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尼采哲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90633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叔本华尼采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叔本华尼采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叔本华尼采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叔本华尼采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叔本华尼采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叔本华尼采哲学.docx

《叔本华尼采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叔本华尼采哲学.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叔本华尼采哲学.docx

叔本华尼采哲学

第六讲:

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

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都可归在“意志论”哲学名下,确有联系。

但这两种哲学的思想向度却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是完全不同的。

此处先介绍叔本华的哲学,之后再概览尼采的哲学。

第一节、叔本华意志论的悲观人生哲学

从年代上看,叔本华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出现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视之为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哲学的肇始者。

作为新哲学形态的始作俑者的叔本华,就当时的哲学界情况来说,他是适时来到这个世上的人物,因为传统哲学的思辨体系差不多己在黑格尔那里完成。

但就社会形成新的精神价值取向来说,他降生人世却稍嫌早了一点,因为明确的新的社会精神倾向的形成往往要比旧哲学的实际终结来的晚的多。

1818年,叔本华30岁时就完成了他的新哲学的创立,可沉寂了又一个30年后才被人们发现并引发注意和兴趣。

对此,叔本华大概要千恩万谢地对待1848年全欧范围内那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正是这场失败革命给资产阶级带来的失落感和颓废情绪,使叔本华那悲切恍然色彩颇浓的哲学迎合了这个阶级的思想情调而被推崇为具有超前预知性的哲学理论,令其名噪德国,继尔名扬欧洲。

他原本预计不可能活着见到的殊荣竟让他有幸领受,然后带着某种欣慰,含笑告别了人世。

一、生平与秩事

叔本华的全名是AuthurSchopenhaur,生于1778年,卒于1860年,终年七十二岁。

其祖籍是荷兰人,父亲是一个继承祖业的银行家和富商。

父亲性格怪癖,刚愎暴躁,形体不佳,耳朵不灵,但天资甚高,见多识广,知识颇丰。

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尤为偏爱,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英国独具好感。

在政治上,他拥护民权,爱好自由,尊崇独立精神。

叔本华的母亲聪慧漂亮,富有文学才情和造诣,曾出版不少小说和游记之类的作品,是当时德国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懂几国语言。

19岁时与业己38岁的叔本华之父结合,两人除了互倚对方优势维持家庭的完整性之外,没有爱情,貌合神离地共同生活了二十年。

由于叔本华基本秉承了父亲的性格,又嫌其母不够贞洁,因此,几乎终生与母不和。

父亲原本指望叔本华继承自已的事业,因此给他起了阿图尔这个欧洲各国通用的名字,以便在各国经商。

1809年,叔本华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但他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系统研读了一批重要哲学家如柏拉图、康德等人的著作,而且还于1811年擅自转学到柏林大学改志专攻哲学课程。

在那里,他聆听过包括费希特在内的一批著名德国哲学家的课。

1813年他在耶拿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这之前,在魏玛其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了歌德,并受到歌德的高度赏识,还与歌德一起研究过色彩理论。

除了哲学和医学知识之外,叔本华还广泛涉猎过其它知识领域,对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植物学、气象学、生理学、法学、历史学、音乐等等学科知识均颇谙熟。

在哲学中,他还特别深入研究过东方印度哲学和佛学。

1820年,为宣扬自已的哲学思想,曾在柏林大学谋得一个无俸编外讲师职位,时间很短,便永远告别了大学讲坛,再末在社会上谋职,靠父亲留下来的遗产度过余生。

从1831年起,他定居于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直至去逝。

叔本华的著作不多,其主要哲学著作是他在1818年出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其它著作都只是这部著作的拓展或补充。

作为传统哲学最早的掘墓人之一,叔本华是很有些个人特色的。

他自幼就有极高的语言天赋,青少年时代就对古典文学及修辞学有深厚的功底。

他喜欢孤身独处,对大自然及世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整日里缄默凝思,偶尔提出一些令人震惊而常人又不太去想的问题,发表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见解而被其中学老师说成是“哲学坯子”。

成年后,他孤傲、自私、狂妄、执着、多疑,但刚毅、独立、敢与社会背向而行,以其优美的文笔大发蕴含某些真理的狂言谬语;在品性上,他集凡夫俗子与伟人特点于一身,熔崇高卑琐举止于一炉,使人感觉怪异,终生落得个有母弃母、有妻不娶、有子不认、自然也就孤独一生的下场。

叔本华立志颇早,当他在人生中有了一些感受后,便明确地把自已的志向放在对人生的探索上。

他说,人生不易,我将用对人生的探索来度过自已的人生。

在其一生的探索中,他给我们留下了对世俗观念的抨击和纠偏,留下了对天才的一些有价值的议论及对民众无理的鄙视,留下了对相面学对错参半的见解,留下了对噪音的咒怨和对女人的敌视与轻蔑,留下了对谈情说爱的嘲弄和人生空虚的结论,最后留下了对自杀的赞许。

叔本华生平事迹中有几件值得一提的轶事:

他曾与歌德有过一段忘年之交,许是歌德本人是天才之故,他一眼便识得叔本华的不同凡响之处,曾对嘲笑叔本华的年轻人说:

“噢,不要取笑这位少年,到时候他会比我们都有造化的”。

自此之后,叔本华就自恃天才。

在大学听费希特的课时,费希特在谈及天才特征时讲了这样一段意思的话:

天才者完美像上帝,劣等人疯狂像野兽。

叔本华闻此言不以为然,事后他评论道:

此说差矣,无可指责而崇高完美的上帝品格并不那么伴随伟人,因为在常人眼中,天才往往是疯子。

有此认识垫底,本来就很孤傲的叔本华越发变得狂妄起来,连歌德都忍受不了,批评他是一个自高自大之人,将来必受生活的惩罚。

可叔本华不仅充耳不闻,反而认为歌德己经丧失了伟大,对其所作的批评乃俗人之见。

1818年春末,他将自已的哲学著作手稿拿到出版商那里要求印刷出版。

他自我吹夸地说:

这部书绝非旧思想的改头换面,而是结构严谨而连贯的独创的新思想,它明畅而通俗,有力且优美,它将成为今后数百年著作的泉源和根据。

出版商信以为真,大量印刷,结果总共只销出了百十来本,损失惨重。

他头撞南墙不回头,为了让世人了解他的思想,他走出家门到柏林大学弄到无薪讲师资格,登台讲学。

以《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为题,向当时还活着并声誉中天的黑格尔发出挑战。

他选择与黑格尔同时讲课的时间开讲,欲通过争取和吸引听众的数量来与黑格尔一较高低。

由于他第一堂课就口出狂言,宣称自康德到他这中间的整段时期没有哲学家,有的只是把持大学哲学讲坛的一些江湖骗子,因此,后来的听众廖廖无几,在百般努力而局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好愤然返家,不再谋职。

还在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刚刚出版的时候,他回到魏玛到其母亲和妹妹居住的地方,为证明自已己出人头地和颇有成就,他将自已的著作送一本给母亲。

不料,母亲不但不接受反而讥语相加。

叔本华大怒,一阵大吵之后母亲将其推倒在楼梯下,喝令他滚离。

叔本华从地上爬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然后对母亲说道:

“你把自已和我都错看了,你只会因为我而为后人所知”。

没想到,这话竟然得到了应验。

叔本华的饭量很大。

一日饭馆用餐,对面食客惊讶其食量,他对该食客说,“饭量和智慧是成正比例的,我的饭量超出你三倍,是因为我的智力至少在你三倍以上”。

他爱喝酒,每每靠喝酒来激发思想,因而又胡诌“大凡酒量大者决不是一个傻瓜,”遗憾的是我不被人赏识。

“我之被遗忘,大抵证明我不配我的时代,或者我的时代不配我。

叔本华对在世的哲学家大多表示轻蔑,称他们都是为迎合别人的口味来写作,唯有他和少数几个哲学家是敢于道出自已心声的人。

他说,前者的目的在于牟利,而他和那些少数哲学家的目的则在于济世。

他还说他要做现代哲学污秽的复仇者。

叔本华并非不重视别人对他自命不凡及其怪癖的种种议评,而他却把这些统统归之于“天才的特征”。

他不爱交结,朋友甚少。

但他认为这是一个伟人保持高洁心态所必须的。

他告戒自已说,“不要忘记你是一个哲学家,上苍叫你从事这种工作,切不可分心旁骛,也不要走别人的路子,要保持高尚的心志,培养超俗的见地”,为此,“痛苦和失败是很需要的,这正象一艘船必需有压舱的重铅一样,没有重铅或货物稳住船体,它就会成为风的玩物,很容易颠覆”。

再者,“痛苦是天才灵感的泉源。

假如生活总是在随心逐意的舒泰之中,莎翁歌德的诗剧何由产生,柏拉图还会有哲学思想、康德还会有《纯粹理性批判》吗?

二、意志本体论

从叔本华立志探讨人生的志向看,他的哲学中心内容应该是人生哲学思想,但为了逻辑地引出其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结论,他首先向人们展示的是其作为基础的本体论和这种本体论得以形成的认识方法。

虽然这种做法使得他的哲学体系带有旧传统哲学的色彩,但整个内容己转变到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上去了。

1.表象、人、主体

叔本华的哲学似乎一开始就企图与传统哲学划清界线,他指责过去的旧哲学说,前此以往的哲学都有一个重大缺陷,即不是从客观出发引出主体,就是从主体引出客体,这两种做法都很难令人信服。

要使哲学一开始就让人觉得是真诚的,就不能有唯物主义或唯认主义的先入之见,而应当从实实在在的就近的“中性物”出发,然后上升到真正的哲学高度上去。

他视为哲学出发点的“中性物”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人的感觉表象。

他说,世界对于我们首先是呈现在我们感觉表象中的东西,我们最早确认的世界乃是一个表象的世界,即我们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不过,我们不能停留在我们感官所感知的这一切上面,还应在感官和被感知物之间进一步思考它们二者的关系,即思考它们何者是主要的东西,何者是次要的方面。

一旦我们稍做思考,我们就不难清楚而确切地明白,我们并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我们的这个世界只是作为我们的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而这个“表象者”就是我们人自已。

没有人的表象,就不会知道太阳、地球等一切东西。

基于人的立场,我们应该自信地说,世界首先是我的表象而己,是“直观者的直观”。

如果进一步确认人是什么的话,我们只能说它是相对于外部世界客体的主体。

由于一切客体均有赖于我们人这个主体的确认,因此,主体的能动性就成为这个世界最有意义的方面。

我们甚至可以极而言之:

“主体乃世界之支柱”,没有主体,所有一切都没有意义。

叔本华说:

“一切的一切,凡己属于和能属于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

叔本华坦率地承认,这一简单道理早己包含在笛卡尔的怀疑论中,而且己由贝克莱第一个断然明确地说出。

这里指的是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

叔本华没有多费笔墨,在确认主体较之客体更有意义之后,就勾画出了一幅以人的积极能动心智为主体的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奠定了自已哲学的基石和基调。

他用“表象”这个中性之石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出了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前提。

抓住和引出主体,叔本华认为这才进入了哲学正题,接下去就是围绕主体来做文章了。

对于什么是主体的问题,他说道:

“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东西,就是主体”。

“主体...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

原来凡是存在着的,就只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主体并不是什么神秘物或抽象之体,“每一个人都可以发现自已就是这么一个主体”。

当然,只有当你在进行能动认识的时候才是主体,如果处在被认识的地位上,那就只能是客体了。

至于你既不处在认识活动中又不被认识,那就只能是一种无实质意义的存在。

主体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永远不被认识,虽然他有时也会被当作客体来考察。

因为即使被当作客体认识的时候,也只能认识其身体的生理现象,至于主体的核心部分——意识活动则永远也认识不了。

对于主体不能被认识这一观点,叔本华以康德的思想作为论据说道,世界一切万物均逃不出因果链条和时空框架的制约,包括人的身体。

唯有从事认识活动的主体处在这些“形式”之外,却反被主体运用。

康德己向我们指出,处在时空和因果关系中的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反之,无法认识。

主体不在因果时空关系之中,所以永远不能被当作客体来认识,能被认识的永远只是那非意识活动的部分。

2、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

很明显,主体在叔本华那里非指一般意义上的人,而仅仅指作用于客观世界的人的精神意识活动。

不过,叔本华并不满足于指出这一点,他还把这种意识活动作了内在结构的剖析。

通过剖析所得到的结果是:

意识活动有两个层次,一是浅层的“表象-理性”活动层次,二是深层的非理性意志活动层次。

虽然后者是前者由以发动的动源,但两者活动的形式却截然不同。

“表象-理性”活动借助于自造的“先天形式”和认知方法及手段把来自外部世界的感性材料整理的井井有条、理由十足;非理性的意志活动则排除一切理性认知方式的干挠,以本然的意识活动状态来体察本然的世界面貌。

由于意识活动的方式不同,在人面前的世界呈现为两重:

一为表象世界,一为意志世界。

叔本华认为,表象世界是一个让人觉得充满理性阳光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由于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而能被理解,因此,人们都把它当成真实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之外,不认可有别的更真实的世界存在。

其实,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是大可表示怀疑的,因为第一,这是我们表层意识活动中所把握到的东西;第二,它的基础是那种常常欺骗我们的感觉;第三,理性认知手段、方法和启用的“先天形式”在具体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如同覆盖在桌面上的油漆,虽然光亮,却把本来面目遮掩掉了;第四,假如这个世界真是唯一真实的,我们对它就会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主体(哲学家和科学家)对它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这几点论据说明,表象世界大体可以说是一个由人的理性虚构出来的世界。

叔本华承认,人若要生存,就不能不生活在人自已虚构的表象世界里,但不能由此断定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不是因为生活需要而虚构出来的东西,它是真理认识的结果。

以往的不幸就在于,人们通常把虚构等同于真理认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表象世界当真实世界来看的原因。

叔本华说,如果人们不是出于生存需要而是为寻求真理去把握那真实的世界的话,就不能执着于表象世界,而应当穿透它的表层而直达世界本真之深处。

如同表象世界是人的“浅层”意识活动的结果一样,真实的意志世界则是“深层”意识活动的结果。

总而言之,是主体活动的结果。

由于主体是每一个进行认识活动的人,因此每一个人在浅层意识活动上都可以宣称“世界就是我的表象”,而在深层意识活动中则可以声言“世界就是我的意志”。

与表象世界相对,叔本华认为,意志世界是本真的、“不那么明确的”和非理性的世界。

欲把握这个世界,还须从对我们自已的意志活动进行体验入手。

关于这个问题,叔本华论述道:

一般流行的见解认为,人是一种赋有理性能知的动物,其心灵的本质在于有思想和意识。

但若细心考察人的理性和意识由之被发动和产生的原因时,我们不难看到,任何思想意识的起点都有一种随机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而且找不到任何根据和理由。

莫明其妙的动机、说不清楚的内在支配力、灵感的突发勃生、本能的无由冲动等等,实际上都在充当思想活动最原始的动力。

在叔本华那里,意志最初被确定为主体意识中一种与理性相对并隐藏于理性之后的非理性意识。

具体地说,即人之内在的一种神秘的生活力,是盲目的、不可捉摸的和不可遏止的本能冲动。

世界在这种意识面前完全是一幅让人意想不到的悲凉而凄惨的情景。

两个世界的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不绝于耳,但大多是把理性设定的那个理想化的世界视为真实的世界,并将其美化为真善美的统一。

但在叔本华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

在他看来,凡是概念化的世界或带着上述观念去看世界而有的感性表象,都是虚假的,它也许让人感到美且善,但没有真实性,不能说明人生的真境实状。

3.世界意志:

叔本华并不满足于意志只是属于人的东西,在他看来,这个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东西事实上也存在于一切万物之中,而且是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

他这样说道:

意志“既是每一特殊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也是全部事物的实质和核心,它既表现于盲目的自然力中,也表现于人的自觉行动中”,只不过它在非生命物那里比较晦暗,却在动物身上比较明显,而在人身上比较高级和完善罢了。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意志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

接着,叔本华从动物、生物、有机界和无机界举出大量事例为我们描述了种种意志的表现,并指出: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这个意志的表现和客化,世界只是这个意志的一面镜子”。

在摆出众多形态的意志后,他告诉人们说,在这些意志之上有一个统领它们的总意志,它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对于这个总意志,叔本华将其称之为最高意志,并说这个最高意志的根本特点是求生存,并为此作了一番论证。

他论证道:

求生存的意志是一个普遍事实,这在生物界表现的最为真切,因为生物无论其有无意识,都直接显现出对自身生命珍视的特征,它们的所有活动说到底无不都是围绕保持生命求得生存这个核心转的;在有机界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意志在其中发挥功能的情况。

例如,一粒种子虽然在干燥的情况下永不发芽长出株苗,但只要不被外界因素损伤破坏,其生命力仍然内在于其中,遇到合适的条件和环境,它就能展示出自已充满蓬勃生机的生命;无机界虽然最不容易洞见其保持生命力的意志活动情况,但各化学元素在没有其它外来因素作用下可以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就足以说明这种意志力的存在了。

因为意志求生存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职能是不毁灭自已己拥有的生命,而物件在适合自已存在的环境里能够保持自身统一性这一特质,恰又表明意志的存在,只是很不明显罢了。

结论:

意志就是保持生命的生存本能,这种本能是万物共有并决定每一物其它一切方面的东西。

做此论证之后,叔本华断定,意志的实质就是求生存、保持生活力和生命的非理性意识。

最高意志也即“生存意志”或“生命意志”、“生活意志”。

不过,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否认的,即:

万物都不是永恒的,求生存的意志似乎也无法战胜不断威胁它的死亡而身处永恒。

对于这个问题,叔本华是这样解答的:

他说,事实上,意志根本不需要战胜死亡,因为它并不因具体事物的死亡而有损于它。

不要说无机界和非生命界不存在死亡问题,而只有分化和转化,即使是生命界,通过意志安排的生殖途经,也不会让生命之线随便断开。

因为生存意志中本身就包含了繁衍生命的生殖意志,它的职能就是维护整个种的生命不灭。

叔本华说,在人的活动中,那种令人向往的爱情和冠冕堂皇的婚姻,不过是盲目的生殖意志实现自身并客化自身的工具和手段,妇女只是为执行意志的指令保持种之生命不灭而专职生育的机器。

最高的生存意志,叔本华命之为“世界意志”或“宇宙意志”。

这个意志只存在于意志世界中,它不仅是派生意志世界形形色色各种类型意志的母体,而且是表象世界一切有形事物的最终根源。

相对于真实的意志世界,表象世界只不过是它派生的一面歪曲其面目的哈哈镜。

叔本华执着于意志世界,并把意志世界想象的和表象世界一样的丰富多彩。

为了给人们勾勒出这个世界,他机械地搬用了柏拉图的理念王国图。

按照这个图,他解释说,作为最高意志的宇宙意志并不派生任何具体事物,而只派生出少数几个低一层次的意志,这些低一层次的意志又继续衍生出数量多倍的更次一级的意志,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层意志客化出具体事物。

例如,力的意志客化出磁石吸铁、物体下落;吃的意志客化出口、牙、肠、胃;走的意志客化出脚和足;抓的意志客化出爪子和手等等。

叔本华承认这个意志世界图与柏拉图的理念王国图是相同的,他说:

“我们把这些等级看作是柏拉图式的理念,因为这些等级正是一些确定的类或者说是一切自然物体(包括有机和无机的)原始的不变的形式和实质……这些理念在无数个别的东西上表现自身,它们与后者的关系是原本对于摹本的关系”。

(《叔本华选集》,英文版,第94页)

虽然这个意志世界图与柏拉图一模一样,但叔本华不承认他是照搬的。

因为柏拉图是天才的虚构,而他则是从就近的身边事物出发,沿着哲学的思路,通过不断的抽象、别异综同和加工制作的功夫,渐而上升思维得到的。

他的发现只是证明了柏拉图的天才构想。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道:

“我们同意柏拉图的意见,他认为现实的存在只是属于理念,认为时间和空间中的事物即相应于个人的实在世界只是虚幻的、梦呓般的存在”。

(《叔本华选集》,英文版,第102页)和柏拉图一样,叔本华也认为,在整体世界图中,越是接近宇宙意志的东西越真实,越是接近表象的东西越虚假,除了宇宙意志和具体有形物两个端点是纯真和纯假之外,它们之间的各层次都有相对真假度问题,即上一层相对于下一层具有更多的真实性,下一层相对于上一层则更多一些虚假性。

4.宇宙意志的体现者:

意志世界和表象世界并不是两个分离开来的世界,勿宁说是一块硬币的反面和正面。

拿人来说,露在外面的是它的表象意识,而深藏不露的则是它的意志意识。

叔本华并没有把他所想象到的意志和所见到的事物真正按等级予以排列出来。

尽管如此,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还是被他指示出来了,只不过这里所说的人是作为意志的人,而不是作为表象的人。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意志在最靠近宇宙意志的地方,这是因为人的意志是一种有意识的意志,是积极能动的自觉意识中的意志。

正是这一特质,它能够发现意志自我本身,并能够把意志与表象严格区别开来。

不过,就人的本质来说,人是意志和表象的统一体,正因为他参杂了表象内容,故而其意志不如宇宙意志那么纯粹高洁。

人当然也分有等级和层次,这个等级和层次主要是根据每个人的意志力之强弱和完善度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那看似疯狂的天才人物,意志力比较强且完善程度高,因此,那最富有天才、最疯狂的伟人的意志才是真正最贴近宇宙意志的意志。

由于它和最高意志关系的直接性,它能直露宇宙意志,故而伟人的意志可以说就是宇宙意志的直接反映。

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讲,宇宙意志就是人的意志,严格地说,宇宙意志就是天才伟人的意志。

由于叔本华本人发现并描述了这个最高意志及其世界构图,因此,他自诩为最富天才的伟人,从而也把自已的意志视为宇宙意志之完整的体现者,故有命题:

“世界就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选集》,英文版,第5页)

三、非理性“自失观审”认知法

前述内容己表明,叔本华的认识对象不是表象世界而是意志世界。

由于意志世界是非理性的,因此,用于认识表象世界的理性认知方法就不适用于来认知意志世界,而应当启用非理性认知方法。

叔本华声称他对意志世界的把握用的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方法,这种方法被他称之为“自失观审法”。

为了扶起这种方法在所谓“真理”认识中的地位,他对理性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1.意志先于理性及理性的原本职能:

人之有理性及人的意志、欲望和本能均应接受理性的指导,我们的认知活动必须依理性的科学方法来进行,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普遍抱有的共识。

叔本华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这个流行了几百年的世俗观念其实是非常荒唐和错误的。

哲学盲目接受这一世俗观念,精心制造了大量无聊而空洞的思想产品,实在是遗害无穷,现在该是正本清源和彻底清算的时候了。

叔本华指出,人和人的认知活动及理性思维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人类出现之前,最初只有意志。

它盲目的俗求和冲动逐渐客化出有形的大千世界万物。

这种客化活动发展到高级阶段,可能突然萌发了认知自我的俗望,于是乎,代它进行这种活动并具有认知能力的人便被客化出来了,此时,意志为自已点燃了一盏可以认清自已的明灯。

人被抛入意志客化的世界里,原本体力很弱且生活在充满冲突的恶劣环境里,生命受到很大威胁,于是宇宙意志赋予它智慧和理性,以便应付险恶的环境和维持生存。

因此,理性和智慧原本的职能只是为执行意志的旨意加强人的生存能力的,它们是强化人的生存能力的工具。

事实证明,理性和智慧确实为人的生存和种之生命的延续做出了不朽贡献,但随着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被证实是意志客化世界中的最强者,理性和智慧贪天功为已有,目空一切,走上了日益漠视意志的道路,反客为主了。

它高高在上,要求一切必须经过它的处理方能立足于存在之境。

它擅自生造出一些所谓的先天范畴和形式(如时间、空间、杂多性、因果性、必然性等等),任意对客化的外部世界进行自我满足的整理,形成所谓的认知。

由于人的意志活动所接触的本真东西总被理性夺去加以处理,故而真实的意志客化世界一再从我们眼边滑落过去,看到的仅仅是完全失真的虚假表象内容。

可以这样说,人类越是自觉地运用理性,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表象世界就越是背离和歪曲了本真的意志,相比之下,动物由于没有受到理性和智慧的“污染”,它们直观到的世界或许反倒比人看到的世界要真实的多,只可惜它们不思理解,也不可能向人类的偏谬挑战。

最不能容忍的是:

目前理性己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俨然以意志的主人面貌出现执鞭奴役意志及其它的朋友——欲望、本能和冲动,完全忘记和抛弃了自已作为仆人的身份。

为此,叔本华向世人大声疾呼:

理性和智慧“从它们的起源和实质来说,都完全是服从意志的”,(《叔本华选集》,英文本,第96页)虽然意志和理性在人身上是统一不可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