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悲剧人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1297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玲的悲剧人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丁玲的悲剧人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丁玲的悲剧人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丁玲的悲剧人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丁玲的悲剧人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丁玲的悲剧人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丁玲的悲剧人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玲的悲剧人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丁玲的悲剧人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再被提起,且批判的调子越来越高。

  1955年,丁玲、陈企霞被错误地作为“反党小集团”定案,对丁玲南京的那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说法。

  1956年的10月24日,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了中宣部《关于丁玲同志历史问题的审查结论》,这个结论的最后虽认定“丁玲同志被捕后这一段历史已经审查清楚”,但将丁玲写纸条一事定性为“在敌人面前屈服”,“在敌人面前犯过政治上的错误”,让丁玲从此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

  1958年1月19日,毛泽东正在南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收到《文艺报》编委一个报告,报告称:

根据毛泽东指示,准备在报纸第2期组织一个特辑,总标题为《对(野百合花)(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及其他反党文章的再批判》。

毛泽东当即给几位主编写了批语,并对编者按进行了修改。

  批语说:

“按语较沉闷,政治性不足。

你们是文学家,文也不足。

不足以唤起读者注目。

近来文风有了改进,就这篇按语说来,则尚未。

题目太长,‘再批判’三字就够了。

请你们斟酌一下。

用字太硬,用语太直,形容词太凶,效果反而不大,甚至使人不愿看下去。

宜加注意。

  对按语,毛泽东作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修改后的按语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充满了火药味和战斗力:

  “再批判什么呢?

主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还有别的几篇。

上举各篇都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上。

主持这个副刊的,是丁玲、陈企霞。

”“丁玲、陈企霞、罗烽、艾青是党员。

丁玲在南京写过自首书,向蒋介石出卖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

她隐瞒起来,骗得了党的信任,她当了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主编,陈企霞是她的助手”。

“这些文章是反党反人民的。

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时期,国民党又起劲地反共反人民。

丁玲、王实味等人的文章,帮助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

“1957年,《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丁玲的《三八节有感》。

其他文章没有重载。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许多人想读这一批‘奇文’。

我们把这些东西搜集起来全部重读一遍,果然有些奇处。

奇就奇在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

鼻子灵的一眼就能识破,其他的人往往受骗。

外国知道丁玲、艾青名字的人也许想要了解这件事的究竟。

因此我们重新全部发表了这一批文章。

谢谢丁玲、王实味等人的劳作,毒草成了肥料,他们成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教员。

他们确能教育人民懂得我们的敌人是如何工作的。

鼻子塞了的开通起来,天真烂漫、世事不知的青年人或老年人迅速知道了许多世事”。

  伟人发话说“丁玲在南京写过自首书”,中宣部对1956年10月24日所做的结论又作了修改,将丁玲写申明书重新定性为“政治上的自首变节行为”。

  到了1975年,“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办公室”,恐怕出于形势需要,对丁玲的批判再次升级,新结论中出现了更为刺眼的内容:

“丁玲是叛徒,其问题性质属敌我矛盾。

  1979年,丁玲复出,中国作家协会对丁玲的历史问题作了复查,形成《关于丁玲同志一九三三年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

这份报告只是撤销了1975年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办公室《对叛徒丁玲的审查结论》,却维持了中宣部1956年10月24日所作的《关于丁玲同志历史问题的审查结论》。

  好不容易,丁玲复出了,可以发表文章,自由活动了,但档案里有“污点”,心里有“石头”,她能舒坦吗?

她能不心有余悸吗?

在一篇文章里,丁玲坦承,她别无选择,只能带着这粗壮的“尾巴”活下去。

  那段时间,丁玲小心翼翼,说话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不敢越雷池半步,有时明显偏“左”,甚至上纲上线。

于是,一生吃尽“左”的苦头的她,到了晚年,却被封为“红衣主教”,“80年代,当文艺界的右派一个个以饱蕴历史苍凉的力作竞相走红,而‘左’字成为举国上下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时,丁玲却又鬼使神差地被某些人封为‘左派’,在一种无形的舆论中被戴上‘正统’、‘保守’,甚至‘红衣主教’、‘棍子’之类的帽子”。

  1982年9月,在列席中共十二大期间的一次发言中,丁玲慷慨陈词:

  “党中央对于文艺战线上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及时敲响了警钟,明确批评了领导上的软弱无力。

在思想意识上的严重的敌情面前,在党中央的严肃批评面前,有的人能及时警惕,但也有一些负责同志放不下一贯正确的架子,从不在适当的场合写文章或讲话,作一点认真的具体的自我检查和必要的自我批评,而是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好像总有难言之隐,难于和中央完全一致。

  显然,丁玲这段话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向老对手放了一支“冷箭”。

  于是,有人很自然地把丁玲那段时间言行偏“左”,归结于她的意气用事,也就是故意和周扬唱反调。

当周扬开始忏悔、认错,宣传创作自由,她丁玲就偏偏要高谈,共产党员即使饱受打击,历经磨难,也要无怨无悔,而且强调,创作不能无原则地自由,因为“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

文艺就应该为政治服务。

  丁玲晚年的言行,确有刻意和老对手周扬唱反调的因素,但这不是主要的。

主要原因还在于当时的丁玲并未得到彻底的平反,她档案里还有“污点”,所以,她说话只能滴水不漏,行为不容有任何闪失。

丁玲晚年言行的“左”,主要还是因为恐惧。

这在她的日记和书信里有充分的表现:

  “午睡时构思一短文,以一中学教员回乡务农,从他的生活中反映农村所受‘四人帮。

’毒害之深为题材,用日记形式,仿《狂人日记》。

真是数年不见,农村的面目全非、令人痛恨。

但一觉醒来之后,又有些畏惧了,文章要写得深刻点,生活化些,就将得罪一批人。

中国实在还未能有此自由。

《‘三八节’有感》使我受几十年的苦楚。

旧的伤痕还在,岂能又自找麻烦,遗祸后代!

  在给朋友的信里她也吐露了内心的忧虑:

“这种时候我大半很谨慎,怕授人、授自己人以柄,为再来挨一顿棍棒做口实。

……现在只就文艺来说局势复杂得迷人,简直叫人摸不清。

……全国都有耳,小报告四处飞,我惹不起人。

  复出文坛后未获彻底平反,丁玲在公开场合总是不敢畅所欲言。

不过,私底下,对熟人,丁玲却坦承主席晚年犯了错误,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主席之所以晚年犯错误,是因为“毛主席的头脑中确实是有帝王思想啊!

  她曾对共事多年的杨桂欣讲了两个毛主席的故事,并叮嘱对方,不能“马上写文章去发表”。

两个故事如下:

  

(一)“在延安的时候,我经常到毛主席的住处去。

差不多每次去他那里,他都用毛笔抄写他自己写过的诗词,或是他喜欢的别人的诗词。

有一次,毛主席突然问我:

‘丁玲,你看现在咱们的延安像不像一个偏安的小朝廷?

’我知道他是在开玩笑,就回答他:

‘我看不像,没有文武百官嘛!

“这还不简单呀!

’毛主席马上把毛笔和纸推到我面前,说:

‘来,你先开个名单,再由我来封文武百官就是了。

’我没有开名单,只是报人名。

反正是开玩笑嘛。

毛主席一边写名字,二边在这些人的名字下面写官职,这个是御史大夫,那个是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什么的,还有丞相、太傅等等。

弄完了这个,他突然又对我说:

‘丁玲,现在文武百官有了,既然是个朝廷,那就无论大小,都得有三宫六院呀!

来,来,你再报些名字,我来封赐就是了。

’一听这个,我马上站起来说:

‘这我可不敢!

要是让贺子珍大姐知道,她肯定会打我的。

’”

  

(二)“另一次也是我去毛主席住处聊天,他怀里正抱着一个小男孩。

我们正聊着,小男-孩突然撒了一泡尿,把毛主席的衣服弄湿了一大片。

这时候,毛主席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对我说:

‘丁玲,你说说,这是不是太子尿呢?

’说完,仍然抱着孩子,用一只手把纸铺开,竞填起歌颂太子尿的词来了。

这首词,在反右派之前,我还记得清主要的句子,这么多年了,我忘了,经过那么多的折腾,现在我是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

这尽管是玩笑,但也确实说明了:

毛主席的头脑中确实是有帝王思想啊!

他晚年之所以会犯大错误,尤其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大错误,不能不说他的帝王思想起了不小的作用啊!

  明明知道,老人家的头脑中有帝王思想,却不敢说,原因无他,就是怕。

  直到1984年中组部为她彻底平反后,她内心的恐惧才完全消除。

我相信此后的丁玲说话时,顾忌会少许多,可惜的是,老天留给她的时间已不多了。

  彻底平反对丁玲来说,简直就是重获新生,她说:

“当今年5月中央组织部的同志到我家里来给我看了关于我的历史问题的通知的时候,我很自然流露出一句话来:

我可以死了。

这是什么意思?

很自然,我觉得现在再没有我担心的事情了,我轻松了。

我死了之后,不再会有什么东西留在那里,压在我的身上,压在我的儿女身上,压在我的亲人身上,压在我的熟人我的朋友身上。

所以,我可以死了,我只想到这么一句。

  陷入整人和被整的残酷怪圈中

  丁玲的一生充满坎坷,充满磨难,来自敌人的“明枪”让她心痛,来自“友朋”的“暗箭”令她心寒。

这一辈子,她在大批判的漩涡里载浮载沉,无数次成为靶子,被迫“体验”万箭穿心的感觉。

不过,丁玲一生数次受伤,但也伤人无数。

一旦别人成为了靶子,她也会毫不犹豫“拿起笔作刀枪”,且招招致命,箭箭穿心。

  王实味的《野百合花》是经丁玲之手发表在她主编的《解放日报》上。

不久,这篇文章和丁玲的《三八节有感》一道惹得中央高层震怒,被毛泽东点名批评。

在批判王实味的大会上,丁玲声色俱厉地说:

  “王实味的思想问题,从这个座谈会的结果来看,已经不是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立场或态度的失当,而是一个动机问题,是反党的思想和反党的行为,已经是政治问题。

因此文艺界比对一切事都更须要有明确而肯定的态度,不是赞成便是反对,不准许有含糊或中立的态度。

那么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我说是揭发他的掩藏在马克思主义招牌下的托派思想,和他的反党的反阶级的活动,粉碎这种思想,打击王实味这人……并且反对一切对王实味还可能有的小资产阶级的温情,人道主义,失去原则的,抽象的自以为是的‘正义感’。

……全要打击他,而且要打落水狗。

  这里,丁玲不仅给王实味扣上“反党”、“托派”等骇人的帽子,还警告了其他人:

不许对王实味有哪怕一丝的同情,否则就是失去了严正的立场。

  丁玲、王实味同样是因文惹祸,可谓“本是同根生”,而现在为了和王实味划清界限,她义无反顾“相煎何太急”了。

其实两人当时都是落水者,而丁玲则试图踩着对方的肩膀爬上岸,够狠!

被伟人点名批评,丁玲当然要找突围的路,但你哪能通过把别人的路堵死的方式来为自己找出路呢!

  1951年8月25日,《文艺报》第四卷第八期发表了丁玲的文章《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

由于丁玲当时位居要津,是文坛的领军人物,所以这封信,使得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评讨论升级为一场“运动”。

  在公开信中,丁玲写道:

  “你的作品,已经被一部分人当作旗帜,来拥护一些东西,和反对一些东西了。

他们反对什么呢?

那就是去年曾经听到一阵子的,说解放区的文艺太枯燥,没有感情、没有趣味、没有技术等的呼声中所反对的那些东西。

至于拥护什么呢?

那就是属于你的小说中所表现的和还不能完全包括在你的这篇小说之内的,一切属于你的作品的趣味,和更多的原来留在小市民,留在小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不好的趣味。

这些东西,在前年文代会时曾被坚持毛泽东的工农兵方向的口号压下去了,这两年来,他们正想复活,正在嚷叫,你的作品给他们以空隙,他们就借你的作品大发议论,大做文章。

因此,这就不能说只是你个人的创作问题,而是使人在文艺界嗅出一种坏味道来,应当看成是一种文艺倾向的问题了。

为了保卫人民的文艺,现实主义的文艺,在一种正常的情况下前进,因此陈涌同志有了对你的批评。

这是非常好的。

当然,陈涌同志很谨慎,他的确还没有击中你的要害,但跟着,许多读者也对你批评起来了,不管这些批评有没有说透彻,但热情地关心这些问题,这对于你,都是有好处的。

因此我也更觉得有责任来发表点意见。

  丁玲这番话是暗藏“杀机”的,她说《我们夫妇之间》“不能说只是你个人的创作问题”,“而是使人在文艺界嗅出一种坏味道来,应当看成是一种文艺倾向的问题了”,并且这种倾向还是“曾被坚持毛泽东的工农兵方向的口号压下去了”,现在,要通过萧也牧的作品“复活”。

丁玲这番话,言辞虽铿锵有力,论述却蛮不讲理。

抬出伟人的话,谁敢与其争锋?

  在信的末尾,丁玲语气突变:

“希望你老老实实地站在党的立场,站在人民的立场,思索你创作上的缺点,到底在哪里。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是那些属于你的读者,也会有些变化的,尤其是知识青年,他们很快就会丢开你,而且很快就会知道来批判你的。

  “批评”变成了“批判”,通信变成了教训,语言变成了棍子。

萧也牧挨了这记闷棍,人生之路陡然转向。

  王蒙说,丁玲的这篇公开信“消灭”了萧也牧,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考虑到当时的丁玲贵为《文艺报》主编,她的这封公开信确实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

说此文拉开了批判萧也牧的大幕,决不为过。

  至于丁玲为何突然以犀利言辞批判萧也牧,有人认为是江青“向丁玲提出《我们夫妇之间》有问题”的。

秦兆阳在1978年2月22日给黄伊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萧也牧同志是最早受江青迫害的一位作家。

大约是1950年,据《文艺报》编辑部透露出来的消息,当时是江青向丁玲提出《我们夫妇之间》有问题,《文艺报》才写文章批评的。

当时江青就在文艺界搞些暗中活动,常到丁玲的住处多福巷串门,当然要挑拨是非。

《夫妇之间》是解放后最早受批评挨棍子的一篇小说,也是江青最早搞罪恶活动的成果,从此也牧同志就永远不能抬头。

究竟《夫妇之间》这篇小说有什么问题呢?

我的记忆,丁玲当时在文艺报的批评文章,是说它‘虚伪’、‘小资’,据我的记忆。

很值得重新考虑。

即使是有缺点,也不应该为此上纲到骇人的程度。

我希望,你们可以请冯牧同志或别的同志再看看过去的资料,把这个案子翻过来。

  由此可知,丁玲那篇公开信可能是奉命之作。

她和老对手周扬一样,都有过“奉命整人”的劣迹。

她奉命整了萧也牧,周扬奉命整了她。

  不否认,丁玲是出于革命激情来批判那些曾经的同志的,然而,别人批判她不也是出于同样高昂的革命激情吗?

  关于那个非常时期“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批判,作家徐光耀有这样的分析: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个毛病,一碰上‘黑手高悬霸王鞭’的逆境,便很容易堕入下作不文之流,以致出现人格分裂,神志昏崩,理性和良知陷入混乱的情况。

特别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整人的也挨整,挨整的也整人,大家互相丑诋,互相撕咬,最无可奈何时,甚至互相欺诈,互相葬送。

作家唐瑜说得好:

‘整个国家像中世纪的罗马竞技场,奴隶扑杀奴隶,以供奴隶主取乐;

奴隶扑杀奴隶,为求自己得以苟延残喘。

’话虽苛苦,情形确是这样啊。

  作者单位:

安徽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

谢建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