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笔记精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7219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笔记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笔记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笔记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笔记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笔记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笔记精选文档格式.docx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笔记精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笔记精选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笔记精选文档格式.docx

从这一特点出发,幼儿教育以美熏陶、感染幼儿,满足其爱美的天性,培养其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发展他们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幼儿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

原始社会初期,由于没有固定的家庭,孩子归属于氏族内部公有,对幼儿实行的是氏族内部的公共教育。

到原始社会末期,幼儿归小家庭所有,幼儿公共教育逐渐变成了个人的事,这样家庭教育产生。

但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生产资料公有,社会还没有划分阶级,因此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每个幼儿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

(二)奴隶、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

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初步读、写、算能力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奴隶社会时期开始出现了专门的学校。

幼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期出现了。

入学前的幼儿教育仍然在家庭中分散地进行,这和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相适应。

当时也有人提出了幼儿公共教育和保育的思想,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对3—6岁幼儿集中管教,但这些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社会既没有创办幼儿教育机构的足够物质基础,也没有相应的社会要求。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幼儿教育

19世纪初,大工业机器生产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大量小农、小手工业者被迫进入大工厂做工,妇女也被迫走出家庭进人工厂,而不能在家养育孩子,于是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创办幼儿教育机构以收容、教养工人的孩子的需求被提出来。

由于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比小农经济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具备了创办幼儿教育机构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因此,生产的社会化带来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了。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创办的“幼儿学校”(后改名为“性格形成学园”)。

他把1—6岁的婴幼儿组织起来,进行集体保育,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受到了恩格斯的赞扬。

不过,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是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的,实质上不过是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四、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世界上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产生于欧洲。

l837年,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学前教育机构,并在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因此他也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创立于清末新政时期。

1902年,清政府实行“新政”,设立新学堂,制定新学制,并于1902年、l904年分别颁发《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对蒙养院、小学堂、中学堂等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的原则进行了规定,对中国学前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l903年,我国在湖北武昌创办了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

之后,在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

当时,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模式,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二)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国外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幼儿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幼儿园数量快速增加,尤其是入小学前一年的教育。

如法国、日本、美国、苏联等国的幼儿园普及很快,入园率都在90%以上。

(2)幼儿教育机构多样化

为适应普及幼儿教育和现代社会家长的各种需要,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样化。

私人、国家、团体、企业、教会等开办了各种幼托机构,它们在结构、规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相互竞争,促进了幼儿教育机构向着形式多样化、功能多样化、组织多样化、教育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3)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质量是幼教机构发展的重要标志。

由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师资质量就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幼儿教育的师资提高到了大专以上水平,并实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制度。

同时,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进步,使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让幼儿全面发展,成为了世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这一切使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了根本的保证。

2.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了重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

(1)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一办园模式中解放出来,路子越走越宽,使入园幼儿人数大大增加。

其发展趋势是:

由国家、企业、机关办园,转向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特别是农村、个人、法人团体等积极办园;

农村幼儿人园率不断提高,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幼儿教育形式的作用日益增大。

(2)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文革”后,为恢复和发展幼儿教育,首先,恢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幼儿教育领导机构。

其次,教育部制定颁发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文件,如《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1979)、《幼儿园教育纲要》(1980)、《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1986)等,使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方向。

1989年8月,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

l996年3月,国家教委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于l996年6月1日起正式进行。

第二节 中外幼儿教育思想

一、西方近代幼儿教育思想★★★★★

(一)洛克的幼儿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要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

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洛克认为英国当时的一般学校成分复杂,学生教养恶劣,不利于绅士的培养。

他主张严格、慎重地挑选德行、能力好,并且娴于礼仪、精通人情世故的导师,从幼年起就对未来的绅士进行家庭教育。

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

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

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家,特别是对l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洛克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二)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

1.强调幼儿教育必须遵循自然

针对传统的封建旧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病,卢梭明确提出了教育要“归于自然”。

教育必须遵循自然,如果我们改变了这个自然法则,结果就是毁了孩子。

因此,教育要尊重、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

2.强调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

卢梭强烈批评封建旧教育不顾儿童天性的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强调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

他提出儿童期是“理性睡眠时期”。

因此,儿童期要以感觉教育为主,在对儿童进行智力教育之前要先发展他们的感觉能力和充实他们的感觉经验。

3.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

针对封建旧教育让儿童通过“念书本”学习,卢梭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并作为理性活动的基础。

4.提出“自然后果法”

以自然教育理论为依据,卢梭反对体罚,提出了“自然后果法”。

例如,当一个性情暴烈的儿童打坏了他所使用的家具时,不要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而要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

通过自然后果法,儿童将会认识到: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

5.提出教育的阶段论

卢梭根据儿童的发展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0一2岁),以身体养护为主;

第二阶段(2~12岁),注重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

第三阶段(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

第四阶段(15岁一成年),注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三)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

福禄贝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是由内在动机支配的。

通过这些行为,幼儿才可以成长发展。

保育者的任务是帮助幼儿除去阻碍生命发展的障碍,让自我得到发展。

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

2.游戏理论

福禄贝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

他认为幼儿可以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的重要意义,游戏是幼儿“起于快乐而终于智慧的学习”,他还认为游戏中玩具是必需的,幼儿通过玩具“可直觉到不可观的世界”。

他制作的玩具取名为“恩物”,意为“神恩赐之物”,现在仍有很多幼儿园在使用。

3.协调原理

福禄贝尔说,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他是家族中的一员,社会的一员,也是民族的一员,是宇宙中的一分子。

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能够得到真正的协调是最美好的事。

4.亲子教育

福禄贝尔认为,要让孩子在爱中成长,首先就必须教育母亲。

由此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四)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

1.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

蒙台梭利强调人、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

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

2.教育必须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

蒙台梭利认为,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生命力不仅通过自发活动呈现和发展,更表现出一种节律,即生命力在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感官的敏感期。

例如,对秩序的敏感期在2—4岁,对社会规范的敏感期在2.5—6岁。

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

3.注重感官教育

首先,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触觉、视觉、听觉等的训练,每种训练单独进行,并创制了一套教具,共26种,供除嗅觉外的感官练习之用。

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成人尽量不予干涉,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教材(按等级顺序排列的)、教具,并自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同时使教具与儿童的敏感期相配合,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根据生命力活动服从一定节律的原理设计的整套感官训练教具,试图按照儿童的水平和兴趣,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提供有等级的、顺序的系统刺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以引起儿童的自由反应和自导学习。

4.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总是通过间接手段而达到。

真正的纪律是通过作业第一次显现出来的,到了某一时刻,儿童对这一项作业有强烈的兴趣,从他脸上的表情和注意力集中于一项工作的持续时间上可以看出,这个儿童已经踏上了纪律之路”。

她所认为的间接手段就是“工作”,即儿童自发的活动。

5.爱护信任儿童,细心观察和机智、及时地指导儿童

蒙台梭利希望教师不要“主动”地想去“教”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尽情地游玩,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

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地观察,还应该包括积极地引导。

但这种引导并不是传统的直接交给儿童方法和观念,而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工作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工作,达到自我实现和发展。

(五)杜威的幼儿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先天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如习惯、冲动、智慧等。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在杜威看来,教育绝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的倾向。

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2.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

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该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杜威把经验看做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历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由此出发,杜威指责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灌输,杜威主张“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同时,他还提出了以集体的活动教学为教学组织形式,反对教师所具有的专断性的作用,提出以儿童主导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六)皮亚杰的幼儿教育思想

1.儿童认知结构与智力发展

皮亚杰依据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儿童思维发展结构理论,其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识发展的过程和结构,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平衡”四个基本概念。

2.认知的基础及结合点——动作

皮亚杰认为,形成主体的结构或认识客体结构的基础是主体的“动作”。

他指出,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是起源于二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

皮亚态把主体动作,即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看做是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源泉。

他认为作为认识主体的儿童自身的思维结构,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作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理论。

3.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把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概括为四种:

成熟、物体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皮亚杰认为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决定性条件)。

物体经验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前者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知识,如大小、轻重、形状等;

后者指个体作用于物体。

社会经验,指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

平衡化,指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

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它可以调节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作用。

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及动态的平衡,使儿童的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发展。

4.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时儿童尚未掌握语言,主要是通过感觉运动图式和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并与之取得平衡。

(2)前运算阶段(2—6、7岁)

此时儿童的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成为表象。

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可以用表象符号代替事物,用表象和语言描述事物。

但此时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他们还不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掌握事物概念的守恒性和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此时儿童出现具体运算的图式,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

“运算”这个概念是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来的。

他认为运算是内化的可逆性运作。

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是运算具有可逆性,并获得守恒概念(如物质、重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分类概念、序列概念和关系概念。

但这个时期的运算思维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帮助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此时的儿童思维与成人接近。

儿童能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及命题运算,形成认知结构的整个体系,它属于儿童思维的高级形式。

综上可知,感知运动阶段出现思维的萌芽;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到形式运算阶段,才出现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

二、我国近代幼儿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1892—1982),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他于l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

他还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

主要教育思想: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

同时,他积极地推进为中国平民服务的、培养民族的新一代的幼儿教育。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陈鹤琴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

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

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

(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做中教、做中_学、做中求进步;

(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3.幼儿园课程理论

(1)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儿童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幼儿园课程系统的中心,让儿童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

(2)课程的结构

陈鹤琴认为“应当把幼儿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

虽然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项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因此被称为“五指活动”。

(3)课程的实施

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

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

主张游戏式的教学。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积极主张幼儿园与家庭合作起来教育幼儿。

(二)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1.积极开拓农村幼儿教育事业

堕行知猛烈地批判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端,坚决主张改革外国化的、费钱的、富贵的幼儿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

他积极宣传中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方向,认为工厂、农村是幼儿园的新大陆。

他身体力行地积极推行平民的、乡村的教育,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还创建了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农村幼教研究会等。

2.重视幼儿教育

陶行知高度评价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社会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他说“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是“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并提出普及的具体三大步骤,即唤起国人明白幼儿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改革幼儿园,面向乡村工厂;

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等。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

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为内容编写教材,以幼儿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儿童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游戏,培养出具有“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

他说: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不在做上下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

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1)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

(3)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

(4)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

(5)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

(三)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

在《幼稚园教育论》一书中,张雪门明确了幼稚园的教育目的:

“幼稚教育的目的,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

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身心的发展,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

”同时,他提出以改造民族为目的的幼稚教育,而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的的幼稚教育是他一直倡导的。

张雪门非常重视幼稚园课程研究。

他认为幼稚园课程应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这个中心,遵循三大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幼儿生活经验是一个整体,幼儿心目中并没有学科分类的观念,所以幼稚园的课程应打破学科的界限,让各个科目都变成幼儿整体生活的一面。

2.偏重直接经验的原则

张雪门认为课程源于人们的经验。

“因为这些经验对于人生(个人和社会)有极大的帮助,有特殊的价值,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学得这些经验。

3.偏重个体发展的原则

张雪门认为在幼稚园阶段教育应偏重个体身心发展的目标。

张雪门曾以“行为课程”来概括自己幼稚园课程的基本理论,并有专著进行论述。

其中“行为”一词突出表达了张雪门的幼稚园教学思想。

所谓“行为”,即是“行动”、“活动”、“做”的意思,旨在强调幼儿必须通过学习,“在做中学”。

第二章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理解:

幼儿教育目标的内涵和制定依据。

我国幼儿教育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

第一节我国幼儿教育目标

一、幼儿教育目标的内涵★★★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教育目标是完成幼儿教育任务,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二、制定幼儿教育目标的依据★★★

(一)教育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