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6682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史Word下载.docx

《中国文化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Word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史Word下载.docx

社会问题

3、行为文化层

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它以民俗民风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内容:

民俗、民风

行为文化层的三个特征:

第一,社会性。

第二,民族性、地域性。

第三,传承性

4、心态文化层

由人类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所长期孕育化育出来的,它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三)中西方文化的特质不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区别

凡是一种文明的造成,必有两个因子:

一是物质的,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资料;

一是精神的,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

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

没有一种文明是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

二、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其一,“中国”,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

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

其三,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家的特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

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具体说,是1840年前的中国文化。

是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法、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3、我们为何学习《中国文化史》

(一)从“古代”走到“现代”的中国目的:

了解“现在的中国”

(二)唤回历史的记忆

(三)重树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思考题:

1、简要分析世界上关于文化定义的五种分类。

2、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

3、文化的四个层次及其概念。

4、什么是中国文化?

5、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6、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特征

1、独创性

光绪二十年(1894年),法国人拉克伯里发表《中国太古文明西元论》,倡导中国文明西来之说。

刘光汉的《华夏篇》、《思故国篇》;

黄节的《立国篇》;

章太炎的《种姓篇》;

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大致都是同意拉克伯里之说的。

这种风气一开之后,后来连老子和墨子是不是中国人都成了问题。

二、悠久性

(一)中国文明的起源

1、关于夏朝

“夏”古代理解为“雅”,引申为“文明”的意思。

夏商周断代工程:

由历史学、考古家、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科学等学科170位专家组成的科技研究项目,主要目标是确定夏、商、周三代的纪年。

2、中国文明的起源

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原始农业、青铜器铸造业、陶器与玉器业、大型祭祀场所、文字符号的萌芽、中心聚落、早期城市。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中国早期文明演进中既非单一路径,又不是简单多元发展的特殊进程,可谓意味深长。

多元一体观,应是我们把握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关键所在。

(2)中国文化悠久性的原因:

1、地理环境的特殊2、农业生活的影响3、世故深4、求久的思想

3、涵摄性

(一)定义

文化中的涵摄性,同于社会学中所说的同化(Assimilation),这是用来解释两种以上文化接触时,所发生的吸收和合并的过程。

中国自殷商起,直到近代,接触的文化虽很多,但始终是以自创的文化为主体,去吸纳其他文化,这个主体,似乎从没有丧失过。

所以虽然经过数千年的吸收、合并的艰巨过程,却始终有着一贯的体系。

这是其他文化中所没有的现象,而为中国所独有。

(2)成因:

1、中国人的思想具有包容性

“道并行而不悖”,始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理想。

这一理想,使传统士人,虽然为了维护正统,攻击异端,仍能不失其宽容性。

“三武之祸”: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2、是因为中国在古代所接触的异族文化,没有一个能比中国文化更高。

所以一经交接,迟早被中国文化所同化。

中国人几千年来,没有遇到过像西方这样优异的文化,所以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总以为中国文化是最成熟最卓越的文化,因此对一切文化都不能平等对待。

保持这种观念,最初与西方文化遭遇时,是一味的优越感、自中英战争以后,由于一连串的战事失败,又逐渐兴起普遍的自卑感。

优越感和自卑感都是不平衡不正常的心理。

4、统一性

(1)原因:

1、统一的文字汉字具有一个拼音文字未能具备的重要特点:

表意不表音

2、思想的提倡

3、没有强大的邻国

五、保守性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国文化是世界保守主义的大本营

(一)保守的现象

1、从学术方面看:

中国的学术大宗在经、史。

由于中国文字富含蓄性,结构又不严谨,因此言多不能尽意。

言既不能尽意,所以不能不经过一再的注释。

用注疏方式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并成为学术的一个主流,持续达两千余年之久,是中国独有的保守现象。

司马迁《史记》的创例,在人类史学上是了不起的成就,可是这些创例一经创造之后,就很少再改变,陈陈相因。

这也说明了中国学术保守的一面。

2、从社会方面看:

如果把中西社会做一个比较的研究,西方社会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之间,便到哪个的阶段可以明显划分出来。

中国社会变动的幅度就很小。

3、从个人方面看:

中国人的保守心习,是举世闻名的。

(二)保守的原因

1、思想上的好常恶变

2、维护道统第一、帝系所代表的种族偶像。

第二、王制为政治的偶像。

第三、道统为伦理的偶像。

第四、经学为学术的偶像。

3、农业生活的影响

(三)保守的功能和影响

1、加强同化,促进统一。

首先,有“自古只有以夏变夷,未闻以夷变夏”的思想。

其次,中国历史上一代一代由分裂而复统一,每次的统一,仍只是恢复原来的形式,原来的规模,重建的理想,往往就在“恢复旧观”。

2、维持社会的稳定。

3、寓创新于保守。

汉武帝“复古更化”运动

(1)背景:

第一,汉代成了一种变相的贵族政府。

第二,黄老无为和法家思想都无法为广土众民的大汉帝国提供一种理想和实际相结合的政治理念。

这时,贾谊《政事疏》和董仲舒《天人三策》为汉武帝锐意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

(2)内容:

首先,设立五经博士。

第二,为博士官设立弟子员。

第三,建立郡国长官察举属吏的制度。

第四,禁止官吏兼营商业,并不断的裁抑兼并。

第五,打破封侯拜相的成例,从此丞相一职不再为一个阶层所独占。

6、崇尚和平

(1)表现:

第一,在中国与异族的战争史中,我方极少主动发动攻击,多半是因为异族入侵,才起而抗战。

第二,中国人——至少在士人阶级,是向来不崇拜英雄的。

第三,中国历史上代代都有名将,立大功、建大业,但重文轻武的传统始终不变。

(二)原因

第一,思想方面的提倡。

第二,农业生活的影响。

第三,佛教的影响。

7、乡土情谊

(1)表现:

1、儒家的乡土之教2、宗教色彩

(二)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的封闭性。

第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三,不需要法律。

八、有情的宇宙观

(一)以哲学文学为例。

1、以哲学为例。

仁,周流于人与自然之间,促成人与自然的相感通,人与人的相感通,以及物与物之间的相感通。

从儒家的观点来看,万物莫不相感通。

万物莫不相感通,也就是万物莫不有情。

2、以文学为例。

(二)形成的原因中国有情的宇宙观,无论在其形成,发展或保持上,与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关系。

(三)价值及其限制

第一,是为中国人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文,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第二,个价值,有助于培养人的和平精神。

9、家族本位

“家”和“家族的分别:

家在人类学上的界说,是由双亲和子女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家族与家最大的一点不同,是家族所经营的事务,要比家复杂的多。

它不只是一个生儿育女的地方,其它如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事务,都包括在其中。

对个人的影响:

第一,重家族而轻个人。

第二,个人未被发现。

第三,缺乏公德观念。

10、重德精神

儒家道德思想的特色:

第一,发现先验的道德原理。

第二,道德批判诉诸直觉。

儒家所重视的是道德判断。

道德的判断不根据观察、实验和事实,而诉诸本心直觉。

第三,道德理性与本能相对反。

第四,道德为一切文化的基础。

中国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学理想是“文以载道”,经济的理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1、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2、造成中国文化悠久性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3、造成中国文化统一性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4、中国文化保守性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5、造成中国文化保守性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6、中国文化保守性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7、中国文化崇尚和平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8、造成中国文化崇尚和平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9、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色有哪些?

10、中国家族本位的文化特色,对个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11、儒家道德思想的特色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第二章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中国远古宗教

1、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1)宗教的产生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于宗教的产生各国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1.“魔术说”。

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的巫术魔术。

2.“灵魂说”。

认为宗教起源于人对“生”的崇拜和对“死”的恐怖。

3.“生气说”。

认为宗教是对生命和灵气的信仰和崇拜。

(二)宗教的发展与各种文化现象有联系。

三、中国远古宗教

(一)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秘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并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1.太阳崇拜2.月神崇拜3.山神崇拜4.河神崇拜

(二)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

1.动植物崇拜

2.图腾崇拜:

所谓图腾崇拜,是一个群体或个人认为自己的祖先与某种动物存在一种自然血缘关系,把这种动物视为图腾,并把图腾视为民族、部落或家庭和个人的标志和象征,以图腾作为社会组织的名称,相信人和图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有明确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形象。

第二,这种形象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氏族部落。

第三,这种植物或动物是作为该部落的保护神。

第四,在祭坛设有该植物或动物的相对比较固定的图形,主要是柱形物第五,对这种较抽象化了的物像进行崇拜祭祀。

(三)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1.鬼魂崇拜

2.祖先崇拜:

所谓祖先崇拜,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成为超自然的一部分而加以崇拜。

这一崇拜把人的心理寄托对象从外在的世界转向人类自己。

一方面,人类崇拜自己的先辈,另一方面,人类开始产生崇拜自己的心理。

原因:

一是精神寄托。

二是回报恩情。

三是求祖宗保佑。

第二节中国的巫史文化

先秦学术盖源于周代及先周时代的巫祝和史官。

《说文》: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像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

职业性质:

“事无形”。

职业特征:

“以舞降神”。

职业内容:

“以舞降神”外,记录其氏族的谱系和占卜祭祀的过程及结果。

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

规矩是规划天地宇宙的工具,是巫师通天地的基本道具法器

巫史文化本身开始分化出三条路线:

第一,“君及官吏皆出自巫”;

第二,从王者、智者、巫者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中分化出第一代专职文化人;

第三,坚持巫史文化传统的巫史、巫术、巫师与方士,形成保存了早期历史阶段的独到的价值观念体系与宗教习俗的文化模式。

一、王者来于巫觋

“绝地天通”是一次伟大的宗教文化改革,把混沌而无序的宗教文化秩序化。

因此,从“家为巫史”到“绝地天通”的社会转型期,巫觋就从由人人皆可通神的性质,转化为独占神权,协调人与天神、地祇、人鬼之间关系的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由掌管天人关系的祭祀大权,从而获得政治权、管理社会的权力,神权就成为政治中心。

其实质是由少数人独揽宗教大权、独揽神权。

正是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个特殊的王权神授的传统。

2、中国文化人来源于巫觋

在我国古代文明史初期,思想家和政治家往往都是统一的,政治家与文化人往往是统一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巫史们,既是官吏,又是宗教思想家、智者、文化人。

这些巫史人物的文化人的身份是附带性质的,他们首先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出现于历史舞台上的,而不是以严格的文化人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

这种双重身份的特点,正是中国文化史最鲜明的特点。

规定了中国的士阶层或者说以后的知识分子的发展道路:

当道与势发生冲突时,不断调整理性判断,追求道与势的和谐一致。

第三节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1、道教与道家的关系

1、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宗教。

2、道教多方面继承改造了道家的东西。

第一,道教依托道家只不过是假借道家的名义,对道家思想加以利用,基本上偏离了道家原有的思想路数。

第二,道家思想里也确实有一些与道教相通的因素,道教正是抓住这些因素,拼命加以膨胀,使道家变形成为神学。

《道德经》中有不少神秘的的说法,能够为宗教所利用。

不少关于长生久视的言论,被道教所吸收。

二、道教的思想渊源

来源之一:

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中国古代盛行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它们都是道教滋生的温床。

符咒和医术是消除灾难的一种方法,所以也称为巫的事业。

来源之二,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神仙的最大特点是:

其一,形如常人而能长生不死其二,逍遥自在,神通广大

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教义的显著特点。

神仙信仰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一出自于荆楚文化,一出自于燕齐文化。

关于神仙的神话有四个:

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中原文化。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

神仙传说与方术是道教丹鼎派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说又是整个道教的核心教义,所以它与道教的诞生有最密切的关系。

来源之三:

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来源之四:

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道教吸收儒家的主要是伦理纲常思想。

道教继承发展儒家的伦理纲常往往与长生成仙思想相结合,而且以“神”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行。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谶纬神学也被道教直接吸收。

战国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说,为道教所吸收。

三、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两汉时期有神论的高涨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思想环境。

汉代统治者为了在统一帝国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社会秩序,大力提倡宗教神学和世俗迷信,使得汉代的各种学说都发生向神学转化的倾向。

(二)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刺激了道教的诞生。

正是由于佛教的介入与影响,道教才在汉末魏晋崛起,并在南北朝以后具备了一个上层大教的规模和面貌。

(3)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生活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造成人民深重苦难的现实世界,是宗教赖以滋生的气候和土壤。

四、道教的发展史

1、道教的早期教派,并非有同一途经,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

2、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成为早期的道教理论,但并没有出现相应的道教组织。

3、作为有组织的宗教实体,道教创立于东汉。

张陵(即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道,也被称为天师道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继续传道,张衡死后又由其子张鲁继续。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二)道教的变革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被一些世族所接受,不少高门大族加入道教,变成所谓“天师世家”,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初期道教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对道教进行了改造和提纯。

葛洪: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

撰写了《抱朴子》内外二篇。

他主张调和道、儒,修道之人应“外儒内道”,即以“六经”治国安民,用道术养生修炼。

同时,还须积善立功,讲究忠孝和顺仁信。

他说,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在修炼方法上,葛洪重视和崇尚金丹药物,坚信世人通过修炼服丹而得道,就可以长生不死。

他是道教丹鼎派的创始人。

南北朝时,士族道教徒开始有意识借鉴佛教的方法改革道教,确定了道教所依循的经典、教义和道教徒必须遵守的教戒和活动场所。

北方:

寇谦之;

南方:

陆修静、陶弘景。

寇谦之宗教改革:

按儒家忠孝仁义等原则办事,反对犯上作乱;

废除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时期的租米钱税制度;

整顿道教组织和戒律;

建立斋醮仪范等内容。

南方的江东等地也盛行天师道,并先后形成了上清、灵宝、三皇等教派。

后经南方道教著名代表人物陆修静和陶弘景的理论汇归,把天师道与金丹道合并起来,形成经箓系,史称南天师道。

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

(三)道教的兴盛

李唐王朝的崇道,极大地促进了道教的发展,道教盛极一时,几乎成为国教。

宋元时期,道教得到巨大的发展。

三山符箓,指江南的龙虎山(正一派本山)、閤皂山(灵宝派本山)和茅山(上清派本山)等以符箓为主的道教三大宗。

(四)道教的衰落

自明中叶以后,道教衰微的势头已经比较明显。

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道教不仅受清统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

第四节道教的信仰

一、道

二、神仙

成为神仙的方式:

飞升、尸解

1、多神信仰

“神”与“仙”的区别:

1、“神”一般指那些天地未分之时的先天真圣,“仙”则指天地开辟后得到成仙的仙寅以及地方神灵。

2、“神”由于是先天而存在的,并且有天帝的封诰,所以能在神仙世界里担任或大或小的官职,所以也能得到道士们的祭祀;

而“仙”由于是后天得道而成仙的,仅仅能长生不死,在神仙世界中不管事,所以一般不为道士所祭祀。

2、神仙的来源

一是继承来的,二是臆造出的

继承来的多为先天之神或既有之神,而臆造出来的则多为后天之仙或仙化之人。

前者属于神的范畴,后者属于仙的范畴。

3、神仙谱系

北魏寇谦之除了主尊太上老君外,还提出了三十六天宫均有宫王(神仙)的谱系

南朝陶弘景他在《真灵位业图》中,将神仙世界划分为7个层次

宋代,道教神仙谱系便定型为10层结构,每一层的主神也不再变动,显示着道教神仙谱系的建构已经基本完成。

最高层是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第二层是四御:

玉皇大帝、太皇大帝、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

第三层是日月五星诸神

第四层是四方之神:

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

第五层为历代传经诸位明法师:

玄中大法师、灵宝三师、三天大法师

第六层是雷公、电母、龙王、风伯、雨师等

第七层是五岳神、诸山神以及各洞天福地仙官

第八层是北阴酆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所属诸神

第九层是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仙吏等

第十层为城隍、土地、社稷神及门神、财神、灶神等

这一庞大而又开放的神仙谱系,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首先,可以强化人们的宗教信仰及其感情,其次,能激励人们的修道信心。

4、神仙仙境

三界三十六天:

天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三界二十八天之上又有四梵天;

四梵天之上则为三清天;

三清天之上还有最高一层的大罗天。

三境三十六天:

玉清境十二天、上清境十二天、太清境十二天。

仙人分为三等:

即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

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

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十洲三岛:

十洲:

瀛洲、玄洲、长洲、流洲、元洲、生洲、祖洲、炎洲、凤麟洲、聚窟洲。

三岛:

蓬莱、方丈、瀛洲

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

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

在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

未详所在;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

亦莫知其所在;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

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

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

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

在博罗县(今属广东);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

在句容县(今属江苏);

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

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

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

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第五节道教的内丹与外丹

一、道教的外丹

(一)秦汉之前对于丹砂的重视及使用情形

“丹砂”简称为“丹”,其他名称有朱砂、辰砂、赤丹、贡沙等等,丹砂对于早期人类来说,是一种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神圣物质。

和反映着生命现象的血液、灵魂,以及赋予万物能量、活力以及光明的太阳等同。

丹砂被视为是一种和灵魂、光明、生命、活力、能量相等同的事物,透过它,可以使原本无生命的事物,变得有生命。

(2)“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外丹派的理论及追求

古代炼丹术与炼金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丹炼成的标志,却是还丹化成黄金的时候。

相信万物同类之间有一些很特别的相互感应。

仙药之上者为丹砂,然后依次为黄金、白银、诸芝、五玉、云母、明珠、雄黄、太乙禹余粮、石中黄子、石桂、石英、石脑、石硫磺、石饴、曾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