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谈话: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漂亮的气球小朋友,可是,它有一些烦恼,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头发,太难看了。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帮助它长出漂亮的头发。
3.演示:
用气球与学生的头发相摩擦,然后吸引小纸条
4.谈话:
哈!
真不错啊,小气球变得真漂亮!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5.谈话:
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
利用身边的物品(如:
文具、书本、衣服、头发、桌椅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6.交流:
学生演示交流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你用了哪些材料?
你是怎么做的?
你怎么知道它带上了静电?
为什么会带上静电?
)
7.小结:
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也是静电现象,但它们不一定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介绍其他几种静电现象)这些也都是静电现象。
认真倾听并积极调动生活中的经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尝试
学生进行交流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迅速进入主题。
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追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并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出“静电”一词。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试着让他们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并不稀奇,它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初始认识。
第二部分:
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认识电荷
1.谈话:
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
既然电子所带电荷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2.讲解:
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中性物体所带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电量的代数和为零,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物体中的粒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3.(出示图片:
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讲解:
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子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子,就显负电;
头发因缺少电子而显正电。
4.过渡:
下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来进一步的认识一下电荷。
二、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活动一:
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教师出示气球和头发的示意图,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来进行整理和分析:
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
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同时完成示意图。
3.活动二:
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让学生做上面实验,观察了上面的实验后,运用图形记录结果,组织学生对上面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
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如下:
当两个都和头发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它们带电相同么?
说明了什么?
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5.出示动画:
电荷(演示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学生随着教师的质疑进行深入的思考。
学生认真倾听,解释心中的疑惑,初步形成对电荷的认识。
并能进一步的了解到正电荷与负电荷,以及梳子与头发摩擦后他们各自的带电情况。
学生认真操作实验
学生认真观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培养学生质疑、倾听的能力。
此部分是采用资料和图片呈现的方法,向学生对静电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完成了学生从初始认识向科学认识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对学生来说还不是很深入的,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了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电荷种类的不同,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第三部分:
认识电流的形成
一、认识电流的形成
1.讲解:
静电现象虽然是由于电子转移而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发生静电现象的物体中,电荷是不能定向移动的。
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定向移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路。
二、认识电源
我们使用的电灯、电冰箱等怎样才能正常地工作?
要帮助电子定向移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
总结:
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有关静电的一些知识,并且知道了定向移动的电荷形成电流,才能使我们的用电器工作,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还会继续了解电的奥秘!
认真倾听
教师通过讲解和资料放映的形式,帮助学生对电流、对电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一系列活动打下基础。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只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电流的形成。
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1.静电实验。
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
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
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
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
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
“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
”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
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
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
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
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
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
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
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4、灵活应对意外:
在执行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
摩擦并不产生静电。
尽管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塑料棒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或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
这到底是为什么?
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的大好契机。
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究。
于是我问学生:
“为什么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容易吸起它们呢?
”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
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
”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在夏天脱衣服时从来没被电过;
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
同学们的意见不一。
建议用实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
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
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
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课后,对此课我进行了反思,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中,面对教学意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意外现象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点亮”小灯泡》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初步了解静电知识后将开展对简单电路的研究。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要利用一根导线和一个电池来点亮小灯泡,并尝试用更多的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明白建立一个电路,需要电池、导线以及用电器,一个电路的连接要形成一个回路,认识到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么样流动的。
1、知识与技能:
a)
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b)
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连接起来;
c)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d)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过程与方法:
a)连接简单电路。
b)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c)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b)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c)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掌握小灯泡的连接方法,认识“回路”。
分析“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发现“点亮”小灯泡的规律,最终认识“回路”。
学生准备:
为每组准备:
1只小灯泡,一节1。
5伏的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老师准备:
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
回路
点亮小灯泡
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些彩色的图案是由什么组成的?
2提问:
这些小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
节日夜晚的照片。
图案是由小灯泡组成的。
新课:
一、认识小灯泡
1谈话:
请同学们拿出小灯泡,仔细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要求:
要有顺序的观察(按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顺序看)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板图辅助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小电珠由玻璃泡和金属部分组成,玻璃泡里有一根灯丝连在两根金属柱上,金属部分有螺纹,下面有一个小圆点。
但是它的内部我们就看不见了,你想看得更清楚吗?
老师这里有一个解剖开的大灯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根金属柱与金属螺纹相连,另一根金属柱与下面的小圆点相连。
学生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小电珠的上面是用玻璃泡做的,下面是金属做的,周围有一圈圈的螺纹;
最底下还有一个小圆点。
小电珠的玻璃泡里面有一根细灯丝。
观看灯泡剖面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通过对小灯泡构造的完整认识,为后面“回路”概念的建构起到铺垫作用。
二、“点亮”小灯泡
认识了小灯泡,你能试着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来“点亮”小灯泡吗?
(板图)
要求:
实验中我们不可能一次就成功,那我们也应该向科学家那样将一次次不成功的实验过程利用图示记录下来,直到成功了,也将成功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样才能便于你的研究与总结。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真正的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也是这样的。
5分析提升:
(收集更多的实验记录单)我们来看看大家成功“点亮”小灯泡的方法,你们能肯定这样连接小灯泡都会亮吗?
可为什么这几种连接小灯泡都会亮,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6小结:
我们看到不管是怎样的连接,都必须使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再经过灯丝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通过导线流回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这时小灯泡就亮了。
(两极连两点)电在电路里流动我们虽然看不到的,但你能想象一下它的流动线路吗?
请一个同学上台来用红色粉笔试着画一画。
7提问: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最初“点亮”小灯泡时有的不亮呢?
像这样当电池两端被导线直接连起来时,就会发生“短路”。
短路时小灯泡不亮还会损坏电池电线。
像这样的情况称为“断路”。
三、
巩固拓展
1辨别电路:
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哪些小灯泡会亮,你能辨别出来吗?
(请学生分析交流)
2今天我们每个组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点亮”了1个小灯泡(板书:
“点亮”小灯泡),如果要你同时“点亮”两个小灯泡,甚至更多的灯泡你能做吗?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分析比较,发现连接方法的共同点,找到一定的规律。
结合着对“回路”的认识,来分析不成功“点亮”小灯泡的根本原因。
结合着对“回路”的认识,来分析判断更多的电路连接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不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表面的实验现象中进行归纳,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找出共同的规律,并能初步建立“回路”的概念。
引导学生利用新知去回顾和反思,并连续的建构起“断路”“短路”的概念体系。
运用更多的电路连接图来检测学生对“回路”的认知程度。
激发研究兴趣。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
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但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对于成人来说或许很简单,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经验,更不会知道其工作原理。
所以,四年级级下册安排《电》这一单元非常有必要。
《点亮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安排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之后,学生对静电有了初步认知,更容易完成本课的内容。
本课意在让学生通过连接简单的电路,了解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等知识,从而建立“电”的科学概念。
教材从认识小灯泡着手,然后组织学生安装电路,再对多种电路进行尝试的设计,我认为并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为此,我将本课的主要部分进行了重新组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点亮小灯泡。
出示小灯泡、导线、电池。
问学生,谁能点亮小灯泡。
二、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
在学生能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
三、总结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四、猜测小灯泡发亮的原因,并说明电流的方向。
四、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四年级科学我也是第一次接触,但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学生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
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
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
培养学生并不是单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
如果只想让学生学会安装电路,那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用不了二十分钟,学生也一定能组装完成。
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这种知识的接受,用不了几天会在大脑中荡然无存,那不经实践摸索,灌输而获得的东西是不长久的。
其实在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如果能让学生独立点亮小灯泡了,那么下面其它几种方法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问题。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用时最多的也正是第一次点亮那小灯泡,但是,我并不着急,耐着性子给了他们十分钟,十分钟也许会觉得长些,但正是十分钟,他们才会用十分钟想出另外三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骄人战绩。
在我们感到失望时,相信我们的学生,再给多给点他们探索的时间,也许,这时他们才会给你带来惊喜。
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
学生要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是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残酷与痛苦的,教师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导师,悉心的指导是他们最最渴望获得的。
我想,如果没有中间对小灯泡的构造认识,没有对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认识,他们是很难得出小灯泡点亮的秘密-----“要使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两极连”。
没有这种认知能力,下面也将更难进行拓展了,由此引出的串联与并联学生是无法完成。
(本课中并不要求讲出串联、并联)
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
在课开始至结束,我前后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鼓励,这是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
第一次是当第一组点亮小灯泡时,第二次是当另一组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时,第三次是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秘密时,我高兴,我的学生成功了。
在完成整课教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居然有一学生用小灯泡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还用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边上(锌片)的负极,也点亮了小灯泡。
当我结束本课教学时,我不能不说,我们的学生潜力无限,让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给予信任,他们就行。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简单电路》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已经可以连接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
在这一课中,他们将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
在使用这些装置连接电路和探索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连接电路的经验。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对电现象探究的兴趣。
2、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并学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
3、简单电路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
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
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接通电路,(使小灯泡发光),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
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4、过渡:
看看老师拿的这是什么?
回顾与练习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联系生活经验,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小比赛的导入不仅帮助学生复习点亮小灯泡的操作方法,更调动了学生探究电的活动热情,同时也引出了下一步的活动。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
怎么使用?
3、请学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
(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说明:
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
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进行记录。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学生认真观察小灯座、电池盒的基本构造,学习他们的使用方法。
学习简单的电路符号并运用到绘制电路图中。
实物的出示、观察与操作,促使学生学会这些电器元件的使用方法。
教会学生运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
小灯泡亮了吗?
用了几种连接方法?
哪种方法更好?
为什么?
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
指出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积极的尝试,不断改变连接的方法,寻找多种连接方式。
通过不断地提出挑战性的任务,有梯度的出示有结构的材料,激发学生对电的不断探索。
通过交流,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但无论怎样连接,都是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四、活动延伸:
1、挑战:
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积极参与活动
不断熟练学生连接电路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简单电路》教学反思
本课是我上的一节常规课,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这节课动手操作性强,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对知识综合应用。
在本课设计中我始终围绕科学课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来展开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了解有关电的知识,回顾旧知和生活实际,并不是枯燥空洞的去说,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做,亲身去感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点亮一个小灯泡。
在课堂上充分鼓励敢于尝试的同学,对于学生在点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让其他的孩子去发现,去指正。
由此导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我们先来认识一些电器元件,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它们的科学名字。
你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再一次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这个问题一抛出,很多同学跃跃欲试,而对这样的组装,他们可能很早就已经玩过类似的游戏。
所以,他们非常感兴趣、。
因此,小灯泡很快被学生点亮了。
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接着,我又会提出一个问题。
“分析我们的连接,你能说说干电池的电流是怎么走动的吗?
”这下可难住了一部学生。
她们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一少部分对电学感兴趣的学生可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