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校长的困惑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个小学校长的困惑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小学校长的困惑与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人的个体发展,还是整个民族的和谐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开始进入教育领域。
关注个体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等提法喧嚣尘上,美国“自由、民主、平等”的文化理念,被有些人当作偶像来追捧,有的学校不顾教育规律,竟然提出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话、可以喝水、可以下桌走动等主张。
如何对待“以人为本”的思想?
是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思想,还是当作一种教育思想,这不是一个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的方针、路线问题。
首先,美国“人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其国家历史、地理位置、民族结构分不开的,这种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特殊性的,未必就一定带有普遍性。
人们追捧美国原因是因为它的经济奇迹,美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其偶然性的,是利用两次世界大战而发展起来的,未必就是文化思想的结果。
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思想文化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证明,也就是说,“自由、民主、平等”的人本思想,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美国社会自身并不能证明什么。
其次,人本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是有选择性的,它对于单一民族的国家,其危害是不大的,对于多民族的国家,不但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而是民族精神的消溶剂。
就英、德、法、日等国家来看,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完全接受美国的“人本文化”,另一方面,虽然有的国家有少数民族,但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伤害并不大。
但对于多民族国家,人本文化的影响就非常值得人警惕。
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家的悲剧,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这些国家迷信了“人本思想”,盲目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结果在一夜之间撕裂了社会,分裂了族群,肢解了国家,激化了矛盾,引发了战争,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和民族的衰落。
其三,中华文明是倡导以民为本的,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讲民族大义,讲中庸,讲和谐,追求集体利益至上,而人本思想恰恰相反,倡导个人主义至上,鼓励人们追求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讲竞争,讲个人发展,把弱肉强食当作社会发展的内驱力。
个体发展就一定带来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吗?
这个问题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已经有了无数次的证明,个人私欲的膨胀之日,就是国家动荡之时。
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的“人本思想”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冲击和否定,对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美国人讲究“人本”也好,推崇“民主”也罢,凭美国这么一个“人本”立国,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卖力的在全世界推销他自己的“好东西”?
如果美国人讲求人人平等,为什么在高科技方面和贸易方面层层设卡?
如此浅显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有些教育工作者却不明白,还在那里拼命的提倡培养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
个性是什么?
张扬个性的背后是不是美国人谈的人权?
是不是美国人要的“人本”思想?
是不是美国人千方百计要卖给我们的“民主、自由、平等”?
我们决不反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差异。
这样的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仁、义、礼、智、信的具体体现,决不是什么美国或西方的东西。
三、缘木求鱼:
国民素质是教育的结果吗?
习惯是教育问题,还是经济基础、社会环境问题?
随着国门的打开,国人与外界交流越来越广泛,中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开始引人注目,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等等,这些问题是教育的结果吗?
中国是一个历史农业大国,80%以上人口前三代都是农民,一个天天与黄土粪便打交道的人,养成随地吐痰的习惯不是很必然的事情吗?
与学校教育有直接关系吗?
如果他一出生就在一个铺满地毯的环境中长大,即使没有人教育他,还会有随地吐痰的习惯?
农民在田间劳动,在大草原上放牧,隔着山梁说话,声音小了能行吗?
形成的高门大嗓子一下子就能改变吗?
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工业国家,移民到美国去的人,没有几个是农民。
即使在美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也是机械化作业,生活、居住环境也远远高于中国农民,他们已经是市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中美国民之间没有多少可比性。
国民素质并不是教育的的结果,而是社会环境发展的结果。
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和崛起,国民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他们正处在由农民到市民再到公民的发展变化之中。
就学校教育而言,不是实行什么美国式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教育如何适应国情,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国家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迈进的过程中,考虑如何把农民转化为市民,进而培养成合格的公民,才是学校教育的正途。
四、谁主沉浮。
谁来主导教育?
家长?
媒体?
作为一个小学校长,工作中总有一种感觉,有一只黑手在左右着学校教育,在不断化解学校教育的效果,5+2=0的说法,比较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
现在的校长和教师,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只能做他人操作的木偶,被一些教育之外的东西牵来扯去,甚至是被反教育的东西所干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环境不断恶化,社会和家长变得越来越不宽容,一方面,把教师当作万能的上帝,不允许有半点儿的缺失,另一方面,自己又做着学校、教师的上帝,站在教育门槛之外不断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搞得人无所适从。
一方面学生要有个好成绩,另一方面不能增加学习时间;
一方面家庭、社会带给学生好多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又不准学校、教师有惩戒教育;
一方面期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成为天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应成为上帝。
现在课堂教学有一种倾向,从教学手段到教学评价都在强化学生的快乐体验,说什么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性最终显现的标志是:
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学习主动性的确立。
课堂上学生说得多、动得多、问得多,都不能理解为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主要看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与形成。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过程中有点枯燥和机械是难免的,学习毕竟不是娱乐、不是游戏,快乐学习只是一种理想,是相对而言的,绝不是一种教学标准。
学习是今后劳动生产的基础,是劳动的一部分,学生理应吃点苦。
忍受寂寞、不怕枯燥,本身就是教育的内容。
上帝不需要教育,也是无人敢教育的。
一旦学生成了上帝,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基本的功能和作用。
孩子最初是没有是非观念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定的惩戒,就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更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惩戒虽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但也应是必要手段。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非观念的确立、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无法靠法律手段来完成的,惩戒既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一种教育经验,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教育现象:
如果一个小孩不知暖瓶的危险,总喜欢去摸一摸,动一动,聪明的母亲就会拉着他去瓶口烫一下,让他知道暖瓶是摸不得的。
农村的父母怕孩子溺水,在他偷着下水后,总要狠狠地教训他一次,让他知道这件事是危险的,是不允许的。
即使是西方的教育也不完全摒弃惩戒。
由于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地位的错误解读,我们的教育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牵制。
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今天的教师是绝对不能使用的,现在的教育已不再是完整的教育,如果学生再成为上帝,那教育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现在的学生更需要教育。
现在的学生已不同于20年前的学生,物质条件的优裕,使他们身上缺少了许多应有的良好习惯和品质,现在的社会环境,更不同于20年前的教育大环境,黄赌毒等封建沉渣的泛起,西方不良观念的冲击,各种信息、技术的刺激和诱惑,使今天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随着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增多,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而家庭教育却表现的越来越情感化、非理性化,20年前家长对教育是宽容的、配合的,如果孩子在学校做错事,挨了老师的批评或惩罚,家长知道后,多数是更加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今天的部分家长恰恰相反,对孩子越来越娇惯、放纵,对教师、学校越来越苛刻。
面对社会人文环境的不断恶化,家庭教育的弱化,教育的功能只能加强,而不是一味迁就,一味的迎合世俗,把学生当成不需要教育、没人敢教育的上帝。
五、鞭打芦花:
谁该为学校乱收费买单?
是学校乱收收费,还是地方政府不作为?
改革开放二十年,科教兴国的旗帜越举越高,口号越喊越响,教育的地位也相应提高。
最近,教育却又成了社会的大热点,成了与官员腐败、环境污染并列的最让百姓痛恨的三大问题之一。
原因说是学校乱收费。
学校为什么要乱收费呢?
本是一个连小学生都不难回答的问题,从家长到社会,从媒体到官员,却一边倒地指责教育,没有人能站出来为学校说几句公道话。
如果不顾社会责任和个人良知,一味为尊者讳,为当权者寻找推卸责任的种种借口,能真正解决教育问题吗?
从社会现实看来,造成教育乱收费的根本原因是校长教师腐败了,还是政府不作为?
!
1995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平均比重是5。
2%。
高收入国家是5。
5%,中等收入国家是5。
2%,中低等收入国家是4。
6%,低收入国家是3。
6%,尼日利亚1980年是6。
1%,而中国仅占2。
46%。
2005年6月8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内蒙古教育经费拨付情况的调查,不少县市区是零拨付。
中国仅仅是内蒙古一个省份有零拨付现象吗?
恐怕有的地区不只是零拨付,还存在向教育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
那些在乱收费浪潮中触礁的校长们是为什么呢?
是为了校长个人的自身利益,还是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长远发展?
如果一个人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民族的教育大业,不惜身败名裂而义无反顾地去踩踏高压线,这种献身精神不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少而值得提倡吗?
为什么这样的人却成了过街老鼠,甚至是民族罪人了呢?
六、买椟还珠:
英语课程为谁开?
是学习吸纳西方的文化,还是学习西方的语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国际通行语言的英语被人们所重视,这是一种必然,但怎样重视?
重视什么?
重视到什么程度?
把英语放在母语教学的什么位置?
这就非常值得深入思考了。
首先,国家开设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国际交流还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
是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建设?
还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推动劳务输出?
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还是为了培养高精尖人才?
学英语说是提高民族素质有点牵强,说是为了加强国际交流也显荒诞,现在城市小学以上都在实行双语教学,农村小学四年级以上也都已开设英语课,全国80%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其中60%以上的学生将来要回村务农或者进厂务工,能进合资企业的不到10%,即使到合资企业当工人,学没学英语也不是什么关键问题,那么国家投入那么多的人、财资源开设英语课程,到底是为了什么?
英语在那些80%以上的学生生活和人生中,到底有多少实际价值?
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
培养高端人才、学习先进技术,只有全民学英语这一条路吗?
有没有可以替代的办法?
其次,现在一些幼儿园也开设英语,高考、中考更加重视,已经把英语付于同语文和教学一样的地位。
这样的教学地位,这样大的教学投入,占去这么多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与其在民族复兴、经济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价值和贡献成比例吗?
教育应不应该有成本问题?
其三,与全国英语热、考级热相对照的是母语的衰落。
现在一些大学生写论文,逻辑不通、错字连篇、成语混用,甚至有些综合类大学文史系学生的汉语模底考试合格率不到50%。
面对母语教学如此令人沮丧的现实,教育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
如果再这样走下去,100年、500年以后,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吗?
教育的功能就是传承文明的呀!
怎能成为民族文化的掘墓人?
七、拔苗助长:
创新能力能培养吗?
创新能力的背后是教育原因,还是经济基础原因?
现在中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空气,看问题不是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大思考,而是简单比较,简单推理,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一步步把中国教育推向了死胡同。
改革开放后,国人看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各行各业都在拼命追赶,教育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追赶英美的行列之中,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可在改革的声浪背后,有多少冷静的思考、辩证的分析和战略的谋划?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落后了,落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是来自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
是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落后了?
还是我们的教育基础、教育制度、评价方法、用人观念落后了?
是教育自身改革不够?
还是政府和国民对教育重视不够?
有人把中国企业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不足,说成是教育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与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吗?
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与国外几十年的差距,能在几年间就赶上吗?
就教育规律来看,任何技术上的创新,都要经过学习模仿这一过程,难道中国企业就可以超越这一阶段直接进入创新?
西方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阻塞了我们的学习渠道,也延缓了我们的学习过程,这些责任也要由学校教育来承担吗?
有人把中国没人获得诺贝尔奖作为教育没有创新能力的依据,诺贝尔奖与创新能力有关吗?
这是教育创新问题还是经济基础问题?
我们有美国教育的经济基础吗?
我们学生实验能力差、创新能力差全部是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原因吗?
有没有实验设备、实验条件的原因?
如果我们有美国的教育条件、就业机会、社会福利,我们的教育还会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吗?
有没有民族歧视问题?
有没有民族背景文化问题?
再说,诺贝尔奖就真的那麽重要?
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诺贝尔奖重要还是两弹一星重要?
中国经济二十年的快速增长,里面有没有创新?
神州五号上天算不算创新?
什麽是创新?
完全西化是创新?
教材改来改去是创新?
各种提法口号层出不穷就是创新?
军事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这样的推理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教育的竞争是教育方式、方法的竞争,还是教育投入的竞争?
如果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民的正确认识,而是一味强调教育内部改来改去,会不会东施效颦,最后把我国教育仅有的一点优势也给改掉?
八、本末倒置: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什么?
是教材问题,还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现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第一批课程改革试验区已经实施了五年,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
解决了多少教育问题?
最终会是一个什么结局?
课程改革在我校也开展了两年,虽然也参加了几次省一级的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但至今也没有弄明白课程改革的真正原因。
新课程改革所针对的教育观念,课业负担等问题,其实质还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问题,与教材几乎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养不高,什么样的课程和教材也无法解决教育效率问题。
这次课改的重点首先放在了教材上,课改年级都改变了过去的教材。
教材问题在教育中真得那么严重吗?
教材是什么?
狭义上讲是课堂教与学的材料、例子;
广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媒介和工具。
是工具重要还是使用工具的人重要?
农村小学教师很多还是民师转正的教师,这些教师有两个特点,一是起点低,底子薄;
二是年龄大,负担重。
换教材后对他们来说是什么结果呢?
新教材对教师有一个适应问题,那么对学生呢?
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农村一年级学生、山村学生,你让他在插图上数几只海鸥,就一定比数小木棒好吗?
如果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素质不从根本上得以提升,用什麽样的教材也都会教变味。
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高,其实质又是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教育不从体制和机制上找原因,而是在教师和教材这些枝节问题上绕圈子,什么样的改革也都是雨过地皮湿,不会有什么真效果。
九、竹篮打水:
教育改革的成果是什么?
基础知识优势的滑坡和学生体能的下降有谁来负责?
基础知识优势是否在消失?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知识教育方面,是占绝对优势的,素质教育搞了这些年,我们的优势是得到加强了,还是正在削弱?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时多了,还是少了?
原有的问题是解决了,还是越来越严重了?
文革结束后,面对当时的国家和教育现状,全国掀起学习知识的热潮,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被广泛认可,回头看去,对知识的重视确实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使知识和知识分子有了应有的地位。
近30年过去了,学生的知识面确实比以前宽了,这是教育的结果,还是社会、技术发展的结果?
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学生掌握的多了,还是少了?
现在美国人、英国人都在不断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国这些年弱化基础知识的提法和做法,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来讲,是福呢?
还是祸呢?
学生体能是否在下降?
由于学校教育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一些基本的东西实行起来变的越来越困难。
不是学校不愿意加强学生体能方面的锻炼,实在是担心万一出现的问题。
学校是无法与整个社会相抗衡的,在学生面前学校是相对的强者,但在社会面前他是一个十足的弱者,运动会上因学生先天性病因都能招来麻烦,谁还敢冒天下大不炜来推动体育工作?
整个民族体能的下降会不会影响下一代与以后几代人的基本素质?
会不会出现素质教育下国民素质更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