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7119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1、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生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教育不仅在实践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

12、教育学的三种历史形态的划分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

a、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

c、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即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

分级结构。

d、非制度化教育思湖,并非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而是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

库姆斯等人的对非正规教育要领的陈述,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教育的代表。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

a、学校教育。

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b、家庭教育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

个别性。

c、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对象的全民性。

地点的广泛性。

内容的实用性。

时间的终身性。

形势的开放性。

3)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

a、原始社会的教育

b、古代社会的教育

c、现代社会的教育

13、学校的特征:

①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表现为: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

组织性和系统性。

规范性和连续性);

②专门性;

③稳定性。

14、学校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统治阶级对于人才的要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15、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根据不同要求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势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人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6、学校教育从一出现就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7、将社会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以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为标志的原始社会,人们主要用石器或利用天然工具;

二是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力社会,包括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

三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18、原始社会的教育是起始阶段的教育,是出于比较低级的教育,显得简单和原始,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成为专门的事业。

)2、教育具有原始性(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

19、教育具有同一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统一、对象的同一和目的的同一。

2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一: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二:

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如唐朝的“六学二馆”。

第三:

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如我国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中国古代奴隶制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雅典的稳压教育、文法学校、弦琴教育。

西欧教会学校的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第四:

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教学。

第五: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

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体系。

21、现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现代教育具在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渐走上了大众化道路(1763年普鲁士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规定5~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

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西方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治教。

2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教育终身化。

第二,教育社会化。

第三,教育生产化。

第四,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向有越来越多的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第五,教育国际化。

第六,教育现代化。

第七,教育多元化

23、

(1)保罗·

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埃德加·

富尔在《学生生存》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

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21孔子《论语》,“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重视因材施教。

(2)墨翟,以“兼爱”“非攻”,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实用技术的传习。

“亲知”“闻知”“说知”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3)道家主张回归自然。

(4)战后时期,《礼记》中《学记》儒家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5)汉代的董仲舒、宋代朱熹、明代王阳明、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是中国教育学家教育思想家。

(6)苏格拉底以问题方式启发他人的思想(问答分为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7)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以“理念说”为核心形而上学、价值论及知识论(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灵魂有理性、意志、感情三部分构成。

)把人生看成是一个追求理想的过程。

(8)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倡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的教育。

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

、服务于社会的和服务与个人闲暇生活的。

(9)古罗马的昆体良得《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0)“教育学之父”捷克教育学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班级授课)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专著。

(11)法国卢梭小说体著作《爱弥尔》以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12)德国哲学家康德将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1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

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

(14)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国家教育与民主的教育思想《人类理智论》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应当把德行的教育方法放首位。

(15)独立学科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1806《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指出三中心的特点“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中心地位”。

(统觉理论)

(16)1826年德国福禄培尔写的《人的教育》重视儿童发展,特别是对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17)1861年英国社会科学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教导人们怎么生活,强调实用科学的重要性。

(18)20世纪初,欧美出现了拉伊和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提倡用实验的方法

(19)20世纪上半叶,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教育理论(与赫尔巴特教育学对峙),《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强调教材与专教法统一,目的与活动统一。

(五步教学法)

(20)20世纪上叶,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生重大影响的是凯洛夫《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主要吸收了赫尔马特的思想,把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习管理论四部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1)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要观点论述的教育著作。

(22)1956年,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23)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

(24)苏联心理学家先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强调教育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25)苏联科学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

第二章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着教育目的因素。

3、政治经济因素制约教育制度。

政治经济因素与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

(1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上几乎完全对应。

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都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因素。

(指学校不能忽略自身的办学规律而受政治经济制度所左右,不能放弃学校自身的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三、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的作用(社会物质生活活动是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和得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高基础性条件。

(提供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

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将着眼点由培养知识型人才逐步转向重视基础学力、适应力和选择上,培养出富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四、生产力与教育的相互作用表现为:

生产力发展的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要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又为明日的生产力发展创造力条件,正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生产力和教育都不断的向前发展。

可以说是生产活动决定教育活动。

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新的学科一教育经济学,美国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

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人力资本的核心就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源的主要部分。

六、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不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七、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

l、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八、信息技术与教育:

l、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表现:

(1)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2)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3)第三,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九、文化主要有五种表现形态:

l、物质形态文化。

2、制度形态文化。

2、观念形态文化。

3、活动形态文化。

4、心理、行为形态文化

十、经济、政治对教育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十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打造促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

(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印象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十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保存、传递、交流、融合、创造、跟新):

l、教育是社会文化发展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十三、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一)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二)学校物质文化是为了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是校园文化的第一个层面,在载体文化,他从外表上反映了一所学院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水平。

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

1、学校环境文化,是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及校园环境卫生等。

2、设施文化,包括教育仪器、图书、实旌设备、办公设备和保障设施等。

(三)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是保证学校教学管理生活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有三种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四)学校精神或者观念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存在脑海中的价值观念、社会态度、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现象的总称。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分解为如下四种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五)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校风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成,他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特点:

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不易消散。

(六)学生文化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5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

十四、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交易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境界、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滞后性和超前性)

十五、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度,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一样上的“年龄阶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指作为负责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身体发展是指个体有机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各种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个性)的发展。

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具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人身心发展的流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

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柏拉图(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弗洛伊德(现代典型代表),威尔逊(美国,“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机制)。

(二)外铄论,外发论者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训练等。

洛克和美国的华生的观点更为彻底。

荀子强调,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性恶论)。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白板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要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首先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提出了发展关键时期。

个体发展不平衡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即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及时施教,以促个体更好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著不同的发展任务。

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内容和方法。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决定了教育工作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性。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五、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

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六、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遗传决定论典型言论:

坦莱·

霍尔(美),“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七、成熟的概念:

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速度和特点,他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和限制。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提出成熟决定论

八、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性质: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范围:

大环境小环境。

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接,教育者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环境上。

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环境决定论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个体主观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角度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的内容和活动。

九、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

人价值的发现(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人潜能的发掘(潜能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人力量的发挥、人个性的发展)

教育对人体个性的发展: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个性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种稳定特点的综合,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

十、心理学家将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者心理断乳期。

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不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特征:

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这是人生过程中单纯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十一、初中教育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

帮助青少年起飞。

初中时期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青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教育应该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初中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得到的思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为标准。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也是人生的定向期。

要求高中阶段教育要将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设计。

2、狭义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均具有指导一样,教育目的的视线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一)导向作用

(二)协调作用(三)激励作用(四)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包括:

国家教育目的(关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通常称为教育目标他是有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学要决定的;

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产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

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②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③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

3)教育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马克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4、教育理想:

就是要是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

5、教育目的具有主观的性质,是存在于人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