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复习大纲Word下载.docx
《医学心理学复习大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复习大纲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低或过高的愉快唤醒均不利于认知操作。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冲突
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P35
流体智力
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对新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
特征表现在对不熟悉的事物,能够根据信息作出准确的反应,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
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
晶体智力
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运用既有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去吸收新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的关系,受教育文化影响。
气质类型及其特点
类型
(1)多血质
(2)胆汁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特点
(1)灵活、机敏、反应迅速,容易适应新环境,又有较强耐受力;
注意不稳定,兴趣易转移,对事物认识不深入,易浅尝辄止
(2)精力充沛、耐受力强;
常粗枝大叶缺乏耐心
(3)具有耐心,有恒心,考虑问题细致周到;
反应比较迟钝,行动比较缓慢
(4)精力集中,观察敏锐,情绪稳定,谨慎细心;
信心不足,雄心不大,耐受力差,容易疲劳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
概念
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标准
①智力正常
②情绪良好
③人际和谐
④适应环境
⑤人格完整
如何维护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的心理健康
婴儿期
1)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2)增加母爱;
3)保证充足的睡眠;
4)促进运动与智力的发展;
5)增加游戏活动;
幼儿期
1)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
2)对幼儿的独立愿望因势利导;
3)玩耍与游戏;
4)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和过失;
5)父母言谈举止的表率作用;
儿童期
1)科学合理安排学习;
2)组织社会劳动;
3)培养开拓创造性思维;
4)注意情商的培养;
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如何维护青年期的心理健康
心理特征
1)认知能力趋于完善,词汇丰富、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趋于完善,富于幻想;
2)情绪感情丰富、强烈,但不稳定。
3)意志活动控制力日益增强;
4)人格逐渐成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人生观、道德观已形成;
维护
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
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
3)防止性的困扰;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掌握】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潜意识理论:
费洛伊德以一种“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将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并指出患者形成症状的病因主要存在于潜意识层面。
1意识是指那些在任何时刻都被知觉到的心理要素。
包括感觉系统所提供的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知觉以及各种情绪体验。
2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潜意识的内容包括本能的能量和被压抑的欲望,二这些带“性”色彩的本能力量和欲望由于为道德、现实和社会文明所不容,所以被压抑到潜意识领域中而得不到满足。
3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
包括所有当时意识不到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
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模式,这个结构模式包括三个功能上相关的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它位于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心理经验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潜意识的,包括了性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其作用主要是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是从自我发展出来的,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
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的概念与种类费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被感觉到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并伴有迫近危险生理反应。
1现实焦虑:
也称客观焦虑,它与恐惧关系很密切。
这种焦虑是指面对一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时所经历的一种没有特定指向的不愉快的情感。
2神经症性焦虑:
是指一种对未知的危险的担心。
这种情绪产生在自我那不,当本我的冲动进入到意识时,自我就会感到神经症性的焦虑。
道德性焦虑:
起源于自我和超越的冲突,也称超我焦虑。
通常在五六岁期间,超我建立之后,人们就可能体验都现实需要和超我的命令之间冲突引起的焦虑。
道德性焦虑也可因我们的行为与道德标准不一致而产生。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影响经典条件烦着的因素:
①非条件刺激(US)与条件刺激(CS)的性质:
超强的刺激,其效果越显著。
②US和CS之间的时间关系:
CS必须先于或同时与US发生。
③CS和US之间的一致性:
在每次试验中CS和US要同时展示。
④共同作用的次数:
随着CS和US共同配合的次数增多,条件反射增强。
⑤以前对CS的体验:
如果住体以前在没有非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已受过某种刺激,那么,当这种刺激与已个非条件刺激共同作用时,就不太可能成为条件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行为强化是指:
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
影响行为强化的因素:
1、直接性:
当刺激物在行为配合直接发生时,强化刺激效果更大;
2、一致性:
刺激与行为发生的一致性越大,强化效果越大;
3、已形成时间:
在刺激发生之前环境与个体的实际状态具有直接的关系;
4、结果特征:
强化刺激因人而异。
艾利斯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ABC情绪理论框架(事件、人们对时间的看法、事件的结果):
认为“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
A事件(accident);
B信念(beliefs),也称非理性信念,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这件事发生后,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
【熟悉】
1、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2、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运动再重现过程4、动机确立过程
【了解】
1、人本主义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观
第五章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的概念和方法
心理评估时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你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方法
1)观察法:
是通过对被评估者的行为表现直接或间接的观察或观测而进行心理评估的一种方法。
2)会谈法:
其基本形式是主试者与被评估者面谈的语言交流,也是心理评估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3)调查法:
调查的含义是当有些资料不可能从当事人那里获得时,就要从相关的人或材料那里得到。
因此,调查法是一种间接地,迂回的方式。
4)心理测验法以及临床评定量表:
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的目标及内容
目标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目标是减少测量误差,使测量结果可靠有效。
内容
1)在测验的编制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套标准的程序建立测验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固定实施方法;
2)所编制的测验需要具备心理测量学的技术指标,并且达到一定标准;
3)测验实施过程中施测人员要严格按照测验的操作规程执行。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内容及概念)
技术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及常模等。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它反映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它反映工具的有效性、正确性。
常模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1)标准化原则:
因为心理测验是一种数量化手段,因此标准化原则必须坚持。
测量应采用公认的标准化工具,施测方法要严格根据测验指导手册的规定执行,这是提高测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的可靠保证。
2)保密原则:
是心理测验的一条伦理道德标准。
也是对受试者测验结果的保护。
3)客观性原则心理测验的结果只是测出来的东西,所以对结果作出评价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也是对结果的解释要符合受试者的实际情况。
熟悉常用智商的概念及智力水平的分级
智商
智力的量化单位,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智力水平的分级
天才:
IQ值145~160极超常:
IQ值130~145超长:
IQ值115~130平常:
IQ值85~115边界:
70~85轻度智力低下:
55~70中度智力低下:
40~55重度智力低下:
25~40极重度智力低下:
小于25
熟悉常用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常用智力测验:
1.韦氏成人智力量表2.斯坦福比奈量表3.考夫曼儿童能力成套测验
常用人格测验:
问卷法(包括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问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卡特尔人格测验),投射法(洛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作业法。
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
1.确定评估目的:
先确定来访者或提出评估要求的首要问题,进而确定评估目的。
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
详细了解被评估者的当前心理问题;
问题的起因发展;
影响因素;
早年经历、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
3.了解特殊问题:
深入了解和评估问题、重点问题。
4.结果描述与报告:
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资料,写出评估报告、作出结论,并解释,以确定下一步的目标。
掌握SCL-90,SDS、SAS的使用
SCL-90:
90项症状自评量表测查10个心理症因子:
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和精神质,以及附加因子
SCL-90的具体指标有:
1、总分:
将所有项目评分相加,即得到的总分;
2、阳性项目数:
大于等于2的项目数;
3、因子数:
将各个因子的项目评分相加得因子粗分,再将因子粗分除以因子项目数,即得到因子分。
抑郁自评表(SDS)
量表包含20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方式,该量表使用方法简便,能相当直观的反映病人抑郁的主观感受及严重程度
焦虑自评表(SAS)
由20个与焦虑症状有关的项目组成。
用于反映有无焦虑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第六章心理应激
【掌握】
心理应激的主要内涵
应激的概念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映的过程。
应激模型的基本内容
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法则(特征)包括
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过程模型
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
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应激源的概念、分类和生活变化单位
应激源的概念
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通常是指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刺激物。
按应激源性质:
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按生活事件的现象学:
工作事件、家庭事件、人际关系事件、经济事件、社会和环境事件、个人健康事件、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事件、喜庆事件;
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
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
按生活事件的主观和客观属性:
客观事件、主观事件。
应激的心理反应
1)情绪性应激反应;
2)认知性应激反应;
3)行为性应激反应。
应激的心理中介机制
1)认知评价;
2)应对方式;
3)社会支持系统;
4)个性特征。
应激的医学后果:
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1>
概述:
急性应激障碍指遭遇强烈的精神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起病,出现短暂应激反应,大多历时短暂。
ASD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特点为分离、再现、回避和过度警觉。
ASD的发生不仅与患者经历的生活事件有关,还与人格特征、认识评价(包括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及智力水平)、社会支持有关。
2>
症状特点:
1)核心症状:
创伤性重现体验、回避与麻木、高度警觉状态。
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详细症状描述见创伤后应激障碍章节;
2)分离症状:
是ASD常见症状,表现为麻木、情感反应迟钝,意识清晰度下降、不真实感、分离性遗忘、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
3)一般表现:
早期表现为茫然状态,病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意识清晰度下降、意识范围缩小、注意力狭隘,可出现定向力障碍;
4)精神病症状:
表现为激越、兴奋话多或无目的漫游,严重时出现思维联想松弛、片段的幻觉、妄想,或出现木僵状态,情绪障碍中可表现为焦虑。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指个体收到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无助、恐惧、焦虑或厌恶等心理反应,长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通常延迟在事发1个月后,有些则在创伤后数月至数年延迟发作。
PTSD最初被认为是战争创伤所引起的,现在已经扩展至更多的生活事件如暴力、性侵犯虐待、重大交通事故,以及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PTSD的症状特点:
1)反复体验:
不需刺激和相关发物,PTSD患者即可再次生动体验创伤情境,表现在意识中创伤性事件反复闯入性,伴随着痛苦记忆,被称为侵入性回忆或闪回。
2)回避与情感麻木:
这是PTSD的核心症状,个体试图在生理与情感上远离伤痛。
3)过度警觉:
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早期此症状最为普遍,个体出现过分警觉、易激惹或易怒、惊跳反应、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4)症状常在创伤事件后数日至数月发病,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1、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分类
2、一般适应综合征的概念及其分期
3、应激的生理反应
4、应激管理的切入点
1)针对应激刺激的管理;
2)针对认知评价的管理;
3)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
4)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
5)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
6)针对应激反应的管理。
1、个性与应激因素的关系
2、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第七章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概念
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治疗效果好。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诊断
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显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
治疗原则
1)心理干预目标2)心、身同治原则
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的心理社会因素与干预对策
高血压:
心理社会因素:
1)不良行为因素2)童年应激3)负性情绪4)慢性应激5)人格特征6)精神障碍
干预对策:
1)松弛训练2)运动疗法3)对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积极治疗4)改变生活习惯5)生物反馈
冠心病:
1)A型行为模式;
2)生活事件;
3)冠心病与负面情绪;
4)不良的健康行为。
1)患者教育2)危险行为的矫正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4)焦虑抑部的治疗
肿瘤:
(P136)
影响因素
1)诊断恶性肿瘤后对患者的应激反应
2)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症状
3)人际关系矛盾
4)酒和药物滥用
5)躯体症状如疼痛,乏力,日常功能障碍,淋巴水肿导致的痛苦
6)特殊治疗导致的痛苦
1)所有肿瘤患者均有权得到将他们的疾病,心理,社会支持,功能康复作为治疗的目标。
2)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切实贯彻患者,家属,照料者为中心的理念。
3)在肿瘤治疗全过程中要贯彻患者心理社会的安宁获得优先考量。
4)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隐私需要得到有效保护
5)所有参加治疗的医师都应该遵循心理肿瘤学模式的照料,并且为之做出努力,同时影响其他照料者。
6)患者在此阶段常常经历多种治疗,医师需要对这些治疗进行有效的整合。
7)鼓励在这个领域工作的医师发展行之有效的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并评价患者的心理社会状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甄别会给患者导致不良应激的因素并尽量避免。
8)在此领域工作的医师需要进行如何进行心理社会支持的训练。
9)在心理社会照料中要将有循证证据的方法和策略提供给患者及其家属。
10)肿瘤患者要有机会参与到提高肿瘤治疗和照顾的服务中,并为提高服务作出努力。
11)与文化相关的治疗方法在肿瘤患者心理社会照料中应该纳入,但应包括临床监管,干预有效性的临床评估,建立服务目标和服务操作标准。
12)在精神科医师会诊的支持下,积极对患者相关的精神症状进行药物治疗。
1、心与身的关系
2、心身疾病的分类
3、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1、影响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八章异常心理
异常心理概念
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
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其既反映为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区分点、区分原则和判断标准
区分点
把某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与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进行比较,以及与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从而判断此人有无心理异常,以及心理异常的程度如何。
(1)出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时
(2)呈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时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时
(4)影响他人的社会生活时
区分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判断标准
(1)内省经验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客观检查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焦虑障碍的含义、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躯体形式障碍的概念
焦虑障碍的含义
是指没有明确的致焦虑因素,或者是刺激和反应不对称,反应严重或持续的焦虑反应。
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
(1)情绪低落
(2)兴趣缺失
(3)精力减退
躯体形式障碍的概念
是一类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人格障碍概念与表现、睡眠障碍和进食障碍的概念、自杀的基本线索
人格障碍概念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表现
1)偏执性人格障碍
猜疑和偏执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
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
求;
2)分裂样人格障碍
观念、行为、外貌奇特、情感淡漠、人际关系缺陷
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
2.表情呆板,情感冷漠。
3.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4.缺乏愉快感。
5.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
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②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③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三缺乏:
责任感、羞耻感、内疚感
4)冲动性人格障碍
情感爆发、行为冲动
1.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明显受损;
2.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3.不稳定的和反复无常的心境;
4.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包括性欲望)的紊乱和不确定;
缺乏目的性、缺乏计划性、缺乏预见性
5)癔症性人格障碍
过分感情用事、言行夸张、吸引他人注意、暗示性高
①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
感;
②肤浅和易变的情感;
③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
④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6)强迫性人格障碍
过分谨小慎微、过分严格要求、完美主义、内心不安全感
①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②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③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7)焦虑性人格障碍
懦弱胆怯、自卑、不安全感、对负性评价过于敏感、具回避倾向
①一贯的自我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②对遭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
③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欢迎;
8)依赖性人格障碍
缺乏自信、怕人遗弃、难以独立、深感孤独无助、意志薄弱、回避责任、从属依附他人
①要求或让他人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担责任;
②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地服从他人的意志;
③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
9)自恋型人格障碍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睡眠障碍概念
既是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