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Word格式.docx
《端午节的习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的习俗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午节的习俗2
端午节在老北京的民俗中是一个大节日,与春节和中秋合称“三大节”,因为这一天*帝可以不上朝,老百姓需敬神祀祖,妇女可携子回娘家归宁,朋友们可以借机聚会,全城呈现出热闹的节日景象。
同时在节日民俗事项中又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欢迎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小枣最有名。
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
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近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
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
黄米小枣粽子受欢迎是因为价格比江米粽子便宜。
二、喜欢玩“斗百草”
端午节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
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
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三、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寿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
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
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是缝制成樱桃、桑葚、茄子、豆角、辣椒、梨、柿、橘等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
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艳。
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气象。
四、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
端午节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插艾蒿,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遇到一名抱着大孩牵着小孩的妇女,问其故得知幼者为己生,长者系邻居托带,黄巢感叹,命她端午门前插艾蒿,以避兵灾。
该妇女不愿一人躲难,把插蒿之事遍告乡里,使全村均安全,以至成俗。
五、天坛“辟毒”游玩
中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
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
端午节的习俗3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有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
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的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成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
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
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酒,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五月五日,端午节到了,我们一家吃着粽子,唱着歌曲: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真好听!
妈妈和奶奶包的粽子味道不一样,有甜的、咸的,真好吃!
端午节的习俗4
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在过端午节。
据说,在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
在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汩罗江身死。
屈原死后,百姓很难过,涌到江边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着船,在江上打捞他的尸体。
有一位渔夫拿出准备的饭团,投到江中,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伤害屈原了。
从此,在五月五日,端午节就有了吃棕子、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其中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挂钟馗像,用以驱邪魔。
这个习俗的由来是在明皇开元的一天晚上,明皇梦见二鬼,小鬼偷了杨贵妃的香囊和自己的玉笛,跑走了。
大鬼捉住小鬼,一口紫拢明皇喝问:
"
是谁?
。
大鬼说:
我是钟馗,愿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后,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见到的钟馗样子画画像,并通令天下:
在端午节时,一律张贴钟馗画像。
从此,端午节就了悬挂钟馗像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喝雄黄酒、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的习俗5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题记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
赛龙舟
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就有乘船祭祀龙图腾的活动,那便是赛龙舟的前身了。
《诗经》中记载:
“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那鸟舟就是指龙舟。
明朝著名画家张择端曾以端午节龙舟为主题画了一幅作品,名叫《金明池争标图》。
清朝历代皇帝都有在端午节观赏龙舟的习惯。
所以,赛龙舟便作为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吃粽子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就是吃粽子了。
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人别出心裁制成了类似粽子的食物。
他们用黍叶包裹着糯米,蘸过石灰水后烤着吃,因形状类似牛角,故被称为“烤角黍。
到了汉朝,吃粽子就被正式列为端午节的习俗了。
在现代,粽子中总会包着各种馅料,比如说:
豆沙、肉、玉米、大枣等等。
这些也是因为明朝的一位乞丐灵机一动创造出来的。
插艾条
艾,在端午时节长得最为旺盛,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天气会十分炎热,蚊虫肆虐。
正好艾有清热解毒驱蚊之功效,还有驱邪、避讳之意。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端午节的习俗6
“隔牖望蒿艾,弹指又端阳”。
眨眼间,端午节迈着轻快的脚步,伴随着艾草的清香,栗子的淡甜,悄然而至。
儿时的端午节,常常洋溢着粽子的香味。
一到端午那日,奶奶就会包粽子,我便搬来一张小板凳,挨在奶奶身旁。
包粽子的苇叶是从老家采来的,泡了一夜的水,竟还有一股淡淡的芳草味道。
刚出水的糯米像极了一颗颗珍珠,其中还混杂着一些绿豆红豆。
奶奶拿来一张草席往地上一铺,材料往上一摆,席地而坐,便开始包粽子。
包粽子可谓是奶奶的拿手好戏。
只见她拿起三片苇叶,平面朝上,竖着叠好,用手托着。
接着勺一匙子糯米,薄薄地铺在苇叶中间,接着摆上三朵乌黑发亮的香菇,一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四颗黄澄澄的栗子,然后再铺上一层厚厚的糯米封顶。
紧接着,奶奶迅速用右手的食指把苇叶的两边往中间折,形成一个无底圆柱,然后把它放到腿上,用双手把苇叶的两头往中间折,最后用细竹条往粽子上绕八九圈,然后把头儿往圈里一塞,另一个手接过去一拉,就把粽子扎紧了。
过不了一会儿,草席上就排满了粽子,像一个个昂头挺胸的小士兵。
奶奶把它们抱进灶房,摆进蒸锅里蒸上二三十分钟,香喷喷的粽子就出炉了。
“端尖尖芦粽溢清香,处处龙舟竞浆”。
赛龙舟,于儿时的我来说也是一重头戏。
还记得小时,听说小区外的小河里有龙舟赛,奶奶立刻背起我,狂奔到门口张望。
不想小河边已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终于挤到了前头。
只见江上排着五艘龙船。
船头船尾高高高翘起,是金黄色的。
船身是鲜艳的红色。
每条船上,穿着橙红色救生服的队员们雄纠纠气昂昂地坐着,紧握着船桨,蓄势待发。
“哔!
”随着一阵清亮的哨声响起,龙舟赛拉开了序幕。
河面上顿时锣鼓喧天,队员们快速而整齐地划着船桨,溅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
岸上的人们大声地呐喊,为支持的船队加油鼓劲“加油!
”、“快冲!
快冲线!
”加油声此起彼伏。
“冲!
冲!
”幼小的我也傻傻地跟着喊了起来,边喊还边挥舞着小拳头,惹得奶奶哈哈大笑。
随着黄昏时分的到来,龙舟比赛结束了。
人们都欢天喜地地一散而去。
但粽子的飘香,龙舟赛时的呐喊声,仍时时在我心中回荡。
端午节的习俗7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
“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
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
“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b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X逼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
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夏小正》载: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
“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
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荆楚岁时记》:
躲端午
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
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端午雨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
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
反之则吉。
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
端午节的习俗8
“五月五,是端午。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早上,听到奶奶嘴里念叨着这首歌儿,让我想起了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插艾枝。
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楣中央或随身带着,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节更得吃粽子。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里头包的东西而命名。
其中,掺红枣儿的最多。
掺红枣儿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习惯。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村民百姓划船追赶。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端午节的习俗9
端午节是我喜欢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
如划龙舟、包粽子下面,就由我向大家讲讲包粽子的步骤吧!
包粽子首先要准备的就是材料。
我们买回了粽叶、黄豆、瘦肉、葱先把葱放到锅里炒热,半熟就可以拿上来了。
再把绿色、棕色的粽叶放入水中泡上几个小时,然后再把粽叶放进锅中煮。
记住,一定要滴几滴油才不会太黏。
材料准备完毕,接下来就是包了。
我和外婆各拿起一片粽叶包了起来。
我们先找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
凸出来的一面是粗糙的,是用来绑粽绳的。
凹进去的一面是光滑的,是用来包料的。
包完料以后,就是最难的一步了。
只见外婆把粽叶剩下的部分压下去,再把两边摁进去,再往内折,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啦!
每次我都会在这步骤上用上近五分钟时间。
外婆鼓励我:
“加油,别灰心,你一定能成功的!
”在外婆的鼓励下,我终于学会了,真是太高兴了!
粽子包完了,接下来就是绑了。
我把粽绳缠在粽子上,在上面绕了两圈,又绑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一个完整的粽子包好了!
我们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
不一会儿,粽子的香味就飘进我的鼻子里了。
等到粽子一拿上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吃了起来。
哇,好香啊!
自己做的东西太好吃了!
有了这次经历,我终于体会到了苏联高尔基说的“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这句话的真意了。
端午节的习俗10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一说端午节,我就想起了小时候。
小时候过端午,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线是必不可少的。
农历五月初一早上,趁着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大人们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性动物的伤害;
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健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们的主要习俗。
一进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
妈妈一般都会准备一篓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买的粽叶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
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一直是这样做。
端午节的前几天,妈妈和奶奶就一起动手把粽子包好,放在大水盆里备着。
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她们的样子,左手拿着粽叶弯过来,做成圆锥形,然后右手向漏斗里放米,把米压紧抹平后把棕叶反馈过来盖好,握住后再用丝线捆紧系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
记住缠绕的丝线千万不能松散,否则煮粽子的时候就容易散开了。
你可别小看了这手头功夫,因为我多次失误过,也曾被妈妈笑话了多次。
包粽子的时候还可以放一些花生、红豆、大枣、蜜枣等掺在糯米里做馅,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
妈妈喜欢在米里掺红枣以图吉利。
而我最喜欢吃米里加蜜枣的,吃起来甜而不腻,现在回想起来还特别嘴馋呢!
在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咸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五月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
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我和小伙伴一样都会把自己分得的鸡蛋放在衣袋里,真不忍心把带着粽香的鸡蛋吃了,只好等和小朋友顶过之后再慢慢地“消灭”掉。
快乐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
端午粽飘香,好事成双双!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家乡的端午节,我爱你!
端午节的习俗11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根据民间的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
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
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贬黜。
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
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
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
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
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为什么包粽子?
民间也有其他的一些说法,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就是为了表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
在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来祭奠屈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依然承袭着传统。
都会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
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尽管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如今,2021年的端午节马上就要来了。
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依然会亲手包粽子。
这是对屈原的怀念,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什么人不适合吃粽子
粽子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专家还建议一些人最好别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
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儿童: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吃粽子需要注意什么: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
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
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
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端午节的习俗12
一、赛龙舟:
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二、端午食粽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
“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
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三、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四、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