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8715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x

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编制说明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根据投标文件规定的内容,即:

投标范围、技术要求、工程数量、工期等,并在勘察了现场交通、水文、运输、料源、民情、水电供应条件的基础上,认真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影响,经研究和分析后编制,编制本方案立足于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施工管理规范的基础,本着精心组织、精心施工、采取分片包干、分工种包干的施工原则,把质量、工期与经济效益挂钩,确保创精品工程。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工程说明:

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建的孵化园扩建项目土方、护壁、降排水工程,位于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沿线西侧,现为高新区孵化园景观草坪用地。

总建筑面积47414平方米,由一幢16层的主楼及4层裙房附楼组成。

设两层地下室,作为辅助用房及停车库使用。

主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拟采用筏板基础;裙房附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拟采用独立基础。

建筑物

层数

高度(m)

结构类型

设计地评标高(m)

基础型式

基坑开挖

深度(m)

主楼

16F

58.8

框架

491.30

筏板基础

9.0

裙楼

4F-5f

18.3-22.2

框架

491.30

筏板基础

9.0

根据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招标文件,本项目一期土方开挖工作量为82593.00m3,人工挖孔桩4797.19m3,人工挖孔桩桩芯混凝土为2505m3,悬臂桩冠粱施工384m3,锚索施工2505m,网喷护壁工作量3821.55m2,钢筋制安236.878T,降水井施工540.00m,施工降水8100井·昼夜,并进行基坑相关监测工作。

我公司应邀参加孵化园扩建项目土方、护壁、降排水工程施工投标。

1.1.1.地下室基坑深度:

根据招标人提供的《孵化园扩建项目土方、护壁、降排水工程基坑支护方案书》(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显示:

该项目室内地坪标高(±0.00)相当于绝对标高491.30m,场地整平地坪标高暂定为491.30m,基坑开挖深度为±0.00以下9.0米,开挖基底标高为482.30m。

1.1.2.基坑周边环境:

拟建场地原为撤迁空地,四周均无建(构)筑物,地势开阔,无地下管线分布,同时紧靠孵化园北路。

1.1.3.基坑安全等级及有效安全期:

根据招标人提供的《孵化园扩建项目土方、护壁、降排水工程基坑支护方案书》(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成都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确定该工程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取r0=1.1。

本次设计,基坑支护有效安全期为9个月。

基坑边堆载应尽量少且远,重量小于或等于10kPa。

1.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2.1.地形地貌:

根据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提供的勘察报告显示,该场地地貌单元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二级阶地,拟建场地地势开阔,勘察期间测得勘探点孔口绝对高程490.32~491.39m,高差1.07m,平均高程490.88m。

1.2.2.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场地地层结构简单,主要由第四系人工堆积(Q4ml)杂填土、素填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Q3al)粉质粘土、粉土、细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细中砂、卵石等;中生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组成,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杂填土(Q4ml):

黑色,松散,湿,主要由建筑垃圾、回填粉质粘土组成,含少量粉土,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0.50~3.20m。

2、素填土(Q4ml):

灰黑色,松散,湿,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含少许植物根系等。

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0.50~2.70m。

3、粉质粘土(Q3al):

灰黄色~黄褐色,可塑~硬塑,湿~稍湿,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钙质结核,局部地段富集铁锰质结核;无摇震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钻孔在卵石顶板处为可塑的全风化卵石层,其中在ZK5埋深6.00~7.40m处的可塑粉质粘土层含有大量的青灰色的高岭土。

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0.60~5.90m。

4、粉土(Q3al):

褐黄色,中密,稍湿,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铁锰氧化物,摇震反应较强,光泽反应无,干强度低,韧性较差;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0.50~1.60m。

5、细砂(Q3al):

灰黑~灰黄色,松散,矿物成份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夹少量云母片,颗粒级配较好,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局部地段缺失,层厚0.50~2.20m。

6、中砂(Q3al+pl):

灰黑~灰黄色,湿,松散,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夹少量云母片。

该层分布于卵石层顶板或呈透镜体分布于卵石层中,N120锤击数1.0~2.0击,层厚0.40~1.10m。

7、卵石(Q3al+pl):

深灰~灰黄色,湿~饱和,松散~密实。

卵石成分主要由岩浆岩组成,呈亚圆形,一般粒径20~80mm,最大达400mm,含少量漂石,顶部卵石风化严重,大部分呈强~全风化,卵石易捏碎,该层厚度在1.0~1.5m之间,中部及下部卵石呈微~中风化,少量卵石呈强风化,其上部充填物主要为粉土和粘性土,中部及下部充填物为中细砂。

卵石层中下部分布有中细砂透镜体及夹层。

根据N120击数和卵石含量,卵石层划分为四个亚层:

(1)松散卵石:

主要分布于卵石层顶板,卵石含量50~55%,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份不接触,N120锤击数2~4击/10cm,

(2)稍密卵石:

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上部及中部,卵石含量55~60%,大部分不接触,N120锤击数4~7击/10cm。

(3)中密卵石:

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下部及中部,卵石含量60~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N120锤击数7~10击/10cm。

(4)密实卵石:

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中下部,卵石含量大于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N120锤击数大于10击/10cm。

8、泥岩(K2g)

紫红色,稍湿~湿,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主要呈中风化,其组织结构部分破坏,风化裂隙较发育,岩石相对完整,质较硬,岩芯呈20~50cm短柱状;顶部存在厚度20~50cm的强风化泥岩层(其结构已部分破坏,含大量粘土矿物,质软,风化裂隙很发育,岩芯极破碎,可用手折断或捏碎)。

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11.30m。

以上各土层空间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地基土物理力学设计指标建议值

指标

土名

重度γ(kN/m3)

承载力特征值

fak(kPa)

压缩

模量Es(MPa)

变形

模量Eo(MPa)

抗剪强度指标

内聚力C(kPa)

内摩擦角φ(º)

杂填土

17.0

60

5

8

素填土

17.5

100

8

10

粉质粘土(可塑)

19.0

180

5.5

21

10

粉质粘土(硬塑)

19.5

200

10.0

50

12

粉土

18.8

120

5.0

8

23

细砂

18.5

100

8.0

25

中砂

19.0

120

9.0

20

松散卵石

20.0

200

11.5

30

稍密卵石

21.0

350

21.0

35

中密卵石

22.0

600

28.0

40

密实卵石

23.0

850

40.0

45

强风化泥岩

21.5

320

14.0

35

35

中风化泥岩

23.0

800

27.0

40

40

1.2.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为赋存于人工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和赋存于第四系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组成;上层滞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孔隙潜水主要受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都以地面蒸发、地下径流为主。

勘察期间正值丰水期,受邻近工地降水影响及测得场地部分地下水水位,其埋深为6.40~7.50m,相对应的高程为483.17~484.49m,水位平均高程483.70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最高历史水位埋深在485.00mm。

成都地区孔隙潜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5~2.0m。

地下水对砼结构、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场地地基土对砼结构、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1.2.4.气象:

场地所处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

主导风向为NNE向,常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年平均风压140Pa,最大风压约250Pa,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mm,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

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

1、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6.2°C,极端最高气温38.3°C,极端最低气温-5.9°C。

2、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47.00mm。

最大日降水量为195.2mm。

3、蒸发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

4、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为82%。

5、日照时间:

多年平均为1228.3小时。

6、风向与风速:

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35m/s。

7、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1日)。

1.2.5.区域地质概况:

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

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

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500余公里,宽25~40公里。

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

龙泉山褶断带:

展布于中江、龙泉驿、仁寿一带,长约200公里,宽15公里左右。

为一系列压扭性的逆(掩)断层组成,呈北东走向,构造形态狭而长,现今时期断裂活动标志少。

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

呈北东35°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

“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

基岩内发育有蒲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均沿北东方向延展。

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北过新津厚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深约5.5公里,以北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时间距今约8.8万年;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震。

磨盘山断裂位于成都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成都市区一环路北三段附近。

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层通过地区属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发生过3.4级地震。

成都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

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以具雏形,印支晚期则已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发展。

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

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

早更新世,龙门山急剧抬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堆积其间。

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则普遍下沉。

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

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坳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接受上更新统沉积。

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貌景观。

总体来说,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20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50公里,近期龙门山褶断带活动强烈,但成都市区地震活动较微弱,从地壳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