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9012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docx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docx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

第一课时

《墨梅》

活动内容:

学会《墨梅》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活动过程;

活动一古诗擂台赛T=7分钟

过程

1、组织学生学习打擂方法及规则。

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经记住了许多古诗,可以进行古诗轮背,看谁记住的多,争当小擂主。

2、组织比赛。

3、小结、点评,奖励获奖者。

 

第二课时

过程

1、教师范读古诗。

2、领读古诗,并让学生画出节奏。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采用学习自由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的方式,正确。

流利地朗读古诗。

4、借助注释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5、小组内讨论,说一说每一句的意思。

6、全班交流,小结。

教师补充。

7、让学生一起说古诗大意。

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8、讨论;本诗写的物是什么?

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从这个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9、引导、分析、小结。

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活动三学习生词T=7分钟

过程

1、学会生字砚乾坤2、认读词语墨梅乾坤

3、指导背诵。

4、小结。

诗人是在借墨梅表达自己做人的理想;即使没有那娇艳的红色,也要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凌寒独开的高尚品格。

在诗人看来,他画的梅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雅之气就足够了。

这就是墨梅的独特之处。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墨梅

元王冕诗人画家

特点: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赞颂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竹石》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

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

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

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

{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

(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

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

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

标准:

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

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引导学生想象:

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

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

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

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

课后读读(梅花)。

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

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

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

(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

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

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

(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

“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

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

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

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

(详见附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

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

(小结:

诗言志)

   6.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

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业。

    默写《竹石》

    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石灰吟》

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

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

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

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

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

敲打。

击:

撞击。

若:

好像。

等闲:

平常事。

人间:

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

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赞同

 

第六课时

一.重点引领,品味内涵

1.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课件出示:

这首诗真实、形象地描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从(深山中开凿出来)到(烈火焚烧),又经过(粉碎),最后被使用留下(“清白”)。

2.激发想象:

石灰承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时的情景。

3.石灰是怎样面对这些严峻考验的?

抓住诗中“若等闲”、“浑不怕”来理解。

它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抓住“要留清白在人间”来理解。

4.通过学习,现在你们对石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请学生畅谈石灰的品质。

(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有高尚的节操)

5.小结:

学校的白墙就是用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仿佛一位奋斗者,历尽艰辛终于实现其理想,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

(设计意图: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背诵,而应是一种研读。

在研读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感受石灰的高贵品质。

二.升华主题,感悟诗情

1.于谦为什么要赞美石灰呢?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2.结合资料,小组讨论交流:

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3.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诗歌表面上是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