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实践Word格式.docx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实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实践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由此可见,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是既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季苹说:
“探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这就要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一次调查活动的反馈……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实践。
语文学科是探究性学习最便于开展的学科,语文探究性学习能够真正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
探究性学习与以往的教学学习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
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
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学”,罗丹说:
“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
”“重感悟”,不把现存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都来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
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积累”,学文如积沙,收集信息,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的积累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构建开放型的语文知识体系,厚积才能薄发。
探究性学习科学的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三、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1.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
探究性阅读能否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探究课题。
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探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1)从生活中设定探究课题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
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探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探究广袤宇宙的兴趣。
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2)从课文中设定探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探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探究课题的设定上。
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
对此,我的探究与实践是:
①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探究课题
鉴于对探究课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
探究课题是师生纵横捭阖,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自然应当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探究课题是设定课题的一般方法。
②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
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
学生提了不少,如:
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
如果小珊迪不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
“小珊迪是一个()的人?
”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
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③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探究课题
“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
把文章的题目比作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
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
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课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读题后,教师问学生:
“读题后,你有什么发现?
能提出读懂课文的问题吗?
”学生读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a.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
b.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c.表现了红军什么精神?
老师就让学生围绕以上三个体现课文重点的问题来研读全文。
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深究、讨论、争辩,其间教师作适时、适度地点拨,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内蕴。
④从课后习题里带出探究课题
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探究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
如研读古诗《别董大》,课后习题要求说出诗中所写的景物,由此我得到启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剧本,并当导演,把剧本排演成一个短剧。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查阅了诗人高适写《别董大》的背景,研究了当时诗人和琴师董庭兰(董大)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写、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⑤在趣味活动中引出探究课题
探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
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若能更多地让学生觉得有趣,则活动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如教学《鲸》这篇课文,教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探究课题是:
“我们已初步读懂了《鲸》这篇课文,大家对鲸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去,就要请大家来扮演鲸,向人类介绍自己家族的特点。
要介绍好自己家族的特点,就得更细致地读课文和查阅关于鲸的资料。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了鲸的体形特点、进化过程、生活习性等内容。
⑥在插图赏析中推出探究课题
语文教材一般有三大系统组成,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习题系统。
图像系统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不仅有助于学生解读课文,更有益于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形象的生活图景互相映照、相得益彰。
因此,从课文插图去推出探究课题会别有一番意趣。
如《鸬鹚》这篇课文,插图是一幅静态的图画:
夕阳、平静的湖面、垂柳、无垠的稻田、小船,船上的鸬鹚像列队的士兵,渔人在悠然地吸着烟。
在深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认真欣赏这幅插图,并推出了研读专题:
“这幅插图表现的是什么情境,画出了课文中的哪些描述?
如果捕鱼开始,画面又会有哪些变化?
从课文中找根据,谈体会。
”课外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并收集资料,以《鸬鹚》为课题继续进行探究性学习。
由于学生对这一课题充满兴趣,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孩子们又根据小组的兴趣,把主课题细化为许多子题目,如鸬鹚的种类、鸬鹚的外形、鸬鹚的生活习性、鸬鹚捕鱼的特点……
在课文中寻找探究课题,其实就是营造探究的问题情境。
学生通过课题探究既达到了解读课文、操练语言的要求,又从中培养了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2.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探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探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
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呢?
我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
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
首先,应当在课题探究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收集的方法。
如在《鲸》一课的探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们通过相互沟通明白自己不仅能够从书店、图书馆、网上搜寻相关材料,更可以去采访自然教师或其他人获得大量宝贵的资料。
其次,在对有关材料进行筛选的同时,组织学生先就选择的材料进行广泛的阅读与深入的讨论,再结合课题实际确定子题目进行分析研究。
当然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应该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因为我们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探究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的情况,这时指导教师可边教边导。
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以提升;
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对课题的探究深度和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向引导,通过“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当然,教师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学生在科研启蒙阶段养成严格要求的习惯,从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研究素质。
3.在探究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学习特长,又依赖组内每一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
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
具体表现在让细致认真的学生偏重于检索文献,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偏重于对较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让文笔流畅的学生偏重于文章的写作,让擅长电脑的学生偏重于电脑的操作;
让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任务,让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简易操作的工作等等。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然教师除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特长的优化组合外,还应注意到组内学生的整体效应的体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伙伴及时沟通,良好配合,形成一个能创造横向交流、团体合作的氛围;
教育学生在学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学会谦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使学生体会到进退之间自有天地,体会到协作学习带来的个人力量无法企及的乐趣,高效高质地完成课题探究的任务。
四、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强调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选准探究要点
要从整体入手,在课文的特色、主题处切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3.注重探究过程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4.把握评价尺度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张华:
《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
3.安桂清: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
4.石中英:
《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
5.冯新瑞:
《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6.王升:
《论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