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传记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7319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二传记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十二传记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十二传记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十二传记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十二传记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传记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Word格式.docx

《专题十二传记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二传记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二传记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Word格式.docx

2.抓传主在大小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细节描写。

人与事是紧密结合的整体,不可分离,传主在事件中的表现直接体现其形象特征。

而细节往往最传神,给人以深刻印象。

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3.抓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线,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的形象特征是阅读传记的一条有效通道。

4.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

如果说“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线,那么“传主与时代”就是理解传记的纬线了。

知人论世,论世知人,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诸多因素。

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

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

“二十文章惊海内”;

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

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

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

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

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

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

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

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

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

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

他说看了这个戏,想起了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

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

“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

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

“做一样,像一样。

”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

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

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补充1:

关于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而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补充2: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补充3:

大师语录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做到极致;

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补充4:

归纳传主的人生经历:

少年——风流儒雅;

青年-——留学日本——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归来——教授图画音乐——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采用男性裸体模特写生。

1.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李叔同多才多艺,文艺的园地几乎被他走遍了,而且他在很多艺术领域都卓有建树;

最后他又远离了这一切,出家为僧,将生命最大化地归于平淡,因此说他是“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经典人物”。

2.文中夏丏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

请简要概括。

①音乐方面,他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提倡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

②在近代美术史上,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且在教课中采用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③在戏剧发展史上,他组织成立了“春柳社”,扮演过茶花女,因演技高超而受到日本戏剧家的高度评价;

④在文坛上,他创作的诗词题材博大,内容深广,超越世人;

⑤在做老师时,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一丝不苟。

3.文中说“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请举例说明。

李叔同先生在做学问上非常严谨,这主要表现在他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能认真去做,非常负责任,如教书,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为人师表,一丝不苟。

同时,李叔同先生一点也不拘束,他在所从事的领域,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都极富创新意识,如他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

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首倡男性裸体模特写生,改变只授临摹画贴的状况等。

 

【小试牛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张光武

2000年3月4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已与癌症搏斗了30多年的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女士与世长辞了。

同五年前逝去的丈夫——著名生物学家曹天钦一样,她遗嘱中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是中国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谢曹两家是世交,谢希德与曹天钦青梅竹马。

抗战爆发前,谢家从燕京迁往福建,两人鱼雁传书,联系不断。

谢希德从小体弱多病。

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她在病床上躺了整整四年,每天都坚持学英文、读书。

病愈后,谢希德落下了终身残疾——她右侧的股关节已损坏,右腿从此不能弯曲。

不久,这个纤弱的、行走艰难的东方女子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1946年春,曹天钦赴英深造。

走之前,他前往福建看望恋人,并正式向谢希德求婚。

尽管她因病留下了残疾,可在曹天钦的眼里依然美丽如初。

1951年,这对有情人双双学有所成:

谢希德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曹天钦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位。

当时,美国已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1951年下半年,杜鲁门政府宣布:

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准许返回新中国!

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谢希德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去英国,并在英国举行婚礼。

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决定返回祖国。

当时已在南洋的谢父极力反对他们回国,希望女儿女婿留在国外从事科研。

一边是谢父的反对,另一边是祖国的召唤,面对两难抉择,曹天钦和谢希德最终选择了祖国。

1952年秋天,他们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没料到,此次与老父亲一别,要再相见已绵绵无期。

几十年后,她曾对一位朋友说:

“我此生最大的憾事,就是父亲一直不满意我的婚姻。

但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

谢希德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复旦校园里度过的。

1966年,她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当时“文革”已经开始,手术后不到一个月,“造反派”就强令她出院,回学校接受批斗。

“造反派”给她规定了每天到校的时间。

一天,在拥挤中上汽车时,她伤口破裂,疼得大汗淋漓。

为了准时到校,谢希德不再乘车了,每天拖着残腿步行到校。

即使如此,她依然牵挂着科研,也就是在那时,她的科研方向开始由“固体物理”转向了“表面物理”。

1977年8月,谢希德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随后又出任复旦大学校长。

尽管她身居高位,但在复旦人的心目中,她依然是一位平等待人的良师益友,是可敬可爱的老太太。

她不厌其烦地为许多学生和同事纠正论文及信件中的英语拼写错误;

她每次去北京开会,总要给爱集邮的同事寄首日封;

她喜欢看足球,世界杯赛刚开始转播,她就把儿子班上的球迷请到家里来看电视……

如今,谢先生走了,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熟悉她的人,她是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作者称谢希德先生为“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依据是什么?

请分条陈述。

(5分)

①她一生都在与病魔作不屈不挠的抗争;

②她患病残疾仍刻苦攻读并最终学有所成;

③她冲破政治和家庭的重重阻力,回归并报效祖国;

④事业上她敬业爱岗;

⑤生活中她待人和善,关爱周围的人;

⑥她死后捐献遗体,一生无所保留。

(每答对1点得1分;

答对4点即可得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

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都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一书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像一弯新月;

而周围是一群围绕着她的文化名人。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在飞扬的灵魂。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

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

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

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

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

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

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这些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

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

有贫困,但没有卑微;

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①她的光辉成就: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②她的巨大凝聚力: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2.文中说:

”“花”指什么?

“树”又指什么?

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围绕着她的文化名人。

“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

具体体现:

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

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

【更上层楼】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

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

“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之后才开始讲课。

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

他原来就是诗人,对于唐诗,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汪曾祺说:

“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他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何兆武评价说: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

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

“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

”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

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

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

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

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

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

”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BC 

(B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而认为“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