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2961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16.教学监控能力:

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7.教育机智: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活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18.教学反思: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9.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20.学习积极性:

有很强的学习动机,表现为行为、动机积极主动。

简答题

1.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所创立,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解释人的本质;

而要解释人性,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作出完备的描述。

2.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

答:

①有关的知识经验。

(解决问题的能力受知识经验的影响,任何问题的解决是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前提的,知识经验不足常常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

)②问题情境,问题的呈现方式。

③定势与功能固着④原型启发。

⑤动机状态与情绪。

3.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为迁移而教 1、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3、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4、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能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②能较好适应现实环境③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⑤合理的行为⑥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及启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即“自我实现理论”。

基本观点:

①人有五种基本需要:

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后来又增加两种:

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②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

由低到高。

③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

④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

同一时期

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启示:

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①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

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进行理想主义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

②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

1)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和与批评。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3)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6.知识遗忘的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复习

特点: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从遗忘的速度上为先快后慢,从遗忘的内容上是先多后少,到一定时间遗忘不再发展,这一规律被称为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启示:

(一)及时复习;

(二)分散复习;

(三)反复阅读和尝试错误相结合;

(四)过度学习

7.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

①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性。

②高智力的人即可能有高的创造性,又可能有低的创造力。

③低创造性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可能低。

④高创造性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从这种关系表明,高智力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8.有效测验的基本要求:

较高的信度、较高的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

9.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育;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10.迁移的作用:

(一)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个稳定的整合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

(二)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用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11.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

(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三)认知技能与策略(四)定势的作用

12.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与自觉性;

2)自我评价能力增强,担仍有片面性,或高估自我或低估自我;

3)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具有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

13.人际交往发展阶段:

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感情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

14.教师的概念和社会角色:

概念: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社会角色:

1、知识的传授者;

2、家长代理人

3、朋友和知己;

4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5、榜样6、学生灵魂塑造者;

7、人际关系协调者;

8、心理健康维护者;

9、教育科学研究者

15完整教学过程环节和心理学作用

环节: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含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解、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以了解、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的。

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有助于了解学生,可以协调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有促进作用。

因此要把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16.教学反思内容与方法:

内容:

认知成分;

批判成分;

教师的陈述

方法:

1)课后备课;

2)反思日记;

3)详细描述;

4)实际讨论;

5)行动研究

17.认知策略和教学原则

认知策略:

主要有:

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等;

教学方法:

1)在进行认知策略学习的同时教授元认知;

2)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3)在积极主动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5)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三、论述题

1.教师如何影响学生:

1)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成绩和学习效率2)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强硬转段性、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班级社会风气、教学气氛、学生社会学习、态度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3)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4)教师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言传与身教

2.教师扮演角色与看法:

看法:

社会期待很高,树立学习榜样

3.学习动力不足与”低俗化”:

现象:

逃课、不严肃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相比读书工具化,历史原因“书中自有……”

原因:

诱因和内驱力(需要)两方面阐述。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交往内驱力。

方法:

1)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2)确立适度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训练3)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4)培养学生自尊心,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5)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引导:

因素:

1)心理发展尚未成熟2)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3)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4)社会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后现代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5)高校扩招造成师生比下降、学生生活、保障变化6)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差,不能适应新环境7)缺少心理卫生知识

建议:

1)开展长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3)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组队伍4)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5)

建立和完善学校学生心理教育咨询、援助体系。

5.自我意识的偏差与建议

偏差:

1)自我否定2)自我矛盾3)自我扩张4)自我萎缩5)极度自我中心

1)全面认识自我通过他人的认识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与他人的比较通过自我比较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2)积极悦纳自我3)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实现自我

6.学习动机及策略:

学习动机:

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称为内驱力,外部动力因素称为诱因。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7.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约2岁到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2)权威阶段,约6岁到8岁。

这一阶段儿童得到的生活几乎完全以服从外在权威为特征。

(3)相互对等阶段,约8岁到10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而看做是同伴间为了保证共同利益而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约11岁到12岁。

这一阶段是从对等的道德观念脱胎而来的。

当对等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考虑时,就会产生公正的观念,它反映了一种关心与同情人的道德关系。

皮亚杰关于品的发展的阶段认识贯穿着四个基本观点:

(1)从单纯的规则到具有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

(3)从约束的道德的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4)从他律到自律。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一)前习俗水平: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首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进行;

其次道德行为的选择受道德制约,第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教与学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既研究学生学的规律,也研究教师教的规律,但以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主。

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研究、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以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学习理论,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包括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

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

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

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

其次是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规律,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并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适当的教学事件,提高教学效率。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概况

①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19世纪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做好了准备。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同时还因为19世纪心理学本身的长足发展,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对学习心理学问题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问世,世人将该事件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标志。

1913-1914年,桑代克又将其扩充为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学大纲》,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体系,至此基本确立。

此后,西方教育心理学一百年来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

1)教育科学取向的教育心理学;

2)心理科学取向的教育心理学;

3)教育心理取向的教育心理学。

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显示出如下趋势:

1)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2)人们对学习活动中的复杂的认知过程极其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

3)更加关注学校教育及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以及校外教育中的学习问题。

4)作为学习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的研究受到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5)研究方法呈多元化趋向,强调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结合,同时注重研究方法的本土化。

3.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对待别人的人。

其中有几个基本观点:

①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②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③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

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⑤从他律到自律。

三个阶段:

1)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家对个体认知发展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理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斯机的心理发展理论。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0-11、12岁)和形成运算阶段(11、12岁后)。

由以上认知发展阶段可见,个体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从最初的反射性活动发展到有高度抽象逻辑能力的个体,从而具备了现实生活各方面的认知能力。

4.教学中如何理解运用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

①前苏联心理学家果维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张的重要作用,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到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在活动中,在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和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他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

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②该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设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其二,加血工作要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被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5.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①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一、创造性想像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聚合思维的特征:

求同,也称为求同思维。

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发现法(程序:

掌握学习课题→假设→确定假设→验证假设→发展、补充、修改和总结);

2)问题教育法(程序:

暗示→问题→假说→推理→验证);

3)大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多种主意)。

③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及其培养:

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肯定其积极价值。

6.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与中小学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①学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②学习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在:

1)大学生与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更多自习时间;

2)大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

3)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性质;

③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课余学习的比重加大;

④学习途径多样化。

7.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①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

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进行理想注意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

②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

1)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8.桑代克的学习规律:

桑代克是现代心理学之父,他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的三大规律: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

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者对刺激情景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强;

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练习律是指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大。

准备率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处于准备状态时,学习就会更有效。

桑代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

桑代克的联结论事教育心理学上第一个系统的学习理论,它以实验和事实为依据,揭示了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为以后教育心理学的学习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他用动物学习推及到人类学习,而且仅仅研究机械学习,有其局限性。

9.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注意过程,是指个体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它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

②保持过程,榜样行为引起人们的注意后,虽然榜样行为不再出现,但它仍能影响观察者,这是由于观察者对注意到得榜样行为保持的结果。

③动作复现过程,是个人对榜样行为的再现过程。

④动机过程,是指个体因表现所学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的过程。

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0.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认为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

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是有逻辑意义的;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

③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1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主要内容和教育意义

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即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拓宽了理论思路。

12.强化与惩罚的比较

①强化:

使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②惩罚:

使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减少的过程。

③强化的程式:

是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或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率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

刺激呈现

刺激消除

反应

增加

正强化

(呈现不愉快刺激)

负强化

(消除不愉快刺激)

降低

惩罚

(呈现不愉快)

(消除愉快刺激)

13.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

1985年出版的“学习条件与教学论”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分类:

①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

这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②智慧技能。

指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这是关于“怎么办”的能力,能运用语言和数字这良种基本的事物符号处理外界的信息。

③认知策略。

指运用符号对内调控的能力。

即个体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认知过程的能力。

它是学习如何学习。

既是学习的条件,自身又是学习的结果。

④动作技能。

指习得的,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操作动作能力。

⑤态度。

指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

解决“愿不愿”选择什么样的行为的问题。

14.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动机的成分有哪些?

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

①认知内驱力:

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是后天获得的。

它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内驱力。

②自我提高内驱力:

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这种需要日益显要,成为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外部动机。

③附属内驱力:

是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的一种需要。

也是一种外部学习动机。

具有三个条件:

1)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

2)学生从长者方面所博得的认可中将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

3)享受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得并保持长者的赞许,会使一个人的地位更确定更巩固。

它是很重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及其产生

动机的产生:

动机的产生一般是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基础和根本原因。

外在环境中的刺激成为行为的刺激。

①动机和需要。

个人行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个体有了某种需要时,体内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当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目标,需要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机了。

②动机的产生出了有机体的某种需要这一内部条件外,还常常需要一定得外部条件,即诱因。

即满足有机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外部刺激。

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1)发动学习行为;

2)确定学习目标;

3)维持和调整学习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