑推動抗日救國的主張,並募集經費、藥物及醫療器材,支援中國的抗日鬥爭。

此外,各式各樣的青年團、婦女會、學生賑濟會、同鄉會、華商會等,也紛紛成立又或擴大服務,以金錢或物資,支援抗戰。

這些團體的籌款形式多不勝數,包括定期捐款、特別捐款、獻金、義賣、義演、募捐物資、購買救國公債等。

在這期間,不僅華僑富商慷慨捐輸,就連不少貧苦的低下層市民也節衣縮食,踴躍認捐。

例如1938年8月,70多名中環及深水小販,合力舉行義賣。

其後,其他小販及商人也紛紛加入,結果一個月內便籌得款項超過一百萬港元。

一些本地居民,更組成慰勞會又或回鄉服務團等,前赴還未給日軍佔領的自由區如惠州、曲江、桂林等,甚至遠赴昆明、重慶這些大後方,為抗日戰爭出力。

‧難民的湧入

「七七事變」後,中日終於爆發全面的戰爭。

在其後的一年多,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相繼失陷;

其中特別是廣州一役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

香港的人口亦由1931年的約84萬,激增至1941年的160多萬。

這給香港帶來極嚴重的居住、糧食、醫療、衛生及治安問題。

當時香港不論政府又或慈善機構,莫不為救濟難民而疲於奔命。

為了解決難民的居住問題,政府於是在北角、九龍仔、京士柏、馬頭涌、牛頭角等地,興建一些簡陋的難民營,並聯同一些慈善機構,提供基本的衣、食、住、和醫療服務。

但由於難民實在太多的原故,數以萬計的難民仍被迫露宿街頭甚至野外。

惡劣的居住及衛生條件結果導致霍亂、腦膜炎等疫症猖獗。

此外,因營養不良而導致死亡的例子,可說無日無之。

另一方面,由於當時香港地位特殊,不少中國的政要及名人,均先後在這段時期暫居香港,除上文提到的宋慶齡女士外、還有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國民政府的宋子文、孔祥熙、孫科、顏惠慶及上海聞人杜月笙等。

這些顯赫一時的人物,倒也給香港帶來另一番的熱鬧。

第五輯日佔時期的香港——參考文章(頁4)

‧香港的備戰措施

踏入1930年代的下半期,國際局勢開始急劇惡化,特別是1938年底日軍佔領廣州後,英日關係日趨緊張。

從1938年到1941年的三年間,日海、空軍多次闖入香港境內進行挑釁,造成數十名香港居民傷亡。

面對日軍的威脅,英軍的防衛策略,鑑於香港守軍兵力不足(正規軍只得四營),防衛重點只能放在港島。

新界及九龍即使受襲,也不會作出重大的抵抗,防禦設想也只在於破壞和拆除重要的設施。

位於九龍北面剛建成的「醉酒灣防線」,亦因而被迫放棄。

雖然開戰前香港的守軍因得兩營加拿大軍的增援,「醉酒灣防線」再被從新使用起來,但自始至終,防禦港島仍是整個防衛計劃的重心。

民間方面,早於1939年夏天,港府已隨英國通過義務兵役法案,規定所有18至41歲之間的英籍男子均須服役;

同時徵召條件適合的男子加入義勇軍。

此外,一些重要的地點都被列作禁區又或警衛區。

到了1940年中,港府開始興建大量的防空洞,並多次舉行防空演習及擴大徵集防空隊員。

這年6月,香港宣佈進入非常時期,居港的歐籍婦孺亦被安排撤離香港,前往澳洲。

3.十八天戰事

‧新界及九龍的陷落

1941年12月8日早上約8時,日軍轟炸機在戰鬥機的保護下,先後襲擊啟德機場和深水兵營;

陸軍則以工兵及步兵作先遣部隊,渡過深圳河進入新界,正式開始對香港的攻擊。

日軍的侵略部隊,是以酒井隆中將統率的第23軍第38師團為主力。

此外,協同攻擊的還有特別為這次作戰而調來的炮兵隊及航空部隊。

以兵力及火力來說,日軍都遠在守軍之上。

另一點對日軍有利的是:

戰爭爆發以前,由於出色的情報搜集工作,日軍已充分掌握了守軍的資料及香港防衛的情況。

還有,開戰時由於日海、空軍已在西南太平洋一帶取得絕對優勢,故戰爭爆發後,香港守軍已沒有獲得增援的希望。

第五輯日佔時期的香港——參考文章(頁5)

攻擊開始後,日軍即把三個步兵聯(團)隊分成左、右翼及迂迴隊進犯新界。

由於守軍放棄新界的戰略,到了開戰後的第二天,日軍已推進至大帽山及馬尿水一帶。

英軍及義勇軍的爆破阻延部隊且戰且退,最後撤入「醉酒灣防線」。

當天午夜,日軍夜襲城門碉堡陣地成功,打開了防線的缺口,即提前發動總攻擊。

11日上午,日軍已佔領西線的金山陣地,東面亦進至大老山。

香港守軍司令莫德庇少將(Major-GeneralC.M.Maltby)於當天中午下達撤出九龍的命令。

西段的英、加部隊即撤回港島;

中、東段的印籍部隊邊戰邊走,終於在13日凌晨自魔鬼山橫渡鯉魚門海峽,撤回港島。

自此雙方隔著維多利亞港展開炮戰。

香港守軍經過此一階段作戰,損失並不太嚴重。

莫德庇少將即重新部署港島的防禦,將從新界及九龍撤回的部隊與港島原來守軍混合編成東、西兩旅。

日軍亦在加緊準備登陸港島之餘,於13日及17日兩次派軍使到港島招降,但均被港督楊慕琦(SirMarkYoung)所拒。

‧港島的陷落

日軍兩次欲不戰而下港島的招降計劃失敗後,最後於18日晚上在微雨和濃煙的掩護下(北角油庫於早一天的炮戰中中彈,以致兩天來維多利亞港的東北部一直濃罩著厚厚的黑煙),登陸港島北角、鰂魚涌及筲箕灣。

日軍登陸後,遭受派駐該處一帶的印軍一些抵抗,然而他們仍成功確立登陸點,並迅速向高地進發,計劃穩定陣腳後即迂迴攻擊港島北部的市區。

19日黎明前,日軍已佔據柏架山及畢拿山。

守軍東旅被迫向赤柱方面後撤;

西旅則於黃泥涌峽(今陽明山莊一帶)與日軍激戰,旅長羅遜准將亦在此地力戰而亡。

由於守軍在金馬倫山、灣仔峽、馬己仙峽等處都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且一直頑強抵抗,日軍進擊一時受阻,傷亡頗重,未能一舉攻佔全島。

另一方面,守軍雖曾多次進行零星的反擊,但都未能奪回失地。

20日後,日軍重炮及野戰炮部隊等陸續登上港島助戰。

原留在九龍的兩營步兵也渡海增援;

加上天氣好轉,日軍機得以頻頻出擊助戰。

經過一輪苦戰,日軍於22日攻陷金馬倫山,灣仔峽和摩利臣山也危在旦夕;

南部的淺水灣一帶亦告陷落。

至此,港島的大部分陣地除赤柱炮台外,已失去防禦能力。

第五輯日佔時期的香港——參考文章(頁6)

‧投降

到了24日,戰局其實已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但楊慕琦仍沒有投降之打算,且英國首相邱吉爾亦曾多次拍發電報,指香港不能懷有投降之意,務必頑抗到底。

聖誕日早上,日軍再一次向楊慕琦勸降,楊慕琦仍置之不理。

中午,日軍加強攻勢,灣仔一帶甚至進入巷戰的階段。

3時,莫德庇少將向楊慕琦報告戰局,說明港島北岸的陣線均已瓦解,大炮與彈藥均缺乏,加上水源已斷,實在無力繼續戰鬥,若抵抗下去只會犧牲更多性命。

結果楊慕琦接受莫德庇的建議,向日軍提出無條件投降,並於當天黃昏渡海至半島酒店的日軍戰鬥司令室,正式簽署降書。

十八日戰鬥,至此結束。

在這場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戰事中,雙方傷亡人數高達6,000人以上。

香港守軍兵力、火力雖遠在日軍之下,卻在劣勢中仍奮勇抵抗,可是由於外援斷絕,終於未能扭轉敗局。

4.三年零八個月

‧淪陷前後的混亂

早於日軍攻佔新界及九龍時,不少黑社會分子及流氓,趁著守軍和警察撤退,在九龍大舉搶劫及勒索。

其後因發電廠被毀,夜間全市漆黑一片,九龍頓成無法無天的世界。

香港守軍投降前後,市區的盜賊更形猖獗,流氓到處搶劫勒索、勒收保護費、傷人甚至強姦婦女,社會秩序蕩然無存。

一些坊眾因此組織街坊自衛隊,避免受到暴徒的侵擾。

可是更可怕的事接踵而至。

香港守軍投降後,日軍高層為獎賞部隊,特別發假三天,放縱部隊胡作非為。

日軍因而肆意姦淫劫掠和殺戮。

無數居民特別是婦女,人人自危。

此外,日軍到處搜捕抗日份子及「搗亂分子」。

不少市民因而被抓,不幸的更被即時殺害。

所謂「搗亂分子」,不少其實只是饑民而已。

第五輯日佔時期的香港——參考文章(頁7)

‧戰俘及英籍居民的處理

日軍佔領香港後,最初並沒有為收容戰俘作出任何的計劃。

他們將大部分戰俘驅往深水兵營(今深水公園、麗安及麗閣邨一帶),少數則被囚於北角的難民營。

初期日軍看守較鬆懈,但自一些戰俘成功逃脫後,看守變得嚴密起來。

不久,日軍把士兵與軍官分開囚禁,前者仍留在深水,後者則被遷至亞皆老街的集中營(今香港眼科醫院至九龍醫院一帶)。

至於印籍戰俘,由於可被用作宣傳工具,大部分被囚一段短時期後,即被釋放。

1942年秋天開始,先後約有3,000名戰俘被運往日本作苦工,但其中近1,100人在往日本途中遇事喪生。

留港的戰俘都被迫從事如修路及擴建機場等勞務。

至於被認為是「敵性國民」的英裔(也包括一些美籍人士,但他們大部分被囚不到一年便被遣送回國)居民,除一少部分有利用價值如銀行家外,不論男女老幼,均被送至赤柱作拘留。

由於居住環境十分擠迫,加上缺乏食物及醫藥等,大部分的戰俘及被拘留人士在囚禁期間均處於營養不良、飢餓及疾病的交煎之下。

在營中因而死亡的人數以百計;

另外,也有一些因與外界聯繫而遭日軍處決。

‧軍政時期

日軍佔領香港翌日,即著手成立以酒井隆為首的「軍政廳」政府,下轄總務、民政、經濟、司法、和海事五個部門。

為了加強軍政統治,日軍得隨時宣佈戒嚴、查封房屋、拘留前香港軍政官員,並發行軍票。

這段時期歷時不到兩月便結束。

另外,由於社會秩序大亂,若干紳商在日人授意下,這段時期成立一個名為「香港善後處理委員會」的過渡組織,以解決一些迫切的社會和民生問題如糧食及治安等。

‧「民政」時期

1942年2月20日,日本宣佈香港為日本佔領地,設立總督府以代替「軍政廳」。

五天後,日陸軍中將磯谷廉介履任首任香港佔領地總督,行政中心由半島酒店遷至匯豐銀行大廈。

軍政時期結束,「民政」時期隨即開始。

這一段時期直至日本投降為止,長達三年半。

第五輯日佔時期的香港——參考文章(頁8)

總督部是日本戰時內閣直轄機構之一,香港成為日本的領地,地位與台灣及朝鮮一樣,因此和其他東南亞的日佔地區不同,日本並沒有在港籌組所謂「自治」的傀儡政府。

總督部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總督,總督之下的行政首長是總務長官,負責協調和監督所有政府部門(共七個:

民治、財政、交通、經濟、報導、管理和外事部)的工作;

此外,與總務長官同級還有負責治安、操生殺大權的憲兵隊隊長及負責防務的防衛隊隊長。

總的來說,當時的港日政府在組織上遠比戰前(又或戰後)的港英政府簡單得多。

這主要是因為日本佔領香港的最大目的,並不是打算藉此發展香港,而只是希望使香港成為其控制華南的中樞而已,對於政府內的架構,日人因而可簡則簡。

為了拉攏華人以達至「以華制華」的目的,磯谷廉介上任後不久,兩個由華人組成,名為「華民代表會」及「華民各界協議會」的組織雙雙成立。

這兩個簡稱為「兩華會」的諮詢組織,代替了戰前的行政及立法局。

理論上,「兩華會」的成員可說為政府與民眾間的橋樑。

另外,為確保政策能下達地方基層切實執行,總督部成立後,即加緊擴大軍政時期已成立的地區事務所。

其形式是在民治部在港、九及新界各設一個地區事務所,所長一職,由日人出任,統轄一切。

地區事務所之下,再分置多區,由當地華人出任正副區長,其職責包括物資管理、米糧分配、戶口調查、街道衛生、人口往來及其他與華人有關的行政事務。

到了1942年中,全港共分為28區。

這樣的分區管治模式,對香港來說,倒是前所未有的。

自日軍佔領香港後,港日當局隨即把香港「日本化」,以進一步鞏固日本在港的管治。

早自香港淪陷初,軍政廳已下令取締在公共場所展露的英文標記、告示,甚至店舖的名稱。

「昭和」成為香港的年號。

1942年(昭和十七年)4月,總督部公佈港九主要街道及地區均須改用日式名稱,如皇后大道改為明治通、彌敦道變成香取通、西環改稱山王區等。

另外,一些主要機構和地點,也被冠上日式名稱,動植物公園變成大正公園,半島酒店成為東亞酒店。

此外,為了灌輸日本的文化及價值觀念給港人,日本的節日、天皇的壽辰等,亦在香港作大事的慶祝。

官方語言自然以日語代替英語。

在學校內,仍有機會上學的學童,除了必須學習日語外,日本的道德禮法以至國情,也在學習之列。

第五輯日佔時期的香港——參考文章(頁9)

日佔初期,香港人口估計高達150萬(少部分的人口在開戰後不久即離港,故數字與開戰前有少許出入),這除了帶來嚴重的糧食負擔外,亦對香港防衛的資源分配構成重大的問題。

因此早在1942年1月,軍政廳即頒佈華人疏散方案,以勸諭、利誘,甚至威逼等方法迫使居民特別是無以為生者離港。

在香港淪陷後的一年間,估計超過50萬人離港回鄉。

在艱辛的回鄉途中,被暴徒、土匪掠奪或襲擊,甚至因飢寒交迫而死的,不計其數。

到了1943年,由於糧食問題日趨嚴重,歸鄉政策的執行變得更嚴厲,憲兵隊甚至當街隨意抓人,強行押解出境。

在這政策下,香港人口大幅下降,至日本投降時,只僅餘約60萬人。

‧殘暴統治

雖然在宣傳中,日本一直聲稱攻陷香港是為「華人從英國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但事實上,日本在香港的整個統治系統,比戰前的殖民地政府更獨裁、官僚及腐敗;

自始至終,日人所使用的手段更是殘酷和野蠻。

從軍政廳成立起,日人先後制定大量前所未有的大小規例,這些規例可怕之處,是日人隨時可以犯例為藉口,打罵、囚禁甚至殺害居民。

例如不向站崗的日軍鞠躬行禮,輕則遭受掌摑,重則甚或招至殺身之禍。

憲兵隊亦常藉口檢查、又或搜捕抗日分子,隨意闖入民宅,為所欲為。

此外,為了統制言論和消息,所有新聞通訊及文化活動,莫不受到極嚴格的檢查。

自日佔初期開始,日軍一方面沒收貿易商的資產,控制存糧,另一方面卻對居民的糧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實施配給制度。

自1943年起,日軍在戰場上開始失利,造成運輸困難,配給制度更形苛刻。

在日佔的最後兩年間,不少居民因食物不足,被迫進食木薯粉、花生麩、番薯藤,甚至樹葉樹根充飢,餓死的居民更無日無之。

日軍佔領香港後,隨即發行軍票作為貨幣;

並肆意提高軍票面值,以方便其掠奪物資。

到了1943年中,港日政府更宣佈軍票為香港唯一的合法流通貨幣。

由於軍票的濫發,影響所及,香港的物價飛漲,投機風潮澎湃。

到了日佔後期,日人貪污成風,一般市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不到兩年間,香港由一個繁盛的轉口港,變成一個市面蕭條的死港。

第五輯日佔時期的香港——參考文章(頁10)

‧抗日活動

日佔期間,分別有兩個組織在香港作抗日活動。

首先出現的是一支開戰前已活躍廣東東江一帶的游擊隊(1943年底正式稱為「東江縱隊」);

另一個則是由一名前香港大學教授於香港淪陷後籌組,名為「英軍服務團」的軍事組織。

「七七事變」後,為了爭取港澳居民及海外華僑支援八路軍及新四軍抗日,中共在香港成立了一個籌募捐款和物資的辦事處。

廣州淪陷後不久,這辦事處即組成一支武裝游擊隊,由最初的百多人一直發展至數千人,並設立小型兵工廠,不斷在日軍後方伺機破壞。

香港淪陷後不久,游擊隊成立總隊部,下分五個大隊,其中一個即為港九大隊(後改稱獨立大隊)。

大隊以下分區建立中隊,在香港活躍的就有大埔、元朗及西貢中隊。

較後成立的還有海上、大嶼山和市區中隊;

這些中隊的成員不少都是香港的居民。

日佔期間,這些游擊活動,一直使日軍頭痛不已。

淪陷初期,不少知名人士(如何香凝、茅盾、夏衍、千家駒、廖沫沙等)和抗日分子,為避免成為日人的宣傳工具,便是在游擊隊的協助下逃離香港。

此外,港九大隊的工作,還包括刺探情報、清除盤據新界的匪幫、在適當及有利的情形下爆破日軍的物資倉庫和擾亂其運輸補給(例如位於窩打老道的九廣鐵路火車橋,游擊隊便曾成功爆破),並以武力對抗巡邏的日軍、憲兵和漢奸等。

至於「英軍服務團」(BritishArmyAidGroup,簡稱BAAG),其創辦人賴廉士(LindsayT.Ride)原是前港大生理學教授,同時亦任義勇軍野戰救傷隊的指揮官。

香港淪陷後不久,賴廉士與三名屬員在港九大隊的協助下,成功從深水戰俘營逃至惠州,再輾轉抵達戰時廣東省臨時省會曲江(今韶關市)。

1942年3月,賴廉士得到英軍高層及蔣介石的同意,創辦英軍服務團,並先後在曲江設立團總部及惠州成立前哨基地。

其工作重點是派遣特工到香港搜集情報並作分析、運送物資進出香港、協助營救戰俘及其他人士逃出香港、傳遞消息進出戰俘營,並向戰俘和被拘留人士秘密供應特別是藥物等的物資。

英軍服務團成立後,雖然在營救戰俘的工作上因戰俘身體孱弱等原因,使成功的例子絕無僅有;

但在其他方面,仍是相當成功的。

第五輯日佔時期的香港——參考文章(頁11)

然而,不論東江縱隊又或英軍服務團,在執行任務過程中若成員給日軍拿獲的話,可說九死一生。

今天在西灣國殤墳場的牆壁上,便刻有部分英軍服務團殉難團員的名字;

另外,豎立在西貢斬竹灣的抗日英烈紀念碑,就是紀念在日佔時期犧牲的游擊隊隊員。

5.重光

‧戰後香港的歸屬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軸心國敗象已呈,故有關這些國家所佔地區的前途問題,在國際間開始受到注視。

香港方面,當時的輿論普遍認為香港是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的象徵,因而主張把她交還中國。

此時中國已擠身大國之列,當然希望消除不平等條約和治外法權。

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多次主張香港歸還中國,使之成為國際自由港。

但另一方面,英國卻極力要求戰後保持包括香港在內的遠東殖民地,首相邱吉爾並在香港問題上多次表態,對交還一事,寸步不讓。

由於英國的強硬態度及戰勝國間的利益關係,香港的歸屬問題始終沒有在國際會議上提出。

‧英國接收香港的經過

1945年8月15日,日皇正式向盟國宣佈無條件投降。

早一天前,英軍總參謀部已得知日本將投降的消息,便指令其駐華大使通知中國,謂英國將接收香港及恢復香港的管治;

同時命令其太平洋艦隊組織一支特遣隊,趕往香港受降。

當時國民政府大加反對,幾經交涉,國民政府最後同意英方代表可在中、英兩國政府的授權下,在港接受日軍的投降。

另一方面,當時身在赤柱拘留營的前港府輔政司詹遜(F.C.Gimson),亦已從英國駐重慶大使方面接到指示,著他在日本投降後,即接掌香港政務,以待英國的先遣部隊抵達。

8月28日,詹遜在電台宣佈,他已是當前英國駐港的首席代表。

8月30日,英國太平洋艦隊的特遣艦隊抵港,其指揮官夏愨少將同日正式獲任軍政府總督一職,同時兼任部隊總司令。

由於英國早在1942年底已決定戰爭結束初期,將以軍政府形式管治前殖民地,故夏愨接管香港後,即於9月1日頒佈「軍政府統治公告」,正式宣佈成立軍政府。

英軍控制香港後,立刻接收政府機關及船塢,釋放戰俘和被囚的英籍僑民,並確保重要的公共設施如水、電等的

第五輯日佔時期的香港——參考文章(頁12)

供應。

警署、航政署等部門亦陸續恢復工作。

公共秩序在英軍的協助下,大致得以維持。

‧重建香港

戰爭結束後,日人在香港留下來的問題極多,包括八成人口營養不足、醫療衛生條件極差、傳染病猖獗、大部分的適齡學童失學、不少房屋受到破壞又或日久失修等。

此外,大量香港原來居民及難民的湧進(1945年底,人口估計已回升到100萬,這段時期平均每月再有10萬人湧入),更使情況進一步惡化。

為了迅速重建香港,夏愨的軍政府一開始便執行全面的統制政策。

對外貿易、工商業,以至一般市民的糧食、燃料、日用品、住屋和工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統制。

可是供求一時仍難於協調,黑市大行其道。

不過,軍政府對於黑市貨物,還是採取放任的態度。

統制政策實施兩個月後,軍政府決定除部分物資外,恢復自由貿易。

1946年上半年,香港經濟已經恢復一定水平,貿易漸復常態。

由於大亂之後人心思治,軍政府的工作總算沒有出現重大的問題,8個月的艱難歲月終於度過。

1946年5月,楊慕琦重返香港,復任港督;

軍政時期宣佈結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