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7348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发展战略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发展战略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发展战略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发展战略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发展战略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战略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十壹五”期间,新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改造传统制造业,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

拥有“赛象”、“力神”、“天地伟业”等驰名商标,环欧半导体、药明康德、天津钢管等壹批企业申报专利获得天津市专利金奖。

初步构建起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呈“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趋势。

——工业发展载体得到极大拓展。

落实我市城市空间战略布局,进壹步拓展了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布局了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东疆保税港区等产业功能区,新区工业产业布局进壹步得到提升,发展方向进壹步明确,形成了园区功能互补、产业相对集中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新区产业集约发展奠定了载体基础。

全面实施新区开发建设“十大战役”,极大增强了新区产业发展综合优势,各功能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为新区“十二五”工业发展积蓄了后劲。

塘沽、汉沽、大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街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截至2010年,已建成50多家国家级和市级科研机构、50多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和62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重点建设了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家行业技术研发平台;

实施了兆瓦级全纤维风机主轴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等百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培育了壹批以赛象科技、力神电池、金耀集团等为代表的自主创新龙头企业;

于基因药物、信息安全产品、新壹代信息技术、膜材料等高端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开发出世界上首套特巨型子午线轮胎壹次法成型机、国内首台超百亿次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等新产品,拥有了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研发体系不断形成和完善。

——工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区、北疆电厂被列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单位),建成了新泉海水淡化、钢管XX公司高温余热发电、汉沽垃圾焚烧发电等循环经济项目;

加大工业节能改造力度,加强园区生态化改造,创建绿色工业产业园区,积极推动企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示范创建工作,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授予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滨海新区石油化工产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及空港经济区航空产业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实施了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噪声及辐射环境污染防治等6大类工程,新区2009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工业增长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十壹五”期间,新区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相对于新区工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仍有壹些方面需要进壹步改善和加强:

壹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仍不强,于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有待提高。

二是产业发展尚不协调,产业布局仍相对分散,产业链条和配套能力不够完整。

三是产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转化能力尚需进壹步增强,嵌入式研发有待向根植性研发转化。

四是工业产业带动性需要进壹步加强,高端制造业带动中低端制造业、工业带动服务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有待加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尚待激发。

经过“十壹五”期间的发展,工业继续保持于新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工业规模、效益增长以及创新发展的空间进壹步扩大,新区工业仍将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和重要驱动力量。

第二章“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立足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定位,瞄准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发展目标,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是滨海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壹、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新调整。

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明显,全球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虚拟经济向强调实体产业转变,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劳工标准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逐步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热点;

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调整时代,日益加剧的国际产业技术发展和竞争态势,对新区工业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

面对国际竞争的新环境,要求新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更策略性地参和全球新型产业分工和竞争,加速从制造业高地向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提升,进壹步加快工业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集约化、绿色化、集成化、开放化进程,实现新区工业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全面、深度对接,探索工业创新和开放发展的新模式,着力提升新区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国家战略提出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国家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着力点,进壹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传统工业的数量扩张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

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区的发展提出了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重要要求,新区肩负着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新区工业壹方面要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带动服务业、促进城市化的重要作用;

另壹方面要走出壹条具有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为全国工业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面对国家战略的新要求,滨海新区要进壹步做强做优工业基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优势工业的产业价值链提升,成为国家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抢抓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国参和国际新兴技术产业竞争和合作的重要平台;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构建研发增值、制造增值、服务增值的三位壹体工业增值体系,引领未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三、区域经济竞争和合作呈现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壹体化对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全方位、大范围、多方式流动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竞争和合作成为国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正于推动新壹轮改革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竞相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新兴区域经济带加速崛起,新区工业面临避免产业结构同质化、实现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等方面的艰巨任务,对新区工业打造新竞争优势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区域竞争的新环境,要求新区工业进壹步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优化工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实现工业产业的合理布局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工业发展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拉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四、综合配套改革营造新环境。

新区组建统壹的行政区,于涉外经济、科技体制、土地管理等领域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快形成统壹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逐步建立起统壹、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为新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体制机制保障。

面对新区改革发展的难得机遇,新区将统筹区域工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积极探索行政区和功能区工业协调管理的新模式,推进产业管理创新,增强政府服务效能,进壹步形成促进工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五、工业化新趋势要求创新发展模式。

“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将进壹步趋紧,世界工业发展呈现科技创新、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新特征,资源能源短缺、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未来新区工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结合当前新区工业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面对向后工业化转化的艰巨任务,新区工业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对工业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相互渗透,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发挥工业对服务业的带动和协同作用,进壹步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三章“十二五”滨海新区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壹、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滨海新区提出的“努力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五个争创”、“四个注重”、“五个着力”和“壹个加强”的重要要求,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和新区“十大战役”的重大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新区工业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实现高端发展;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滨海制造”向“滨海创造”提升,实现创新发展;

着力加快发展绿色、循环、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实现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二、总体思路

——围绕壹条主线:

以率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做强做大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打造四个基地:

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提升壹个动力:

推动工业增长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内生增长能力。

——创新六条路径:

以创新为引领,深化“创新发展理念,积聚创新资源,延伸完善产业链,改造提升价值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六条发展路径。

三、基本原则

——坚持上规模和调结构且重

以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为抓手,进壹步做大工业总量,促进产业、企业、产品等多层面的深度结构调整,于发展中求转变,于转变中促发展,形成更大规模基础上的结构调整和更优结构基础上的规模提高的良性互动。

——坚持强化主导产业优势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且重

进壹步集中和强化主导产业的规模、技术、市场、品牌等优势,攻克壹批尖端技术,培育壹批高端产品,打造壹批知名品牌,同时要于新兴技术的引领下,跟踪新壹轮世界科技潮流,坚持高起点发展,精心筛选、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新区工业未来发展的持久竞争源。

——坚持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且重

“十二五”期间,新区工业发展要继续坚持投资的拉动力量,同时,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创新资源的聚集和发展,推动工业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坚持全面开放和根植发展且重

发挥新区对内、对外开放优势,进壹步拓宽全球化视野,更加关注区域化视域,以竞争和合作的积极态度参和全球产业链分工和区域发展,向技术研发创新和市场服务俩端提升产业价值链分工地位。

同时,以服务生根、研发生根、供应链生根等方式促进企业的根植化发展。

——坚持我市的全局性、滨海新区的总体性和各功能区的主体性且重

进壹步保持各功能区于工业发展中主体地位的同时,于重点产业空间上的集约发展、产业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化布局等领域,加强总体协调,促进各功能区间的联动互促。

同时,注重和各区县特色产业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新区于全市工业发展中的产业聚集和龙头带动作用。

——坚持扶植大企业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且重

继续扶植大企业的发展,增加大企业数量,增强大企业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提升和对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

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于寻找市场先机、发掘技术产业化机会等方面所具有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增强区域产业发展活力。

四、主要目标

到2015年,新区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基本建立,努力建设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总量目标:

工业投资规模五年累计完成8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之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之上,形成1个超5000亿元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2个超4000亿元产业(石油和化工、电子信息)和4个超千亿元产业(航空航天、新能源、粮油食品、现代冶金)。

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80亿元/平方km之上。

——结构目标:

到2015年,优势主导产业产值比重达到95%之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60%,重要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根植性明显提高。

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新能源三个世界级产业基地,新壹代信息技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粮油食品等五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新材料、节能环保、轻工纺织等壹批区域级产业基地。

——竞争力目标:

形成壹批能够参和全球竞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年产出500亿元之上的大集团超过10家,培育10个之上于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初步建成泰达生物工程品牌培育基地、海泰高新技术产业品牌培育基地、滨海石油化工品牌培育基地。

——创新目标:

集聚和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之上高科技企业10家,形成50家超10亿元企业和750家超亿元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左右。

开发且拥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关键技术50项,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500项,涌现代表国家自主创新“制高点”水平的关键产品和技术100项。

——空间目标:

从区域总体发展和功能布局上,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整体协同的产业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格局。

重点打造8大优势主导产业基地。

第四章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以“十大战役”为平台,以功能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加快工业结构优化提升,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

壹、优化提升工业结构,打造高端产业高地

紧紧围绕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引导工业投资向优势行业和重点产业基地集中,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研发转化为核心、均市型工业为补充、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新型工业体系。

——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依托产业基地,加大投资集聚,形成规模优势,打造产业品牌。

围绕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石油和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粮油食品、轻工纺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全力推进壹批高端、高水平重大项目建设,以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提升,不断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进壹步用好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政策,于石化、冶金、轻纺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壹批技术创新和俩化融合示范工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带动,积极推进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和技术集成应用,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步伐,进壹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传统产业通过创新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新区综合优势,利用新兴技术的动态性,以“聚焦优势、合理布局、高端切入、内生发展”的总体思路,抢占发展制高点,尽快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于新区三类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强跟踪,滚动培育,政策集聚,重点突破。

壹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壹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具有壹定规模的产业,要发挥原有优势,跟踪技术发展趋势,进壹步提高产品的规模和质量,于全国形成产业发展的示范区;

二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科技等具有较大潜于优势的产业,通过加快产业化进程、加大引资力度等方式逐步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三是新能源汽车等“种子”产业,要充分发挥滨海新区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优势,加大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力度,配套建设充电站等设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发挥后发优势。

——加快发展均市型工业

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等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均市产业,建设产业集聚度高,特色形象鲜明的均市产业示范园区。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深化制造业领域专业化分工,推动以生产组装为主导的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化提升,加快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动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等科技研发和服务型、物流增值型、产业延伸型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依托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于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催生新产业的重大产品创新上取得新突破,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产业发展模式,努力使滨海新区率先成为科技创新的原创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创新创业的示范地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融有机结合的具有新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依托我市和科技部战略合作的优势,进壹步抢抓国际国内科技发展战略资源,不断聚集国家级和世界级科研机构落户新区;

加快壹流科技创新机构和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壹批功能齐全的产业公共研发转化机构;

围绕石化、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形成壹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整合产学研服务资源,为聚集关联产业研发转化资源提供公共创新创业条件和共性技术服务,加快产业、产品和工艺三大创新。

——全力攻克壹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充分发挥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国家酶工程实验室、国家纳米质检中心、国家大型水动力实验室等壹批国家级、省部级企业研发中心的作用,促进“产业、技术、资本”的高度融合,重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掌握壹批产业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克超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海量存储、智能芯片、RFID和物联网成套技术、光纤传感、大功率风力发电、聚光太阳能、电动汽车电池、电机及电控、高速轨道机车、空间技术、重点疾病治疗药物等代表国家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加速孵化、转化、产业化三个进程,支持专业科技孵化器建设,按照功能区产业发展定位,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形成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壹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共性技术成果;

鼓励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及功能区合作建立中试、工程化、集成、二次开发平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使科技优势尽快转为产业优势。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战略,促进企业提高专利申请数量,发明专利比重提高到30%,申请壹批高端技术专利,积极推进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品牌运营道路,培育壹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自主品牌产品,丰富品牌内涵,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

进壹步引导和支持企业参和产品标准制定过程,力争于壹批优势技术领域形成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益,推进优势产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三、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以构建绿色、循环、生态发展模式为重点,以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为着力点,积极推进节能减排,高效利用资源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低碳环保的生态新区建设。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电力、化工、冶金等行业的节能改造,逐步将节能从重点企业向壹般企业延伸;

完善节能服务体系,适度推广地源热泵等节能技术,积极于工业领域推广合同能源管理;

推广企业清洁生产,于化工、冶金、食品等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审核,支持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清洁生产服务体系;

以排放大户为重点,推广使用减排新技术,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

——高效利用资源能源

以节地、节水、节材为重点,构建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加大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发展节水工业,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淡化海水使用比例;

强化工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进包装减量化,减少壹次性用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循环利用水平。

以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为原则,加快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清洁煤发电,积极推广“绿色煤电技术”;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进壹步提高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装备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企业、产业链和园区为载体,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逐步实现企业之间、产业链条之间、园区之间的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形成具有滨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培育循环经济企业,发展50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初步形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冶金、粮油加工等2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完善泰达、北疆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南港工业区、空港经济区等新的模式;

引入补链企业和辅助性企业,形成生态型区域产业共生网络,推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产业,围绕工业、建筑、交通、生活四大领域大力开展节能服务,积极发展余热余压利用、智能电网、节能电机等工业节能技术和装备制造;

大力发展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绿色照明及节能建材的生产应用,打造涵盖技术、装备制造、产品和服务于内的具有新区特色的节能产业体系。

环保产业,充分发挥新区环境污染处理专用药剂和装备生产的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环保装备制造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