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总结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2429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总结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总结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总结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总结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总结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总结全Word格式.docx

《高中地理总结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总结全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总结全Word格式.docx

13、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低增长阶段的“高高低”模式和“三低”模式区别是:

前者自然增长率低是应为死亡率高造成的,后者自然增长率低是因为出生率低造成的。

**14、人口年龄结构问题:

(1)人口老龄化影响:

人口后备资源不足、劳动力缺乏、青壮年养老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等措施:

鼓励生育、鼓励移民

(2)青少年儿童比重大影响:

导致人均资源减少,环境质量下降,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等措施: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1、判断人口迁移三要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时间一年以上,定居地发生改变

2、按照迁移范围: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路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4、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如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日本等过居民向国外移民等

5、二战前(新大陆发现后)人口的迁移流向:

旧大陆(欧洲、亚洲、非洲)迁向新大陆(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已开发地区迁向未开发地区

二战后: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的迁移流向:

发展中国家迁向发达国家(欧洲、北美、大洋洲),贫穷地区迁向富裕地区

6、国际人口流向发生转变的大洲欧洲、拉丁美洲

7、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

①主要形式为劳务输出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8、二战后,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中东地区

9、经济发达国家以哪些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才?

优厚的经济待遇、良好的科研条件以及便捷的移民手段吸引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人才

10、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1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那些(试举例、学会判断)?

其他因素包括?

经济因素(迁往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社会文化因素(外出求学、宗教(印巴分治)、种族)、生态环境因素(水灾、旱灾)、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迫害、战争)、其他因素:

(心理、年龄、性别、家庭和婚姻)

**12、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内地和边疆形式——有组织的。

目的——开发内地与边疆资源,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

**1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人口流向——由乡村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迁向发达地区,由内陆迁向沿海。

形式——自发迁移目的——务工经商

原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②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③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尤其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

规模——频率高、规模大

**1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利、弊)

迁入地:

提供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供需矛盾,有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但如果迁入人口过多、过快也会对城市环境、社会秩序、基础设施带来压力。

迁出地:

加强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方面的联系;

缓解迁出地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当地环境;

但也造成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那些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

2、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其中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重要因素。

水资源已成为决定越来越多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估算环境承载力最广泛的方法是土地资源或提供的粮食生产

3、

(1)环境承载力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

合理人口容量从人口“发展”角度考虑;

(2)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界值,(3)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4、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气候、地形、土壤、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地域开放程度,其中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负相关,其余正相关。

5、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相对确定性(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不确定性(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

6、如何提高一个地区人口容量?

改善环境,提高技术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本地的地域开放程度

7、知道悲观论、乐观论、介于悲观与乐观之间

8世界环境承载力是110亿,人口合理容量60亿;

中国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口合理容量8-9亿

9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工业、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农药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引起生态破坏

10我国针对人多地少矛盾采取的耕地政策: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1、学会读图

**12、日本人口资源少,但合理人口容量大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科技水平高,能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日本对外开放程度高,可利用国外资源养活本国的人口。

**13、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远小于东南地区,主要原因是?

东南地区:

①气候湿润、淡水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域开放程度高;

③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高。

西北地区:

气候干旱,缺少淡水;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环境相对闭塞;

经济欠发达,科技水平落后。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1功能区的概念?

功能区的特征?

(1)城市中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

(2)1呈现出连片分布2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界线3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2、商业区的位置:

城市中心区或中心区附近-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1、由商业街和大商场组成。

(点状或线状分布)2、交通便捷。

3、土地利用集约(土地地价高)4、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

3、商业区与CBD区别:

点状线状与片状区别;

CBD突出服务,商业区突出商业活动;

中小城市一般没有CBD

4、为什么在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

城市中心往往是大部分交通干线的汇合处,交通便捷,可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所售商品的等级也往往是最高的。

5、城市中最普遍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区,一般占城市空间的40%到60%。

要求自然环境好、人口素质高的功能区是文化区,人口昼夜差异最大,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功能区是中心商务区

6、工业区位于城市边缘的原因?

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7、卫星城建设的目的、位置、结果?

目的:

疏散城区过密的人口和工业位置:

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

结果:

使一些职工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发生分离(钟摆式)。

8、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成因?

(会举例说明)

历史原因:

继承、保护、改变(土地利用)

经济原因:

距离城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

社会原因(影响住宅分化):

由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种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

行政原因:

行政干预有可能促进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分化,

影响城市地域经济、社会等原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城市的地域结构也是不断变化的。

武清区杨村镇七街反映了社会因素;

上海市中心商务区发展体现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历史因素,北京故宫早期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现在则是文化游览区历史因素;

开发区的建设政治因素

9、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经济活动的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土地租金的高低取决于: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判断abc分别属于社么功能区,判断依据是?

一般城市中心土地价格昂贵,向外土地价格降低,商业区付租能力较强,布局在城市中心,工业区和住宅区承担不起昂贵的价格,商业区外围依次为住宅区、工业区。

10、我国按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多少将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

11、城市的大小,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表达方法。

一般以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12、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吗?

举例说明?

不成正比。

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服务功能就越强,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的种类越多,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但这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的服务功能大小或强弱成正比。

有些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某一方面功能很强,服务范围远远超出了所在城市,例如桂林——旅游城市,服务功能远远超过了同等规模的非旅游城市。

第二节城市化

1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是城市

2衡量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分别是什么?

城市规模判断指标:

城市人口数量(规模)城市化水平判断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的概念、具体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人口集中过程——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地域的转化过程——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出现了巨大城市带

5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接近41%,一般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经济的发展水平

6、20世纪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发达国家。

到2000年,两者之比接近2:

1。

可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7、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何不同?

(五点区别)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放慢,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进行,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

8、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优先于工业化的原因?

(脱节的原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劳动力过剩

9、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于发达国家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经济缓慢发展,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10、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二者区别、将带来的利与弊,解决的措施?

原因:

市中心地价上涨,环境的污染,农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代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二者区别:

逆城市化是城市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迁向更远的农村和小乡镇

利与弊:

消除了制约城市发展的桎梏,给自身带来了发展希望(利)

使大城市中心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和经济萧条、衰败等现象(弊)

解决办法:

实施城市复兴计划,实现市中心人口的再次增长(即再城市化)

11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论,即由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

12特大城市迅速发展表现为:

特大城市的数量增多;

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13、出现了著名的6个城市带名称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北美五大湖城市带;

日本东海岸城市带;

英国南部城市带;

欧洲西部城市带;

中国长江三角洲

共同特征:

地理位置:

中纬度地带;

自然条件:

平原地带;

政治经济:

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带空间分布—呈带状延伸扩展

**1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

控制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如建绿化带)

第三节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概念:

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特点:

①内容:

物质的:

建筑、服饰、艺术作品非物质的:

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

②地域性:

可以是单要素的、多要素的;

地域范围可大可小③综合性:

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④状态:

相对稳定性和不断发展变化性

2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

3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三个方面

4美国、欧洲、中国的建筑空间布局有什么不同之处?

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

发展历史短暂;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以广场、大教堂为中心;

中国封建社会以皇权为中心。

5中西方的园林有何不同?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

而美国绝少围墙

中国园林内向性和封闭性——讲究含蓄,显而不漏,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西方园林则外向性和开放性——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6中西方建筑风格方面有何不同?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亭、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的不同。

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也明显的不同。

7以白宫和国会大厦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汇处为城市中心体现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

8为什么说城市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举例说明。

①回族的帽子。

②在洪涝威胁的地区的人们学会了建造高地基房屋,即使搬迁到不受洪涝威胁的地方,他们还会继续兴建高地基房屋,因为这种风格已经成为建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了,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9黄土高原、江南水乡、内蒙古草原、云南傣族竹楼的典型居住环境分别是什么?

分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黄土高原:

窑洞气候冬寒夏热、温差较大、降水较少,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西北地区):

平顶房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

江南水乡:

尖顶房、坡度大、房檐长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内蒙古草原:

蒙古包冬春季多大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温热而短暂

云南傣族竹楼:

其建筑特点是为了适应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高脚”形式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防潮、防虫、凉爽通风;

建筑材料以竹木为主,是便于就地取材。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

**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农业技术、地价、劳动力。

2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发展最重要的自然因素是气候,

热量:

地球表面温度带使农作物分布有地带性特征。

橡胶生长在热带水分:

南稻北麦

3农作物所需营养来源于土壤。

东南丘陵盛产茶叶——酸性土壤;

黑龙江大豆——肥沃黑土;

甜菜——华北盐碱地

4、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地带,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

丘陵可开展梯田和立体农业

5、水源:

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决定性因素。

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如西北内陆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

6、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市场

城郊的花卉、乳牛、蔬菜,即靠近市场在农业区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

7、哪些农产品更需要快捷的交通运输?

容易腐烂变质的产品

使农业生产基地和市场在地域上扩展的条件是?

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和广泛使用

8政策是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举例政策对农业影响:

20世纪90年代,德国通过补贴推广向日葵的种植,以提高食用油产量。

短短两年之内,向日葵种植面积显著扩大,大片黄色的向日葵田成为德国农村的特色景观。

9、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优良品种的培育——扩大作物的种植范围,机械化耕作——提高生产效率,化肥的广泛使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

10农民为什么要经常注意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对于一个地区来讲,一定时期内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变化不大,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则经常变化。

因此,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经常注意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

11农业投入有?

作用是什么?

投入:

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技术

作用:

一方面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又改变着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

类型

分布分布规律

生产特点

环境问题

原始迁移农业

热带雨林区(贫穷、落后,非洲、南美洲及太平洋岛屿)

不断迁移、刀耕火种

森林资源减少,退化,生态平衡失调

传统早作谷物农业

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亚热带干旱的土地

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依靠传统经验

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低洼地区土地盐渍化严重

现代混合农业

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发达国家或地区)

以营利性为目的,重视规模效益、机械化程度高

**12现代混合农业生产优势===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优势:

A、互惠互利的良性生态系统B、有效的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农业活动C、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现代混合农业生产优势(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绵羊业”为例)

互惠互利的:

谷物可以做牲畜的饲料;

羊粪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时间上是互补的:

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经济收入稳定:

如果小麦收入不好还有绵羊收入可以补偿

1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乱砍滥伐——森林草原退化;

过渡垦殖、过渡放牧——土壤沙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农药的大量使用——影响生态系统

图题中农业区位选择主要考虑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举例说明)

农业类型的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

乳牛>

塘鱼>

果园>

蔬菜>

粮棉

地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用地面积

粮棉生产所需土地面积大。

地形起伏

平原:

种植业山地丘陵:

用材林、经济林木业、畜牧业

工业区位

**1影响工业的主要因素有?

布局的区位?

布局理由?

举例

原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成本和素质、环境条件其他因素(工业惯性、动力、政策、集聚因素、)

原料——制糖厂、水果罐头厂、水产品加工厂、鞍钢

市场——印刷厂、啤酒厂、玻璃厂、家具制造厂、部分食品厂、石油化工、面粉厂、宝钢、船舶制造

劳动力素质——精密仪器厂、集成电路、卫星、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高级纺织品

劳动力成本——服装厂、电子装配、制伞(包、鞋)厂

动力——炼铝厂、有色金属的冶炼

集聚因素:

钢铁厂、机械厂布局在一起。

个人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福建沿海吸引华侨投资

选择原料地的原因: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选择市场的原因: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2、现代便捷、多样的运输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运输费用,使原来布局在原料产地的工业部门发生变化。

中国和日本沿海的钢铁工业由于便捷的海上运输,进口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石,布局趋于沿海

如石化工业由于管道运输条件发达,布局趋于市场

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向国际市场,多布局在航空运输发达的位置。

有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不再是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3、鞍钢:

接近原料产地,对自然因素依赖大,也接近市场。

宝钢:

接近消费市场,受交通条件影响大。

**4、水污染严重的工业: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放在河流下游。

(炼油厂、化工厂、造纸厂、印染厂、电镀厂、皮革厂)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

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或与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的郊外

(化工厂、炼油厂、水泥厂、酿造厂、发电厂、钢铁厂)

固体废气物污染严重工业: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钢铁厂、水泥厂)

5、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6、工业联系种类?

前一道工序与后一道工序之间的联系,;

如服装生产零部件生产与组装厂之间的联系(总厂与分厂的关系)如汽车生产;

有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的生产存在“上下游”的关系,如钢铁联合企业

7、工业集聚的意义:

节约运费减少劳动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等,从而降低基本生产费用,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8、我国工业集聚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利用廉价劳动力(服装、鞋帽、雨伞、箱包等);

利用交通枢纽(港口、铁路枢纽);

利用资源;

利用能源(水电、火电站附近)

9、世界主要工业区分布:

欧洲西部工业区(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高度发达。

北美工业区(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日本工业区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缓慢,核工业、宇航工业发达。

世界主要工业区分布的共同特点多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势平坦、沿海的港口城市。

10、辽中南工业区(我国重工业基地):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市场广阔

11、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区位选择:

科技雄厚、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

12、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消耗大量的资源,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

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节地域联系

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2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

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多

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从门口到门口,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

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运量最大,投资最少,成本低,运费最低

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受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受自然条件影响也较大

管道运输

连续性强,平稳安全,运量很大

运具和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