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8617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省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省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省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省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省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省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文档格式.docx

《我省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省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省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文档格式.docx

针对贫困人口不同的致贫因素,我们按照开发式扶贫方针和“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坚持分类指导,规范实施了不同的扶贫项目。

一是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思路,对那些具备生存条件、可以就地扶持脱贫的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整治和班子建设为重点,实施了重点村建设项目,进行整村推进扶贫。

二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安置”思路,对于那些居住偏远、无法就地脱贫的特困人口,实施了移民扶贫项目,以改善居住条件为重点,从根本上改变搬迁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三是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思路,针对贫困户发展生产缺乏资金的实际,实施了产业化扶贫项目,通过小额扶贫贷款项目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2007年,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向省政府提出“百万贫困户增收工程”的建议,从2008年起在规划内贫困村中全面实施了“千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

四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思路,针对贫困户劳动力在市场经济中就业和创业能力低的实际,实施了“雨露计划”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引导他们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同时,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思路,针对不同经济区域和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实施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项目,提高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五是按照“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思路,实施了“两联一包”扶贫项目,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定点扶贫活动。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我省各级都成立了扶贫开发组织机构,历任省长亲自担任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各市、县也都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扶贫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扶贫开发中的重大问题。

省、市两级和各扶贫重点县都单设了扶贫办(局),纳入同级政府部门序列进行管理,专门负责扶贫开发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汉中市乡镇一级全部成立了扶贫办,副乡(镇)长担任主任。

多数市县还将重点贫困乡(镇)的扶贫专干,纳入行政编制内,加强了扶贫队伍的建设。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总体部署,2002年初,省政府制定实施了《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范围对象、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我省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了推进《纲要》和《规划》的深入实施,2005年8月,省委、省政府又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对扶贫开发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

2007年3月,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实施区域板块开发,提高整村推进实效,促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07]5号)文件,进一步落实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在整村推进扶贫中整合扶贫资源的任务和责任。

在中央扶贫资金逐年加大投入的同时,近年来,我省省级财政逐步加大了专项配套资金,部分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

近年来,累计年投入也突破了亿元。

(四)会议部署,行政推动。

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举办扶贫重点县县委书记(县长)培训班等,特别是2006年8月,省委在榆林召开了陕北建设委员会(扩大)会议,专门研究了陕北老区的扶贫开发和跨越发展问题,提出要从投入、项目、人才、政策上四倾斜,加大对陕北、陕南老区和其它贫困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也每年召开全体会议,研究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目前,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扶贫开发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全省扶贫开发在政府主导、行政推动下进入了良好的发展阶段。

二、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各种支农项目资金整合的部门联动机制

扶贫开发不能单打一,必须动员各部门合力推进。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凡是那些整村推进扶贫效果显著的村,都是各方面支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搞得好的村。

随着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我省提出了整合支农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的思路,并通过积极探索完善,逐步建立了整村推进搭台、相关部门联动、共下一盘棋的扶贫开发新机制。

(一)抓点示范,探索经验。

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完成,我省大面积的区域性贫困问题明显缓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开始凸现。

我们把全省范围的10700个较为贫困的村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2001年,我省在不同地区选择了138个重点村,每村安排3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了整村推进扶贫试点工作。

试点证明,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整合资源是提高整村推进扶贫效果的关键所在。

2002年,我省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全面启动实施了以重点村建设为主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

随后制定印发了《关于搞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建设的通知》,提出了“五到村”(即水利部门引水到村,电力部门送电到村,计划、交通部门通路到村,邮政、电讯部门通邮、通话到村,广电部门广播电视到村)的政策要求。

同年,省政府又专题召开了全省整村推进扶贫现场会,推广商洛市整合扶贫资源、推进重点村建设经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探索资金捆绑使用、部门联合作战的新机制,确保重点村建设顺利推进。

(二)强化责任,稳步推进。

整合扶贫资源,加快整村推进扶贫进程,重点在县,关键在于加强领导。

2003年以来,我省各地以落实党政领导包扶责任为切入点,在整村推进扶贫中普遍实行了“四个一”(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个部门包扶,一本实施方案,一套班子建设)的制度,并作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有力促进了资源整合和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2004年6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略阳县委、县政府《关于强化领导责任、整合扶贫资源,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

9月,省委、省政府又在略阳县举办了全省扶贫重点县县委书记(县长)培训班,推广略阳经验,使全省的整村推进扶贫资源整合工作迈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2005年8月,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夯实了各级党委、政府责任,使我省整村推进扶贫的资源整合工作再次掀起高潮,涌现出安康、咸阳、商洛等一批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落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研究审定支农项目,整合扶贫资源的先进典型。

(三)完善机制,提高成效。

为了把扶贫开发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2007年我省组织开展了以整合扶贫资源为重点的大调研活动。

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扶贫资源整合的《意见》,提出了“资金捆绑、县为平台,明年计划、今年研究,县长(书记)协调、部门上报”的整合机制和方法,使全省的扶贫资源整合工作正式走上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运作的轨道。

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从三个方面抓起:

一是内部整合,从自身抓起。

我们首先注意抓好自身掌管资源的整合工作,统筹安排好扶贫项目中各子项目间的整合、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整合、国内扶贫与外资扶贫的整合。

围绕整村推进扶贫这个主体,扶贫重点村在哪里安排,移民搬迁、“雨露计划”、小额信贷、社会扶贫、外资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就跟踪倾斜到哪里,实现了扶贫系统自身项目的整合与统一。

二是部门协作,从省上抓起。

为了从省级层面给支农项目资金实现整合创造条件,2007年以来,我们在国务院扶贫办等10部委印发的《关于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的意见》的指导下,先后会同交通、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卫生、组织、电力、商务等省级部门联合发文,就整村推进扶贫中共同做好贫困村的道路建设、人畜饮水、村庄规划、沼气建设、科技培训、医疗卫生、班子建设、农村用电和市场建设等工作,明确了分工,夯实了责任,落实了措施,建立和完善了省级部门的资源整合机制。

三是落到实处,从县上抓起。

我们认为,资源整合关键要落实好县委、县政府的责任。

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投资计划管理体制,支农财政资金多部门管理,从中央到省、市都不好集中,当年计划县级基本无权调整。

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把项目资金捆绑落到实处,我们提出,在上报下年度计划前,即开始研究项目资金捆绑,把实质性的捆绑工作做在上报计划之前。

为了发挥扶贫资金的优势,使扶贫部门掌握主动权,由县扶贫部门在每年6月份左右按新阶段扶贫规划提出下年度准备实施的扶贫重点村名单,并报县委、县政府。

再由县长(或书记)召集会议协调,把重点村名单交给各涉农部门,由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别向省市主管部门编报项目资金计划,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切实把“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落到实处。

据我们测算,一个重点村的资金整合如果能达到150—200万元,才算是真整合,否则就很难发挥各种资金的聚合效应。

只有这样,整村推进才能见到实效,落后面貌才能真正得到改变。

三、加强动员服务,建立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互动机制

扶贫开发是党和政府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政府的优势,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引导工作,使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的思想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初步建立了“领导干部带头、机关单位参扶、非政府组织参与、企业个人参加、外部力量援助”的社会扶贫工作新格局。

我省还成立了省政府下乡联县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实施社会扶贫工作。

(一)发挥带动作用,组织领导干部抓点。

在聘请在京70位副部级以上老领导担任陕西扶贫顾问的同时,我省组织现职40位省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扶贫重点县,包扶一个贫困村,他们率先垂范,经常深入扶贫联系点调查研究扶贫工作,亲自协调争取资金,主持解决实际问题,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扶贫帮困树立了榜样,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

(二)加强协调管理,组织机关单位参扶。

一是配合做好中央机关的来陕扶贫工作。

目前,中央21个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我省35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先后有126名领导干部来陕考察指导扶贫工作,447名干部来陕蹲点扶贫,筹措各类扶贫资金7亿多元,帮助建设扶贫项目847个,把中央的关怀送到了贫困地区,促进了贫困地区发展。

二是组织省级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新阶段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通知》,组织省级68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两联一包”扶贫工作,每个单位联系一个扶贫重点县、联系一个贫困乡镇、包扶一个重点贫困村,不脱贫不脱钩。

同时,我们与省委组织部从2002年起,每年从77个扶贫团的牵头单位中选拔77名处级干部到77个扶贫重点县挂职担任县委副书记或副县长,专司扶贫,有力地促进了所帮扶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

三是各市、县也组织同级党员领导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定点扶贫。

实践证明,机关单位的定点扶贫不仅加快了贫困地区发展,而且锻炼了干部,改进了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是扶贫开发的一条有效举措。

(三)加强配合服务,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扶贫资源的潜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省扶贫基金会先后无偿投入5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2万多名,援建小学3所,培训农民3万人次;

省慈善协会募集善款在贫困地区建设“慈安桥”283座,建设慈安水窖(井)5000多眼,扶持孤老孤儿7000多人,资助各类贫困学生2.7万名;

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筹资1.5亿多元,救助失学儿童5万名,援建希望小学650余所,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UNDP国际合作组织和香港乐施会等境外民间团体为我省4个灾区县提供了1084万元的援建资金。

(四)加强宣传引导,动员企业个人参加。

在组织好国有企业定点扶贫的同时,我们与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积极协调,首批动员组织了32家大型民营企业与32个贫困村结成了对子,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活动。

有条件的市县也组织开展了民企扶贫活动,特别是府谷县和神木县开展“百名企业帮扶百个贫困村”活动,动员组织煤炭、建筑等民营企业回报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和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了高乃则、刘彪等一批致富思源、回报社会的民营企业家典型。

今年,全省又开展了“千企帮扶千村”活动。

在典型的示范带动下,目前我省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他们回报社会、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参与扶贫的行为正在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和发展趋势。

四、加强宣传引导,建立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实施的主体行动机制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成果的受益主体,也是扶贫开发实施的投入主体。

新阶段以来,我省以整村推进扶贫的规划编制和实施为标志,全面开展了参与式扶贫开发工作,建立“规划制定以群众意愿为主、规划实施以群众力量为主、项目验收以群众评价为主”的机制,充分发动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发挥出主体作用。

(一)尊重主体意愿,组织群众参与规划制定。

在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制定中,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全面宣传国家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发动群众讨论,广泛吸收群众意见,充分反映群众意愿,把贫困户的认定、扶贫项目的选定等权利真正交还群众,使扶贫开发真正实现了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由政府定调子到群众自己说了算的转变,也使群众从整村推进扶贫一开始就“当家作主”,发挥出了主体作用。

(二)发挥主体力量,组织群众参与规划实施。

我省把扶贫规划的实施作为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了由村干部、各类农户代表、包村扶贫干部等组成的规划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让群众充分地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全程参与扶贫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

特别是在“五改三建一推广”(“五改”即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改路,“三建”即建家、建园、建窖,“一推广”即推广沼气)项目的实施中,广大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投工投劳,踊跃参与项目建设,真正成为了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主体力量。

据调查,我省在整村推进扶贫中,广大群众的筹资投劳占到了整村推进扶贫总投入的40%以上,均超过了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力度。

(三)注重主体评价,组织群众参与项目验收。

我们把贫困户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检验和衡量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检查验收时,我们不仅要查看档案资料,还要深入实地察看,进村入户走访,广泛听取受益群众和周围群众的意见。

特别是对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中的到户项目,验收结论必须得到搬迁贫困户和村民代表的认可,群众不满意坚决不予通过验收。

五、优化资源配置,实施连片开发、板块推进扶贫战略

在加强资源整合工作,提高单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建设标准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的水平和层次,我省提出了连片开发、板块推进的扶贫战略,将分散布点、分散投入改为集中布点、集中投入,使扶贫开发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一)突出投入重点,对连片贫困地区进行集中扶持。

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山区、秦巴中高山区、秦岭北麓、渭北旱腰带等“三大块、两条线”集中了全省98%的扶贫重点县、83%的扶贫重点村和80%的贫困人口。

我省把这“五大板块”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各项扶持措施集中予以倾斜,9年来累计投入中省专项财政扶贫资金24.3亿元,占到全省总资金规模的77%,使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二)加大地方投入,对局部地区的特殊贫困区域实行特殊扶持政策。

在省上的政策引导下,我省各地在地方经济逐步好转的同时,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把解决辖区内的连片贫困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加快了扶贫开发步伐。

咸阳市下功夫解决辖区内渭北旱腰带四县区32个乡镇的连片贫困问题,每年安排市本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实施了以移民搬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旱腰带扶贫开发工作,使这一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贫困户人居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延安市县两级财政累计安排了2.3亿元用于辖区内黄河沿岸和白于山区的扶贫开发,使“两区”8个县35个乡镇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都得到跨越发展,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宝鸡市为了解决西部山区的贫困问题,实施了“突破西山战略”,设立“扶贫特区”,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

榆林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加大了对所辖白于山区的投入力度。

西安市每年安排1300多万元用于秦岭北麓山区的扶贫开发工作。

目前,重视连片贫困问题,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正成为我省各市县区的自觉行动。

(三)坚持连片开发,对扶贫项目进行集中布点、同步实施。

资源整合做大了资金“拼盘”,但如果搞平均主义、分散布点,那么整村推进扶贫的效益就只体现在一个一个的“点”上,很难在“面”上取得整体效益。

鉴于此,我省及时提出了连片开发的工作思路,要求各地对同一流域、同一乡镇的扶贫重点村进行集中安排和同步实施,并尽可能将其它扶贫项目和支农项目跟踪捆绑安排。

全省11个老区县专项资金试点工作证明,这一做法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利于由点到面、扩大扶贫开发效益,有利于集中投入、更多更好更快地解决贫困地区的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