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刺绣赏析推荐word版 11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8748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刺绣赏析推荐word版 11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推荐刺绣赏析推荐word版 11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推荐刺绣赏析推荐word版 11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推荐刺绣赏析推荐word版 11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推荐刺绣赏析推荐word版 11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刺绣赏析推荐word版 11页Word格式.docx

《推荐刺绣赏析推荐word版 11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刺绣赏析推荐word版 11页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刺绣赏析推荐word版 11页Word格式.docx

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特点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来概括,“平”指绣面平展;

“齐”指图案边缘齐整;

“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

“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

“和”指设色适宜;

“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

“顺”指

丝理圆转自如;

“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

蜀绣,亦称“川绣”,指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刺绣。

蜀绣历史悠久,在晋代时便已经很有名气,当时人们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作蜀地名产,可见当时蜀绣的地位。

在四大名绣中,蜀绣特点十分鲜明,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

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取材多数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因为颇具喜庆色彩,多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上;

二、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因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风格;

三、蜀绣的刺绣技法十分独特,丰富多变的针法是蜀绣的精髓,据不完全统计,蜀绣刺绣技法至今已发展到十二大类,一百余种。

其针法特点是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而晕针又是蜀绣中最常用的针法,常用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

起源于湖南民间刺绣的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收了苏绣和粤绣的精髓发展起来的,湘绣的题材多是虎、狮、松鼠等动物,并且以虎为多见,特点是巧妙的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将近二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以针代笔,巧妙的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具有构图章法严谨,形象生动逼真,色差鲜明,质感强烈,形神皆备,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效果,曾有“绣花花生香,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此外,湘绣的用线极有特点,丝线轻过荚仁液蒸发处理后再裹竹纸拭擦,使丝绒光洁平整不易起毛,便于刺绣操作。

还有织花线,每根线染色都有深浅变化,绣后出现自然晕染效果。

湘绣的擘丝技术极为精细,细若毫发,湖南因此俗称这种极为工细的绣品为“羊毛细绣”。

湘绣的针法汲取苏绣的套针加以发展,以掺针为其特色,掺针俗称“乱插针”,掺针体系又细分为多种,如接掺针、拗掺针和直掺针等,另外还有湘绣特有的旋游针和盖针等多种针法。

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相传是由少数民族——黎族所创造的,更有意思的是,粤绣先前的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的男子,这在四大名绣中恐怕是独一无

二的现象(除了粤绣,宫廷绣为了体现绣品的大气也多使用男绣工)。

关于粤秀的特点,可以用一线、二色、三金、四繁、五艺来概括。

一线,粤绣用线多种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有用孔雀毛捻缕作线,还有用马尾缠绒作线;

二色,粤绣用色明快,常用红、绿对比强烈的色彩,善用勾勒,故色彩富丽而不俗气,讲求华美艳丽的艺术效果;

三金,粤绣多用金,喜用金线作为刺绣花纹之轮廓线,并将金银线材料独创出钉金绣、金银线绣的新绣种。

尤其加衬高浮雕的金绒绣,金碧辉煌,气魄浑厚;

四繁,粤绣装饰花纹繁缛丰富,但形成独特的构图方法,达到繁而不乱,富于热闹欢快的气氛。

常用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三阳开泰、杏林春燕、松鹤猿鹿、公鸡牡丹、金狮银兔、龙飞凤舞、海产鱼虾以及佛手、瓜果一类题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五艺,粤绣的技艺特点,主要表现绣艺纹理清晰,善留水路,针法上运用金、银、线巧妙结合,立体感强,具有装饰趣味。

除了四大名绣外,前面提到的如顾绣、京绣、鲁绣、汉绣等也非常有名,但到目前为止,由于我接触刺绣的时间有限,对刺绣艺术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所以关于其他种类的刺绣常识就不能在此一一介绍了。

最后,虽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下,人们已经不用再为了装饰而不得不拿起针线学习刺绣,但刺绣艺术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不应该被冷落甚至抛弃。

所以,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来学习刺绣并爱上刺绣,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门艺术继承下去,并进一步改革创新,发扬光大。

篇二:

刺绣文化鉴赏

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古代称“黹”、“针黹”。

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

女红"

的一个重要部分。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1X多年历史了。

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

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

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

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针法类别:

乱针、直绣、盘针、套针、擞和针、抢针、平针、散错针、编绣、施针、辅助针、变体绣

乱针

乱针绣法主要是把传统的手工绣法转换为机器电脑绣法,此绣法在手工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增强欣赏者的视觉冲击力。

此绣品以德丰品牌的德丰绣品为代表

直针

完全用垂直线绣成形体,线路起落针全在边缘,全是平行排比,边口齐整。

配色是一个单位一种色线,没有和色。

针脚太长的地方就加线钉住,后来就演变成铺针加刻的针法了。

盘针

表现弯曲形体的针法。

包括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四种。

其中切针最早,以后发展到旋针。

套针

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园顾绣,清带的沈寿时,就进一步发展了。

单套:

又名平套。

其绣法是:

第一批从边上起针,边口齐整;

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针,第一批需留一线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针;

第三批需转入第一批尾一厘许,尔后留第四批针的空隙;

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许……;

其后,依此类推。

擞和针

有称长短针。

这种针法是长短针参差互用的,后针从前针的中间羼出,边口不齐,有调色和顺的长处,可用来绣仿真形象。

抢针

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势,以后针继前针,一批一批地抢上去的针法。

可以说,这种针法是直针的发展。

平针

是用金银线代替丝线的绣法。

其方法:

先用金线或银线平铺在绣地上面,再以丝线短针扎上,每针距离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绣纹样而回旋填满,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

扎的线要对花如十字纹,如同扎鞋底花纹。

散错针

它以多种针法变化运用,达到阴阳浓淡适度,力求所绣的形体逼真。

散整针:

是套针、施针、接针、长短针兼用的混合针法。

编绣

是一种类似编织的绣法。

它包括戳纱、打点、铺绒、网绣、夹锦、十字桃花、绒线绣等。

这些针法都适用于绣图案花纹,所以也可将它们称为“图案绣”。

饶绣

是一种针线相绕、扣结成绣的针法。

打籽、拉锁子、扣绣、辫子股和鸡毛针,都属于这一类。

打籽:

它是苏绣传统针法之一。

可以用它绣花蕊,也可以独立地绣图案画。

施针

是加于他针的针法。

这种针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并,活而不滞,参差而不齐。

辅助针

这类针法不是独立绣形体的针法,而是为了增强所绣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动性所采用的辅助性针法。

归入这一类的针法有:

辅针、扎针、刻鳞针等。

手工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

就刺绣的针法而言,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共有9大类43种,主要有齐针、抡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切针、平金、打点、打子、结子、网绣、冰纹针、挑花、纳锦、刻鳞针、施毛针、穿珠针等等,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生产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手工刺绣艺术表现效果。

根据各种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知,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

在河南发现的商代刺绣实物,是中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品。

这种刺绣花纹为菱形纹和折角波浪纹,在花纹线条的边缘使用加绞拈的丝线,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的刺绣印痕发现于陕西省宝鸡茹家庄的西周墓中。

这种刺绣采用今天还在使用的辫子股绣的针法,运用了双线条,线条舒卷自如,针脚也相当均匀齐整,说明刺绣技巧是很熟练的。

刺绣不仅仅是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作品和文化,我们新一代大学生一定会好好地继承下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艺术。

篇三:

苗族刺绣艺术分析

一、悠久的历史

刺绣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族工艺,在我国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

至于苗族刺绣始于何时,史书无确切记载,也无定论,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考证,但从《后汉书?

南蛮传》所描述的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来推测,最迟在战国时期,苗族刺绣就已产生了。

从现今贵州台江县施洞一带苗绣中的虎纹、堆纹、滑纹以及雷山县苗绣中的龙纹与历代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的鉴餐纹、蟠璃纹、夔纹、云雷纹的惊人相似,我们不难看出中原文化的史影。

①唐代时苗族刺绣有了一定的发展,宋?

郭虚若《图画见闻志》载,唐朝时“东谢”苗族“卉服鸟章”,可见其工艺相当复杂。

当时的苗族服装上已经绣满了各种花鸟图案。

到了明代,苗绣有了长足发展,技艺更加精湛,已有平绣、辫绣、数纱绣等数种针法。

据嘉靖《贵州通志?

平伐司》及郭子章《黔记》卷59记载,贵阳苗族喜欢使用彩线挑绣“土锦”、“织花布条”、“绣花衣裙”等。

清代以后,苗绣的影响更大,见诸文献的记载更多,据乾隆《镇远府志》卷9、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2记载,黔东南清水江苗族的“锦衣”和“苗锦”都远近闻名。

古州苗族刺绣也很多,据报道榕江县平永地方一户苗族农民家现在还保存着乾隆时期的绣满彩色花纹的男女苗装。

②民国至今,各类图书对贵州、湖南、云南、广西、湖北、海南等地苗族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③苗绣已被普遍用于美化苗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和工艺

二、精湛的技艺

刺绣是苗族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用于装饰苗装上的领子、袖子、肩部、围裙、头冲臼、裙子等部位,而很少作为单纯的艺术品。

在苗族地区,刺绣在苗族妇女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八九岁起,她们便跟着母亲开始学习刺绣,到了十四五岁便成了行家里手,并开始着手为自己准备嫁装。

可以说,刺绣技艺的高低既是衡量一个苗族妇女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也是苗族姑娘出嫁的本钱,直接影响到她们的前途和命运。

苗族刺绣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较为复杂,就原材料而言,除需用各色彩线外,最具特色的是多使用自织自染的黑色亮土布。

这种土布的制作工序繁多,最关键的还在于染布,它是用自制蓝靛,再加上黄豆水、红子刺根水等反复染十几次才成,而且每染一次都须不断捶打,染好的布显紫褐色,平滑发亮,永不变色。

④用这样的土布制作出来的刺绣别具风格,韵味十足。

就其制作技巧而言更是多种多样:

有平绣、辫绣、堆花、缠绣、贴花等十余种针法。

尽管苗绣针法种类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平绣和凸绣两大类。

平绣的制作方法是用彩线照剪纸纹样把图绣在黑亮布上,由于丝线盖在纸样上施针绘线,绣出来的纹样比平面略高而显浅浮雕感。

其特点为针脚整齐,图案光滑,色彩上一般多以蓝色或红色为主色调,再配以其他色彩。

平绣在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等苗族地区流行较广,其中以贵州清水江流域、云南文山等地尤为突出。

凸绣的突出特色在“凸”字上,由于凸绣是在底布上先铺上多层剪纸而后施线刺绣,因而绣出的花样明显凸出,具有高浮雕效果。

凸绣流行于贵州黔东、湖南城步等苗族地区。

下面简单介绍苗绣的几种针法:

辫绣:

先将十来根彩线编成二三毫米宽窄不等的小辫子,再用同色丝线按剪纸纹样或平或皱,一圈一圈由外向里地把小辫条钉在布上。

其特点是层次分明,厚重粗犷,平铺的辫绣多用于便装上,皱铺的辫绣做工复杂,常用于盛装。

主要流行于贵州台江、雷山西江等地。

堆花:

先将缎子

剪成无数小三角形,再在一块布上把这些小三角层层堆成各种花纹图案,制成盛装的袖花、领花。

流行于台江城郊、施洞、革一和炉山翁项一带。

缠纹:

先把剪纸铺在缎子上,再用两颗线两根针来回交替缠线而绣。

缠纹的立体感强,但较费时费工,多用于装饰盛装的袖子。

这种绣法现已不流行,唯贵州绥阳、施洞等少数地区仍使用。

⑤除以上介绍的几种针法外,据不完全统计,苗绣还有结绣、给绣、贴花、打子、抽花、挑花等数种。

从苗绣的许多绣法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原文化对苗绣艺术的影响。

我国刺绣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辫绣的出现。

建国后,长沙出土的战国织绣代表作“凤纹绣”就是用链环状针脚表现图案形象的辫绣作品。

到了汉代,刺绣已有了平针、铺绒、辫绣等针法,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刺绣中还有“绢片贴毛”。

到了魏晋时已有锁绣法绣的花鸟刺绣。

唐宋时,随着刺绣范围题材扩大,针法发展也很快,唐代新创有缠针、平金、齐针、套针、贴绢、堆续和缀珠,宋绣又有滚针、施针、反哉等针法的出现。

其他如丁线绣、网绣、纳纱绣、打子、锁边等多种针法也比较常见。

元、明、清时刺绣工艺也取得很大成就,当时刺绣的品种很多,产品较好并且颇具特色的有苏绣、广绣、蜀绣等。

⑥近百年来,我国的刺绣艺术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显然,古代刺绣艺术的这些传统技艺在苗绣中都不同程度地得以保存和发展。

可以说,苗绣针法之繁多,发育之完好,技艺之精湛,在当代刺绣艺术中也属罕见。

苗族刺绣是中国刺绣文化艺术宝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独特的造型

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初民由于缺乏认识和征服大自然的能力,而人为地赋予了大自然中一切生物以某种神秘属性和神奇力量。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列维?

布留尔所指出的那样:

原始社会时原始人的生活和创作活动都受到神秘互渗的“原始逻辑思维”方法的支配。

左汉中先生把列维?

布留尔对“原始逻辑思维”方法所下的定义总结为“不关心任何矛盾,不追究它,也不回避它,而且允许同一实体在同一时间存在于两个或几个地方,允许单数或复数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⑦我国古代苗族先民也认为宇宙间万物都是靠神秘“互渗”联系起来的。

他们认为不但动物之间可以互相渗透,动物与人,人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同样也可以互相转化。

同时,这些动植物本身的神秘属性也“互渗”了,从而获得其神秘力量。

这种原始思维直接影响了苗绣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从它所表现的造型内容上看,原始逻辑思维的方法决定了苗绣的复合形造型语言。

在今天仍流行于贵州台江县施洞一带刺绣中的“人首鱼身龙”、“鱼身牛角龙”以及“鸟龙”、“蚕龙”、“虎龙”等奇特造型中,我们不难看到苗族先民这种原始思维的轨迹。

这些长着人头鱼身子的“人首鱼身龙”和头上长水牛角鱼身子的“鱼身牛角龙”等怪诞诡秘的艺术形象,实际上是农耕文化和鱼文化在苗绣中的投影。

施洞一带的苗族生活在美丽的清水江流域,长期以渔猎和种植水稻为生,因而形成了对鱼、水牛乃至对人们臆造出来的掌管风调雨顺的神物—龙的崇拜,并通过“互渗”的思维方式,运用幻想性的造型方式,把人、鱼、牛、鸟等客观自然物按照他们的理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重新营造出许多符合他们审美意识的复合形象,并赋予了它们超自然的神性和力量,寄托了他们的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在他们这种不受任何逻辑思维规律支配的原始思维方法中,神秘性质的“集体表象”也得以传承下来,并保留至今。

在今天的苗绣中我们随处可见到鸟的冠毛和尾羽变为美丽的鲜花,人长出翅膀,蝴蝶长着人脑袋,龙变鱼、人变龙等等天真质朴的复合形造型图案,这充分反映了苗族妇女崇尚大自然的原始心

态,同时也体现了她们惊人的艺术才能。

⑧其次,从苗绣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看,由于“原始思维”的作用,苗族刺绣在构图布局上一直沿用散点透视的平面构图法。

我们知道,西洋美术在构图上讲究遵循透视的原理,即从一个固定的视点出发在一个视域范围内描绘事物,也就是说,假如画家面前有一幢高楼,那么无论楼后风景如何美丽,既然被楼挡住了,也就不能纳入画内。

而苗族刺绣的散点透视构图法则从来不受这种透视规律的限制,散点透视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受一个固定的视域和视点的局限,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一幅图案中同时表现几个视域里的形象。

苗族妇女就是以这种朴素的“原始意象”造型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打破正常秩序感和时空造型观念,把自己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各种事物形象组合在同一个平面里,表现出事物的多层次、多方位和多瞬间⑨。

譬如苗族女英雄“务么细”这幅刺绣作品,从时间「上看,包含了春、夏、秋、冬四季花卉在一个画面同时开放;

从空间上看,既表现了“务么细”撑着伞与情人幽会的主题形象,又以自然流畅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其部下在军营里打卜克娱乐的情景,画面四周并以大象、猴子、长颈鹿、蝴蝶、鸟、花草等动植物形象环绕主要形象来烘托主题,整个画面熔天上人间于一炉,通过主体形象和客体形象的对比,表现画面的层次和空间。

这种散点透视的平面构图方法,给人强烈的装饰美感,而不是立体的三维空间的真实感,因为苗族妇女“对空间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二维空间上,停留在对某些物象的简单客观摹仿和主观推测上。

’,⑩。

把一个事物的几个特征同时表现在同一画面里,故而,出现了四条腿并列而立的动物,人物为正面形象而两条腿则是侧面的,而动物头部的同一侧面却比目鱼般地同时长着两只眼睛。

当然,这些造型的出现,除因受原始思维方法的影响外,大概还因为苗族妇女缺乏写实能力,正如吴洋先生所说的那样,她们“从写实的愿望出发,演变到写意的效果,并造成规模化的特定符号形式,突出了归类化抽象化的特点。

,因此,我们认为苗族刺绣的独特造型是苗族妇女受原始思维影响而对表意对象进行超自然夸张、强化、变形来赋予刺绣以神性和灵气的结果。

四、浓艳的色彩

我们知道,苗族刺绣多用于装饰苗族服饰,而苗族服饰又因其服饰刺绣图案、色彩及做工的精细程度不同而分为很多种类。

但一般地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不同地域使用不同的服饰,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分为盛装和便装两大类。

盛装是苗装中最华丽的一种。

因其服饰布满诸多复杂而色彩绚丽的刺绣图案而得名。

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盛装上刺绣使用的色彩主要有三种:

(1)以红色为主的红色调,主图案花纹多用朱红色,而花纹的次要部分纹样及边缘图案则辅以淡黄、白、浅蓝、紫红、玫瑰红、绿色等,如革东、施洞、划一等地;

(2)以深蓝、紫色为主的蓝色调,再配以褐色、白色、绿色、黑色等冷色挑绣花纹的枝节部分,如施洞、革一、革东一带;

(3)以绿色为主,并辅以红色、黄色、玫瑰红、黑色的绿色调,如台江城郊和排羊等地。

以上三色的绿色调,其底色均为黑色。

蓝色调因花色(蓝色)和底色(黑色)对比较弱,故以蓝色调花纹刺绣装饰的苗装,苗语称为“欧啥”(暗衣);

而用红色调刺绣装饰的苗装,因红色花饰和黑色底布对比强烈,被苗语称为“欧拖”(亮衣)⑩。

制作盛装刺绣工艺复杂,费时费工,所以平时不轻易穿,只在走亲访友、陪客、赶场、过节时穿用。

相比之下,便装则较为简单,只有少量的纹样,色彩单纯,多为平时生活和

生产时穿用。

另外,黔西北大方、赫章一带的“小花苗”披肩上的刺绣则以黄色为主,配以红、黑色,在白色底布的衬托下,更显得鲜艳夺目。

这大约是因为“小花苗”地处高原地带,终年举目所见皆为金黄色,进而喜欢黄色的缘故。

威宁一带“大花苗”披肩刺绣则以红色为主,辅以黑色,衬以白色底布,色彩对比强烈,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湘西苗族衣饰多用红色。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苗族刺绣在用色方面有如下特点:

(1)从色彩的冷暖来看,多爱暖色(如红色系统的色彩),冷色基本上只用于点缀(如青色系统的色彩);

(2)从色彩的纯度来看,多爱纯色(如饱和的原色、纯度高的间色),不爱灰色(如纯度低的复色);

(3)从色彩的明度来看,多爱明色,不爱暗色。

苗族妇女基于一种抽象的随心所欲的传统设色意识,用色不受色彩规律的限制,也许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发现和表现物体在光的映照下色彩的复杂变化,如光原色、条件色、环境色对物体固有色所产生的影响,他们也不照搬物象固有色彩,而是凭借直觉观察事物,把生活中得来的色彩印象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色,因此他们对鲜明、艳丽。

对比强烈的色彩配合更为喜爱,而对淡雅、协调、灰暗的色彩配合不感兴趣,她们总爱把色彩用得浓重而艳丽,可以说,苗族妇女用活了绘画“三原色”(红、绿、蓝),并由此派生出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

不仅如此,在苗绣中,色彩不单纯只是彩色而已,它已被赋予深、刻的文化意义:

红色代表青春、热情和生命,是吉祥如意和富贵的象征,是苗族人民勇敢、顽强、勤劳、奋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所以红色调的盛装多为未婚姑娘在盛大节日及出嫁时穿用;

紫色、蓝色庄重、沉着,象征成熟美,故而蓝色调刺绣多用于已婚妇女或上了年纪的妇女盛装;

黑色深邃、神秘、凝重,多用于服装的基本色和男子服装色。

苗族妇女正是用他们手中的线来撰写苗族悠久的厉史,在刺绣里把历史、现实和理想,把有生命的和凡生命的完美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融为一体,编织她们神往的梦幻世界。

五、浓郁的宗教意识

苗族的宗教是阶级社会形成前由“万物有灵”演变发展而来的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

主要有三种形态: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又称神明崇拜)、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是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之一。

苗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所以,在苗族地区,逢年过节,凡结婚丧葬遇事卜吉凶等都要举行一系列祭祖仪式,以求祖先的庇佑。

在众多祭祖活动中,最隆重的要数杀牲祭祖。

关于杀牲祭祖的规模,宋代、清代都曾有记载,至今黔东南地区苗族还每有十三年举行一次“吃鼓藏”祭祖活动。

除此而外,苗族还普遍崇拜神明,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对天地自然,尤其是对龙的崇拜,至今苗族地区还盛行祭龙、祭天地、招龙以及看风水等神明崇拜活动。

苗族的宗教观念通过口头文学、节日、祭祀以及工艺美术、生活习俗保存流传下来。

其核心内容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延续下来,并在苗族刺绣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苗绣里蕴藏着苗族先民朴素的原始宗教和审美意识。

在黔东南清水江、都柳江一带的苗绣里,我们常常见到龙、牛、鱼、鸟、蝴蝶等动物和各种花草树木。

古时候,苗族先民认为很多动植物与自己有某种神秘的血缘关系,并把它们作为图腾物来崇拜。

据《苗族古歌?

枫木歌》描述:

远古时期,枫树干变成了蝴蝶,蝴蝶与水泡游方生了十二个蛋,后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