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及其守恒定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9142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荷及其守恒定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引入新课…………………………………………………………………3

(二)进行新课…………………………………………………………………4

1.摩擦起电现象…………………………………………………………4

2.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6

九、板书设计…………………………………………………………………7

十、教学体会……………………………………………………………………8

参考文献………………………………………………………………………8

致谢……………………………………………………………………………8

本人声明………………………………………………………………………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作者:

虞明亮

指导教师:

何新凤老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信息技术系08级物理教育专业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

本文是对“探究式教学”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的理解,以及对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初步的研究和设计。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过程,了解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感受,并观察其实际教学效果。

以“电荷的产生”作为探究内容,设计教学实验探究课,通过对整个实验探究课的设计、观察、总结和反思,形成了本教学设计的主体,从而对“探究式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通过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能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电荷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等。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对于动能的概念的讲解,不是采用先讲定义,再摆事例的方法,而是采用先摆事例,由学生主动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法自然地得出动能的定义,这样做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对于动能的影响因素方面,采用典型的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具有求知的欲望,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

参与式教学:

一是做好实验,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七、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羽,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若干。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声学和光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

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设问: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实验:

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教师分析):

摩擦过的塑料刻度尺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二)进行新课

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使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

(学生利用身边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

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补充:

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实验探究:

电荷的产生

2.1提出问题

师:

摩擦能产生电,那么那么它产生的电有什么性质,又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摩擦产生的电只有一种吗?

2.2猜想与假设

生:

可能与摩擦的时间有关,或者跟摩擦的快慢有关,应该是只有一种

2.3实验设计方案

演示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

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归纳:

1).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结论: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2电荷间有力的相互作用

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

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

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B)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

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2)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问: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验结果归纳得出: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学习了验电器、电量的概念 

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课后活动:

每个同学都拿自己手上的橡胶笔在头发轻轻地摩擦,然后吸引小纸屑。

让学生对课堂的实验有个更深刻的印象。

4.反馈练习

学生依据目标自查,完成检测练习(练习题略),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5.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讨论)一下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哪些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

5.1了解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

5.2知道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3进一步熟悉了使用验电器的使用以及电荷多少的表示方法。

九、板书设计

5.1 

电荷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摩擦起电。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接触带电。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

负: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用验电器来检验。

4.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

单位:

库仑(库),符号:

C。

十、教学体会

通过该课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实验、概括分析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从丰富多彩的课堂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反过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是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渗透研究方法方面的教育。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猜想、设计、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设计从书初中物理教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