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井系统设计报告wo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抽油井系统设计报告wo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抽油井系统设计报告wo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设计的主要内容1
二、基础数据2
2.1抽油系统设计基本数据2
2.2原油粘度温度关系数据2
2.3抽油杆基本参数2
2.4抽油机基本参数3
三、基础理论4
3.1油井产能4
3.2井温分布计算6
3.3原油粘温关系8
3.4泵吸入口压力8
3.5下泵深度8
3.6确定冲程和冲次9
3.7确定泵径9
3.8悬点载荷计算及抽油杆强度校核方法10
3.9确定抽油杆直径及组合12
3.10计算与校核载荷13
3.11计算与校核扭矩13
3.12计算需要的电机功率14
四、设计框图和计算机程序14
4.1设计框图14
4.2计算机程序15
五、设计结果及结果分析17
5.1井温分布17
5.2原油粘温关系17
5.3下泵深度18
5.4冲程和冲次18
5.5选择抽油泵18
5.6抽油杆直径及组合19
5.7悬点最大和最小载荷;
19
5.8计算并校核减速箱扭矩19
5.9计算电机功率并选择电机20
5.10选择出合适的抽油机20
5.11程序运行界面20
结束语21
参考文献22
一、概述
1.1设计的目的意义
通过自选一组基础数据,利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并提交整个抽油井系统的设计方案,从而掌握抽油井系统中各个环节的选择设计方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通过该专题设计的训练,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
(1)巩固已学的专业知识、程序设计知识;
(2)掌握一种工程设计方法,即抽油井系统设计方法;
(3)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基本理论(数学模型)→程序代码;
(4)为明年毕业设计作准备:
专业课、毕业设计之间的桥梁。
1.2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已有的基础数据,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编程,完成抽油井系统从油层到地面的所有相关参数的计算,最终选出三抽设备——抽油泵、抽油杆、抽油机。
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1)计算出油井温度分布;
(2)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原油粘温关系表达式;
(3)确定出油井的合理下泵深度;
(4)确定合适的冲程、冲次;
(5)选择合适的抽油泵;
(6)确定抽油杆直径及组合;
(7)计算出悬点的最大、最小载荷;
(8)选出合适的抽油机。
二、基础数据
2.1抽油系统设计基本数据
井 号
cy0040
油层深度(m)
1695
油管内径(mm)
88.9
套管直径(mm)
190
地温梯度(℃/100m)
3.18
井底温度(℃)
85.8
地层压力(MPa)
12
饱和压力(MPa)
9.66
传热系数(W/m℃)
2.91
试井产液(m3/d)
26.1
试井流压(MPa)
5.28
体积含水率(%)
29.5
原油密度(kg/m3)
924.71
地层水密度(kg/m3)
1000
原油比热(J/kg℃)
2107.15
地层水比热(J/kg℃)
4193.89
设计沉没度(m)
209.98
设计排量(m3/d)
26.1
2.2原油粘度温度关系数据
原油温度(℃)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粘度(mPa.s)
4367
2546
1572
1016
682
473
337
245
183
138
2.3抽油杆基本参数
许用应力(N/mm2)
杆直径(mm)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90
16
19
22
25
29
100
120
150
180
2.4抽油机基本参数
序号
抽油机型号
生产厂家
最大载荷(kN)
最大扭矩
游梁前臂(mm)
游梁后臂(mm)
连杆长度(mm)
曲柄半径/冲程(mm/m)
冲次(1/min)
5
5-1.8-13HF
玉门
13
2100
1780
380/0.90,500/1.20,620/1.50,740/1.80
6,9,12
10
5-2.7-26HB
大安
26
3210
2137
380/1.10,500/1.50,620/1.90,740/2.30,860/2.70
6-2.5-26HB
江汉
2500
2400
3200
20
8-3-48B
三机
48
3000
8-3-53HB
53
3450
2580
3160
35
宝鸡
2000
3330
570/1.80,745/2.40,895/3
37
47
3380
兰通
2200
59
11-2.1-26B
110
2820
3026
6,8,12
61
Q12-3.6-53B
7925
6553
4295
8,12
69
Y12-4.8-73HB
二机
73
4800
2840
4200
6,8,10
78
74
5600
4000
4640
3,4,6
83
Y14-4.8-73HB
140
3048
3770
87
烟采
7150
3100
5780
970/4,1060/5
4,5,6
94
16-30
160
300
1200
800
600/2,700/2.50,800/3
三、基础理论
抽油井系统设计,就是根据油井条件,选择合适的抽油设备(抽油泵、抽油杆、抽油机及减速箱和电动机),油井产量和下泵深度是选择抽油设备的基本依据,而油井产能和下泵深度决定于油井产能。
因此要对抽油井进行合理的设计,应将油层到地面看做统一的整体来进行。
3.1油井产能
所谓油井产能,是指油井的生产能力,常用采油指数来衡量。
采油指数是指油井产量随流压的变化率,用公式表示为:
(3-1)
采油指数大小,反映了油层物性、流体参数、泄油面积以及完井条件对油井产量的综合影响。
(1)对于单相渗流(),由于各参数随压力变化很小,可忽略这种变化,流入动态曲线则呈现线性关系,即:
(3-2)
(2)对于两相渗流(),流入动态曲线则呈非线性关系,可由沃格尔方程来描述,即:
(3-3)
(3)对于单相与两相组合型(),则流入动态方程为一分段函数,可由如下一组方程表达:
(3-4)
(3-5)
(3-6)
(3-7)
其中是通过试油来确定的:
①若pwf>
pb,则(3-8)
②若pwf<
pb,则
(3-9)
根据以上相应的产能计算公式,便可绘制出油井的流入动态曲线。
利用该曲
线,便可确定出设计排量(开发方案或调整方案中给出)所对应的井底流压pwf值,以便进一步根据油井条件确定沉没度,最终确定下泵深度。
当设计排量未知时,可根据油井条件和现场实际,确定出设计排量大小。
确定时,应注意使q0/q0max的值具有一个合理水平。
其值越大,油井产量就越高,但井底压力过低将增加举升的难度;
反之,液面过高而产量过小,将不能充分发挥出油井产量的作用。
根据已知数据:
地层压力=12(Mpa)>
饱和压力pb=9.66(Mpa)>
试井流压pwftest=5.28(Mpa)
试井产液=26.1(m3/d)
将已知数据代人采油指数公式得:
=
=4.4712(m3/(d·
Mpa))
=4.4721×
(12-9.66)=10.4626(m3/d)
==25.2877(m3/d)
设计排量qo>
qb
由:
可得:
pwf=5.280(Mpa)
由上式还可以算出各产量下所对应的井底流压(数据见运行结果),从而绘制IPR曲线如图3-1所示
3.2井温分布计算
由地面到油层温度是按地温梯度逐渐增加的。
所谓地温梯度,即深度每增加100米地层温度的升高值。
而在井筒中,由于地层流体不断地向上流动,地层流体便作为热载体将热量不断地携带上来,通过套管、水泥环向地层传导。
因此,井温总是比地温要高。
原油粘度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表现为升温降粘特性。
原油越稠,原油随井温变化越显著。
稀油井,原油粘度很小,摩擦载荷很小,用地温代替井温对设计结果影响不大;
而稠油井,由于摩擦载荷很大,不能用地温代替井温,因此井温分布计算对抽油井系统设计非常重要。
地温的计算公式为:
(3-10)
井筒能量方程为:
(3-11)
式中θ——油管中距井底L位置处原油温度,℃;
K1——总传热系数,W/(m·
℃);
to’——井底原油温度,℃;
m——地层温度梯度,℃/m;
q1——内热源,W/m。
在同一口井中,地温梯度m和井底温度都是不变的,传热系数K1则受地层物性和地层热阻、油管环形空间介质及其物性和油井的产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量对的影响较小。
故在一定的地层条件及井筒状况下,也可近似地认为K1为一常数。
这样,整个井筒的温度分布就只受与油井产量有关的水当量W和距井底的距离L的影响。
水当量可如下计算:
W=MoCo+MwCw;
(3-12)
式中Mo:
地层油的质量流量,kg/s;
Mw:
地层水的质量流量,kg/s;
Co:
地层油的比热,W/(kg·
Cw:
地层水的比热,W/(kg·
将已知数据代入方程,可计算出任意深度所对应的油井温度,由此温度便可以计算出处于该深度处原油的粘度,从而可以进一步计算摩擦载荷、选择抽油设备。
计算出任一深度处的井温和地温值,然后绘制出井温地温分布曲线:
3.3原油粘温关系
将现场实测原油粘温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原油粘度随温度的变化服从指数规律,可用下式表达:
(3-13)
式中μ—原油的动力粘度,mPa·
s;
t—原油的温度,℃;
a—系数常数;
b—温度指数。
对于不同区块原油,a、b的取值不同。
其中a=9.8513;
b=3.832。
图片如下:
3.4泵吸入口压力
泵吸入口压力是确定下泵深度的重要参数,主要根据设计沉没度来估算。
沉没段油、水混合液的平均密度为:
(3-14)
得=901.75
泵吸入口压力:
(3-15)
得=945.4713
3.5下泵深度
下泵深度是抽油井系统设计的重要数据,它决定了抽油杆的总长度,并且影响着悬点载荷、冲程损失以及泵效。
下泵深度主要是根据井底流压与泵吸入口压力的差值,应用相应的方法来确定,确定方法主要有三类:
⑴将油、气、水看成是三相,应用相应的相关式来计算;
⑵将油、水处理成液相,这样便应用气、液两相垂直管流理论来计算;
⑶是对于象稠油井气体较少,从而可不考虑气体,只考虑单相液体进行估算。
这里采用单相估算法。
3.6确定冲程和冲次
冲程和冲次是确定抽油泵直径、计算悬点载荷的前提,选择原则为:
⑴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大冲程较小泵径的工作方式。
这样,即可以减小气体对泵效的影响,也可以降低液柱载荷,从而减小冲程损失。
⑵如原油比较稠,一般选用大泵径、大冲程和低冲次的工作方式。
⑶对于连抽带喷的井,则选用高冲次快速抽汲,以增强诱喷作用。
⑷深井抽汲时,要充分注意振动载荷影响的S和n配合不利区。
⑸所选择的冲程和冲次应属于抽油机提供的选择范围之内。
⑹所选择的的冲程和冲次,应与下面的泵径相互配合,满足设计排量的要求。
3.7确定泵径
根据设计排量,及上一步确定的冲程、冲次,按照泵的实际排量公式来确定。
(3-16)
式中Q—泵的实际排量,m3/d;
—泵径,m;
S—光杆冲程,m;
n—冲次,1/min;
η—泵效,小数,取0.7。
计算得出,再从抽油泵的规格参数表中选出最为接近计算值的泵径。
基本泵径
泵的直径
柱塞长度系列
(m)
加长短节长度
联接油
管外径
(mm)
柱塞冲
程长度
范围
(m)
理论
排量
(m3/d)
联接抽
油杆螺
纹直径
(mm)
公称直径
基本直径
杆
式
泵
32
31.8
0.6
0.9
1.2
1.5
1.8
2.1
0.3
48.3,60.3
1.2~6
14~69
23.813
38.1
60.3,73.0
20~112
26.968
44
44.5
73.0
27~138
51
50.8
35~173
57
57.2
88.9
44~220
63
63.5
54~259
30.163
管
0.6
0.6~6
7~69
38
10~112
26.988
14~138
45.2
22~220
70
69.9
33~328
83
101.6
93~467
95
114.3
122~613
34.925
10~128
13~128
56
21~220
3.8悬点载荷计算及抽油杆强度校核方法
⑴悬点载荷计算
在下泵深度及沉没度不是很大,井口回压及冲次不是很高的油井内,在计算最大和最小载荷时,通常可以忽略振动、沉没压力、井口回压、液柱惯性产生的悬点载荷,此时,悬点最大和最小载荷可表示为:
(3-17)
(3-18)
式中、—悬点承受的最大和最小载荷,kN;
—上冲程中抽油杆柱所受的重力与浮力之差产生的载荷,kN;
—下冲程中液柱的重力与对抽油杆的浮力产生的载荷,kN;
、—上、下冲程中抽油杆产生的最大惯性载荷,kN;
、—上、下冲程中的最大摩擦载荷,kN。
其中: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式中L—抽油杆长度,m;
ρS—抽油杆材料的密度,kg/m3;
ρl—抽汲液的密度,kg/m3;
fr—抽油杆截面积,m2;
fp—抽油泵活塞截面积,m2;
fo—游动凡尔孔截面积,m2;
r—抽油机曲柄回旋半径,m;
l—抽油机连杆长度,m;
Frl—抽油杆与液柱之间的摩擦力,N;
μ—凡尔流量流数。
其中
(3-25)
式中μ—井内液体的动力粘度,Pa·
m—油管内径与抽油杆直径之比,;
dt—油管内径,m;
dr—抽油杆直径,m;
Vmax—抽油杆柱最大下行速度,m/s;
Vmax可按悬点最大运动速度来计算,当采用简谐运动模型时,其值为:
(3-26)
⑵抽油杆强度校核
抽油杆柱在工作时承受着交变负荷,因此,抽油杆受到非对称循环应力的作用。
其强度条件为:
σc≤[σ-1](3-27)
式中σc—抽油杆的折算应力;
[σ-1]—非对称循环疲劳极限应力,与抽油杆的材质有关。
(3-28)
(3-29)
式中σa—循环应力的应力幅值。
3.9确定抽油杆直径及组合
当下泵深度确定后,抽油杆的总长度便确定下来。
下面将进一步确定抽油杆的直径及组合。
抽油杆的直径及组合是抽油井系统选择设计的核心内容,确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⑴以抽油泵处为起点。
其高度为
,
⑵假定一个液柱载荷W10(初值);
⑶给定最下一级抽油杆直径(最小直径);
⑷设计算段长度,则该计算段的起点高度为,末点高度为:
+,(3-30)
如果H1>
H时,则令H1=H,该段的长度应为:
(3-31)
⑸该计算段的平均高度为,计算该点的温度和混合物的粘度。
⑹分别计算该计算段的最大载荷ΔPmax与最小载荷ΔPmin。
⑺分别计算累积最大和最小载荷:
,(3-32)
⑻计算抽油杆的折算应力σc,进行该段抽油杆强度校核;
⑼如不满足强度要求,则换次一级抽油杆直径,返回到步骤⑶重新计算;
⑽如满足强度要求,则以H1作为下一计算段的起点H0,进行下一段计算;
⑾当H0=H时则结束,否则返回到步骤⑶继续计算,直到H0=H为止;
⑿校核液柱载荷。
如果计算值与假设值的误差达到精度要求,则计算结束;
如果未达到精度要求,则以计算值作为新的假设值,重新计算。
3.10计算与校核载荷
在进行抽油杆直径及组合确定计算结束时,便可得到悬点的最大载荷和最小载荷。
3.11计算与校核扭矩
曲柄轴处的最大扭矩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3-33)
式中Mmax—曲柄轴最大扭矩,kN·
m;
Pmax—悬点最大载荷,N;
Pmin—悬点最小载荷,N。
3.12计算需要的电机功率
电机实际输出的最大功率可如下计算:
(3-36)
式中Nmax—电机实际输出的最大功率,kW;
Mmax—曲柄轴最大扭矩,N·
n—冲次,min-1;
η—传动效率,取0.9。
四、设计框图和计算机程序
新投产或转抽的油井,需要合理的选择抽油设备。
油井投产后,还必须检验设计效果。
当设备的工作状况和油层工作状况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对原有的设计进行调整。
进行有杆泵采油井的系统选择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
符合油井及油层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油层的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较高、有较长的免修期,以及有较高的系统效率和经济效益。
这些设备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整个有杆泵抽油系统相互联系和制约的。
因此,应将有杆泵系统从油层到地面,作为统一的系统来进行选择设计,其步骤如下:
(1)根据油井产能跟设计排量确定井底流压;
(2)根据油井条件确定沉没度、沉没压力;
(3)应用多相垂直管流理论或相关式确定下泵高度和下泵深度;
(4)根据油井条件和设备性能确定冲程和冲次;
(5)根据设计排量、冲程和冲次,以及油井条件选择抽油泵;
(6)选择抽油杆,确定抽油杆柱的组合;
(7)选择抽油机、减速箱、电动机及其他辅助设备。
4.1设计框图
⑴抽油机井系统设计框图
抽油机井系统设计的框图如图4-1。
⑵抽油杆柱设计框图
抽油杆柱设计框图如图4-2。
4.2计算机程序
计算机程序见附录2
图4-1抽油机系统设计框图
图4-2抽油杆柱设计框图
五、设计结果及结果分析
5.1井温分布
该井的井温度分布如图5-1所示。
由图可知:
对于1735m井深,井底温度为87.4℃时,井口温度为43.04℃。
而按地温计算,井口温度则为34.65℃。
井口处的井温大于地温8.39℃,因此地温代替井温,将会给系统设计带来很大的误差。
如图所示,也可见两条曲线相距一定距离,故地温与井温有一定差距。
5.2原油粘温关系
原油粘温关系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