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9682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9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监控量测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底宽给3~4m,上口宽约7~8m(横断面呈梯形),河底与侧壁为水泥方砖,侧壁方砖高约2.5m,与河底倾斜,延伸至地面;

河水水量小,局部干涸。

图1-1 角门东站地质纵剖面图图图1-2角门东站地质纵剖面图

(2)地下水情况:

本次勘察钻孔最大深度50m,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实际测量到两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潜水,该层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侧向径流补给,以侧向径流和向下越流方式排泄。

本次勘察未发现上层滞水。

每年7至9月份为大气降水的丰水期,地下水位自7月份开始上升,9至10月份达到当年最高水位,随后逐渐下降,至次年的6月份达到当年的最低水位,平均年变幅约为2至3m。

地下水特征如下表:

该场区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结果如下:

潜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的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本站的抗浮设防水位36.0m。

表1地下水位特征

地下水性质

水位埋深(m)

水位标高(m)

含水层及其特征

岩性特征

渗透系数m/d)

影响半径(m)

潜水

(一)

10.7

28.59

③、③2层

潜水

(二)

22.1~22.8

15.87~16.76

④层

130-150

77.53(10t/h)

1.2.3周围现状

角门东站(西马场站)位于角门东路与马家堡东路(太平街南延)交叉路口的西侧路面下,沿角门东路东西向布置。

北侧为旱河,南侧为京投开发商业楼,东南侧为乐天玛特超市,东侧为商铺,西南侧为京投开发住宅楼。

第二章监控量测的依据及要求

2.1编制依据

监测工作遵循以下规范、规程及相关标准:

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2.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4.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JGJ120-99

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GB50007-2002

6.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7.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

97

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10.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93

11.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

11.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土建施工06合同段招标文件;

12.业主提供的招标图纸;

2.2监测目的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场地周围地层位移和附近建筑物及围(支)护结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基坑围(支)护结构受力情况、周围地表位移等进行监测。

(1)掌握支护结构和同边环境的动态,利用监测结构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监测数据经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进行预测和反馈,以便为工程和环境安全提供可靠信息。

(3)为建设管理单位对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提供支持,通过现场安全监测、现场安全巡视和安全状态预警,较全面地掌握各工点的施工安全控制程度,为信息管理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对施工过程实施全面监控的有效控制管理。

(4)积累资料和经验,为今后的同类工程提供类比依据。

第三章施工动态分析与监控量测技术方案

3.1建筑物沉降监测

3.1.1基点及测点布置原则

(1)控制网布设形式

控制网以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施工高程系统为基准建立,起始并附合于地铁施工控制网二等精密水准点上。

控制点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控制网可分段布设成局部的独立网,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

(2)控制点布置原则

控制点布置的原则为:

基准点是检验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基准,选设在远离地铁基坑或隧道施工影响区的稳固位置;

工作基点是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的依据,选设在相对稳定的地段,一般至少距基坑开挖深度或隧道埋深2.5倍范围之外;

控制点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引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个数均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

地表基点或工作基点一般埋设在场区密实的低压缩性土层上,建筑物上基点或工作基点埋设在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墙体上;

基点及工作基点要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井、河岸、松软填土、滑坡斜面及标志易遭破坏的地点。

(3)测点布置原则

测点按监测方案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建筑物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

建筑物的四角、拐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高低悬殊或新旧建筑物连接处、伸缩缝、沉降缝和不同埋深基础的两侧;

框架(排架)结构的主要柱基或纵横轴线上;

受施工开挖、堆荷和震动显著的部位,基础下有暗沟、防空洞处。

3.1.2建筑物沉降监测布置方式

主要有京投在建商业楼、马家堡东路桥。

京投商业楼在拐角处布置测点,中间沿墙没20米布置一个;

京投商业楼沉降监测点布置图

旱河桥梁检测布置图

3.1.3测点埋设方法

建筑物测点标志根据不同监测对象采用不同的埋点形式,框架、砖混结构对象采用钻孔埋入标志测点,钢结构对象采用焊接式测点,特殊装修较好的对象采用隐蔽式测点形式。

沉降监测各类测点埋设时应注意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一般应高于室内地坪0.2~0.5m。

测点埋设完毕后,在其端头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剂。

地表基点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

土质地表使用洛阳铲,硬质地表使用工程钻具,开挖直径约80mm,深度大于1m孔洞;

夯实孔洞底部;

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

灌注入标号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并使用震动机具使之灌注密实,混凝土顶面距地表距离保持在5cm左右;

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80cm的钢筋标志,露出混凝土面约1~2cm;

上部加装钢制保护盖(直径不小于150mm);

养护15天以上。

图3-1地表基点标志埋设形式图(mm)

建筑物上布设的测点采用钻具成孔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

使用电动钻具在选定建筑物部位钻直径65mm,深度约122mm孔洞;

清除孔洞内渣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

向孔洞内注入适量搅拌均匀的锚固剂;

放入观测点标志;

使用锚固剂回填标志与孔洞之间的空隙;

埋设形式如图3-2。

图3-2建筑物测点埋设形式图(mm)

3.1.4观测方法

水准网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徕卡精密NA2002水准仪进行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1。

表3-1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序号

项目

限差

1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0.5毫米

2

每站高差中误差

0.15毫米

3

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

±

0.3

毫米(n为测站数)

4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0.4

5

视线长度

30米

6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

0.5米

7

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

1.5米

8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

监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表3-2。

表3-2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监测点与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1.0毫米

0.30毫米

0.6

0.8

50米

2.0米

3米

0.3米

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

观测顺序:

往测:

后、前、前、后,返测:

前、后、后、前。

观测注意事项如下:

对使用的水准仪、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

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

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

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

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

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

3.2建筑物裂缝观测

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必然导致结构构件的应力调整而产生裂缝,裂缝开展状况的监测通常作为施工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常采用直接观测的方法,将裂缝进行编号并划出测读位置,观测裂缝的发生发展过程。

必要时通过裂缝观测仪进行裂缝宽度测读。

监测数量和位置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主要有京投在建商业楼。

3.3.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3.3.1测点布置原则

本项目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与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点)共用,将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

测点按第三方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管线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

原则上地下管线监测点重点布设在煤气管线、给水管线、污水管线、大型的雨水管上,测点布置时要考虑地下管线与洞室的相对位置关系。

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接头处,或者对位移变化敏感的部位;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有特殊要求的管线布置管线管顶测点,无特殊要求的布置在管线上方对应地表。

3.3.2管线监测布置方式

管线布置方式:

主要有φ1950电力管、φ1000污水管道、φ600给水管、φ800给水管φ300给水管,每隔十米布置一个沉降监测点,详见附图—角门东站监控量测方案。

3.3.3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与建物沉降共用。

监测点埋设方式:

有检查井的管线应打开井盖直接将监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管线承载体上;

无检查井但有开挖条件的管线应开挖暴露管线,将观测点直接布到管线上;

无检查井也无开挖条件的管线可在对应的地表埋设间接观测点;

在管线上布设监测点时,对于封闭的管线可采用抱箍式埋点,对于开放式的管线可在管线或管线支墩上做监测点支架。

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如图3-3。

图3-3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

管线沉降监测测点埋设时应注意准确调查核实管线位置,确保测点能够准确反映管线变形,采用钻孔埋设方式测点埋设前应探明有无其它管线,确保埋设安全。

在无检修井管道沉降监测点埋设时,埋设间接测点的孔径不得小于150mm。

3.3.4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管线沉降监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徕卡精密NA2002水准仪进行观测。

管线沉降观测点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技术要求及观测注意事项与建筑物变形监测相关要求一致。

3.3.5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施工进度,将各测点变形值绘成管线变形曲线图。

即:

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散点图,据以判定施工措施的有效性;

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管线的最大沉降量;

沿管线沉降槽曲线,判断施工影响范围、最大沉降坡度、最小曲率半径等。

3.4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

3.4.1测点布置原则

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可与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点)共用,将道路及地表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

测点按监测方案图纸设计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地表设置。

3.4.2道路沉降监测布设方式

沿基坑边设2排沉降测点,排距3m,点距20m,部分与管线监测点重合可与其共用。

图3-4地面沉降监测图

3.4.3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为保护测点不受碾压影响,道路及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

地表测点埋设形式如图3-5(孔径不得小于150mm)。

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

图3-5道路、地表测点埋设形式图(mm)

3.4.4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道路、地表沉降观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徕卡精密NA2002水准仪进行观测。

监测点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技术要求及观测注意事项与建(构)筑物变形监测要求一致。

3.4.5数据分析与处理

每次量测后应绘制不同深度的位移—历时曲线、孔深—位移关系曲线。

当位移速率突然增大时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

3.5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3.5.1基点及测点布置原则

(1)监测网布设形式

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可采用导线网,测点监测采用极坐标法。

控制点以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施工平面控制系统为基准建立,采用附合或闭合导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地铁精密导线上。

控制点根据场地围挡条件及基坑位置合理分布,一般每个基坑不少于3个测点,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监测网。

围护结构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布置的原则为:

控制点是监测点稳定性的基准,应设立于施工基坑开挖深度2~4倍距离之外的稳定区域,为提高监测精度,应埋设强制对中观测墩或专门观测标石;

控制点位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观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

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控制点个数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

测点按第三方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基坑四周围护结构桩(墙)顶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

测点应尽量布设在基坑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等较为固定的地方,以设置方便,不易损坏,且能真实反映基坑围护结构桩(墙)顶部的侧向变形为原则。

测点尽量设置为强制对中标志。

3.5.2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布置方式

测点布置于主体基坑四周围护桩体内,按监测方案设计图纸布置。

长边设置6个主断面,短边设置1个主断面,共14个测点。

图3-6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布置图

3.5.3基点、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1)基点及测点埋设方法

现场监测基准点采用强制归心的水泥观测墩,顶面长宽各0.4米,地下部分埋深大于1.2米,地面部分高1.0米;

监测点埋设时先在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用冲击钻钻出深约10cm的孔,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入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

埋设形式如图2-5、2-6。

图3-7监测基准点实景图图3-8监测点埋设示意图

(2)埋设技术要求

测点标志埋设时应注意保证与测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

3.5.4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控制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监测点采用极坐标法观测,使用1秒级全站仪进行观测。

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2.3。

表3.3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指标或限差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测角中误差

1.0秒

测边相对中误差

≤1/100000

每边测回数

往返各4测回

距离一测回读数较差

1毫米

距离单程各测回较差

1.5毫米

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

温度0.2摄氏度,气压50帕

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一般采用极坐标法。

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后视其它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测定监测点与监测基准点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

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

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

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

3.6桩顶垂直位移监测

3.6.1桩顶垂直位移监测布置方式

长边设置6个主断面,共12个测点

图3-9桩顶垂直位移监测图监测

3.6.2仪器设备

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

3.6.3监测实施方法

a、测点布设:

在基坑两侧的桩顶埋设沉降观测点。

b、量测与计算:

与地表沉降监测方法同。

3.7围护桩体倾斜监测

3.7.1测点布置原则

3.7.2测点布置图

图3-10桩体倾斜位移监测图

3.7.3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测斜管埋设可采用两种方法:

绑扎埋设、钻孔埋设。

通常情况下采用绑扎埋设,当围护桩已经完成而测斜管未及时埋设或者基坑开挖前发现已经埋设的测斜管无法正常使用时,需要采取钻孔埋设的方法。

(1)绑扎埋设

测斜管通过直接绑扎或设置抱箍将其固定在挡墙钢筋笼上,钢筋笼入槽(孔)后,浇筑混凝土。

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米,测斜管与钢筋笼的固定必须十分稳定,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与钢筋笼相脱落。

同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很小的扭转角度就可能使测斜仪探头被导槽卡住;

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

(2)钻孔埋设

首先在围护桩上钻孔,孔径略大于测斜管外径,一般测斜管是外径Φ76钻孔内径Φ110的孔比较合适,孔深一般要求穿出结构体3~8m比较合适,硬质基底取小值,软质基底取大值。

然后将在地面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孔内,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空隙回填细砂或水泥与膨润土拌合的灰浆,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

现场效果图3-11、3-12:

图3-11测斜管埋设现场实景图图3-12测斜管现场实景图

支护结构测斜管埋设与安装应遵守下列原则:

①管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或导墙顶)。

②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

③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④管搬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⑤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

⑥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3.7.4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监测仪器可采用CX-3E型测斜仪或其它监测精度能够达到0.02mm/0.5m仪器。

仪器图见图3-13。

图3-13CX-3E型测斜仪

观测方法如下:

①用模拟测头检查测斜管导槽;

②使测斜仪测读器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读一次数据,记录测点深度和读数。

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

插入同一对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再测一次,深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

③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

观测要求:

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3~5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3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基准值。

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温度,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

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一定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

3.8支撑轴力监测

3.8.1测点布置原则

对于设置内支撑的基坑工程,按照监测方案设计图纸布点,选择典型支撑进行轴力变化观测,以掌握支撑系统的正常受力。

3.8.2测点布置方式

沿基坑长边设置6个主测断面,东西两侧最长斜撑处各设置1个监测点。

图3-14钢支撑测点布置图

3.8.3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1)埋设方法

①采用专用的轴力架安装架固定轴力计,安装架圆形钢筒上没有开槽的一端面与支撑的牛腿(活络头)上的钢板电焊焊接牢固,电焊时必须与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

②待焊接冷却后,将轴力计推入安装架圆形钢筒内,并用螺丝(M10)把轴力计固定在安装架上。

③钢支撑吊装到位后,即安装架的另一端(空缺的那一端)与围护墙体上的钢板对上,中间加一块2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