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8394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

《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猪肉养殖行业基本情况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生猪出栏持续较快增长(2007年、2011年除外),从1998年的5.02亿头上升到2012年的6.98亿头,累计增长39.04%,年复合增长2.38%。

我国生猪养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在①种猪选育培育;

②饲料营养;

③疾病防控;

④养猪设备自动化;

⑤粪污环保处理等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2010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牧发(2010)6号】,提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未来,我国扩大规模化生猪养殖,建设养殖与加工紧密联结型的产业模式将成为发展趋势。

2、生猪养殖行业的竞争格局

近年,我国生猪养殖业正在由散养为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主要表现为:

①原有生猪规模养殖企业的产能扩张;

②农户建立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化饲养,统一管理,节约成本;

③生猪养殖的上游饲料企业和下游屠宰企业积极介入生猪规模化养殖业务。

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虽有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未来几年,生猪养殖业将会出现较多的行业整合机会,产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其竞争格局将表现为:

①大型养殖企业与散养农户之间的竞争,农户散养的比例将逐渐下降;

②大型养殖企业之间将在养殖成本、产品差异化、食品安全、饲料和疫苗使用等方面展开竞争;

③先期实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大型企业将在未来的行业扩张中占据先发优势,在竞争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与变动原因

1、生猪养殖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

我国生猪养殖业一直以分散养殖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较小,行业盈利状况经常处于“生猪卖难——价格下跌——陷入亏损——饲养规模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扭亏为盈——饲养规模增加——生猪卖难”的周期性循环。

目前,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投入在增加,经营状况在改善,效益积累在上升,但利润率波动仍较大。

2生猪养殖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原因

(1)养殖周期较长

商品猪出栏必须经过繁育母猪、产仔、育肥三个阶段才能完成,该过程至少需要一年半,同时,生猪是鲜活品,用库存来调节供求的难度较大,调节养殖产量往往滞后于市场供求形势,这种滞后性是生猪养殖业利润波动的根本原因。

(2)饲料成本变动

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70%-80%,玉米和豆粕等饲料价格的变化会引起生猪养殖成本的变动,进而引起利润波动。

我国生猪均价与玉米均价的变动情况如2010年-2012年,各季度末的猪粮比波动幅度较大,一般认为,猪粮比=6时,是生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当猪粮比<

6时,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将会严重受挫,导致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下降。

(3)散养方式无序性

我国生猪散养比重较高,生猪散养农户受信息搜集能力的限制,缺乏对市场的深度分析,只能根据周边地区当时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安排养殖计划,易造成本轮生产过剩引发下一轮生产不足,加大了生猪养殖业的利润波动频率和幅度。

(4)动物疫情影响

生猪疫病的发生会致使大批生猪发病、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而且生猪疫病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人们对猪肉的需求下降,进一步导致生猪价格下跌,严重打击养殖户的积极性,从而放弃本轮生猪饲养或缩减养殖规模,引发下一轮生产不足。

(5)补贴政策影响

生猪养殖相关补贴政策将激发养殖户的积极性,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从而增加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影响生猪价格和行业利润水平。

3、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

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平均税前销售利润率如下图:

本行业的平均税前销售利润率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但利润率水平处于稳定的上升通道,且利润率波动小于生猪养殖行业。

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行业集中度与规范化程度的提高,未来行业的利润率水平还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4、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原因

(1)行业结构调整

根据商务部于2009年12月31日发布的《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应当严格控制定点屠宰厂(场)数量,原则上,直辖市和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城区要少于4家,其他地级以上城市城区要少于2家,县(市)全境设1家。

地方各级政府均采取“适度集中规模、减少定点数量、便于监督管理、促进生产和流通”的方针,以及“统一规划,科学布点”的原则实施定点屠宰,避免造成区域内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过度竞争。

随着生猪屠宰市场的规范,一些小型屠宰场不符合标准从而退出市场,屠宰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有效地提升了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

(2)猪肉产品升级

随着我国猪肉消费结构的升级,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冷鲜猪肉、低温猪肉制品等比例在逐渐增加,提高了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

(四)行业市场前景及发展方向

1、我国猪肉产业的市场前景

猪肉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必需消费品,其主要驱动因素如下:

(1)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是国内猪肉消费增长的基础,我国人均收入状况如下图:

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自1998年的5,425.10元增加到2013年26,955.00元,累计增长396.86%,年复合增长11.28%。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力地带动了猪肉消费量的上升,同时也持续提升了猪肉制品的消费量,对我国猪肉产业的发展是一次良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2012年2月发布的《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积极发展冷鲜肉加工和肉制品生产。

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市热鲜肉销售比例降到50%以下,冷鲜肉占比提高到30%。

肉制品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

①热鲜猪肉向冷鲜猪肉升级

目前,我国生猪肉产品主要有热鲜猪肉、冷冻猪肉和冷鲜猪肉。

热鲜猪肉以其肉品新鲜、膘白肉红、味道鲜美的优点在城乡消费中仍占据主要地位,但因其没有经过冷却排酸处理,易污染、易腐化变质、露天销售不卫生,这使热鲜猪肉的销量呈下降趋势,市场份额逐渐缩小。

冷冻猪肉以其肉品安全卫生、便于冷藏运输的优势,受到消费者及肉类加工企业的青睐,但在食用前需要解冻,会导致大量营养物质流失。

冷鲜猪肉既保持了肉品新鲜、质嫩味美、营养价值高的优点,又能有效避免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适温细菌污染肉类。

而且对猪肉进行精细化分割,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被誉为集安全、卫生、美味、营养、方便于一体的优质“鲜肉”。

冷鲜猪肉将成为未来的消费主流。

②高温猪肉制品向低温猪肉制品升级

高温猪肉制品是指经过121℃高温、高压蒸煮的包装猪肉制品。

此类产品消毒彻底,在常温下有较长的保质期,一般为3-6个月或更长,但营养成分缺失较多,且口味较差。

低温猪肉制品是指在常压下通过蒸、煮、熏、烤加工过程,使猪肉制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2℃-85℃,并通过杀菌处理加工,在包装、贮存、流通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低温的猪肉制品。

此类产品具有:

①鲜嫩、脆软、可口、风味佳;

②营养损失少,可基本保留肉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及肉类完整的纤维组织。

低温猪肉制品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③中式风味猪肉制品逐步走向现代化

中国传统风味猪肉制品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制作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其产品主要包括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熏烧烤肉制品、干肉制品、油炸肉制品、肠制品等。

近几年,此类产品正由旧时的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工业化生产转变,不仅保持了色泽、香气、味道和造型,而且在标准化、保鲜、保质、包装、储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越来越受到我国消费者的认可,销量增长明显。

(3)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

随着我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对行业不规范行为的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上供应的肉类及肉制品的质量将越来越高,消费者信心增强,将增加对肉类及肉制品的消费需求。

2、生猪养殖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2010年3月29规模养殖的意见》【农牧发(2010)6号】,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15%,其中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规模养殖场的5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将有利于:

①从源头对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

②提升疫病防控能力,确保人畜安全;

③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养殖户收入;

④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猪肉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2)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优质产品带动的消费升级,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餐饮业的快速发展,猪肉消费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3)行业发展逐步规范化2008年,国务院和商务部分别发布了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强化国家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制度;

未经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生猪屠宰活动。

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规定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目录以外的任何物质,任何食品都不能免检,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2009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指出:

①要大力整顿食品加工企业,对全国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许可、市场准入、产品标准、质量安全管理方面逐项检查;

②加快制定和修订乳制品、肉及肉制品、水产品、粮食、油料、果蔬等重点食品加工行业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

行业的持续规范必将有利于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4)我国应对疫情的能力加强

国家对动物防疫工作的力度和投入明显加大,重大动物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有利于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

(5)饲料行业的高速发展

饲料业的高速发展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养殖业又能拉动饲料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2、猪肉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猪肉产品安全性有待提高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猪肉产品的质量控制涉及饲料供给、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精深加工、物流运输多个环节,控制难度较大,不规范现象的发生,如猪肉“瘦肉精”等事件,会影响人们对猪肉的消费信心。

(2)生猪疫情

重大生猪疫情将减少生猪供给,引发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心理恐慌,导致供需量同步减少,疫情过后的养殖恢复和消费信心重建,需要较长的过程,对业内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生猪价格周期波动

我国生猪价格存在3年左右为一个周期的波动特征。

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伴随着生猪价格的过度下跌和过快上涨,使得生猪养殖业的盈利水平呈现周期性波动,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七)行业的经营模式、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1、生猪养殖行业的经营模式

(1)专业母猪养殖模式

专业母猪养殖户主要从附近较大的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得母猪,或从自家母猪所繁殖的母猪中挑选,生产的仔猪主要提供给周边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

专业母猪养殖户对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依赖性较强,面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虽然每家养殖数量较少,但因养殖户数量较多,一旦遇到行情低谷,这部分养殖户的行为可以决定后市行情的波动。

(2)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

专业育肥周期相对较短,仔猪4个月出栏,该模式主要存在于我国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模式之一。

(3)自繁自养模式

该养殖模式从种猪到商品猪的生产,整个生产链条较长,投入较大。

受资金规模、用地环境等因素制约,自繁自养按规模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小规模养殖户:

存栏母猪10头以下,年出栏生猪200头左右。

小规模养殖户数量庞大,各地均普遍存在,是我国生猪生产的中坚力量。

②中大规模养殖场:

存栏母猪10头以上,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

中大规模养猪场在资金、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代表着各地较高的养殖水平,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优质安全的猪肉。

(4)上下游产业链投资的养殖企业

(八)上游产业链主要是指饲料企业,下游产业链主要是指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

这些外部资金的投入可以带动各地的养猪业发展,能够上连原料种植市场,下连终端消费市场,可以传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变化,调整产业链的生产。

这些企业虽非我国生猪生产的主力,但对以养猪业为核心的主附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

未来,我国生猪养殖模式的趋势是:

①农户、小规模养殖长期存在;

②可持续性的规模化养猪是发展方向。

2、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经营模式

(1)单一屠宰加工模式

该模式的企业只进行屠宰加工和猪肉销售,多数小规模企业主要收取屠宰加工费。

屠宰企业一般在当地收购、当地销售,地域性较强,企业利润水平较低,资金实力不强,不能有效地控制生猪品质,没有品牌效应,很难解决猪肉的跨期存储及远距离销售。

国内中小型屠宰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这种经营模式。

(2)公司+基地+养猪户模式

该模式以区域龙头屠宰加工企业为主导,在辐射范围内通过采购协议或市场影响力带动区域性养殖基地发展,并带动养猪户加入产业链。

基地一般由公司与畜牧兽医类服务机构或当地有一定实力的个人或团体组成,主要负责带动农户养猪,并提供种猪、仔猪、养殖技术服务。

该模式注重产业链内部分工,公司不需向养殖环节过多投入,专注于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销售渠道拓展、品牌建设。

国内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这种经营模式。

(3)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

该模式的屠宰加工企业参与猪肉产业链的全部或几个环节,如种猪繁育、仔猪繁育、生猪育肥、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

企业内实行主体间专业分工与协作的一体化经营,是一种典型的纵向一体化组织方式。

优点是:

①生猪源头质量控制强;

②通过纵向一体化减少市场价格风险;

③有助于形成品牌效应。

但该模式资金投入大,全过程管理水平要求高。

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内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如双汇发展、大众食品等纷纷加大对其上游生猪养殖的投入;

大型饲料企业,如新希望、中粮集团等纷纷加大对其下游生猪养殖的投入,均希望打造自身的猪肉一体化产业链。

本公司目前采用这种经营模式。

3、猪肉产业的周期性

猪肉产业具有超长久性和超大规模的消费群体,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该产业几乎没有被替代的可能。

猪肉产业的供销价格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但需求量没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4、猪肉产业的区域性

我国规模以上的业内企业都集中在猪肉产量或销量较大的区域,各区域的总

体经营数据如下表:

5、猪肉产业的季节性

猪肉产业的生产与销售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中秋的一段时期内,产销量增幅较大。

(八)行业的上下游情况

猪肉产业的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很长,生猪养殖行业属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行业,其上游主要有种植行业、饲料行业;

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属于产业链的中下游行业,其下游主要为批发零售行业。

1、上游情况

我国饲料行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2年,全国饲料工业总产值为7,073亿元,全国总产量为1.94亿吨,同比增长7.7%,从各省产量看,排在前5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2,332万吨)、山东(2,154万吨)、辽宁(1,326万吨)、河南(1,321万吨)、河北(1,185万吨)。

猪饲料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和豆粕(大豆加工后的副产品)。

我国是玉米种植大国和大豆加工大国,两种原料来源十分丰富,供应稳定可靠。

2、下游情况

目前,我国80%的猪肉通过农贸市场销售,而美国通过超市销售约占肉类销售总额的85%,欧洲为65%,拉丁美洲国家为60%(资料来源:

世界肉类组织四届世界猪肉大会会刊)。

超市可以提供较好的购物环境,实现冷链运输、存储、销售,为冷鲜猪肉、低温猪肉制品的消费提供有力保障,而且便于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具有其他零售业态无可比拟的优势。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超市的猪肉销售比例将总体呈上升趋势。

5、行业壁垒

我国散养生猪历史悠久,对于拥有土地和粮食的农户来说,进入壁垒较小。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养殖规模在50头以内的小规模养殖场发展速度较快。

这部分小规模养殖场在占用土地、资金和人力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进入壁垒也较小。

但目前从事1,000头以上的中型或大型生猪养殖不同于小规模养殖,具有一定进入壁垒,主要包括:

(1)管理壁垒

生猪规模养殖不同于制造业,养殖过程的全面标准化难以实现。

鉴于生猪具有生物性特点,养殖标准化只能表现在饲料供应、疫情防治、养殖环境、安全养殖等方面,但难以在养殖细节中全面实现。

生猪养殖的成本控制、猪粮比价等指标更多的依赖于养殖人员的责任心和养殖经验,因此,当单一企业养殖规模超过1,000头以上时,管理难度变大。

目前,刚进入生猪养殖行业的上、下游大型企业在这方面遇到较大挑战。

(2)疫病防治壁垒

生猪疫病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疫病防治风险是生猪养殖面临的最大风险,也是制约生猪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单一养殖场规模越大,疫病防治风险和难度越大,因此,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的建立是生猪养殖的壁垒之一。

(3)场地壁垒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业用地日益紧缺。

生猪养殖难以实现笼养,因此占用土地面积相对较大;

规模化养殖对饲养环境的要求较高,养殖场往往需要建在隔离条件好、污染源少、周边人员活动少的区域,且养殖用地必须交通便利,否则运输成本过高。

在以上因素制约下,大面积养殖用农业土地具有稀缺性,规模养殖存在场地壁垒。

(4)资金壁垒

种猪养殖规模直接决定了生猪养殖规模和发展速度,大规模生猪养殖需要建立良种繁育体系,而优良纯种猪的价格一般在3,000元/头-15,000元/头,资金需求量较大;

规模化养殖还需要投资养殖所需的固定资产、养殖设施以及环境处理等相关配套设施。

因此,规模养殖存在资金壁垒。

(5)人才壁垒

生猪规模化养殖需要高素质管理人员的同时,还需要配备具有养殖经验的养殖管理人员、技术指导人员和疫病防治专业人员。

以上人员的数量必须和养殖规模同比例扩大,否则规模养殖的持续扩张难以实现。

养殖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将人员持续引进和后续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企业文化的深入人心又非一蹴而就。

因此,规模养殖存在人才壁垒。

(6)技术壁垒

生猪规模养殖包括饲料配方技术、遗传育种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养殖管理技术等许多方面;

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差异化的追求和安全要求的逐步提高,养殖企业还必须不断提高养殖技术的科研水平以适应市场。

受上述壁垒因素的制约,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禽业及国内居民需求变化的需要。

也正是因为上述壁垒因素的存在,2008年以来进入生猪养殖行业的上、下游大型企业实际投资进度大多慢于原定计划。

第二部分:

行业(养殖企业)风险

(一)发生疫病的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为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主要产品为冷鲜肉、冷冻肉、熟食制品(中式卤肉制品、低温肉制品),主要原料为生猪,生猪存在动物疫病风险。

生猪养殖过程中发生的疫病主要有蓝耳病、口蹄疫、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病、猪圆环病毒等。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A型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有的是新传入发生的,有的是病毒变异、致病力增强所致。

生猪疫病的发生带来的风险包括两类,一是疫病的发生将导致生猪的死亡,直接导致生猪产量的降低;

二是疫病的大规模发生与流行,易影响消费者心理,导致市场需求减少,从而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若公司周边地区或自身疫病发生频繁,或者公司疫病防控体系执行不力,公司将面临生猪发生疫病所引致产量下降、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的风险。

(二)生猪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的原料是生猪,公司生猪来源包括自养生猪和外购生猪。

生猪价格受猪的生长周期、存栏量、饲料价格、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

2008年-2013年,全国22省市生猪平均价格呈周期性波动,具体如下图(单位:

元/公斤):

公司产品销售价格变动与生猪采购价格变动呈现正相关性,但受到定价政策、消费者承受能力、竞争环境等因素影响,公司冷鲜肉和熟食制品的销售价格调整相对滞后于生猪采购价格变动:

当生猪采购价格持续上涨时,会导致公司冷鲜肉和熟食制品毛利率下降;

当生猪价格持续下跌时,将导致养殖环节和冷冻肉盈利下滑,下跌幅度过大将出现亏损。

因此,未来生猪采购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如公司不能及时适度调整产品价格并保持合理存货规模,公司存在主营业务毛利率波动的风险,从而影响经营业绩稳定性。

(三)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为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以保证食品安全为经营理念,形成了相对一体化猪肉制品产业链。

相对完整的猪肉制品产业链有利于从源头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并且更容易控制成本。

未来猪肉及猪肉制品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产业链竞争,即产业内的企业分别向上游或下游延伸,建立自身的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产业链,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将因此更加激烈。

国内猪肉制品前两大企业双汇发展、大众食品均已开始介入其上游生猪养殖业,而中国知名饲料生产企业新希望集团和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中粮集团则已向其下游生猪养殖和肉制品加工业务拓展,上述企业均希望建立的全产业链优势和食品安全优势,则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风险。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