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1697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个人媒体得到了较大发展。

(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中传播更深入的发展。

☆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

(1)冲击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

新媒体使信息形成了一个“5A”的网络环境。

从对正面宣传的影响上看,新媒体形式多样、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却有了传播渠道和生存空间。

(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

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在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知沟”就会越大,而新媒体则更加强化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3)冲击媒体发展环境。

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着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影响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

新媒体上的舆论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的“把关极致”受到的冲击增大。

纸媒还有明天吗

1.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

(1)按传统出版物的继承关系:

数字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

(2)按照是否具有互动性:

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

(3)按照信息类型,动画、文本、音频、视频等。

2.按需印刷:

指的是受到读者或顾客的订单后才印刷、装订和销售的出版物。

3.数字产品的分类:

(1)按照继承关系分类:

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期刊、音像制品。

(2)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

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应用程序。

(3)按信息类型分类:

文本型、图书音像型、动画型、音频型、视频型和多媒体型等。

4.数字产品的特点:

多媒体、超链接、开放性、数字产品内容的不确定性、互动性、信息海量、传播效率高、使用便捷、可获得性。

5.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1)技术与内容的关系:

内容是数字出版的本质,技术是手段。

(2)产品与需求的关系:

(3)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

(4)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

(5)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

6.电子书:

是利用忽视掩护、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终端阅读设备进行读取的数字化图书。

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电子书内容,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的阅读软件。

第2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1.产业:

是具有某种同意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组织经济活动的集合。

2.数字出版产业:

是出版企业组织所开展的数字活动的集合,是所有参与数字出版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传播活动的企业或组织,所组成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

(1)产业集中度高。

(2)低消耗和高附加值。

(3)业务活动的平台化。

(4)技术和平台商推进产业链重构。

(5)以技术标准为保障。

新媒体理论研究模型

第3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新媒体时代受众理论

1.受众:

简单地说,便是接受信息的人。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是信息到达的终点(信宿),此过程可以简要表示为:

信息→新闻传播者→大众传播→受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

2.网络受众:

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

3.“网民”泛指上网者。

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受信息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

网民有时既接收信息有发布信息,从外延上看,网络受众是网民的子集,或者说使其组成部分,在逻辑上,研究网民必然包含了对网络受众的研究。

4.从受众角度看,新媒体具有选择性、主动性和互动性,这些传统大众转播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

5.新媒体的互动性:

受众反馈几乎都是一种“延迟”行为。

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

互动性是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越性。

新媒体的互动性带来受众的主动性,传播学认为,任何传播行为尤其是大众传播,都应该是双向的。

6.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

新媒体中受众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

7.传统的大众媒体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的大众媒体发送信息有两个特点:

一是单行的推送式,媒体把经过编排了的信息推送给受众;

二是点对面式,一家媒体向众多手中推送同一种信息,这种方式一方面是被动的,另一方面是群体性的,受众只能是接受同样的信息而别无选择。

8.接近权:

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9.强调受众接近权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

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不仅要包括从传者到受众的信息流动,也应该包括从受众到传者的信息反馈。

(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体环境。

(3)有利于妥善地解决信息员和传者之间的关系。

10.受众接近权实现的困难性在于:

(1)传统大众传媒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性决定了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实不可能被全部反映。

(2)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性、时间和版面的限制让媒体对信息进行选择被普遍认可。

而媒体必然在选择时会有所偏重和回避,使受众很难被公平对待。

11.网络对现实受众接近权的积极意义:

(1)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受众由被动的接受到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

(2)网络使得个人的意见获得的有力传播。

(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

要监督媒介权力,就要先打破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垄断地位。

12.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

根据报道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

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性效果;

信息到大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便在性效果。

其结果为,造成一个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1.中国网民数量增长的原因:

(1)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上网费用下降。

(2)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的重组及竞争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

(3)公众上网较为积极。

(4)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的计算机网络制式和技能在迅速普及。

2.搜索引擎四部为:

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

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1.网民可以按中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地域、性别、年龄、支付能力(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结构。

2.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心理相比,网民表现突出的心理特征有:

(1)参与性心理。

与传统媒介受众不同,网民不仅仅是接受者与旁观者,网民更多地加入传播过程中。

(2)个性化心理。

网民的媒介消费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更多的自主性。

(3)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

网络给网民提供了一种充分放开自己的环境,在匿名的状态下,他们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无法满足的需求。

3.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接受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很强。

(2)在大量信息面前,受众需要在选择上获得帮助。

(3)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么能力加强,个人独立自主性也相应增强。

(4)对传媒的需求增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

受众需要更优质的服务,包括符合他们个性化需求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经济信息。

4.动机:

原始含义是引起动作,心理学则把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音素称为动机。

5.网民上网的动机:

(1)求知,是以对知识、信息的追求为目的的一种动机,它是网民中最常见的一种心里活动。

(2)消闲娱乐,娱乐,是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动机。

(3)求名,追求自己成名,获得成就。

(4)求便,如网上购物。

(5)逃避动机,新媒体可以使网民逃避现实,不理会常规工作。

6.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但是随着网民的大众化,为了休闲娱乐而上网的网民比例已经逐步上升为第一位,这印证了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

新媒体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网络正在由“精英”的“专利”转化为大众媒体,网民结构呈现出大众化趋势。

网络游戏热也促进新媒体的娱乐化。

7.马太效应:

指的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

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

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新媒体领域,马太效应指的是网民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上。

第二单元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新媒体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新的传播类型。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

网络人际传播

1.电子邮件:

是互联网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在网上交流,是一种存贮转发式服务。

2.电子邮件的特点:

(1)传输速度快。

(2)非常便捷。

(3)成本低廉。

(4)信息多样化。

(5)有广泛的交流对象。

(6)比较安全。

(7)保存时间长。

3.电子邮件的传输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SMTP来完成的,它是互联网的一种电子邮件通信协议。

存贮转发式,是电子邮箱系统的核心。

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五章web1.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

门户网站

1.门户网站:

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2.新浪又王志东创立,和搜狐网易腾讯并称为“中国四大门户”。

3.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其主要产品有IM软件,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以及相关增值产品。

4.网易,1997年6月创立。

5.搜狐,1998年由张朝阳创立。

6.新闻网站:

指以经营新闻业务为主要生存手段的网站。

垂直网站

电子商务网站

第六章博客

博客的特点

1.1998年的“德拉吉”报道让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

2.2001年的“9·

11”事件,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

3.博客就是一种在网络上的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

4.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频繁更新,简短明了以及个性化。

从技术层面上讲,博客就是个人主页或个人网站。

5.博客不同于现实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主体充分表达自我的可能:

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

网络的开放性可以让人随时传播自己的观点;

网络的互动性使主体可以方便地与人交流、沟通、互动。

6.博客的特点:

(1)具有共享性,以共享的方式扩散。

(2)具有互动性,博客一刘艳的方式进行交流,传者和受者可以实时互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者。

(3)具有大众化特征,博客满足了“四零”(没有技术、成本、编辑、形式)条件,是“零进入门槛”。

(4)博客具有娱乐性,是一种自由体验式写作。

(5)博客具有草根性。

(6)博客具有感化性的特点。

博客写作源于内心冲动,是一种体验式写作。

6.博客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1)拓展新闻猜忌渠道,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传播主体平民化。

(2)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使传播内容丰富化。

(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

7.博客存在的问题:

博客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其虚拟性弱化了道德规范,信息多元化导致道德信念迷失,匿名性导致了道德人格的异化。

(1)博客仍需要传统主流媒体。

(2)博客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

(3)已经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工具。

(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

(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

微博

1.微博:

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用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2.微博的优势:

(1)简单易用。

(2)主动性强。

(3)及时性强。

(4)发布平台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微博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

3.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1)微博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

(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

(3)微博是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方式。

微博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其也成为实时新闻更新的重要来源。

4.茧效应:

指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明显的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通常选择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既有判断标准、自己易于接受的信息,就像他们自己编制的信息茧,他们企图借助这层茧来逃避现实生活得某种不确定性,坚守不得不做出的众多选择。

5.关于微博的冷思考(缺陷、局限性):

(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

因此用户表达会更加随意,这种状态往往导致用户的表达缺乏节制。

(2)微博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

一方面单条微博信息十分有限,但是微博信息总体上却又具有海量性,这造就了微博的草根性和娱乐性。

(3)微博已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

基于微博自身的快捷分享,其为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国内微博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免费+广告营销”,即免费拱网民使用,向企业收营销费用。

一方面微博比较零散,另一方面微博信息可信性较低。

(6)面临管理的困境。

第7章微信

微信的发展

1.微信快速发展的原因(强大优势):

(1)除了具有短信实时推送功能之外,推送内容的类型还呈现多媒体的特征。

(2)背后的腾讯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3)明确了微信是强关系属性。

(4)能适用于多手机机型平台。

(5)自身也在不断完善。

2.微信是移动互联网代表性产品,微信极大的促进了网络人际传播与人际沟通。

数字化、互动性是手机的基本特征,其最大的优势是便携性和私密性。

兼具互动性好、信息获取即时等特质。

3.微信的传播优势:

(1)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

微信打破了传统网络交流的固定范围。

(2)多媒体传播。

微信可以实时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

(3)系统开放,免费试用。

微信急用几乎是零资费,性价比非常高。

微信可以跨运营商和跨手机操作平台。

(4)用户黏度高。

从传播模式看,微信的传播主体非常明确,就是基于手机QQ用户。

(5)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

(6)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

微信信息交流内容也更为私密。

其内容发布具有即时性。

(7)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

(8)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

微信的社会影响

1.意见领袖: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可以用过传播信息对别人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

2.微信带来的企业营销的新变革:

(1)基于LBS计数喝茶看“附近的人”功能,发掘潜在客户,实行精准营销。

(2)基于O2O模式和“二维码扫描”功能,开展品牌病毒式传播,发展电商业务。

二维码抽象的凸陷链接了线上和线下,通过摄像头的扫描就能够轻松获得相应信息。

它在线上可与商家产生联系,在线下能进项消费,充分体现了移动端在O2O上的发展。

“微生活”的内涵就在于将微信融入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来,提供本地化服务。

(3)基于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的功能,打造全新社交关系网,开创企业口碑宣传新方式。

微信公众平台在精准性和专业性方面更上了一层楼。

而朋友圈功能能让微信的私密社交能力被激活,成为分享式口碑营销的良好渠道。

(4)基于数据统计功能,开启大数据时代定制服务营销新模式。

数据统计功能的推出使查看的数据更多更全面细致。

3.微信的营销模式:

(1)漂流瓶——品牌活动式,提高品牌知名度。

(2)位置签名——草根广告式,吸引周边用户。

(3)二维码——O2O折扣式打造忠实客户群体。

(4)开放平台、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社交分享式,实现口碑营销。

开放平台和朋友圈是有效的社交平台。

视线企业信息的病毒式传播。

4.微信营销的特点:

(1)低廉的营销成本。

(2)大量的潜在用户。

(3)精准的营销定位。

(4)信息交流的互动性。

(5)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6)多元化的营销模式。

5.微信公众平台很适合被传统媒体借用进行更有效的大众传播。

6.纸质媒体使用微信情况:

(1)纸媒“发声”。

(2)互动服务。

利用微信的即时互动性来维护粉丝群体。

(3)深度报道。

纸媒推崇“内容为王”,依靠其专业的采编团队,使深度报道成为其优势。

7.微信在广播上的应用:

微信以其便携性、速度快、容易操作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听众。

8.媒体类公众平台运营主体主要包括四类:

(1)门户网站频道。

(2)传统广电以及平面媒体。

(3)独立科技媒体。

(4)自媒体。

9.传统媒体与微信的融合发展:

(1)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实现其固有品牌的病毒式传播。

(2)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朋友圈功能作为“原料加工厂”的平台。

(3)传统媒体可以用微信的用户筛选推送功能提高传统纸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度。

(4)传统媒体还可以借助微信的实时接收特性加强重大事件的报导和突发新闻的影响力,即权威解读和声音。

微信与微博的比较

1.传播方式的比较:

微信侧重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微博则侧中大众传播。

微信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有针对性,大致可分为好友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三种。

其中信息接收指的是微信用户接受来自腾讯网站推动的新闻广播和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等,并可以向自己好友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

微博侧中大众传播,信息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收。

微博则侧重大众传播,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平台,信息的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受。

所以应该说,微博是通知系统,而微信是通信系统。

2.用户网络社交比较:

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微博则以单向关注的弱人际关系为主。

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要社交关系,以个人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强广西和弱关系两种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递。

从微信强关系来看,主要以亲戚朋同事等关系进行点对点方式信息沟通。

从微博的弱关系来看,微博以单向关注的弱关系人际关系为主,易于人群的集结。

3.传播效果比较:

微信信息可信度高于微博

魏新雨微博完全是具有不同基因属性的产品,微博有更强烈的传播和媒体属性,而微信有更强的粘性、更好的交流体验。

第8章社交网站

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

1.社交网站:

是给予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洛西汀中构建一个公开的活着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各种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

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在于:

他使用户能够系统地在网络上将自己显示的社交网络公之于众。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

1.六度分隔理论:

又称为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

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认识的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

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重要特色是:

社交关系的公开呈现。

3.社交网站鼓励实名制,在这个意义上,它实现了网络虚拟世界想真实世界的回归。

4.社交网站促进人际关系的构建、维系及良性发展。

5.桑德拉提出,人际关系中的各方面不停地管理公共领域和死人空间之间的便捷。

所谓的便捷,值得实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元和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成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物之间的界限。

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

1.社交网站带来的问题:

(1)虚假身份对社交网站造成困扰。

(2)隐私受到侵犯。

(3)角色冲突。

(4)现实关系的疏离。

(5)垃圾广告。

2.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适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①角色间冲突指的是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

②角色内冲突,指的是同一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他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着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的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第二种情形是行为模式上的冲突。

第9章视频网站

视频网站的概念及特点

1.视频网站:

就是一传播视频信息为主的网络媒体。

2.视频网站的特点:

(1)内容生产速度快。

(2)内容来源多样化,草根性与专业性并存。

(3)视频可植入其他网页。

(4)用户互动。

视频网站对传播行业的影响☆

☆1.视频网站促进了个体的自我表达

☆2.视频网站使传统权威对信息的管控力度受到挑战。

☆3.视频网站的“长尾”(二八理论)

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者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忽略处于曲线的“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

☆4.视频网站上热门内容的马太效应。

视频网站上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用户生成的视频。

②用户生成的专业表演。

③专业录制节目。

☆5.视频网站上的“内容别名化”。

内容别名化,指的是这些视频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只是起了不同的名字而已。

一组针对同一事件。

内容大同小异的视频极其复制品被叫做“别名视频”。

中国国内虽然有三百锁甲视频网站,但大多数的网站主题节目来源有三:

①国内各家电视台。

②影视机构。

③网友自传的共享视频短片,但这些内容缺乏专业的制作,大多质量不高。

☆6.视频网站的媒体化路线。

视频网站走上媒体化路线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热门视频多为专业化制作。

②视频网站的自我推广策略。

③视频网站自制内容显媒体特性。

④视频网站接收终端的扩展。

☆7.视频网站上的版权争议。

版权是逐步完善视频产业生态链中的重要环节。

8.中国的视频网站的发展:

(1)在内容层面:

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将自制剧提升到战略高度,自制内容超精品化方向发展。

(2)在播出模式上,基于视频网站的优质内容,视频平台收费首播,X网免费后播的X网共赢模式,逐渐规模化。

(3)短视频带动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显著增长。

(4)在商业模式上会员付费收入便显出强劲的增长趋势,网络视频生态圈逐渐形成。

第三单元新媒体管理

第10章新媒体的宏观管理

新媒体带来的负效应☆

☆1.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①国家安全:

即如何保护国家机密不因受网络黑客的袭击而泄密,保证国家机构捕手网络黑客的袭击正常运作。

②商业安全:

即如何保护商业机密。

③个人安全:

即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④自身安全:

即如何保证介入互联网的电脑不受网络病毒的侵害而瘫痪。

在针对新媒体的袭击中没黑客是攻击的执行者,计算机病毒则是黑客的首选武器。

计算机病毒与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具有寄生性、潜伏性、隐藏性和传染性的特点。

在互联网上严重危害社会和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