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鲁教版期末检测题含答案详解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下鲁教版期末检测题含答案详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鲁教版期末检测题含答案详解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超过50字。
(3分)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4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7.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分)
8.“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8分)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
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
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
。
到家,二鼓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
白水:
山名。
过:
苏轼第三子,名过。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
寺庙名。
③汤池:
温泉。
④悬水:
瀑布。
⑤折:
弯转。
⑥缒(zhuì
)石:
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
顺来路往回去。
⑧山烧:
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⑨度:
越过。
⑩击汰:
击水。
汰:
水波。
掬:
用双手捧取。
珠璧:
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二鼓:
二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食馀甘煮菜
(2)顾影颓然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B.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D.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2.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①蹊:
践踏。
②策:
通“册”。
③长明灯:
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
心神安适。
⑤韩性:
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
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
披。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听已辄默记
(2)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3)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4)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依僧寺以居以君之力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暮归,忘其牛其真无马邪
D.录为弟子使子为使
15.翻译下列句子。
(1)曷不听其所为?
(2)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5分)
认识父亲
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
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
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地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
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
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
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
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
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
“儿子,再见!
”回来时又说:
“爸爸回来了,儿子!
”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
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
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
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
有个中学生因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
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
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
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
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
“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
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
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
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
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歌德说:
“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
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16.文中第一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2分)
17.为什么说世界上父爱更崇高更伟大?
(摘引原文语句回答)(2分)
18.在儿子死后,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法:
(4分)
①
②
③
④
19.“读不懂父亲”指的是
“认识父亲”指的是
2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
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
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
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
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
他说,他可不能把他唯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确实,凡·
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
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
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
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
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
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
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
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③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
“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
”柏拉图也说:
“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
”或者用孔子的话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
“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21.文章的题目中“精神”指代,“茅屋”象征;
中心论点是。
(6分)
22.第①段中的凡·
高和斯宾诺莎都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而过着贫困、简单的生活,但他们又分别为什么而“保持思想上的自由”?
23.第②段中画线句“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能否删去,为什么?
24.目前,不少人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
读完本文后,请结合你的阅读感悟谈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
三、写作(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晴朗之时人们赞美阳光,黑暗之中人们渴盼阳光。
灿烂的阳光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晨曦”“夕照”入诗入画的不可胜数。
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给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
阳光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励我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不同的人对阳光有着不同的感受。
请以“阳光”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
①文体不限。
或描述经历,或抒发情感,或表述说明,或阐述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②字数不少于500,诗歌不少于15行。
七年级语文(下)(山东教育版)期末检测题
参考答案
1.C(A项中,“暂”的读音应为“zà
n”,“纤”的读音应为“xiān”;
B项中,“拮”的读音应为“jié
”;
D项中,“蓦”的读音应为“mò
”,“贮”的读音应为“zhù
”。
2.A(B.“协”应为“胁”;
C.“再”应为“在”;
D.“致”应为“制”。
3.B(A.比喻,C.比喻,D.比喻。
4.B(“效尤”的意思是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而照样去做。
5.
(1)山随平野尽
(2)草盛豆苗稀(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掌握与积累,旨在考查同学们对课内、课外古诗文的正确识记、理解与书写能力。
(1)~(3)属于记忆性默写,(4)属于理解性默写。
平时要多背诵、默写,并要理解诗文内容,不能多字、漏字,不要写错别字。
]
6.示例:
张华,我借给你的那本书写得怎么样?
(提醒同学归还借去很久的书,语言要委婉得体,可以先和她谈论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7.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
(意思相近即可)(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交代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快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五、六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8.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一句从人的视觉(色彩)出发: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
后一句从人的听觉(声音)出发:
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9.
(1)吃
(2)回头看(这道题表面上是考查对课外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实际上是考查对已学词语的迁移理解。
《马说》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其中的“食”与本文中的“食”同义,都是“吃”的意思;
《狼》中“顾野有麦场”,其中的“顾”与本文中的“顾”同义,都是“回头看”的意思。
10.A(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选句都出自课内文言文,只要能熟记、理解课内知识就能准确作答。
A.动词,是;
B.语气词,表疑问;
C.介词,被;
D.介词,向。
11.(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第一个分句中“浴”的意思是“沐浴”;
第二个分句中“甚”的意思是“很,非常”;
第三个分句中“殆”的意思是“大概”,“熟”是使动用法,“使……熟,把……煮熟”。
12.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意思相近即可)(本文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到了。
“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附参考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
(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稍稍偏北的地方,又有一百丈的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到弯道处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
山崖上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说的佛的痕迹吧。
傍晚回去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翻过了几座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山中月亮出来了,我们在江中心划船,用双手捧着碧玉般的月影。
回到家已经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
喝醉了酒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
东坡记。
13.
(1)完毕
(2)离开(3)以……为异(4)偷偷(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
“已”“去”“异”“潜”我们以前都学过,可以运用知识迁移法、成语联想法等解释。
14.D(A.介词,而;
凭借。
B.代词,代王冕;
助词,不译。
C.代词,他的;
疑问副词,难道。
D.都是“作为”的意思。
15.
(1)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2)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在车子后面。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古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王冕,诸暨人。
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地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地背诵。
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责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过后(王冕)还是这样。
王冕的母亲说:
“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王冕因此离开家,去寺院居住。
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手执书册借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土烧制的,面目狰狞(使人感到)害怕,王冕当时年幼,平静得好像没看见(佛像)。
安阳韩性听说王冕,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录取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当时的大儒。
韩性死后,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就接母亲到越城养老。
时间长了,母亲就想回家乡去,王冕就买了白牛来驾母亲的车,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在车子后面。
乡里的小孩竞相围在道路旁笑他,王冕也笑。
16.儿女不能全部回报父母的恩情,或父母给予的多、儿女回报的少。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父母对儿女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甚至为儿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而儿女却不能全身心地回报父母。
17.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为儿女宁愿献出仅有一次的生命。
(本题考查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父爱更崇高更伟大”的答案要从文中的议论性语句中找,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18.①完整地保留着儿子的房间;
②保留着打招呼的习惯;
③保留着吃饭时的位置;
④伫立在街头等待儿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案信息在第五、六段,分条作答即可。
19.不理解父亲或不体谅父亲。
理解父亲或体谅父亲。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年轻时不懂父亲对自己的一片苦心,对父亲的关心或教育常常觉得厌烦。
等到自己有了人生的阅历,经历了社会的风霜之后,才会理解父亲当初对自己的爱。
20.①赞美父爱。
②唤起儿女们的责任感。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题目“认识父亲”已经向我们揭示了文章主旨:
赞美父亲如山的爱,希望儿女能理解父亲,回报父爱。
21.那些热爱精神事物的人清贫的物质生活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精神栖身于茅屋”指作者认为在精神上有所追求的人必然对物质要求极低,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拒绝奢侈。
22.凡·
高为了追求真正的艺术;
斯宾诺莎为了追求真理。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所举凡·
高和斯宾诺莎的例子都是为了更好地证明中心论点。
答案在文中可以找到,归纳概括即可。
23.不能。
这句话将作者“安于清贫的生活”的观点与“苦行僧哲学”区分开来,避免造成读者误解。
使论证更加严密。
同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题考查语言的严密性。
这句话的作用是避免读者产生误解,以为要在精神上有所成就,就不能有物质上的需求。
温饱是必须的。
画线句子体现了作者语言的严密和准确性。
)
24.示例:
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过于追求奢华,从而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
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过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
(本题要求谈谈自己的感悟,要结合文章来谈,我们要追求精神生活,不过分追求物质,反对奢侈,应该从精神上武装自己,做一个精神富翁。
25.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以“阳光”为话题的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通常都是由导引材料、启发提示语、话题要求、注意事项等构成。
这则文题前就有一段启发提示语,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话题的内涵和范围,引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帮助我们打开思路。
写作文前,我们首先要仔细研究这则文题前的启发提示语的意思。
启发材料告诉我们的信息主要有阳光的重要性、阳光的魅力以及人们对阳光的感受。
所给材料可帮助我们打开思维,引发联想。
在考场上,它可以让我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做出决定:
写什么、采用何种文体来表现等。
我们可以巧用文题的导引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围绕话题进行写作,也可以撇开文题的导引材料,纯粹围绕话题自选角度进行写作。
其次,我们可在“阳光”这个话题的范围内拓展思路。
阳光既是自然资源,又是文明的象征,它象征关怀,象征温情,象征奉献……再次,要展开联想,我们头脑中储存积累了哪些与话题“阳光”相关的材料,此时就要把它们从脑海这个仓库中筛选提取出来,比如:
有一些与阳光有关的新闻报道、趣闻逸事、诗词歌赋等,我们在行文中适当引用这些材料就有可能增加我们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文章的品位。
接下来,我们必须要做好五件事:
精心拟好文题,认真写好开头,仔细写好结尾,选择剪裁好的新颖的材料,注意文章卷面整洁美观。
假如我们叙述一位粗心莽撞的小伙子骑“飞鸽”撞到骑“凤凰”的姑娘,小伙子慌乱害怕,姑娘却宽容大度报之以一笑的故事,因为故事发生在阳光初露的早晨,所以我们就可以把标题拟成《阳光满路》。
在文章结尾不妨可以这样点题:
“阳光满路,车行如风。
”一语双关,点出题目《阳光满路》的深层含义
——温馨、友善充满神州大地,升华文章的主题。
例文:
阳光地带
儿时的岁月总是有母爱相伴,长大的我觉得与母亲渐远。
蓦然回首,才发现阳光依旧——母爱就在身边。
——题记
是什么原因使天公如此生气,一连几天都沉着脸,今天早晨突然高兴起来,一缕阳光带着温暖飞到了久违的大地。
今天肯定是个大晴天,于是我抱出被子晒在铁丝上便上学去了。
中午放学回家,发现早上我胡乱搭上的被子已经被放得整整齐齐地迎着阳光,我的目光落在了阳光照不到的边上,那里有两条棉被,由于“阳光地带”都被我的被子占了,它们只好呆在那儿,我发现,那些都是母亲的被子。
我的心被什么触动了一下,有一种久违的感情润入脑海,胸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我走过去摸了摸我的被子,太温暖了,好像太阳躲在里面,今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